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功能形态,自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我国新区建设发展迅速,对创新区域城市功能、疏散城市人口、改善城市产业结构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魏澄荣.[]魏澄荣.国家级新区用地困境及破解路径——以福州新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193-198.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9个国家级新区,包括原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原胶南市全部行政区域。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逐年提升,已成为青岛市新的发展重心,并且日益成为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西海岸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显露出“重点项目落实与土地指标不协调、后备预留土地不足、城镇闲置低效用地较多”等问题[[]姜铭,雷仲敏.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现状评估及对策建议[J].城市,[]姜铭,雷仲敏.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现状评估及对策建议[J].城市,2015(03):28-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时间点,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新区行政边界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目的是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合理利用西海岸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1.1.3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能量交换、水分循环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YadavV,MalansonG.SpatiallyexplicithistoricallanduselandcoverandsoilorganiccarbontransformationsinSouthernIllinois[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8,123(4):280-292.][[]于兴修,杨桂山,王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J].地理科学,2004,24(5):627-633.]。国家级新区作为推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其土地利用的变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关于国家级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位选择、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研究以及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方面[[][]YadavV,MalansonG.SpatiallyexplicithistoricallanduselandcoverandsoilorganiccarbontransformationsinSouthernIllinois[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8,123(4):280-292.[]于兴修,杨桂山,王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J].地理科学,2004,24(5):627-633.[]陆晓蕙,崔小芳.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5个国家级新区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v.41;No.232(08):118-122.[]彭建,魏海,李贵才,等.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Researchonlocationaccessibilityofnationalnewareasbasedonurbanagglomerations[J].地理研究,2015,34(1):3-14.[]薛雅伟,张剑,云乐鑫.国家级新区产业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基于西海岸新区数据的研判[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120-124.[]王佳宁,罗重谱.ManagementSystemofNationalNewAreasandDomainStatusandStrategicTropism%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与功能区实态及其战略取向[J].改革,2012,000(003):21-36.(2)实际意义国家级新区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典型案例区,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战略,优化土地资源的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以土地利用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对解决新区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面的瓶颈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2.1国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现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研究是地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国际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开展较早。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根据国情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这一阶段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发展初期阶段,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新阶段。作为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逐渐被学术界关注,开始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1980年,国外学者运用多学科探索土地资源的配置,A.P.A.Vink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随后,1994年,Shrifi把系统动力学理论引入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更广泛的土地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先后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陈圆圆[]陈圆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至20世纪90年代,全球变化委员会提出了全球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框架;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将加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作为21世纪工作的重点;1993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两大国际组织共同制订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科学研究计划”,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并确定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通过实例研究揭示不同状态下覆被动态的特征与原因,二是建立全球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通过模型揭示土地利用与驱动力的相关关系,预测全球或区域土地利用的未来趋势[[]TurnerBLI,MossRH,SkoleDL.Relatinglanduseandgloballand-coverchange:aproposalforanIGBP-HDPcoreproject.AreportfromtheIGBP/HDPWorkingGrouponLand-Use/Land-CoverChange[J].GlobalChangeReport,1993.]。同时IGBP还成立了科学研究计划委员会,并于1996年1月28日~2月2日在荷兰举行了有关LUCC的国际会议,提出了5个LUCC研究的框架问题和3个重点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2005年启动全球土地计划(GlobalLandProject,[]TurnerBLI,MossRH,SkoleDL.Relatinglanduseandgloballand-coverchange:aproposalforanIGBP-HDPcoreproject.AreportfromtheIGBP/HDPWorkingGrouponLand-Use/Land-CoverChange[J].GlobalChangeReport,1993.总的来说,国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驱动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型模拟研究以及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等。国际上开展的主要项目有: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确立的以欧洲和亚洲北部为主要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开展的土地利用分类项目;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提出的全球森林和地表覆被动态监测项目;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开展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项目;日本对亚太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情况进行可持续研究所做的LU/GEC项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项目等[[]邢容容.[]邢容容.青岛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分析及预测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国内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现状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土地利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土地利用格局与土地覆被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集聚等因素对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始绘制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图;70年代以土地类型为基础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和农业区划;80年代绘制了不同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图,并出版了《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集》。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人地矛盾问题突出,国内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项目。例如,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八五”重大应用研究项目“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和动态研究”、农业部计划司项目“我国农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21世纪的粮食安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样带研究”项目、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10年启动的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的“973”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项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除以上研究外,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尺度、不同领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开展了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不仅是时间上数量的变化,而且包括空间格局的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逐渐从现状研究转变为空间格局的分析。在时间变化上,通过土地利用的变化量、变化率、幅度及速度等指标来进行分析[[]柯新利,韩冰华,刘蓉霞,等.1990年以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76-81.][[]周子英,段建南,梁春凤.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2(04):126-131.],一般采用多项指标的时序综合分析;在空间变化上,借助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专题地图,获得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及动态信息,运用GIS中的[]柯新利,韩冰华,刘蓉霞,等.1990年以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76-81.[]周子英,段建南,梁春凤.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2(04):126-131.[]李鑫,丁建丽,王刚,等.土库曼斯坦典型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J].中国沙漠,2014,34(1):260-267.[]孙倩,张飞,丁建丽,等.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遥感研究[J].生态学报,2012(10):291-304.(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及驱动机制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比较复杂,这类研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果比较丰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驱动机制研究的核心任务在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驱动因子及贡献程度,为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提供基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两个系统,自然驱动力较为长期并且稳定,发挥累积性效应;社会经济驱动力则较活跃,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人类社会经济驱动力探究。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系统,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空间尺度和模型算法之间,测算得到土地驱动强度差异很大,因此选择典型的区域,从时空差异化的角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范树平,程从坤[]范树平,程从坤,刘友兆,等.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综述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2):94-101.(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模拟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采用模型方法,定性或定量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规模或空间格局趋势。其研究的技术路径,部分是从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考虑,构建由驱动因子组成的预测模型,探究由驱动因子变化形成的土地利用[[]王小玉,张安明,邹小红,等.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46-151.],从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数量或规模变化,但空间格局的预测较少。另一部分研究是基于历史和目前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以时间变化为引导,预测未来某一时间点或时期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并且大多数能够预测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其中,重点研究侧重预测模型,代表性的空间预测模型有CLUE-S模型、GTR模型、CA模型等,[]王小玉,张安明,邹小红,等.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46-151.(4)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人类利用土地,通过土地覆被作用于全球和区域系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较多关注土地利用对气候、土壤理化及生物植被等影响,主要有大气效应、土壤效应、水环境效应,并且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土地利用/覆被效应系统。近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除了对大气成分、气候变化、水文变化、土壤性质的影响外,还增加了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即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自然灾害灾情等的影响。但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引起的环境效应具有复杂性和累积性,是时空耦合的动态变化过程,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这使得研究困难较大,因此对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较少[[]史洪超.[]史洪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375-378+3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发展趋势(1)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机制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多偏重于对气候的影响,还有对气候、水文、土壤及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研究。而生态安全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它包括土壤自然侵蚀临界值的确定、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多方面的内容[[]刘英[]刘英,赵荣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TheAdvancesandTrends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Research[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8(003):310-315.(2)LUCC的可持续性研究LUCC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众多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分析往往依赖于对LUCC可持续性的研究评价.LUCC的可持续性研究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结构的持续性、土地利用方式和方法的可持续性、LUCC过程的可持续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对策等。(3)数据处理及数据建库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支撑的数据资料呈现出定性化向定量化、非空间化向空间化转变的趋势,虽然科技不断发达,数据精度及实相多样化,但在数据信息提取及分类方面,仍是当前以及未来研究的重难点,且需要加强技术衔接统一及数据成果共享机制,研究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尺度的空间与属性关联的动态数据库[NOTEREF_Ref3358\h16]。(4)人地关系协调及效应研究人地协调理论应该贯穿于整个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过程中,只有注重人地关系,研究成果才具有实践价值。当前,对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及土地覆盖变化对自然环境效应影响研究很多,但在土地覆盖变化对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行为及心理等方面比较薄弱,今后应从人类行为学角度审视研究人类利用土地及自身效应,加强正逆双向研究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1.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本研究涉及的国家级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等相关概念界定,概述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共生理论和土地优化配置理论。(2)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首先对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总体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然后分别从时间上和空间格局上分析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特征。(3)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定性地分析影响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总结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4.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充足的资料,从而全面地了解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前景。对土地可持续利用、人地共生、土地优化配置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获得基础理论支持。(2)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研究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数学定量分析方法来研究西海岸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且定性地分析了影响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3)RS与GIS技术相结合本研究获取了西海岸新区的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裁剪,采用遥感的方法在特定波段组合下进行监督分类和分类后处理,在ENVI软件中统计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并生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最后在ArcGIS中制作出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专题图。1.4.2技术路线图1-SEQ图1-\*ARABIC1技术路线图第2章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论述2.1相关概念2.1.1国家级新区的概念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目前,国家级新区共有19个。尽管新区在发展程度和发展效果上差异巨大,但新区作为国家核心增长极和区域战略发展支点,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和试验示范作用[NOTEREF_Ref4227\h1]。2.1.2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强调土地的社会属性,是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土地覆被是指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导致同一种土地覆被类型的内部变化,即土地利用类型不变;二是,直接导致土地覆被类型改变。本研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指第二种变化,即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2.1.3土地利用类型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土地利用类型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多样化的生存和生活需求而利用土地、改造土地的产物,人类对土地资源多方面的索取决定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地利用地域组合的基本单位,表现为人类对土地利用与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了土地的利用形式和功能。2.2基础理论2.2.1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土地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人类以后的长远需要。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人地共生理论“人地共生”理论,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要求在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中,必须遵守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通过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耦合,创造出“自然、空间、人类”高度协调统一的复合人地系统。“人地共生”的前提是必须遵循土地的自然生态规律。尊重土地的自然生态规律,也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要求,禁止将一些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开发成耕地,并严格加以保护。因此,在土地利用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以期实现既保护了土地的生态环境,又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创造了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人地合一,永续利用土地资源[[]卢玉东[]卢玉东,尹黎明,何丙辉,等.利用TM影像在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中波段选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57-60+土地优化配置理论土地配置是一个转换用途或对土地做实体性改变的社会过程,由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而土地配置的目的和途径也千差万别。土地配置实质上是一个包含社会、经济、生态等在内的综合性问题。土地优化配置,应该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通过土地的最优分配和最佳使用,合理组织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协调人地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就土地优化配置研究的内涵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叶艳妹.可持续农地整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叶艳妹.可持续农地整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第3章西海岸新区概况3.1区域位置西海岸新区地处青岛市西南部,山东半岛西南隅,胶州湾畔。位于北纬35°35′~36°08′,东经119°30′~120°11′。南临黄海,北靠胶州市,西邻诸城市、五莲县和日照市。东北西南斜长79.25公里,东西宽62.36公里。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区内海岸线282公里,滩涂83平方公里,岛屿42处,沿岸分布自然港湾23处。图3-SEQ图3-\*ARABIC1西海岸新区位置图西海岸新区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环渤海经济圈的南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地带,是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与韩国隔海相望。西海岸新区的区位条件、科技人才、海洋资源、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综合优势明显,具备推进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军民融合发展的独特条件。3.2自然地理概况西海岸新区属于鲁东丘陵区,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西部是小珠山山脉,主峰海拔724.9米。北部有老君山,海拔236米;龙雀山海拔309米;抓马山海拔237米。东面濒海,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02.6公里,岛屿众多,港汊遍布。东南面的薛家岛把胶州湾与黄海分开。中部为海积平原,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境内的山脉主要是西部的小珠山山脉,该山脉向东,向北延伸。大小山头遍布全区,仅有名称、海拔在百米以上者即有42座,分布在区内的各山。区内海滩主要分为砾石海滩和沙质海滩两种,砾石海滩多分布在西海岸新区和竹岔岛周围,沙质海滩主要分布在徐戈庄东北、西海岸新区前湾和薛家岛南海岸。西海岸新区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内,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具有春寒、夏凉、秋爽、冬暖的气候特征。3.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3.1行政区划2012年12月1日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以原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截至2019年底,黄岛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辖23个街镇,分别为张家楼镇、琅琊镇、藏马镇
、泊里镇、大场镇、海青镇、大村镇、六汪镇、宝山镇、王台镇、长江路街道、黄岛街道、薛家岛街道、辛安街道、灵珠山街道、红石崖街道、灵山卫街道、隐珠街道、胶南街道、珠海街道、滨海街道、铁山街道、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区共有城市社区67个、农村社区176个、行政村 980个。2014年6月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批复》,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中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根据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位于胶州湾西岸,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3.3.2经济概况根据青岛市统计年鉴、西海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8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7.07亿元,增长9.8%(见图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3.81%;第二产业增加值1578.2亿元,增长9.12%;第三产业增加值1865.17亿元,增长10.39%。三次产业比例为2.10:44.87:53.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1.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1.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82.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3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138.61亿元,综合实力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前三,连续五年综合考核全青岛市第一。2018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157.73万人,增长2.48%。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27.18万人,增长4.7%;农村常住人口30.55万人,下降5.86%。图3-SEQ图3-\*ARABIC22014-2018年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18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63元,增长8.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9880元,增长6.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1022元,增长8.3%。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3.4西海岸新区总体规划《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规划范围为青岛市黄岛区行政辖区范围,陆域面积约212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西海岸经济新区的规划范围北至胶州市,西至潍坊市、日照市,南至海岸线,东至胶州湾,包括胶南市、黄岛区两个行政区。西海岸新区发展定位为:依托长三角和渤海城市群、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面向东北亚,辐射沿黄流域,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经济新区、高端蓝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生态型海陆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区。如图3-3所示,《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纲要)》确定的功能板块为:“新区中心区、国际经济合作区、保税功能拓展区、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董家口经济区、古镇口服务保障区、生态农业和发展储备区”。图3-3西海岸新区功能板块规划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理念,划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形成新区的大尺度国土空间结构。禁建区划定范围总面积约1252平方公里。限建区划定范围总面积约276平方公里。适建区划定范围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第4章青岛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4.1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获取及处理4.1.1数据获取2012年,政府设立了新的青岛市黄岛区,以原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也就是如今的西海岸新区的行政区域,因此研究时期选择为2013年至2018年。本研究用到的遥感数据为2013年8月27日、2018年4月19日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在地理空间数据云/下载),影像来自Landsat8OLI_TIRS卫星数字产品,具体信息见表4-1。辅助数据为的西海岸新区行政边界shapefile面状数据。表4-SEQ表1-\*ARABIC1两期遥感影像信息日期条带分辨率云量格式2013年8月27日120/3530m×30m4.13TIFF2018年4月19日1.024.1.2遥感图像裁剪图像裁剪的目的是将研究之外的区域去除。在ArcGIS10.4软件中,利用西海岸新区行政边界shapefile数据对遥感影像进行裁剪。由于黄岛区行政边界数据的投影与遥感影像的投影不一致,还需要对边界数据进行投影转换。投影一致后,运用空间分析工具中的“按掩膜提取”,裁剪出西海岸新区遥感影像图。4.1.3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选择波段组合遥感解译一般采用3个波段成像,组合种类繁多。这就要求3个波段的选择要尽可能增大图像的信息量,各波段之间相关性尽量小,冗余度小以达到最大程度提高图像质量的目的[[]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6):60-64.[]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6):60-64.[]ENVI-IDL技术殿堂.Landsat8的不同波段组合说明./s/blog_764b1e9d0100q7px.html图4-SEQ图4-\*ARABIC17、6、4波段组合成像后的效果建立分类体系土地利用分类参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137-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01-01.农林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和农村道路等用地。从遥感影像图上可以看出,研究区大面积为林地和耕地,极少量的园地、草地散落在耕地间,30米分辨率影像无法区分,故分类中将其归到农林用地中。通过图像观察发现建设用地为第二大类,相对比较集聚。该类别里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新区拥有优越的海洋优势,第三类则是水域,包括河渠、湖泊、水库坑塘、滩涂等。建立解译标志和样本选择遥感目视解译的标志见表4-2。利用ENVI5.3中建立感兴趣区的功能,建立分类样本。农林用地和建设用地选择了40个分类样本,水域选择了20个分类样本。2013年和2018年分类样本的可分离性均超过了1.8,说明样本可分离性良好。表4-2遥感解译标志表类型TM影像特征描述(7、6、4波段)农林用地影像呈绿色,几何形状特征明显,影像色调较均匀,影像纹理较粗糙,农田呈连续的小斑块。建设用地影像呈黄色、深粉色、紫色,形状规则,条状或片状分布,颜色不均匀,边界清晰。水域影像呈现深蓝色或黑色,几何形状明显,边界清晰,影像质底较细腻、颜色均匀。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又被称为“训练分类法”,是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来识别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监督分类根据分类的复杂度、精度需求等来选择分类器。常用的分类器有平行六面体、最小距离、最大似然、马氏距离、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其中,最大似然分类法的总体分类精度最高,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都很高,而且计算时间较短[[]金杰,[]金杰,朱海岩,李子潇,等.ENVI遥感图像处理中几种监督分类方法的比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1):146-分类后处理小斑块去除监督分类的结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面积很小的图斑。无论从专题制图的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都有必要对这些小斑块进行剔除或重新分类,聚类处理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ENVI5.3中,利用ClumpClasses(聚类处理)工具对分类结果进行处理,这种工具运用数学形态学算子,可以将临近的类似分类区域聚类并进行合并。分类统计利用ENVI5.3中的ClassStatistics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打开ENVIclassic,在BasicTools选项卡中ChangeDetection-computedetectionstatistics生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体现了研究时期内各类用地相互转化的情况。精度评价分类精度计算用来评价分类结果是否可靠。精度验证的真实参考源可以使用两种方式:一是标准的分类图;二是选择的感兴趣区(验证样本区)。因为没有标准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验证,所以通过选择验证样本区的方式进行精度评价,对农林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分别选取验证样本,利用ENVI中的“ConfusionMatrixUsingGroundTruthROIs”工具,将验证样本与监督分类结果比较,得出分类精度评价混淆矩阵。从混淆矩阵中得出,2013年和2018年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9.08%和92.92%,均大于85%,达到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要求。制作专题图将处理后的分类结果导入到ArcGIS软件中,进行地图整饰,调整分类颜色,插入指北针、图例、比例尺等要素,输出2013年和2018年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专题图。4.2土地利用总体特征分析通过ENVI5.3软件,对2013年和2018年的监督分类结果进行土地类型面积统计,得出2013年和2018年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表4-3、图4-2)如下:2013年,农林用地面积为1501.23km²,建设用地面积为401.57km²,水域面积为93.77km²;2018年,农林用地面积为1326.88km²,建设用地面积为584.64km²,水域面积为85.05km²。表4-32013和2018年新区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表土地类型201320185年变化值(km²)面积(km²)比例(%)面积(km²)比例(%)农林用地1501.2375.191326.8866.46-174.35建设用地401.5720.11584.6429.28183.07水域93.774.7085.054.26-8.72图4-SEQ图4-\*ARABIC2西海岸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对表4-1及图4-1进行分析,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总量变化特征表现为:2013年,西海岸新区农林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5.19%、20.11%和4.7%。2018年,农林用地的面积减少了174.35km²,比例降至66.46%;水域的面积减少了8.72km²,比例降至4.26%;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了183.07km²,比例增至29.28%。4.3土地利用变化时间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首先表现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所占比例的变化,通过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所占比例的变化,可以充分了解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及结构变化特征。4.3.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指土地利用类型在面积方面的变化幅度。它反映不同类型在总量上的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的数学表达式为:∆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4.3.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1)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能够反映的数量变化情况,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公式,其表达式为[[]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5-66.K=其中,K表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a、Vb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根据公式计算得出西海岸新区2013-2018年各土地类型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其中,农林用地动态度为-2.32%,建设用地动态度为9.12%,水域的动态度为-1.86%。其中,建设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西海岸新区的城镇化进程在这一阶段发展比较迅速。(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表达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动态度定量地描述了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有积极的作用。某一研究区域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表示为:LC式中,∆LUi−j为研究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LUi为研究期初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当计算得到西海岸新区2013-2018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83%,这说明西海岸新区这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变化速度并不是很大,相对来说比较稳定。4.4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分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是将变化落实到空间,从数量变化上升到空间表示。空间格局变化不仅可以清晰的表达不同阶段数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并且可以很好的表达土地利用变化在时间、空间上的递变过程。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只得到不同年度之间各地类总面积的最终变化结果,是一个静态值,并不能反映各类的流入与流出过程[[]郭婧锐.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郭婧锐.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表4-4新区2013-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矩阵(km²)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13建设用地农林用地水域2018建设用地346.70220.6817.05农林用地53.001267.905.98水域1.8512.4670.74表4-5新区2013-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比率矩阵(%)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13建设用地农林用地水域2018建设用地86.3414.7018.18农林用地13.2084.466.38水域0.460.8475.44表4-4、表4-5结果表明:2013年-2018年,有13.66%的建设用地、15.54%的农林用地、24.56%的水域发生变化。其中,13.2%的建设用地转化为农林用地,面积为53km²,0.46%的建设用地转化为水域,面积为1.85km²;14.7%的农林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面积为220.68km²,0.84%的农林用地转化为水域,面积为12.64km²;18.18%的水域转化为建设用地,面积为17.05km²,6.38%的水域转化为农林用地,面积为5.98km²。由此可见,这段时期内,农林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占用水域的转化是最主要的变化。利用ArcGIS软件得到2013年、2018年土地利用图(如图4-3、图4-4)。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区各处,在沿海的片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变化更为明显。城市周边的耕地、林地等农林用地被建设用地占用,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从变化的图斑可以看出,中部和西南部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较大,中部的建设用地增加,主要由于西海岸新区的发展中心发生了改变,在规划中,原胶南市成为新区的中心区,这带动了这一片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董家口港区的建设,西南部的建设用地也有所增加;北部和东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原因是东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和薛家岛等片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稳定。在新区西部、北部一些建设用地转化为农林用地,主要由于这片区域的定位生态农业储备区,在这片区域新增了一些生态园区,如藏马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德生态园等。水域转化为建设用地主要是由于一些填海造地项目,部分滩涂被开发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导致水域面积减少,比如灵山湾的星光岛项目,面积为3.76km²。图4-SEQ图4-\*ARABIC3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图4-SEQ图4-\*ARABIC4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图4.5土地利用变化和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定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起作用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具体到影响西海岸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增多、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和地方政策等。4.5.1经济增长经济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影响一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都与该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相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陈晓军[]陈晓军.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西海岸新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据青岛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8年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三产业数据如表4-6所示。2018年新区国内生产总值3517.07亿元,比2014年的2404.74亿元增长了46.26%,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由2013年的2.5:50.7:46.8变为2018年的2.1:44.9:53.0。表4-62014-2018年西海岸生产总值数据、三产业数据指标单位20142015201620172018生产总值亿元2404.742648.792942.083212.713517.07第一产业亿元60.2461.763.2667.4573.7第二产业亿元1219.531296.641366.601474.331578.20第三产业亿元1124.971290.451512.221670.931865.17生产总值增长速度%9.812.212.311.09.8生产总值构成%100100100100100第一产业%2.12.1第二产业%50.749.046.445.944.9第三产业%46.848.751.452.053.0表4-7的数据来源是前文遥感影像处理结果,再同表4-6中生产总值构成数据进行对比,如图4-5,可以得出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土地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具体表现为农林用地面积稳步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表4-72013-2018年西海岸新区各土地类型面积(km²)年份建设用地农林用地水域2013401.571501.2393.772014450.821454.2791.202015497.351401.5588.572016528.661383.5384.132017559.461358.6684.872018584.641326.8885.05图4-SEQ图4-\*ARABIC5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图4.5.2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土地资源的调整,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指域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具体而言就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关系不断趋于协调合理的一个过程。刘平辉和郝晋民认为,产业结构通常反映了土地利用格局[[]刘平辉,郝晋珉.北京市海淀区土地资源利用的产业格局特征[[]刘平辉,郝晋珉.北京市海淀区土地资源利用的产业格局特征[J].资源科学,2003(05):48-53.2014-2018年西海岸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其比重由2014年的2.5%下降到2018年的2.1%;第二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50.7%下降到2018年的44.9%;第三产业呈飞速发展趋势,其比重已由2014年的46.8%上升到2018年的53%,产业结构属于“三二一”型。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海岸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也体现出二、三产用地增长迅速,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从2013年的20.11%增长到2018年的29.28%,与此同时,农林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则从2013年的75.19%减少到2018年的66.46%。4.5.3人口增多人口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所有的社会经济因素中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具活力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人口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流入量增多。据青岛统计信息网()的数据,2013年到2018年新区的人口数据如表4-8所示。自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以来,新区良好的发展前景、“双招双引”政策和宜居的气候条件吸引了外来人口流入,也导致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2013年至2018年,常住人口由146.37万人增长到157.73万人,增加了11.36万人,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人数由48.3万人增长到75.8万人,增加了27.5万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万人,本区城乡人员就业7.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外来人员就业7.7万人。表4-82013-2018年西海岸新区人口概况年份常住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km²)各部门就业人数(万人)2013146.3768748.32014148.4269755.62015149.3670161.22016151.5971263.22017153.9272369.32018157.7374175.8图4-SEQ图4-\*ARABIC6人口-土地利用变化图如图4-6所示,随着人口增长发生的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2013-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幅度为45.59%,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它用地类型,由此可见,人口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比较显著。4.5.4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及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镇的数量增多,城镇的规模扩大,其实质内容是人口及第二三产业向城镇的聚集所带来的聚集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变化[[]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2,102-113.近年来,青岛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途径,2018年青岛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76%。根据2013-2018年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如图4-7),新区城镇化率从2013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铁工程分包合同协议书
- 5、4、3、2加几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老年公寓市场推广方案
- 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一张笑脸》
- 酒店食堂外包食材配送方案
- 2024年定制四合院购房贷款咨询服务合同
- 小学一二年级无纸笔测试的实施挑战总结
- (2024版)达成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使用权转让合同
- 风电场吊车组立铁塔施工方案
- 学校防汛抗灾应急保障方案
- 2024年职业技能“大数据考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与答案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打分表
- 成语故事钻木取火
- MOOC 自然地理学-西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课后习题及作业答案
- 中华民族共同体
- 2024新能源集控中心储能电站接入技术方案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考1000题及参考答案(模拟题)
- 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 十二指肠溃疡伴穿孔的护理查房
- 市场营销策划(本)-形考任务三(第八~十章)-国开(CQ)-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