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新历史主义批评论_第1页
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新历史主义批评论_第2页
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新历史主义批评论_第3页
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新历史主义批评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新历史主义批评论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新时期主义批判”的文学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繁荣。它的倡导者不赞成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并认为“新历史主义”是脱身于“新批评”和即之而后的“解构主义”的一种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者在分析作品时不是割裂历史背景,而是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兼顾以后的文学阐释与评价。这并非是倒退到早期的文学研究。早期的文学研究与新历史主义者的观点和实践大不相同。前者运用的是政治标准和知识标准来评价作品,并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来评论文学的特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吸收并同化了各个文学理论流派的特色。至少有以下四方面。首先是“修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路易斯·阿尔都塞的观点。他在《列宁与哲学》等文章中表露,“意识形态”通过显现一个时代的半独立结构的惯例话语,以不同方式展现出来。同时“意识形态”使读者成为话语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支配着读者,也就是,使读者认同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次是米卡尔·福科的“权力关系理论”:任何时代的社会权力关系的模式都是由该时代的话语中的概念、对立范畴及等级结构决定的,并以此来确立什么是那个时代的知识与真理,什么是那个时代的人文规范,进而决定了什么是那个时代的犯罪、发狂及性变态。再次,解构主义批评的中心理论也被吸收进来:所有的文本都包含着重要的相互碰撞的符号,并融进了巴赫金的“会话批评”理论的内核,即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多元的、独立的、却又相互冲突的声音。最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发展,尤其是克利福·格尔兹的观点在新历史主义批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认为文化是由成套的完整的体系组成的(指意系统)。他使用了他称之为“厚重描述”的述语——与解构批评的“细读”相承,以便揭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秘密,从而揭示出文本真意对所涉及的人们的影响及其对文化的作用。路易斯·蒙特斯用一个常被引用的话语,称“新历史主义批评”为“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相互照应”。上述说法根植于这样的一种观点:历史本身并不是一套固定的、客观的事实,而是象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一样,是一部需要释译的文本,不论是文学的,还是历史的,只要是文本,就是由话语组成的。这种话语看上去似乎在展示或反映外部现实,其实,它是由我们称之为“表现”的东西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文字结构组成的,这种文字结构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意识形态的产品和文化构成。文本中的这些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表现”主要是用来再造、证实和宣传主导地位和从属地位的“权力构成”的,而这种“权力构成”是既定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特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发现,新历史主义的倡导者中也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在他们的著述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所有的新历史主义者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对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中心思想结构”。很多新历史主义者都把这种传统观点的形成归于十七、八世纪的资本主义早期的产物。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立场可以从下列四方面说明:其一,文学不独占“超历史的”审美客体,并非独立于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条件之外而从属于亘古长存的艺术价值标准。相反,文学读本只是众多读本中的一种,与宗教、哲学、法律、科学读本等等一样,都与之产生的时间、地点的特殊性有关。文学读本只是其中的一本,既没有独特的地位,也没有独特的权力。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相关的谬误是:把文学读本看成有固定意义的“自治体”,而这种“固定意义”又恰恰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内,所有的冲突都会被艺术地解决。然而,恰恰相反,很多文学读本展示的都是不一致的声音。这样,不但表达了产生读本的这个时代的正统力量,而且也表达了它的反对力量。而那些在文学中的艺术性地被解决的并且使读者产生快感的情节,其实是一种欺骗。因为它的作用只能是掩盖文学读本表层含义之下的产生真正紧张局势的政权、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之间不能解决的冲突。这种冲突存在于文学读本的深层。其二,历史并非是一种单调的、一成不变的事实与实践的模式。我们不能以此“模式”为背景来解释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或者简单地认为文学作品就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是一个时代的宣传品——物质条件决定文学读本的特点。与此相反,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读本镶嵌在历史的语境中,在惯例、信仰、文化、权力关系、实践、产品的网络中成为一种交互成分,这种总体效果就是我们称之的“历史”。新历史主义者一致认为,在区分文学与非文学时,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标准也不过是文艺复兴之后意识形态的产物,人们依然使用这些标准,但只是为了在批评讨论中方便而已。他们强调,这些人为的界限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同一文本中的话语模式之间,还是各种不同文本之间,或是文本与文化语境之间,它们之间的各个元素与力量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有一些流行的名称:即“谈判”、“交易”、“交换”、“传播”等。这些隐喻不但指出了两方及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且,通过对市场经济与货币话语的原始描写,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消费的价值观与目的观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观以及其他社会规则和社会关系的满足程度。正如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所说的那样:来自于艺术作品的生产与消售的“谈判”,包括“相互利益交换”——在快乐与利益方面相互回报,势必要涉及社会的主导现金、资金流向及财产的分配。其三,新历史主义者认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类本质的观点,即作者、人物及读者共享的人类本质,是另一个普遍持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觉。文学作品是一个拥有统一、独立、坚韧等特点的作家的自由的、自主的创造。他们把这个观点归为“资本主义”或“人类本质主义”。新历史主义者认为这主要源于资本主义文化。格林布莱特曾说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对人类自治的作用已失去了最初的信心,因为人类自身看来就象特殊社会权力关系中极不自由的意识形态的产品。一些新历史主义者却认为,作者作为一个“主体”,尽管是在一个特殊时代的话语里,是由意识形态和权力所产生和定位的,或许还能保持一点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那些这样描写自由和作者创造性的新历史主义者这样说,并不是象在传统批评理论中那样,为了解释作者的文学创造和艺术特点,而是为了使他的理论保持开放的可能性,也就是,个人能够观察自己的主观性在社会权力结构急剧变化中的作用。其四,如同生产文学作品的作家一样,他们的读者也是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环境塑造出来的产物。因此,新历史主义者主张无个人兴趣地、客观地解释和评价文学读本,正如阿诺德所主张的那样,要把作品当成其本身去评价。然而以前并非如此,要是读者的意识形态碰巧与作者的一致,读者会使作品自然化,认为有限时间内的文化特点与“表现”好象就是人类经验永恒的、普遍的特点与“表现”;要是读者的意识形态与作者的不一致,他们就“窃用”作品,释译它,想方设法使它与自己的文化特性相符。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人类理想主义的错觉。新历史主义者承认他们自己与所有的作者一样,都是有“主观性”的,是他们时代的特殊话语和语境塑造出来的。因此,就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批评”,而他们的“批评”却不是去发现他们所描写的文本的现成意义和他们所叙述的文本的文化历史。为了减少冒险,他们无疑要借用过去的文本,他们试图强调过去与现在的历史是不一致的、是非连续的、断裂的、破碎的。他们这样做,希望“拉开”或“疏远”早期的文学作品,以此来突出他们辨别现代意识形态的不同特点的能力。很多新历史主义者把他们阅读过去作品称之为过去与现在的“谈判”,这是他们最喜欢的比喻。在这种双面关系中,文化产品的特点——区别于新历史主义者的主观判断——使洞察权力结构成为可能。因此,阶级、阶层、种族、部落等方面的研究成了新历史主义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新历史主义者的观点、主题和研究方法在70年代末80年代出就初具雏形,尤其体现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研究里。他们把重点放在文学形式上,如:田园体、闹剧体,但最重要的是戏剧。他们强调文本作为展现和再造“都德王朝”的利益和权力结构的一个隐喻“工程”来分析。严密注意文本里显露出来的被压迫者、无名人士、被剥削者的声音。几乎与此同时,研究浪漫主义时期的学者们创造了文学与历史的内部交流的观点。认为英国浪漫时期的文学、历史文本内部相互交错,而所谓的“表现”都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思想意识的具体形式。然而研究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主义者与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主义者不同,称他们的批评过程为文本的“政治阅读”。在这种阅读中,他们强调“类弗洛依德”的机械主义,例如:压抑、发泄、转移等等。通过这些,他们强调作者(几乎或全部无意识地表露出来)的政治思想无疑要掩盖或回避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主要矛盾,或使之“失缺”。文本的政治读者的首要目的是要揭开这些思想上的“假面具”和“压抑”,以便揭示文本中真正的主题——政治、历史冲突和剥削,尽管这些主题都被掩盖着,或表面上未提到。80年代,新历史主义者的观点和实践迅速扩展到文学研究领域的各个层面。不论是在研讨会上、还是在著作中,或在随笔杂志中,新历史主者的观点越来越被引用、描绘、争论。一些女权主义者采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他们所关心的问题,重点分析在思想文化形成中男性权力结构的作用。还有一些批评家把兴趣集中在黑人文化上。此外,一些民族文学还着眼于被白人控制的文学结构在压制、缩小乃至剥夺非白人和非欧洲人所取得的成绩中的作用。90年代,很明显,新历史主义者已经把解构主义作为前卫的批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形式。格林布莱特在1982年给一个特殊的杂志《文类》的第15期所作的序言里,首先启用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名称,以后迅速流行起来,然而,他更喜欢把自己的文学批评称作“文化诗学”。其目的在于强调文学艺术是组成一个时代整体文化的其它社会实践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其它部分复杂地相互交织在一起。在他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论述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批评方法是以讲述奇闻轶事开始他的论述,或以远离文学的一个题目或文化目标开始,“细读”精选出来的项目,为的是从中提取“信仰”、“标准”及暗含其中的“权力”。这样分析,其目的在于展示同一时代的相似的文化因素及文本的内部结构。例如,在一篇名为《看不见的子弹》的论文中,格林布莱特阅读了托马斯·哈里叶特的文章(弗吉尼亚新大陆,一个简洁又真实的报告)后,认为那是美洲英国殖民者的最有代表性的话语,然而,作者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中话语恰恰证明了以王公贵族掌权与欺诈为背景的“马基亚维里式”的假说,因此,吸引着读者义无返顾地去赞美那个权利。格林布莱特还认为哈里叶特通过“报告”中记录下来的被那个权力压迫与剥削的美洲印地安人的反对声音,来实验他在证明的那个美国“权力结构”。格林布莱特还比较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的对话中普洛斯彼罗,一个剥削者,和凯列班,一个岛上被剥削的土著人之间的权力话语和反权力话语的类似方式。他还发现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两个文本中惊人的内部相似结构,剧本的对话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王公贵族政权是建立在奴役、掠夺、欺诈、虚伪之上的。同时,剧本还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