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的新范式_第1页
功能语言学的新范式_第2页
功能语言学的新范式_第3页
功能语言学的新范式_第4页
功能语言学的新范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语言学的新范式

逻辑相对主义的概念逐渐取代了逻辑实证主义,成为西方学术界主导的哲学概念。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趋势。特别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转变为语言文章的层次,从句子的角度转变为意义,从语言内容和外部因素的静态研究转向语言和语言因素之间的动态研究。在此背景下,系统功能语言学因其独到的功能主义和社会意义学(sociosemiotic)视角,尤其是它对意义研究的重视,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同时也在语言教学以及其它人类社会活动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一批访澳归国的学者近二十年来的大力介绍和积极倡导,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并有继续发展壮大的趋势。1999年8月15至17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功能语言学大会便是一个标志。此次大会无疑是我国致力于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总结过去、展望新世纪的一次盛会;同时,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韩礼德、哈桑以及马蒂森(Matthiessen)等人莅临大会并发表了反映他们各自最新研究成果或理论的演讲,此次大会对于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国内学者提交大会的论文表明,我国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已基本走出了纯粹的引进或介绍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初级阶段,开始质疑学术权威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因此这次大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价值和意义早在1982年,韩礼德便明确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语言作为社会文化语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研究,因此研究的重心不再是传统语言学所强调的词汇层面或句子层面的研究,而是以语篇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并进而从语篇与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或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中揭示语言的性质与社会功能。基于这一理论立场,韩礼德阐述了其具有相当程度后现代意味的语言哲学思想:语言不再被看作是一个以规则性为特征的系统,而是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特征的可资语言操用者任意驾驭或提取的意义潜势;因此“语言”一词本身就是一个语法隐喻,它实际的存在形式应该是动态性的,体现为语言操用者表达意义以及构建社会现实的社会文化活动过程。相应地,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也不应该是所谓的语法规则或句法规则,而应该是意义,而且意义也不再指传统语义学理论所说的那种语言内部的语言单位之间的某种关系,或者是索绪尔所谓的体现为词与词之间相互关系的义值(value),而是被视为沟通或联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某种接面。对于语言哲学领域的其他重要命题,韩礼德的学说同样与后现代主义思潮遥相呼应。譬如,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韩礼德尤其推崇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萨丕尔和沃尔夫等人的观点,认为语言不是乔姆斯基所假定的那种相对独立的模块系统,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语言之间的共性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它们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换言之,韩礼德虽然未必全然否定乔姆斯基等对共同语法的寻求,但对语言相对性思想的重视和推崇却是无以复加的。在语境与交际意图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杰出贡献在于:一方面,它以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这组概念来界定和归类与语境相关的因素。众所周知,语境可以囊括多方面的内容,而传统的语境学说,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文化语境概念以及语用学所说的语境或相关理论中所说的认知语境等概念,往往因其覆盖面太宽、内容过于庞杂而备受批评;韩礼德对于语境三要素的区分,对语境因素作了较成功的理性归纳。另一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上述语境三要素决定了交际内容和可能会采取的交际方式,并且可以成为我们预测交际形式和内容的依据;同时,交际对象也是以此为依据参与交际,并确保交际顺利进行。我们认为,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相比,韩礼德的语境三要素决定理论的优势在于它以更抽象、更具理性的方式解释了人类的交际行为模式;而且,合作原则似乎更有助于说明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交际对象参与的交际形式,而韩礼德的学说同时也能说明独白式的交际方式,如布道或文学文本的创作等。上述语言哲学思想成了韩礼德及其追随者从事语言学研究时的指导思想。例如,在索绪尔所区分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两者之间,横组合关系即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转换生成学派研究的中心,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则侧重研究语言单位间的纵聚合关系,并以“系统”这一概念来说明此关系。对于前者来说,语言操作的规则性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意义问题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对于后者而言,意义便成了核心,因为所谓的纵聚合关系说明的实际上就是意义问题,而语言的规则性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它可以随时让位于意义。另外,系统功能语言学又以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功能来说明语言与世界、语言与社会以及语篇内语句与语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将语言研究与文化语境相结合的理想目标。韩礼德等人的语言学研究逐步将其语言哲学思想付诸实践,促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但也导致了该学派内部的分歧,例如以福塞特(Fawcett)为代表的认知功能语法学派的诞生。我们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并在近年被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领域,至少还有另外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自身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正如韩礼德在第22届世界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1995年北京)上指出的那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特征在于以解决一些紧迫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为取向;在本次大会上,韩礼德重申了这一立场,并简要勾勒了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即:(1)实践任务,如外语教学和母语教学;(2)研究任务,如文体学和文学分析;(3)理论探讨,如把语义学、音系学、语法学等理论化,探讨语言的变体,包括语域和方言,把语言表述为盖然性的系统;(4)意识形态研究,如研究语言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并关注主流语言学忽视的口语和初始语言(protolanguage)。其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如韩礼德、哈桑和马丁等人从来就没有受缚于他们自己所确立的理论框架而不能自拔;相反,他们在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修缮改进原有的理论体系。在此次大会上,韩礼德多次提醒我们,任何语言学理论都不是全然独创的,而是进化式的,即扎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并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欧洲功能学派的延续,并需要不断地完善。哈桑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新一代的代表人物马蒂森在此次大会上的主题发言,便是这种创新精神的最佳体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韩礼德等对于其他语言学派的理论及其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批评一般采取不争辩或不涉及的回避态度,但哈桑的发言却一改以往的做法,专门对比了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说的言语功能理论。哈桑认为,语用学家划分语句的言内行为、言后行为和言外行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言外行为的研究,这样做明显没有给言内行为以足够的重视,实质上是把语言使用的研究和语言系统的研究割裂开来。此外,言语行为理论把每个言语行为都看作独一无二的语言使用,忽略了语言运用中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亦即缺乏足够的理论归纳。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言语功能理论既注意到语言的使用问题,又顾及语言系统与言语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且以物品和服务、信息的给予和求取两对概念来说明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四大功能(详见胡壮麟等1989:106);这种将语言系统与言语功能(或言语行为)联系起来的理论体系,优势在于将有关交际意图的研究再次纳入到语言系统内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姑且不谈系统功能语言学能否全然替代语用学的研究,我们认为哈桑的发言至少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已经开始尝试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派或其他领域的语言学研究之间的沟通或交流。这一理论立场的可喜变化,无疑有益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值得引起我国语言学研究者的重视。马蒂森的发言主要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运用于制图学(cartography)的可行性,这一命题听上去相当怪异,却耐人寻味。实际上,马蒂森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付诸实践。正如他所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思想不仅适用于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同样可以被沿用到绘画、音乐、舞台设计乃至电视节目制作等方面。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做法有些故弄玄虚,或过分夸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但如果考虑到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将语言学研究拓宽为探讨人类这种“意义动物”的跨学科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韩礼德将语言学看作人类生存新阶段中“科学之科学”的主张,我们便不难发现,马蒂森真正把握住了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的精髓并力图发扬光大;他之所以被许多人视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其主要原因可能也在于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韩礼德的大会发言也表明了他本人近年来研究中心的转变。如果说在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韩礼德主要致力于其理论体系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他在最近几年已着手整理自己的理论,因而所发表的论文较之以往有着更为浓重的哲理性。例如,在1992年直至此次提交大会的一系列论文中,他通过讨论语言层次思想与语法隐喻问题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语义观。从韩礼德的发言和讨论中我们认识到,过去将他所说的“Languageisasociosemioticsystem”翻译成“社会符号系统”,是一个错误(正确的译法应是“社会意义系统”)。在此次大会上,他特意用汉语告诉我们,在他的语言学理论中semiotics一词不应译成“符号学”,而应译为“意义学”(详见以下朱永生、严世清文第一节“理论依据”)。2.弥补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不足的措施虽然我国学术界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介绍和引进仅有20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势头却极其迅猛,无论是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人数还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超过了其他学派,并被一些学者视为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因为与转换生成语法相比,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际语言学界的地位是相当卑微的。我们在这里无意追溯这道风景线的渊源,只是想通过介绍国内学者提交此次大会的论文或在大会上的发言,向未能出席大会的同仁对其作一勾勒:这些以回顾与批判为主旋律的论文或发言反映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同时也表明我国语言学研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即批判性地接受外国理论并将之付诸实践,进而提出修缮或改进国外理论的独创性观点。提交大会的论文可粗略分为理论探讨和实践运用两大类。在理论探讨方面,学者们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语法隐喻、衔接与连贯以及功能句法等核心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语法隐喻首先,语法隐喻之所以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显然是由于主流语言学家们近年来非常关注隐喻问题,尤其是雷科夫和约翰森(LakoffandJohnson1980)提出认知隐喻概念之后,隐喻已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鉴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也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语法隐喻与雷科夫等人所说的认知隐喻即词汇隐喻之间的关系及异同自然而然地便成为我国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在对此问题展开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同时也认识到了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弥补不足的建议。例如,胡壮麟(1996)指出,历史上语法隐喻使用的鼎盛时期与词汇隐喻同样出现在中世纪,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都广泛使用语法隐喻,“原先从现实世界隐喻借鉴而成的语法术语和理论,转而隐喻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他还将构成语法隐喻的形式分为“以语法术语来隐喻现实世界”、“以语法结构来隐喻现实世界”和“以语法理论来隐喻现实世界”三大类。胡壮麟所说的语法隐喻显然不同于韩礼德的相应概念,这一点曾引起国内不少学者的疑惑。他在此次大会的主题发言中重申其语法隐喻观,也解开了人们的疑惑。从表面上看,他的发言主要是介绍和评析Goatly提出的协和语法(consonantalgrammar),但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语法隐喻观寻求理论依据。他指出,在韩礼德看来,语法隐喻化是以表示静态个体(entity)的语言形式表述动态过程的单向运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Goatly的协和语法表明,隐喻化的过程应该是双向的,既可以是从过程向个体的隐喻化,也可以表现为从个体向过程的隐喻化方式。承认隐喻化过程的双向性,意义在于表明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之间的共性,即它们代表了语言重塑人类经验和构建社会现实的两大基本方式:从过程向个体的隐喻化过程反映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认识世界并对其认识重新命名和归类的艰难历程,而从个体向过程的隐喻化过程则反映了语言表达人类认识或情感过程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所说明的实际上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胡壮麟认为,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和雷科夫等人所说的认知隐喻理论在此问题上都有失偏颇,因为他们都只承认上述两大隐喻化方向之一,而只有协和语法对两者都予以承认,并试图在此理论原则下创建隐喻化语法。虽然协和语法本身并非完美无缺,但Goatly所做的尝试显然是有益的,值得国内学界关注。另外,胡壮麟还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中的“一致性”和“人际语法隐喻”等概念提出了质疑。在题为“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及贡献”的大会发言中,朱永生和他指导的博士生严世清同样对语法隐喻理论中的某些概念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韩礼德在使用transformation和transference这两个术语时不很统一,使人误以为语法隐喻就是转换生成语法中所说的名词化转换。其实语法隐喻并不仅指名词化等语言现象,还指其他形式的转义现象,如人际语法隐喻和马丁(Martin1992)所说的语篇语法隐喻。其次,他们从泰勒(Taylor1989)的原型理论(prototypetheory)角度解析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中的关键术语“一致性”(congruence),提出韩礼德所说的一致性表达形式相当于泰勒等语言学家所说的原型的最佳代表。最后,他们还归纳了语法隐喻理论对当代隐喻研究的贡献:(1)语法隐喻的研究对重新界定隐喻概念提供了理论根据;(2)语法隐喻理论为揭示隐喻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3)语法隐喻的研究为阐释隐喻的工作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4)语法隐喻理论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衔接与连贯此次大会的第二个核心议题是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张德禄的主题发言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种主要连贯理论,剖析了它们的理论缺陷。在谈及外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衔接与连贯理论的批评时,张德禄指出,一方面韩礼德和哈桑等人的理论在归纳语篇内的衔接手段时,没有顾及语域对连贯的影响;另一方面外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与连贯理论也有所误解,如许多人将衔接理论错误地理解为衔接确保连贯,或误认为衔接是个形式概念。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张德禄提出把衔接分成显性和隐性两大类,其中显性衔接手段包括话语(discoursal)、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隐性手段包括情景性衔接和背景性衔接。张德禄所作的划分概括了韩礼德和哈桑等所提及的所有衔接手段,又将生成语篇时的情景因素和背景因素考虑进去,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与连贯理论。语篇连贯性的建立同样是熊学亮讨论的问题。他介绍了衔接的认知距离理论,认为语篇要求接受者所作出的推导离语篇内的语法词汇提示符的核心意义越远,语篇连贯性就越差。此外,彭宣维、苗兴伟、严世清、董宏乐、徐立新等人也就衔接与连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功能句法功能句法是以黄国文为代表的认知系统功能语法的支持者所讨论的主要话题。黄国文指出,语法教学无疑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迄今为止,在传授语法知识方面我国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其一是以张道真、章振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另一种则是相对比较时新的交际教学法。撇开其他方面的差异或优劣不谈,它们在语法教学问题上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语法教学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黄国文从认知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提出,语法教学应该以意义为基础,换言之,应当从功能的角度入手,将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等传统语法教学未予考虑的内容纳入语法教学的范畴。河南大学张克定有关句式变化的认知语用理据的讨论,也可以归入功能句法研究的范畴。系统功能语言理论的运用最后,让我们简要回顾此次大会上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实际运用的发言或讨论。浙江大学任绍曾的发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了毛姆(SomersetMaugham)的短篇小说《午宴》(Luncheon)中反复出现的几种句式,揭示了小说女主人公的虚伪、贪婪和言行不一,以及捉襟见肘的男主人公对她从友好到反感的心理活动。香港城市大学J.Webster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剖析某诗人献给他的一首题为David的诗篇,梳理语篇内小句之间的主从关系,最后推导出诗篇中反复出现的大卫之盾(theshieldofDavid)的意象以及诗人借此向友人祝福的美好心愿。文莱的MohsenGhadessy和西安交通大学的高岩杰分析对比了大量的英汉语篇,以量化的手段说明了英汉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方面的异同。苏州大学的辛斌则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批评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价值。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