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儿、头的语法化_第1页
子、儿、头的语法化_第2页
子、儿、头的语法化_第3页
子、儿、头的语法化_第4页
子、儿、头的语法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儿、头的语法化

附加造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构造词法。“子”、“和”和“头”是三个常见的名字的组合。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一)名词的词类标志:第一,附在名词之后作为名词的形态标志,如老头子、小孩子、猫儿、狗儿、锄头、斧头等;第二,附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擦子、漏子、胖子、矮子、滚儿、戳儿、错儿、乖儿、想头、念头、甜头、苦头等。(二)区别词义:“子”、“儿”、头”加在名词后面所构成的新的名词,大多数同原来名词的意义相同,但也有少数同原词意义不同,出现了各种引申意义。例如:鬼子≠鬼,头儿≠头,苗头≠苗,等。(三)增强感情色彩:有些带“子”、“儿”、“头”的名词在指称事物的同时,还能体现出人们对所指称的事物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儿”表爱称,有亲近、喜爱的意味;“子”和“头”是憎称,有否定、鄙视的意味。例如:1.他知道星儿怎样扬他们的美眼,月儿怎样独笑……他知道小虫们怎样互相访问,蝶儿们怎样恋爱。(叶圣陶《稻草人》)2.几年来有一种做法:别人的话说出来,就给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周恩来与文艺》上册11页)3.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进门,是孱头。(鲁迅《拿来主义》)本文试图探讨名词后缀“子”、“儿”、“头”的形成和历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谈谈有关它们的几个问题。一、构词形态的演变“子”、“儿”、“头”本来都是实词,但是它们成为名词后缀以后,词汇意义就丧失了,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构词形态。这是经历着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现在我们按汉语几个历史阶段,来考察一下它们是怎样发生和发展以至于变成今天这种状态的。(一)“子”的萌芽、发展实词“子”的本义是子嗣。《易·序卦》:“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子”,兼称男女。《礼记·曲礼下》:“子于父母,则自名也。”郑玄注:“言子者,通男女。”“子”的这个本义很容易引出下列转义:(1)“子”,泛指一切人,如男子、女子、游子、戍子、庖子、舟子、君子、贱子等;(2)“子”,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季文子等;(3)“子”,指动物的幼小者、动物的卵和植物的果实、种子,如虎子、狼子、鸡子(鸡蛋)、莲子、菜子等;(4)“子”,指一些小而圆的东西,如弹子、棋子等。“子”的意义在实词范围内不断滋衍发展,概括的对象越来越多,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离开本义越来越远,这样就会由一个独立运用的词变成一个不能独立运用的词素。因为孤立的一个“子”,人们有时不知道它到底指什么,必须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个限制成分,由一个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而这个限制成分能给“子”一个确定的意义,在双音词中显得比“子”本身还重要,可以说,这也就是虚化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子”就会变成名词后缀。“子”缀在上古时期就开始萌芽,此时它同原来的词汇意义紧密相连,原来的词汇意义制约着后缀的发展趋向。例如:童子:“童子佩觿”。(《诗·卫风·艽兰》)婢子:“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礼记·曲礼下》)孩子:“[殷纣]贼诛孩子”。(《墨子·明鬼》)儿子:“高后儿子畜之”。(《史记·齐悼王世家》)儿女子:“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子:“陈楚之间凡人兽乳而双产谓之厘孳,秦晋之间谓健子。”(《方言》卷三》)灵子:“灵连蜷兮既留”。王逸注:“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子。”(《楚辞·九歌云中君》)这是由“子”的泛指一切人的意义虚化来的。丁子:“丁子有尾”。(《庄子·天下》)子:“鸡雏,徐鲁之间谓之子”。(《方言》卷八)狮子:“[乌戈]有挑拔、师(狮)子、犀牛.”(《汉书·西域志》)狸子:“狸子肇肆”。(《夏小正》卷二)这是由“子”指动物的幼小者的意义虚化来的。这个时期,一些植物的名称也加上了“子”。据《本草纲目》记载,《黄帝本经》把兔丝子和五味子列为上品,“栀”子列为中品,附子列为下品。这是由“子”指植物的果实、种子的意义虚化来的。植物的果实、种子与其本体、花朵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在称呼它们的时候,往往也不做严格的区别。“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桃李”指的是桃树和李树的果实即桃子和李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兼指花朵和果实。“兔丝子”等本来是指这些植物种子的,这种“子”并非后缀;但是当人们用这些名称指称这些植物本体的时候,“子”的词汇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应该认为是后缀.眸子:“心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上》)瞳子:“舜目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珠子:“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由“子”指小而园的东西的意义虚化来的。以上诸例证明,“子”在上古时期已经具备了后缀的雏形。因为加“子”的词数量还不多,其中有的“子”(如孩子、子,子)还保留了一点词汇意义,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作为子缀萌芽时期。“子”成为真正的后缀是在中古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子”缀的词汇意义完全消失,加“子”的词的数量迅速增加。它一方面按照上古时期的方向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使用范围,路子越走越宽.例如:老子:“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世说新语·容止》)姑子:“淑女总留时,唤作小姑子,”(《乐府诗集》卷四五)崽子:“至于娈婉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迭舸折芰.”(《水经注·滱水》)凤子:“蛱蝶……其有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斑,曰凤子。”(《古今注·鱼虫》)留求子:“留求子,形如栀子。”(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二)松树子:“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世说新语·言语》)以上是同上古时期相同的类型;与其不同的是此时一些日用器物的名称也加上了“子”。例如:盒子:“[娘子]即命取床后盒子开之,取金枕一枚,与度为信”(《搜神记·驸马都尉》)瓮子:“锁亦有青铎,大小如一瓮子”。(《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筒子:“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续齐谐记·五花续粽》)奁子:“[书生]乃于口中吐一铜奁子”。(《续齐谐记·阳羡书生》)圌子:“[杯度]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芦圌子。”(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杯度》)到了近古时期,语言中加“子”的词以空前的速度急剧地增长着。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今天语言中加“子”的名词绝大多数在唐宋时代都已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子”缀,表现出同上古和中古时期不同的两个特点:第一,子”开始区别词义.例如:斑子:“山魈下树,以手抚虎额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唐戴君孚《广异记·斑子》瓦屋子:“瓦屋子,盖蚌蛤之类也”。(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第二,“子”开始加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而构成名词。例如:注子:“居无何,改用注子,其形若,而盖、嘴、柄皆具。”(《资暇集》卷下)叫子:“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梦溪笔谈·权智》)冷子:“轻纱,夏中用者,名为冷子”。(宋王谠《唐语林·补遗》)矮子:“我将谓这矮子有长处”。(《五灯会元》卷十三)动词加“子”而构成的名词,其大多数是器物名称。刘师培说,古人“使用器物之词同于器物之名”。一个词,既做名词,表示器物名称;又做动词,表示使用该器物的动作,在交际中难免发生混淆。为了区别动词和名词,区别“使用器物之词”和“器物之名”,人们就在器物之名上加上一个“子”,这是动词加“子”而多成为器物名称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种构词格式是很能产的.形容词加“子”而构成的名词,有许多是人的身体缺陷和疾病的名称,因为形容词本来就有许多是表示人的外貌、状态的,形容词加“子”而转变成指称外貌、状态的名词是很自然的。上述各种构词格式在近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加“子”的名词绝大多数是用这些格式构成的。例如:动词·形容词+子—→名词招子:“零丁,令寻人招子也”。(明杨慎(《丹铅续录》卷六)戳子:“他自己做稿子,你替他誊真,用个戳子”。(《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抿子:“拿出抿子来,对镜抿了两抿”。(《红楼梦》第四二回)瞎子、矮子、驼子:“瞎子、矮子、驼子三人吃酒争座位.”(《明清笑话四种》之三)名词+子—→新名词牛子:“原来这个牛子独自个背着些包裹,撞了绳索,一交绊翻。”(《水浒》百回本第三二回)脚子:“次早,雇了八个脚子,抬往祖坟安葬”。(《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用这种格式构成的新的名词,从近古到现代,专门术语和方言彩色较浓,大多被淘汰。(二)动物群落或生产生活“儿”,作为实词,其本义是孩子。《说文》:“儿,孺子也。”同“子”一样,实词“儿”也用来泛指一切人。与此紧密相连,作为后缀,“儿”开始也多是指人。“儿”缀在秦文献中罕见,在汉人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它们多数用作人名,少数是称人名称的后缀,个别的指称其他事物。例如:俞儿:“属其性于五味,虽通于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庄子·骈母》)赵子儿:“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史记·外戚世家》)唐儿:“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夜进之。”(《汉书·景十三王传》)卫少儿:“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汉书·霍光传》)女曹儿:“今日为长者寿,乃效女曹儿沾嗫耳语。”《(汉书·灌夫传》)女儿:“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儿:“冠戴胜兮啄木儿,观短人兮若斯。”(《蔡中郎集·短人赋》)到中古时期,“儿”缀已基本形成,但其多数仍然是指人,只有少数用于其他事物。例如:可儿:“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世说新语·赏誉》)健儿:“祖于是恒自使健儿鼓行劫钞。”《世说新语·任诞》偷儿:“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世说新语·假谲》)孩儿:“孩儿老母,口以万数”。(《后汉书·公孙述传》)武夫儿:“今世士大夫,但不读书,即称武夫儿,乃饭囊酒瓮也”.(《颜氏家训·诫兵》)猘儿:“曹公力未能逞。”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吴历》:“曹公问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三国志·孙策传》)花儿:“萦飞结凤子,结缕坐花儿”。(沈约《领边绣》)同“子”一样,“儿”缀在近古时期也发展得极为迅速。在唐代它被大量地加在动物的名称上:鱼儿:“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鹅儿:“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杜甫《舟前小鹅儿》)黄莺儿:“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金昌绪《春怨》)狗儿、猪儿、猫儿:“狗儿猪儿多尽死,养得猫儿患赤瘕”。(明杨慎辑《古今风谣·李后主時江南童谣》)在宋代,带“儿”缀的词话跃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仅从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摘引一些例子加以说明:背心儿香袋儿金铤蒸儿雪泡豆儿馉饳儿盐豆儿黄梨儿枣儿米食羊儿蹄儿罐儿碟儿梳儿行灶儿水斛儿(卷十三)虾鱼包儿炙把儿油煠夹儿油酥饼儿筍丝麸儿(卷十六)盏儿缸儿(卷二十)盒儿伞儿(卷四)在近古时期,“动词、形容词+儿—→名词”的格式也开始形成.上举的“蒸儿、儿、夹儿”之类就是由动词加“儿”所构成的。又如:黄儿、黑儿:“唐都长安自陕而西,以黄米为粉,团枣蒸之,曰黄儿;其荞麦面者包曰黑儿”。(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七)“儿”在近代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它的使用频率空前提高,这一点是“子”所不能企及的。例如:[舜美]失却了那女子所在,只得闷闷而回。开了房门,风儿又吹,灯儿又暗,枕儿又寒,被儿又冷,怎生睡得?(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三回)“儿”在近代的发展,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即“动词·形容词+儿—→名词”这种格式获得了较强的构词能力,构成了一批新词。例如:焠儿:“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名曰发烛,又曰焠儿。”(陶宗义《南村辍耕录·发烛》)撚儿:“棣华取了一根纸撚儿,点了个火,走到外间。”(吴趼人《恨海》)错儿:“你不要捏我的错儿罢咧。”(《红楼梦》第四二回)尖儿:“或有好事,他就不等人家去说,他先抓尖儿。”(《红楼梦》第六四回)这个时期,“儿”开始表现出区别词义的作用,一些词加“儿”后同原意大不相同。例如:道儿:“你看我姐姐,在我行也使这般道儿.”(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猫儿:“原来安公子……在那里藏猫儿呢.”(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同“子”一样,用这种格式造出来的词也有较浓厚的专门术语和方言色彩,因而多被淘汰。(三)“头”的由来、由实到义的转变同“子”和“儿”比较,“头”缀的普遍性最小。“头”,作为实词,其本义是“人头”,《说文》:“头,首也。”从这个本义出发,可以引出“事物的顶端”、“物体的残余部分”等转义。“头”开始成缀时也与这些词汇意义紧密相连。例如:刀头:“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古诗源》卷四)凿头“敞凿头兮断斧柯。”(《蔡中郎集·短人赋》)实词“头”的词汇意义同方位关系极为密切,而任何客观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中,这就决定“头”作为方位名词的后缀是有发展前途的。例如:陇头:“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古诗源》卷四)沟水头:”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古诗源》卷二)城头:“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歇?”(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以上诸例证明,“头”作为方位名词后缀在上古时期已基本形成,作为一般名词后缀,此时也开始萌芽。到了中古时期,“头”作为方位名词的后缀有了迅速的发展,构成了许多加“头”的方位名词。例如:东头、西头:“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世说新语·赏誉》)前头、后头:“前头看后头,齐著铁。”(《乐府诗集》卷二五)“头”作为一般名词的后缀,在中古时期也正式形成。例如:舌头:“舌头半舌犹在。”(《搜神记》卷二)指头:“、梅”。晋郭璞注:“树状如梅,子如指头。”(《尔雅·释木》)纥头:“其嫂……曰:‘亦食糠涎’。裴骃集解引晋人晋灼说:‘音纥,京师谓粗屑为纥头.’”(《史记·陈丞相世家》)锄头:“谚曰:锄头三寸泽。”(贾思勰《齐民要求·杂说》)膝头:“沔水有物……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水经注·沔水》)同“子”和“儿”一样,“头”缀到了近古时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加“头”的名词。例如:眉头:“忽于眉头生一肉块。”(唐马总《大唐奇事·王守一》)骨头:“当时不认贵人,凡夫肉眼;今日俄为后进,穷相骨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轻佻》)斧头:“李师古治山亭,掘得一物,类铁斧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笔头:“陆余庆笔头无力嘴头硬。”(唐张《朝野佥载》卷二)日头:“休即未能休,直到三更见日头。”(任二北《敦煌曲校录·菩萨蛮》)近古时期,出现了“动词+头一→名词”的格式.例如:问头:“臣有一个问头,陛下若答得,即却旧长安。”(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二)宣头:“虽自官家明有宣头……且在某衙府回避,乞(岂)不好事。”(同上)念头:“此念头一差,积年蒲团工夫俱废。”(宋逸名《三朝野史·史弥远》)到了近代,这种格式获得了较强的构词能力,构成了一些新词。例如:望头:“国能心里望头大了。”(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回)来头:“汪商笑道:‘不信有这个大来头的龟子。’”(《石点头》第八回)想头:“何以明年考试,就把想头歇了?”(李汝珍《镜花缘》第四二回)近代也出现了“形容词+头—→名词”的格式。例如:老实头:“则你这亚仙子母老实头。”(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甜头:“却说那二郎神……尝了甜头,不达时务,至那日晚间,依然又来。”(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四回)虚头:“况敞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镜花缘》十一)综上所述,名词后缀“子”、“儿”、“头”均萌芽于上古,形成于中古,近古和近代则是它们发展和普遍化时期。到了现代,它们发展得更为充分,缀化词越来越多,而且往往被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成为表达感情色彩和文体色彩的一种手段。例如:老三媳妇……就气冲冲地说道:“我本是杀猪家的一个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一把刀子,老爹爹要是再打三儿子,我就杀了你这个老兔羔子。”(董森等编《中国民间笑话选·弄巧成拙》)一棵小树儿,害怕大风儿,抖抖树叶儿,摇摇树枝儿。(任溶溶等编《幼儿文学选·一棵小树儿》)刘广聚,假大头,一心要当人物头,抱粗腿,借势头,拜认恒元干老头。大小事强出头,说起话来歪着头。从西头,到东头,放不下广聚这颗头。(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子”、“儿”和“头”(一)“头”、“子”、“头”、“头”等词牌名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区域都是一致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后缀“子”、“儿”、“头”是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的。从大方言区来看,“子”、“儿”、“头”的使用情况大体如下:(1)客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一般不用或很少使用这三个名词后缀。在这些方言区里,对其他方言区加“子”、“儿”、“头”的名词一般是秃缀或用别的形式来表示。例如“鸭子”、“驴子”、“裤子”在这些方言里几乎都是秃缀;“围嘴儿”、“顶针儿”、“舌头”,在这些方言里,许多地方都是采用词根复合词来表示的。(2)官话方言区的北方方言和西北方言最经常用“儿”。例如“小米”、“冰棍”、“单身汉”、“双胞胎”、“罐子”、“手套”等。在北京、济南、沈阳、西安等地尽管说法不一,但一般都要加一个“儿”,而在别的方言区一般都是不加的。(3)“头”加在一般名词后面的本来就不太多,相对说来,吴方言语比较喜欢用“头”。例如别的方言区或者说“罐子”或者说“罐儿”,但苏州却说“罐头”;全国多数方言区都说“鼻子”,但苏州和温州却说“鼻头”。苏州还把“墙”、“手帕”、“包子”、“乡下”说成“墙头”、“绢头”、“馒头”、“乡下头”等等,这在别的方言区是罕见的。(4)“子”的通行的地区最为广阔。官话中的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和吴、湘、赣等方言区都经常用“子”。例如四川方言把“羊”和“树”说成“羊子”和“树子”;江淮一些地区把“麻雀”、“手帕”、“双胞胎”说成“麻雀子”、“手捏子”、“双胞子”;吴方言一些地区把“学生”、“单身汉”说成“学生子”、“一干子”;把“前天”、“星期天”说成“前日子”、“礼拜日子”;湘方言的一些地区把老鼠、乌鸦说成“老鼠子”、“老鸦子”;赣方言把“围嘴儿”说成“涎围子”,把“手指头”说成“职头子”,诸如此类,都说明后缀“子”在这些方言区是很常用的。由此可见,后缀“子”、“儿”、“头”,从方言角度来看,“子”使用的地区最为广阔,它包括官话中的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这些方言往往用“子”来代替“儿”;“儿”次之,它主要通行于官话区的北方方言和西北方言,这两个方言却往往用“儿”代“子”;“头”的使用区域最小,以吴语区最为流行。这只是粗略的区分,其中互相交错的情况又极为复杂的。现代汉语中“子”、“儿”、“头”的这种方言色彩不是突然出现的。某个方言区常用这个后缀,而不大用那个后缀,这种语言习惯是有历史渊源的。现在我们以“头”为例,粗略地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先举例如下:流头入黄泉,分作两计死。(《乐府诗集》卷四六)逍遥独桑头,心望东武亭。(《乐府诗集》卷四五)老老头高兴得来点仔十几曲戏,差勿多要唱到天亮哚。(《海上花列传》第二一回)那拍的当头,须不曾讨得出,在个捉头儿的黄胖哥手里。(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六回)挡子班的女人,叫名头是卖技不卖身的,他偏要同他们动手动脚。(清李宝嘉:《官场现行记》第四五回)“老老头”、“当头”、“叫名头”都是吴语。(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可见,吴语区从中古到近代历来都较喜欢说“头”,现代英语中加“头”的名词比较多,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二)主体作品中相同的感情色彩“子”、“儿”、“头”表爱表憎的感情色彩是到了近代缀化词高度发展和逐步普遍化以后才出现的。它们首先表现在称人的名词上,然后才逐步扩大到其他名词上.“头”表憎的色彩至今仍然主要体现在称人的名词上。《南村辍耕录》卷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