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状态管理规定第一篇:技术状态管理规定技术状态管理规定1.目的规定公司新产品技术状态标识,控制、纪实和审核的方法与程序,以确保在试制、生产的任何时候都能够使用正确有效的技术文件。2.适用范围适用于合同军用产品的试制、生产控制。3.职责本规定由技术部、生产部、质检部归口管理。4.工作程序4.1技术状态标识4.1.1产品施工前下发的图样、技术文件包括施工图纸、工艺文件及技术修改通知单等。4.1.2产品施工过程中下发的技术文件包括试验大纲、技术修知通知单等。4.1.3产品施工后下发的技术文件包括发货明细、备件清单及随机文件等。4.1.4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名称与编号按《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分类与编号》。4.1.5下发产品的图样、技术文件应为签署有效的图样、文件。签署按《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签署与更改管理规定》。4.1.6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下发由技术部负责。4.2技术状态控制4.2.1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控制按《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管理规定》。4.2.2任何图样、技术文件的更改均应由技术部按规定程序下发技术修改通知单,更改程序按《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签署与更改管理规定》。4.2.3产品图样、技术文件和更改的实施均由质检部负责监督。4.3技术状态纪实4.3.1对于技术部下发的产品图样、技术文件,接收部门应建立台帐,并作好记录。4.3.2质检部负责记录图纸、技术文件及更改实施过程中的编号与结果。4.3.3对于图纸、技术文件实施过程中重大偏差与问题,质检部应及时记录并上报技术部。4.4技术状态审核4.4.1对于定型产品的技术状态审核由质检部、生产部结合检验过程中进行。4.4.2对于新产品的技术状态审核按《新产品试制管理规定》进行。5.相关文件5.1《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分类与编号》5.2《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签署与更改管理规定》5.3《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管理规定》5.4《新产品试制管理规定》第二篇:技术状态管理制度技术状态管理制度1、目的对产品技术状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产品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符合规定的要求。2、范围适用于公司产品的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记实和技术状态审核过程的控制。3、职责3.1、技术部负责技术状态的归口管理。3.2技术总监负责技术状态项目和技术状态文件的批准。3.3、办公室负责技术状态文件的存档保管和发放控制。4、技术状态项目的选择4.1、技术部负责技术状态项目的选择。4.2、技术状态项目选择的时机高层次的技术状态项目应在论证阶段或方案阶段的初期选定,较低层次的技术状态项目应在工程研制阶段初期或其之前选定。4.3、技术状态项目选择原则4.3.1、技术状态选择的总的准则是选择那些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能被单独管理,以达到项目总的最终使用性能的项目作为技术状态项目。4.3.2、一般情况下,可将下述项目选为技术状态项目:a)武器装备系统、分系统级项目和跨单位、跨部门研制的项目;b)在风险、安全、完成作战任务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项目;c)采用了新技术、新设计或全新研制的项目;d)与其它项目有重要接口的项目和共用分系统的项目;e)单独采购的项目;f)使用和维修方面需要着重考虑的项目。4.3.3、选择技术项目时应邀请顾客代表共同协商后在合同或技术协议中规定。5、技术状态基线的建立5.1、功能基线的建立在认证阶段,技术部按合同要求编制形成功能基线所要求的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在方案阶段初期经顾客确认后,建立功能基线。功能基线的内容应与《武器系统研制总要求》的技术内容协调一致。5.2、分配基线的建立在方案阶段,技术部负责按合同要求编制形成分配基线所要求的根本技术状态文件,在工程研制阶段初期经顾客确认后,建立分配基线。分配基线的内容应与《设计任务书》的技术内容协调一致。5.3、产品基线的建立在工程研制阶段,技术部负责按合同要求进行工程设计和产品试制,编制形成产品基线所要求的产品技术状态文件,经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后建立产品基线。5.4、分配技术状态文件主要内容为:功能特性(包括从武器装备系统或高层技术状态项目分配给技术状态项目的能力、可靠性、人机工程、计算机资源要求、综合保障要求、人员与训练要求)、接口要求、附加的设计的约束条件和验证要求等。5.5、产品技术状态文件应说明技术状态项目必需的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以及证明达到这些性能要求所必需的验收检验方法。5.6、分配基线建立之后,在工程研制过程中,由技术部进行硬件、软件的工程设计,产生各种设计文件和相关的技术文件。这些反映技术状态表逐步形成过程的设计文件和相关技术文件,中要不涉及对功能基线和分配基线的更改,均技术部按《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编写和控制。5.7、技术状态基线建立后,所有技术状态文件由技术部及时向办公室整理归档保存。5.8、技术部应给每个技术状态项目及其技术状态文件指定标号。5.9、技术状态文件的发放5.9.1、技术状态文件的发放由技术总监批准,办公室负责发放。5.9.2、技术状态文件属于受控技术文件,发放时,由办公室按经批准发放的部门和单位发放,加盖文件受控印章,编制发放序号,做好发放记录,由文件领用人签字。5.10、接口要求5.10.1、技术部应按GJB2373对接口进行管理。5.10.2、技术部要确保所设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并确保它们与技术状态文件中规定的相应接口要求之间的兼容性。6、技术状态控制6.1、对工程更改分类6.1.1、工程更改分类按控制工程更改的权限不同,工程更改分为以下两类:a)I类工程更改由订购方或有关上级领导机关批准的工程更改;b)II类工程更改由承制方处行控制的工程更改。6.1.2、I类工程更改下列更改均属I类工程更改:a)影响合同中下列任一要素的更改:(1)合同经费;(2)合同保证或担保;(3)合同规定的交付要求;(4)合同重大事件安排。b)研制过程中,更改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致使下列要求超出规定限值或规定容差者:(5)性能;(6)可靠性、维修性或生存性;(7)重量、平衡、惯性矩;(8)接口特性;(9)电磁特性;(10)规范中的其他重要要求。c)生产过程中,更改产品技术状态文件,致使对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的影响达到6.1.2b)条所述程度或影响下列一个或多个因素者:(11)订购方提供的设备;(12)安全性;(13)与接口技术状态项目、保障设备或保障条件、备件、训练器材或训练装置、设备和软件等的兼容性;(14)已交付的使用和维修手册;(15)技术状态项目和其零、组件的互换性;(16)技能、人员配备、训练、生物医学因素或人机工程设计。6.1.3、II类工程更改6.1.2以外的工程更改均属II类工程更改。6.1.4、工程更改程序技术部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办理工程更改:a)判定工程更改的必要性;b)确定工程更改类别(I类或II类);c)审查和评价更改;d)拟定工程更改建议;e)将工程更改建议提交订购方审批或备案;f)将批准(或确认)的工程更改纳入文件,必要时,还要通过谈判将其纳入合同;g)实施更改。6.1.5、拟定工程更改建议6.1.6.1、办理工程更改时,应提出工程更改建议。6.1.6.2、工程更改建议,无论由技术部提出还是顾客提出,均由技术部拟定。6.1.6.3、I类工程更改建议6.1.6.3.1、I类工程更改建议应包括下述内容:a)要更改的产品名称(型号)、技术状态项目和技术状态文件的名称和编号;b)建议单位名称和提出日期;c)更改内容;d)更改理由;e)更改方案;f)更改的迫切性;g)更改带来的影响(包括受影响的项目、文件、性能参数、进度、综合保障、接口等);h)更改所需费用估算;i)更改的实施日期。6.1.6.3.2、提出的工程更改建议还应该附有必要的资料(如试验数据与分析、保障性分析、费用分析等),以论证和说明更改的必要性和更改带来的影响。6.1.6.4、II类工程更改建议II类工程更改建议按《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中的有关设计更改的要求执行。6.1.7、工程更改建议的审批6.1.7.1、I类工程更改I类工程更改建议,经技术部与各有关部门或各相关协作单位协调,并经技术总监批准后,送交顾客审批。6.1.7.2、II类工程更改6.1.7.2.1、II类工程更改建议,由技术部提出更改建议,经技术总监批准后,送交订购方备案。如顾客对所确定工程更改类别有异议时,应经双方充分协商后,由顾客最后决定。II类工程更改建议经批准后,由技术部按《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进行更改控制。6.1.7.2.2、供方提出的II类工程更改建议,经按其内部制度批准后,送交设计师系统和订购方备案,并由分承制方按其内部制度进行更改控制。其中,属总设计师控制的技术状态项目其工程更改建议由总设计师批准。6.2、对偏离、超差的控制6.2.1、办理偏离、超差时,一般要参照技术状态更改的规定进行。6.2.2、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能申请涉及安全性及致命缺陷的偏离、超差和影响部队使用或维修的偏离、超差。经批准的偏离、超差仅在指定范围和时间内适用,并不构成对功能技术状态文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或产品技术状态文件的更改。应在技术状态项目制造之前办理偏离的申请和审批手续。6.2.3、提出偏离、超差申请办理偏离、超差应提出偏离、超差申请。偏离、超差申请的内容应包括:编号,标题,技术状态项目名称及编号,受影响的文件,偏离、超差内容,实施日期,有效范围,对进度、性能、接口、软件、综合保障、费用的影响,相应的措施等。6.2.4、审批偏离、超差申请除合同另有规定外,由技术总监负责对偏离、超差申请进行审批。其中涉及下列因素的偏离、超差应征得顾客同意:人员健康、装备性能、可靠性、维修性、生存性、互换性、重量和尺寸。7、技术状态记实7.1、记录7.1.1、技术状态记实应记录技术状态标识和技术状态控制过程中的有关事项和数据,为技术状态进展过程中实施有效管理提供可追溯性。7.1.2、通常应记录技术状态项目、技术状态基线、工程更改、偏离和超差,以及它们相应的零、组件号、文件号、序列号、版本、标题、日期、发放状态和实施状况等内容。7.2、报告根据管理需要和产品特点,技术部可对技术状态项目定期地向顾客、相关单位和供方发送下述不同类型的报告:a)技术状态项目及其技术状态基线文件清单;b)当前的技术状态;c)工程更改、偏离和超差状况报告;d)工程更改实施和检验的状况报告。7.3、分析技术部应进行以下分析:)a)对所报告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查明问题的去向;b)评定纠正措施,验证它是否已解决了相应的问题,或是否又产生了新的问题。8、技术状态审核8.1、由本公司技术总监,技术部有关人员和顾客共同组成的审核组在本公司或供方的现场进行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8.2、如技术状态审核与定型(鉴定)工作结合进行,有关要求应按产品定型中相关规定执行,并满足本制度规定的审核内容。8.2.1、本公司的责任a)编制技术状态审核计划;b)保证提供参与必要的技术状态审核;c)审核前,向技术状态审核组提交一份清单,列出技术状态审核中要用的文件,硬件和软件;d)指定联席主持人和参与审核的人员,以便讲座在审核范围内的技术问题;e)与顾客协调审核日程和地点;f)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器材,保证审核有效地进行;g)按技术状态审核计划作好资料准备;h)作好会议记录,内容包括重要问题和对策、措施、结论、建议性意见等,交订购方确认后,形成正式的会议记录。8.2.2、顾客方的责任a)指定联席主持人和参与审核的人员;b)审查会议记录,保证其内容反映了订购方的所有重要意见;c)向承制方发出技术状态审核的结论:认可、有条件认可或不认可。8.3、功能技术状态审核8.3.1、对每个技术状态项目进行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如果合同要求,还应对整个武器系统进行功能技术状态审核。8.3.2、功能技术状态审核的数据必须拟正式提交的设计定型(定型)样机持技术状态试验中采集,如果未制造设计定型(定型)样机,则应从第一个(批)生产件的试验数据中采集。8.3.3、审核要求8.3.3.1、本公司向功能技术状态审核组提供一份概要,叙述每个受审核技术状态项目的试验结果和结论。概要除一般地介绍技术状态项目的试验工作情况外,还应说明未得到满足的技术状态项目的要求及其解决办法和技术状态项目的工程更改情况。8.3.3.2、审核内容应包括:a)审核承制方的试验程序和试验结果是否符合系统或项目研制规范的要求;b)审核正式的试验计划和试验规范的执行情况,检查试验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c)审核试验报告,确认这些报告准确、全面地说明了技术状态项目的和其试验;d)审核接口要求的试验报告;e)对那些不能完全通过试验证实的要求,应审查其分析或仿真的充分性及完整性,确认分析或仿真的结果足以保证技术状态项目满足其技术状态文件的要求;f)审查所有已被批准的工程是否已纳入了技术状态文件并已经实施;g)审查未达到质量要求的技术状态项目是否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h)对计算机软件配置项,除进行上述审核外,还进行性要的补充审核;i)审查偏离和超差清单。8.3.3.3、审核后工作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完成后,承制方应进行下列工作:a)公司功能技术状态审核会议记录;b)在技术状态记实的记录中记录功能技术状态审核的完成情况和结果;c)指定责任单位负责完成遗留的工作。8.4、物理技术状态的审核8.4.1、应对每个技术状态项目,进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8.4.2、物理技术状态审核是依据技术状态项目的设计文件对按正式生产工艺制造的技术状态项目的技术状态进行的最终考核。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后建立产品基线。物理技术状态审核还要确保技术状态文件规定的验收试验要求足以满足技术状态项目生产验收的需要。8.4.3、审核要求8.4.3.1、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应详细审核有关的工程图样、产品规范、工艺规范、材料规范、设计文件、清单、用于技术状态项目生产的各项试验、以及计算机软件配置项的使用和支持文件。物理技术状态审核还应审核已发放的工程文件和质量控制记录,以确保这些文件如实反映了按正式生产工艺制造的技术状态项目的技术状态。8.4.3.2、审核内容应包括:a)审查由顾客方联席主持人规定的每个硬件技术状态项目的有代表性数量的工程图样和相关的工艺规程(工艺卡),以确认工艺规程(工艺卡)的准确性,并保证它们包括了反映的工程图样和产品硬件上的更改;b)审查技术状态项目的所有记录,确认按正式生产工艺制造的技术状态项目的技术状态准确地反映了所发放的工程资料;c)审查技术状态项目的试验数据和程序是否符合产品规范的要求,审核组织确定需重新进行的试验,未通过验收试验的技术状态项目应由技术部组织进行返修或重新试验,必要时,重新进行审核;d)确认供方的产品在制造地点所做的检验和试验资料;e)审查功能技术状态审核遗留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f)对计算机软件配置项,除进行上述审核外,还可进行必要的补充审核。8.4.4.3、审核后工作物理技术状态审核完成后,技术部应进行下列工作:a)公布物理技术状态审核会议记录;b)在技术状态记实的记录中,记录物理技术状态审核的完成情意和结果;c)指定责任单位负责完成遗留的工作。9、技术状态管理计划9.1、技术部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制定技术状态管理计划,技术状态管理计划由技术总监批准。技术状态管理计划应符合合同要求,说明对技术状态项目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进行管理所采用的程序和方法。9.2、技术状态管理计划一般应分阶段编制,在各研制阶段或生产阶段初期(或按合同要求)提交给顾客。在研制过程中,应根据武器装备系统或技术状态项目目标的不断演进,对该计划进行必要的修订。10、技术状态管理产生的所有记录,由技术部汇总整理,交办公室归档保存。第三篇: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为推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技术专家在企业技术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中的研究和辅助决策作用,使丰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制度。第二章概述第一条技术委员会的介绍重点实验室设立学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确保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学术风气,同时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十五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任期五年,年龄不超过七十岁,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成员。第二条技术委员会的宗旨和任务1、技术委员会的宗旨(1)发挥各类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积极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2)技术委员会是在丰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领导下的技术研究机构。2、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1)对公司的技术发展规划、方针、企业技术法规提出研究意见。(2)对公司的重大科研决策、重大技术开发、攻关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技术引进项目进行调研、论证,提出研究建议和意见。(3)对国家、省、市各部门组织安排的重大项目技术攻关、技术开发、试验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议。(4)指导、主持或参与相关的技术标准、企业标准的编制或审查。(5)根据需要,对公司在国内、外大型项目的招、投标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重大项目技术难题提出研究审查意见。(6)对公司系统内知识型无形资产的创建和整合提出建设性意见。(7)对公司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8)负责公司内部新项目开发的立项、鉴定及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并对公司申请国家、省、市各部门的新项目评估、科技成果鉴定、科技奖励提出建议和意见。(9)公司领导委托办理的其它工作。第三章技术委员会的构成第三条技术委员会的组成1、公司技术委员会分为两类:内部专家技术委员会、外聘专家技术委员会。2、公司技术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若干人组成。3、公司技术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公司技术中心负责。第四条技术委员会委员人选1、公司内部专家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及委员人选,在公司内部产生,由公司聘任。委员会委员应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负责人中产生。2、公司外聘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人选,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长期从事蒸发、结晶、干燥、过滤、气(汽)液分离等研究工作,具有一定专业专长和研究经验的领导专家中产生,由公司聘任。2、技术委员会委员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专业特长和所在部门应有一定代表性,并能基本覆盖公司主要技术门类和业务范围。第五条技术委员会委员职责1、内部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职责(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委员会管理制度。(2)参与技术委员会举行的各项活动和获得技术委员会提供的信息、资料。(3)了解与研发项目研究任务有关的文件、资料、数据、背景材料,以及参加有关的专业学术会议。(4)参与公司研发项目的立项评审和鉴定验收。(5)向技术委员会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6)向技术委员会提供相关的科技信息,提出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的建议。(7)对承担的课题研究任务,应当认真负责,按时完成(8)在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研究、项目鉴定验收工作中,应当从全局出发,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秉公办事。(9)对研究工作中涉及到的问题和资料,应当保密,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得擅自对外泄露。2、外聘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职责(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委员会管理制度。(2)参与技术委员会举行的各项活动和获得技术委员会提供的信息、资料。(3)指导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公司技术进步。(4)参与公司研发项目的立项评审和鉴定验收。(5)向技术委员会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6)向技术委员会提供相关的科技信息,提出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的建议。(7)对生产、设计、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专题调研,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8)在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研究、项目鉴定验收工作中,应当从全局出发,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秉公办事。(9)对研究工作中涉及到的问题和资料,应当保密,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得擅自对外泄露。第六条技术委员会工作制度1、内部专家技术委员会工作制度(1)公司内部专家技术委员会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2)内部专家技术委员会每季度由主任主持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必要时根据项目建设和公司科技工作的需要也可临时通知召开会议。2、外聘专家技术委员会工作制度(1)公司外聘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五年,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2)外聘专家技术委员会每年由主任主持召开一至二次全体会议,必要时根据项目建设和公司科技工作的需要也可临时通知召开会议。第四章附则第七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及各技术部门。第八条本规定解释权与修订权属于公司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篇:技术保密管理规定玉立集团保密管理规定总则第一条为保守公司秘密,维护公司权益,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公司秘密是关系公司权力和利益,依照特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机密。技术秘密是指不为公众知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且企业采取保密措施的非专利技术和技术信息。技术秘密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方案、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制造方法、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数据、试验结果、图纸、样品、样机、模型、模具、操作手册、技术文档、相关的函电,等等。其他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名单、行销计划、采购资料、定价政策、财务资料、进货渠道,等等。第三条公司附属组织和分支机构以及职员都有保守公司秘密的义务。接触到企业商业秘密的高级员工,例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秘书、保安人员等对保守公司秘密负有特别的责任。第四条公司保密工作,实行既确保秘密又便利工作的方针。第五条对保守、保护公司秘密以及改进保密技术、措施等方面成绩显著的部门或职员实行奖励。保密范围和密级确定第六条公司秘密包括本制度第二条规定的范围以及下列秘密事项:(一)公司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二)公司尚未付诸实施的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规划、经营项目及经营决策。(三)公司内部掌握的合同、协议、意见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四)公司财务预决算报告及各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五)公司所掌握的尚未进入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六)公司职员人事档案,工资性、劳务性收人及资料。(七)其他经公司确定应当保密的事项。一般性决定、决议、通告、通知、行政管理资料等内部文件不属于保密范围。第七条公司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绝密是最重要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的权益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是重要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权益和利益遭受到严重的损害;秘密是一般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的权益和利益遭受损害。第八条公司秘级的确定:(一)公司经营发展中,直接影响公司权益和利益的重要决策文件、技术资料为绝密级;(二)公司的规划、财务报表、统计资料、重要会议记录、公司经营情况为机密;(三)公司人事档案、合同、协议、职员工资性收人、尚未进人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为秘密级。第九条属于公司秘密的文件、资料,应当依据本制度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标明密级,并确定保密期限。保密期限分永久、长期、短期,一般与密级相对应,特殊情况外标明。保密期限届满,自行解密。保密措施第十条属于公司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摘抄、保存和销毁,由办公室或主管副总经理委托专人执行;采用电脑技术存取、处理、传递的公司秘密由电脑部门负责保密。第十一条对于密级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必须采取以下保密措施:(一)非经总经理或主管副总公司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二)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由指定人员担任,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三)在设备完善的保险装置中保存。第十二条属于公司秘密的设备或者产品的研制、生产、运输、使用、保存、维修和销毁,由公司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执行,并采用相应的保密措施。第十三条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公司秘密事项的,应当事先经总经理批准。第十四条具有属于公司秘密内容的会议和其他活动,主办部门应采取下列保密措施:(一)选择具备保密条件的会议场所;(二)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参加会议人员的范围,对参加涉及密级事项会议的人员予以指定;(三)依照保密规定使用会议设备和管理会议文件;(四)确定会议内容是否传达及传达范围。第十五条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公司秘密,不准在公共场所谈论公司秘密,不准通过其他方式传递公司秘密。第十六条公司工作人员发现公司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办公室;办公室接到报告,应立即作出处理。第十七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给予警告处分:(一)泄露公司秘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经济损失的;(二)违反本制度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秘密内容的;(三)已泄露公司秘密但采取补救措施的。第十八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辞退并承担部分公司经济损失责任:(一)故意或过失泄露公司秘密,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二)违反本保密制度规定,为他人窃取、刺探、收买或违章提供公司秘密的;(三)利用职权强制他人违反保密规定的。第十九条公司与接触重要机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合同》,《保密合同》以书面形式签订,具备以下主要条款:1.保密的内容和范围;2.保密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3.保密协议的期限;4.保密费的数额及其支付方式;5.违约责任。在保密合同有效期限内,员工应履行下列义务:1.严格遵守本企业保密制度,防止泄漏企业技术秘密;2.不得向他人泄漏企业技术秘密;3.非经公司书面同意,不得利用该技术秘密进行生产与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技术秘密进行新的研究和开发。第二十条对高级员工实行“竞业限制”制度,限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秘书、保安人员等高级员工的以下行为:1.自行设立与本公司竞争的公司;2.就职于本公司的竞争对手;3.在竞争企业中兼职;4.引诱企业中的其他员工辞职;5.引诱企业的客户脱离企业;6.在离职后,与企业进行竞争的其他行为。非高级员工不实行“竞业禁止”制度,不签订《保密合同》,但对有证据表明侵犯本公司技术及其他商业机密,给本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依法追究相应责任。第二十一条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合作、代理、交易合同或协议,均需设置“保密条款”,对合同对方增设保密义务。“保密条款”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明示合同所涉及的需要保密的商业秘密范围;2.合同对方以及合同对方的任何员工、代理人均受保密条款的约束;3.受约束的保密义务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可将商业秘密透露给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合同目的以外的用途;4.受约束的保密义务人不可将含有保密信息的资料、文件、实物等携带出保密区域;5.保密义务人不可在对外接受访间或者与任何第三方交流时涉及合同规定的商业秘密内容;6.不相关的员工不可接触或了解商业秘密;7.保密信息应当在合同终止后交还;8.保密期限在合同终止后仍然保持有效;9.违反保密义务的,应当承担明确的违约责任。第二十二条实行保密保证金制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秘书、保安人员等高级员工按每月工资的10%提取“保密保证金”,由公司专户存放,公司按银行同期利率向保证人支付利息。保证金连续提取超过5年的不再提取。保证人离职或退休,并签订《保密合同》,三年内没有违约的,本息返还保证人。第二十三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属于本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第二十四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玉立集团行政办公室2011年5月8日第五篇: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荆政发〔2018〕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现将《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18年1月11日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编制、设计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参考国内先进城市的同类技术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中心城区及周边需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荆州开发区、荆州高新区及纪南文旅区)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和镇规划建设用地的城乡规划编制、设计和管理等有关活动。城市规划区内其他镇(乡)、村庄规划的管理技术规定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第三条本规定适用范围内的规划用地划分为:I类地区、II类地区、III类地区(附图1—1)。I类地区(旧城区):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东起豉湖路、柳垸二路,西至西环路,南至沿江大道、学苑路,北至北环路、荆沙大道的区域;II类地区: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除I类地区以外区域;III类地区:指除I类、II类地区以外的区域。第四条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本规定要求。第二章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第五条为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应当逐步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一)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并可与城市(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总体规划一并报批。(二)区段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内局部地区与地段编制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城市重点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重要的更新改造地区,以及城市中心地区、交通枢纽地区、重要街道和滨水地区等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具有特殊价值、特定意图的地区)应当编制区段城市设计,并作为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的依据之一。重点地区以外区域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明确景观风貌、公共空间和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城市设计要求。(三)专项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整体风貌、夜景照明、天际线、开敞空间系统、城市色彩、立体空间形态、公共环境艺术等特定要素、空间和问题编制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成果可单独编制,也可作为法定规划的专项规划和专门篇章,上述城市重点地区原则上应当单独编制。第六条确定各类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第七条城乡建设用地范围的确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建设用地应当按照城市路网格局成片使用,形成完整的用地范围,周边有零星地块的,应当纳入项目用地范围内统一规划建设;(二)建设用地邻城市主、次干道、支路及公共通道的,其用地范围应当征至城市道路中心线,代征的道路用地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三)建设用地内包含的保留建筑、管线,需明确他项权利用地时,应当依据建筑间距、消防安全及室外管线等要求,明确用地边界线,符合公共退让的要求。第八条建设项目原则上应当按街区及规划地块划分进行整合开发,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单独建设:(一)商业服务业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未达到1h㎡;(二)住宅小区建设用地未达到3h㎡。建设用地未达到以上最小开发单元,经论证,与周边地块无法调整合并,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第九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一)商业服务业设施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1h㎡的;(二)居住用地;(三)工业项目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3h㎡的;(四)城市重要地段(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风貌区、中心区、交通枢纽等);(五)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上述情形范围之外的,应当编制总平面规划图。第十条建设项目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建设的原则,涉及分期审批的建设项目,应当先行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分期实施时,应当优先建设学校、托幼、养老、社区服务用房、物业管理用房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分期办理规划核实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按照原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申请规划核实区与在建(或拟建)区已进行分隔;(二)原则上一个项目分期规划核实不超过2期;(三)项目分期应当优先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不得放在最后一期建设;(四)分期建设的地块,原则上应当以规划道路、小区内部道路等为界限进行分隔。分期规划核实范围内的安全、道路、各类管线(给排水、供电、燃气、通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满足规划核实项目的正常使用要求;(五)申请规划核实范围内应当拆除的建(构)筑物已拆除完毕;(六)规划许可中配建的物管用房和社区用房不在申请范围内,建设单位应当提供符合标准的过渡性用房;(七)申请分期规划核实的,由建设单位编制分期核实方案(含分期范围及各项指标)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作为分期规划核实的依据。第十一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项目应当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除符合国家规范外,还应当符合省、市相关管理规定及专项规划要求。第三章建筑间距和建筑退让第十二条建筑布局设计应当进行日照影响分析。日照影响分析应当符合国家、省及地方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采用经国家认可的日照分析软件。(一)住宅、宿舍、托幼活动场地日照影响分析应当以大寒日8时至16时为建筑日照有效时间带;老年人居住建筑、医院病房、中小学校普通教室、托幼生活用房日照影响分析应当以冬至日9时至15时为建筑日照有效时间带;(二)对现状建筑进行日照影响分析,建筑使用性质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划性质为准;(三)新建建筑物不得减少周边原不满足国家日照标准的建筑物的日照时间;新建建筑物导致周边原满足国家日照标准的建筑日照时间减少的,减少后的日照时间不得低于国家日照标准。第十三条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空间景观、日照、消防、通风、采光、视觉卫生、节能等要求,并按下列规定计算:(一)建筑间距按照两栋建筑物外墙外边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计算;(二)建筑物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建筑间距以南侧建筑物的建筑高度为标准计算;东西向平行布置的,建筑间距以较高建筑物的建筑高度为标准计算;两栋建筑物平行布置且与正南北向夹角大于60度的,以较高建筑物的建筑高度为标准计算;(三)建筑物纵墙面有外挑阳台、楼梯平台、走廊及凸出辅助设施的,其间距以最大外凸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计算;(四)单栋建筑物内包含混合业态的建筑间距应当分别按照不同业态相对应的标准计算。第十四条居住建筑在满足日照、通风、采光的情况下,建筑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高度20m及以下的条式建筑间距为(附图3—1):1.纵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物建筑高度的1.2倍;2.纵墙面与山墙面(即垂直布置)的间距不小于14m;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6m。(二)建筑高度20m以上的条式建筑间距为(附图3—2):1.纵墙面之间的间距,20m及以下部分不少于南侧建筑物建筑高度的1.2倍,20m以上部分按照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1倍进行递加计算,计算公式为(单位:米):建筑间距≥20×1.2+(H-20)×0.1(20为基本间距,H为建筑总高度)。2.纵墙面与山墙面(即垂直布置)的间距,南北向不少于24m,东西向不少于20m;3.山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13m。(三)建筑高度20m以上的条式建筑与建筑高度20m及以下条式建筑的间距为(附图3—3):1.建筑高度20m以上的建筑物纵墙面与建筑高度20m及以下建筑物纵墙面之间间距,以南侧建筑物建筑高度作为计算标准,分别按照本条第(一)项第1目或者第(二)项第1目计算;2.建筑高度20m以上的建筑物纵墙面与其南侧建筑高度20m及以下建筑物山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15m,与其他方向建筑高度20m及以下建筑物山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18m;3.建筑高度20m以上的建筑物山墙面与其北侧建筑高度20m及以下的建筑物纵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24m,与其南侧建筑高度20m及以下建筑物纵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18m,与其东、西方向建筑高度20m及以下建筑物纵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15m;4.建筑高度20m以上的建筑物山墙面与建筑高度20m及以下建筑物山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9m。(四)条式居住建筑在南北向投影的重叠面宽度小于12m的,两栋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少于标准间距的0?8倍(附图3—4)。条式建筑在南北向投影无重叠面的,最近点距离不小于15m。(五)塔式居住建筑的间距,按照建筑物之间正南北向投影的重叠面计算(附图3—5):无重叠面的,最近点距离不小于15m;重叠面小于12m的,建筑间距不少于20m;重叠面大于12m的,按照本条第(二)项第1目计算。塔式拼接建筑按照条式建筑计算间距。(六)塔式建筑与其南北侧条式建筑纵墙面的间距按照条式建筑计算;塔式建筑与其东西侧的条式建筑纵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18m;塔式建筑与条式建筑山墙面之间的间距不少于13m(附图3—6)。第十五条居住建筑与其南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的要求确定;与其北、东、西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的要求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确定的间距要求。第十六条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高度24m以上的建筑物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南北向的,最近距离不少于18m;东西向的,最近距离不少于13m;(二)建筑高度24m以上的建筑物与24m以下的建筑物平行布置时,最近距离不少于15m;(三)建筑高度24m以下的建筑物平行布置时,最近距离不少10m。第十七条既非平行布置也非垂直布置时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要求(附图3—7):(一)当建筑的夹角不大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二)当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于平行布置控制间距的0.8倍;(三)当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间距控制。第十八条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条未涉及建筑形态的建筑间距要求,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景观、日照、消防、采光、通风等要求经专家论证后确定。第十九条建筑后退用地界线距离,按下列规定执行:(一)相邻建筑双方各自从建设用地边界起计算后退距离,其最小后退距离应不小于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条确定的建筑间距的一半,并应当满足国家日照标准要求;(二)在现有建筑周边新建建筑,其后退距离应当满足现有建筑日照、消防、环保、卫生防护的要求;(三)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一般不少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退让距离,但最小不得少于3?5m。第二十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改、扩建建筑,其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高度100m以下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不得少于附表3—1的规定;(二)建筑高度100m以上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当通过城市设计确定,但最小不得少于附表3—1中建筑高度60-100m建筑物的后退距离;(三)影剧院、游乐场、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大型商场、大型医院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建筑,其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少于25m;(四)建筑物退让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道路斜线的距离(附图3—8),自城市道路红线直线段连接线算起,建筑高度20m以下的建筑物不少于20m,建筑高度20m以上的建筑物不少于30m;建筑物退让主干道和次干道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道路斜线的距离,自城市道路红线直线段连接线算起,建筑高度20m以下的建筑物不少于15m,建筑高度20m以上的建筑物不少于20m;如果交叉口涉及道路高架等特殊情况,应当根据城市设计来具体确定。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处应预留规模适宜的公共绿地或绿化休闲广场。(五)新建项目原则上不得修建围墙,宜以花台、绿地、绿篱等作为用地边界的隔离带;如因安全和特殊功能需要确需修建围墙的,围墙退让城市道路红线不得小于1.5m,且应当采用通透式围墙,并进行垂直绿化,有政策要求明确建设封闭式围墙的,应当在墙基处预留栽植空间并对其外墙面进行垂直绿化。临城市道路修建的门房、岗亭等构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不得小于5m。第二十一条建筑物退让公园绿地距离不得少于10m,退让城市道路沿线绿化控制带的距离不得少于5m。第二十二条建筑物退让临江、河(湖)蓝线距离应当满足有关规定要求,且最小不得少于12m。第二十三条建(构)筑物后退道路红线,应当从建(构)筑物底层凸出外墙计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计算。第二十四条沿铁路、公路、油气输送管道、光缆及电力线路两侧新、改、扩建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当符合交通、环保、消防及安全等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的要求。第二十五条荆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新、改、扩建项目应当符合经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第四章建筑设计第二十六条经营类建筑物容积率计算规定(一)居住建筑1.居住建筑结构层高不应超过3.6m,且最低不应低于2.8m。结构层高大于3.6m且小于等于5.8m(3.6+2.2m)的,按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2倍计算建筑面积;结构层高大于5.8m且小于等于8.0m(5.8+2.2m)的,按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3倍计算建筑面积;结构层高大于8.0m的,以此类推。2.跃层式居住、低层居住、错层式居住建筑的起居室在户内通高共享时,不列入超层高控制范围,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容积率。(二)办公、酒店式建筑办公、酒店结构层高不应超过4.5m。结构层高大于4.5m且小于等于6.7m(4.5m+2.2m)的,按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2倍计算建筑面积;结构层高大于6.7m且小于等于8.9m(6.7m+2.2m)的,按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3倍计算建筑面积;结构层高大于8.9m的,以此类推。(三)商业建筑以及住宅小区配套公建1.单层建筑面积在1000㎡以下小型商业建筑以及住宅小区配套公建,结构层高不宜大于5.1m,并不得大于7.3m。2.结构层高大于5.1m且小于等于7.3m(5.1m+2.2m)时,按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2倍计算建筑面积;结构层高大于7.3m且小于等于9.5m(7.3m+2.2m)的,按该层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3倍计算建筑面积;结构层高大于9.5m的,以此类推。(四)商业、办公、酒店等建筑首层门厅、大厅、中庭等公共空间,办公和酒店的会议厅、宴会厅及单一空间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且有较高层高要求的集中商业等功能空间,影院、剧场、体育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不受上述层高规定控制。对于建筑存在多种功能的情况,按建筑功能相对应的建筑层高予以控制。(五)建筑阳台及外挑构筑物控制1.建筑主体结构外阳台(附图4—1)进深不大于2.4m(对不规则的取进深平均值),均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建筑面积并计算容积率,不符合此规定的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计算容积率;阳台总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套型建筑面积的7%,超过部分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容积率;2.入户花园、空中花园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计算容积率;3.飘窗不得设在楼板的延伸部分,当突出外墙的距离不大于0.7m时,不计算建筑面积。(六)架空层、地下室和半地下室1.建筑底层设计布置架空层的,结构层高在2.2m以下的,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并计算容积率;结构层高在2.2m以上的,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并计算容积率。如架空层为建筑(包括住宅及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建筑)首层,以柱、剪力墙落地,视线通透、空间开敞,层高不应低于标准层高;只作为休闲、绿化景观等公共开敞空间使用时,除架空层内的电梯井、门厅、过道、楼梯间等功能空间外,其他面积不计算容积率。2.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地下室应当为土层四面围合的地下空间。建筑物地下室、半地下室作为人防和停车等使用的,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不计容积率;建筑物地下室、半地下室作为商业、娱乐等经营性功能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容积率。(七)地上停车楼按建筑面积的一半计算容积率,地上机械式多层停车库按单层计算建筑面积,不计算容积率。第二十七条居住建筑的面宽应当符合以下规定:(一)建筑高度大于20m,小于、等于60m,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一般不大于75m;(二)建筑高度大于60m,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一般不大于70m。(三)环古城、滨长江、沿河湖及市级公园等重要景观地带,建筑高度大于20m的建筑物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之和一般不大于规划用地相应一侧宽度的50%。第二十八条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塑造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具有特殊价值和特定意图的地区,新建和改造建筑应当体现荆楚优秀传统建筑风格内涵与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城市风貌的整体协调,提倡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与传统荆楚建筑风格相结合,突出“荆楚派”未来发展新方向,展现荆楚建筑的美学意境与时代特征。第二十九条临街建筑墙外设施及户外广告的设置,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专项规划的要求。建筑物的太阳能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空调器室外机等,应当结合建筑造型,进行一体化设计。第三十条绿色建筑(一)建筑设计应当满足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按《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按《湖北省绿色建筑省级认定技术条件》(试行)或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二)鼓励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设置雨水收集利用装置,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因地制宜规划城市水景,从严控制非自然水源的人工水景建设;(三)建筑的布局、朝向、形状和结构设计应当符合民用建筑节能要求,并符合《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的规定;(四)建筑主要房间应当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建筑单体设计应当考虑有利于自然通风。建筑夏季防热应当采取环境绿化、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和围护结构隔热等综合性措施。第三十一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含地面观测站和天气雷达站)、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新、改、扩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第三十二条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新、改建各类项目,在设计时应当统一考虑夜景照明的内容。下列范围应当设置夜景灯光照明设施:(一)快速路及主干道两侧的建(构)筑物、绿化带,非主干道两侧的高层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物;(二)港口、码头、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商业中心、商业街(区)、会议中心、桥梁、电视塔、体育场(馆)、广场、街头绿地、公园、旅游景点及其它大型公共场所;(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貌建筑;(四)长江、内河、湖泊等水域沿岸景观地带;(五)户外广告设施及商业性牌匾、字号、标识;(六)城市规划确定的其它城市夜景观灯光设计范围。第五章城市道路和交通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管理第三十三条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第三十四条城市各级道路设计车速、路网密度等规划指标,应当符合附表5—1规定。道路网通行能力应当与用地性质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相适应。容积率大于4.0的居住、商业项目,以及大型交通、公共设施等项目,应当按《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进行交通影响评价,该评价可作为设计方案的专门篇章,也可单独编制。第三十五条建设用地内的道路与城市道路进行衔接时,其变坡点必须设在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建设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和各项用地功能布局的要求,不得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选址建设。有机动车交通要求的建设项目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选址时,必须满足机动车出入口至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第三十六条城市道路、广场等必须遵循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有关规定。第三十七条城市公共交通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城市公交车站可为直接式和港湾式,城市主、次干路和交通量较大的支路上的车站,宜采用港湾式。站台长度最短应按同时停靠两辆车布置,最长不应超过同时停靠4辆车的长度,否则应当分开设置;(二)公交专用车道的设置条件和设置方法,必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要求;(三)轨道交通车站设置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要求,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并妥善处理好与地面建筑、地面道路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八条城市公共停车场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当根据城市静态交通专项规划,落实空间布局,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计算;(二)公共停车场出入口不宜直接与城市主、次干路相连,停车场出入口受条件限制必须在城市主、次干路设置时,应当符合行车视距要求,且交通组织应当采用右进右出的方式;当停车场出入口道路坡度较大时,应当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连;(三)市区宜建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四)中心城区范围内新、改、扩建项目配建停车位的标准应当符合附表5—2规定,荆州古城内新、改、扩建项目机动车位配建标准,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可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宜大于50%。第三十九条中心城区范围内应当设置连续性绿道和步行系统。城市绿道应当与居住区、商业中心、公园、景区、院校、场馆等相联系,形成城市绿道网络,并结合道路的步行系统、绿化带或防护绿地连续性设置。第四十条结合城市路网系统和绿道系统设置安全、连续、方便、舒适的自行车交通系统。新建城市道路必须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已建道路改造时应当结合自行车出行情况进一步完善自行车道。自行车道宽度、路网密度、平均间距等指标不得低于《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要求。第四十一条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设置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以下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当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每辆电动汽车配备一个基本充电车位;每个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停车位不少于总车位的1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快速充换电站。第六章城市管线工程建设规划管理第四十二条管线工程系指给水、雨水、污水、燃气、强电、弱电、热力、输油等各种地上或地下管线建设项目。第四十三条管线工程及附属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第四十四条综合管廊(共同沟)(一)综合管廊建设应当符合《荆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及地下管廊规划》的要求;(二)综合管廊系统规划应当遵循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纳入综合管廊的管线,统筹安排管线在综合管廊内部的空间位置,协调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上、地下工程的关系;(三)综合管廊总体布置要求:1.综合管廊平面中心线宜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2.综合管廊沿铁路、公路敷设时应当与铁路、公路线路平行;3.综合管廊与铁路、公路交叉时宜采用垂直交叉方式布置;受条件限制,可倾斜交叉布置,但其最小交叉角不宜小于60度;4.综合管廊穿越河道时应当选择在河床稳定河段,最小覆土深度应当按不妨碍河道整治和管廊安全的原则确定。(四)综合管廊的线路规划、平面和竖向布置、容纳的管线、断面形式、土建工程设计、附属设施工程设计等应当满足《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要求。第四十五条管线敷设(一)建设项目敷设配套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不得占用城市规划道路红线;(二)可通过城市桥梁敷设的管线,应当确保桥梁安全,维修方便,不影响市容观瞻;新建桥梁应当根据管线综合规划,设计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第七章城市绿地、湿地、水体保护及防灾规划管理第四十六条公园绿地(一)公园设计应当遵循空间连续、因地制宜、地域特色、节能环保的原则,尽量保持公园原有的地形地貌。利用公园现有的河流、水塘和低洼湿地建设雨水湿地,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收集系统。(二)公园绿地建设应当符合生态园林城市相关技术要求。中心城区建成区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13.5㎡,绿地率达到35%-39%,绿化覆盖率达到40%-45%,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小于90%。第四十七条附属绿地各类建设用地内的附属绿地指标应当符合附表7—1规定。第四十八条道路绿地中心城区范围内所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两侧各设置不得少于50m的绿化带,国道、省道、一级旅游公路等两侧各设置不得少于30m的绿化带。在规划道路红线时,应当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园林景观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城市主干道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林荫路推广率不小于85%。第四十九条防护绿地中心城区范围内河、湖等水体,城市干路、快速路、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堤防岸线、高压走廊等的防护绿地,应当严格按照城市蓝线及绿线的管制规定进行控制,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侵占。第五十条湿地保护(一)下列湿地作为重要湿地予以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多用途管理区;列入湿地名录的其他湿地。(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或者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征或者属于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地;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鸟类及水禽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以及迁徙路线上的主要停歇地;代表不同类型、具有特殊保护或者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天然湿地;其他具有特殊保护意义、重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或者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湿地。(三)不具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件,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特征显著,具有一定的生态、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湿地生态系统典型,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在本市或者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性;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重点保护的湿地区域。(四)湿地公园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本皮肤管理课课程设计
- 画久久人物课程设计
-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英语 含答案
-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 课程设计三个方面
- 人像摄影技巧课程设计
- 亲子课程设计重要性
- 农耕劳动实践课程设计
- 绘画早教主题课程设计
- 蘑菇贴纸手工课程设计
- 2024年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试题库(含答案)
- 配电工程施工方案高低压配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12、口腔科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 内科学讲义(唐子益版)
- 《钢结构厂房工程量计算表》
- 复习酒水投标书
-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书法教学设计
- 102集纪录片《走遍中国古镇》视频
- iatf16949:辅导方案(0324)
- 别克各车型保养、维修费用
- 定向井设计暨compass操作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