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新改_第1页
古代汉语音韵新改_第2页
古代汉语音韵新改_第3页
古代汉语音韵新改_第4页
古代汉语音韵新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音韵请进!请进!11/8/20231一、音韵学基本概述二、上古语音系统三、中古语音系统四、近古语音系统11/8/20232一概述(一)基本概念1、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三大历史时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以《诗经》、形声字为主要研究材料;11/8/20233(2)中古时期(六朝至唐宋),以《切韵》为主要材料;隋:陆法言《切韵》

宋:陈彭年《广韵》(《大宋重修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以《中原音韵》为主要材料;元:周德清

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合规律。11/8/20234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6.小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11/8/20235(二)音韵学发展1.魏晋至唐宋为音韵学的创立期(1)魏·李登《声类》

(第一部韵书)(2)晋·吕静《韵集》(3)隋·陆法言《切韵》11/8/20236(4)六朝·沈约等发现了“四声”(平,

上,去,入)(5)唐末·和尚守温创立了30个字母(声母)(宋人又增加了6个)(6)宋·陈彭年《广韵》11/8/202372、元,明,清为音韵学的发展(1)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江西人;(2)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转移”;(3)清·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浩,钱大昕等。11/8/202383、现代是音韵学的全盛期(1)著名学者:章炳麟(章太炎)、黄侃、高本汉、李方桂、王力;(2)创立了“北音学”。11/8/20239(三)学习音韵学的目的

1、有助于学好古汉语(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声训,通假,古今字等)

2、有助于学好现代汉语,了解汉语史(四)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1、共时观察

2、历时观察

3、比较观察11/8/202310音节

(一)声母(声,母,纽,声纽,字母)

1、五音、七音(见课文)

2、清音、浊音

3、全清、次清

4、全浊、次浊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1/8/202311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全清: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音。次清: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擦音。返回11/8/202312

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鼻音,边音,半元音。11/8/202313(二)韵母

1、韵和韵母韵不包括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

2、韵部和韵目

韵部:韵书中把所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起,构成一个韵类。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

11/8/2023143.小韵:韵书中把一韵之内而声母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小韵。4.韵摄:不考虑韵头和声调,把韵腹相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在一起,叫韵摄。5.韵类:系联韵书中根据反切下字得出来的归类。6、等呼11/8/2023157、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就叫阴声韵。8、阳声韵:以鼻辅音(-m,-n,-η)收尾的就叫阳声韵。9、入声韵: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就叫入声韵。11/8/202316(三)声调1、四声:韵文的创造者为了使韵文达到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2、平仄:就是四声的分类平:中古的平声;现代的阴平、阳平。仄:中古的上,去,入三声;现代上声、去声。11/8/202317三、古代的注音方法特点: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1、

譬况:(术语:长言之,短言之,急气,缓气)

2、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3、

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4、

反切:口诀: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11/8/202318第二节上古语音系统11/8/202319一叶(xié)韵

语音随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今天读《诗经》觉得有些地方不押韵,就是语音发生变化的结果。但是过去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古代的语音和后代的语音是一样的,之所以有不和谐的韵脚,是因为古人临时改读某些字,以求押韵,于是就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都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11/8/202320

比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其南”。南北朝人沈重《诗音义》就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反”,说明当时“南”与“音”的韵已经不相同了,为了读起来和谐押韵,要把“南”(中古读那含切,“覃”韵)临时改读为“乃林切”(“侵”韵)。11/8/202321宋代的朱熹是“叶韵说”的代表人物,他在《诗集传》中大量使用“叶韵”。有时候,同一个字,意义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为了和不同的字押韵就任意改变这个字的读音,例如:11/8/202322《小雅·棠棣》:“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集注》“家,叶古胡反。”(音“姑”)《召南·行露》二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汝無家?何以速我獄?”《集注》“家,叶音穀。”《召南·行露》三章:“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汝無家?何以速我訟?”《集注》“家,叶格空反。”(音“公”)11/8/202323

这样,一个字就有多种读音,可以和任何一个韵脚押韵,完全失去了客观标准。“叶韵”说不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语言,所以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但它的影响却很深,直到明代的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才第一次明确指出“叶韵”说的错误,并提出了“时有古今,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正确论断。11/8/202324二读破

『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汉语一种改变字、词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字(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字。11/8/202325读破大约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大量出现,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衣”用作名词,读平声“y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境内莫衣紫”“衣”用作动词,“穿衣”的意思,旧读去声“yì”。一般来说,后一种音义是由前一种音义演变而来的,所以,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做“本字”或“如字”,而把后一种读音叫做“读破”或“破读”。读破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是一种音变构词的手段。下面再举一些破读的例子:11/8/202326《前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胜,及物动词,读shēng;《孙子·谋攻》:“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胜,不及物动词,读shèng;《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王,名词,读wáng;11/8/202327《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欲王关中。”王,动词,读wàng;《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焉,必以分人。”分,动词,读fēn;《前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分,名词,读fèn;11/8/202328读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许多词的破读和本音的分别一直沿用到现代,如:

“美好”的“好”读hǎo;“爱好”的“好”读hào

“法度”的“度”读dú;“揣度”的“度”读duó

“难易”的“难”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

“作为”的“为”读wéi;“为了”的“为”读wèi11/8/202329但是,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以及其它一些原因,古书中注明的破读也有很多在现代没有保存下来,这样的破读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不必特意加以区分,按照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去读就可以了。11/8/202330三上古语音系统

(一)上古声母系统

我们这里所说的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上古时期汉语共同语声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面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里介绍上古声母系统的一些主要特点。

11/8/202331

相对上古韵母研究而言,声母研究的材料要少得多,可以用于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有谐声材料、古代注音材料、通假异文材料、声训材料、方言材料和汉藏语系民族语言材料。根据这些材料,学者们研究出了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几个主要特点。11/8/2023321、“古无轻唇音”最早研究上古声母并取得成就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他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著名论断。11/8/202333

古无轻唇音,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祇有一组重唇音帮组声母,即读作双唇塞音的“帮[p]”母、“滂[p’]”母、“并[b]”母和双唇鼻音的“明[m]”母;轻唇音声母,也就是唇齿音“非[f]”母、“敷[f’]”母、“奉[v]”母、“微[]”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时期它们才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这个结论主要是根据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注音、声训材料及谐声字现象提出来的,例如:11/8/202334通假异文:封域/邦域

附娄/部娄

扶服/匍匐

伏羲/庖羲

芜青/蔓青

汾水/盆水古代注音:

《说文·女部》:“娓,读若媚。”

《说文·肉部》:“膴,读若谟。”11/8/202335声训材料:

《释名·释州国》:“邦,封也,封有功。”

《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望,茫也,远视茫茫也。”《释名·释宫室》:“房,旁也,在堂两旁也。”

《尔雅·释言》:“靡,无也。”11/8/202336谐声字:非——悲辈排裴

反——版板扳叛番——播潘蟠鄱奉——棒捧埲菶未——妹寐昧魅11/8/202337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意思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这也是根据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注音、声训材料及谐声字现象提出来的。例如:11/8/202338通假异文:

冲子/童子

天竺/身毒

滹沱/虖池

孟猪/明都

追琢/雕琢

直/特古代注音:

《说文·水部》:“冲,读若动。”

《经典释文》:“虫,徐邈音徒冬反。”“赵,徒了反。”“竹,徒沃反。”

“侄,大结反。”“追,多雷反,又对回反。”11/8/202339声训材料

《说文·阜部》:“陟,登也。”

《说文·田部》:“田,陈也。”谐声字:登——橙澄证撜兆——桃逃跳挑眺卓——掉悼淖召——迢笤苕貂重——动董恸湩11/8/2023403、娘日二纽归泥“娘日二纽归泥”这个结论是章太炎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汉语中是没有的,它们在上古归入“泥”母。“娘”母归“泥”母是没有问题的,按王力的看法,《切韵》还没有“娘”母。“日”母归“泥”母的结论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上古有“日”母,有的认为“日”母应归入“泥”母。11/8/202341从谐声材料分析,“日”“泥”两个声母上古时期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如”“汝”都是用“女”字作声符的,“女”属于“泥”母,“如”“汝”属于“日”母;“匿”“诺”用“若”作声符,“匿”“诺”属“泥”母,“若”属“日”母。11/8/202342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是由曾运乾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为二,“喻”母三等归入“匣”母,“喻”母四等归入“定”母。“喻”三归“匣”的结论已被大多数人接受,按王力的结论,“喻”三(有些学者称为“于”母或“云”母)在《切韵》时还没有从“匣”母分出来。“喻”四归“定”的结论大多数学者没有接受。11/8/202343

从谐声材料分析,上古时期“喻”四与“定”母等舌头的关系比较密切,其音值应该是舌尖中音的某个音,肯定不是中古的半元音[j],“地”字以“也”字作声符,“地”属“定”母,“也”属“喻”四;“移”以“多”字作声符,“多”属“端”母,“移”属“喻”四;“偷”以“俞”字作声符,“偷”属“透”母,“俞”属“喻”四。11/8/2023445、“照二归精”所谓“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意思是说,上古时期,中古的“庄”组(“照”二)与“精”组字关系密切,“章”组(“照”三)与“端”组的关系密切,他们在读音上很相近。这个观点主要是由黄侃提出来的,学术界对这个结论尚有不同的看法。11/8/202345从各种材料分析,上古时期“照”二与“精”组、“照”三与“端”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浞”字,徐邈音“在角反”,“栈”字,徐邈音“在间反”,“浞”“栈”属于“照”二,“在”属于“精”组。见宋《古代汉语》p19611/8/202346补充:1、中古声调

声调,指贯穿于每个字音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形式,它属于超音段音位。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在汉语里,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着区别字义的作用。11/8/202347例如:“花”与“华”,“统治”“同志”“通知”与“统制”,“集市”“即使”“实时”“记事”“技师”与“基石”,“实际”“世纪”“世纪”“事迹”“诗集”与“史迹”等在口头上的区别都是由声调的不同来体现的。11/8/202348

2、四声及其历史演变古人对于声调的认识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史·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又《沈约传》:“约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11/8/202349

‘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由此我们知道至晚在南北朝时期汉语已经有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中古时期的韵书如《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等都一直沿用这四个声调的名称,并按这四个声调来归字。11/8/202350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声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将中古韵书《广韵》中平、上、去、入四声的归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作比较,可以总结出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11/8/202351“平分阴阳”意思是古代的平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类。规律是:古代的全清、次清声母平声字,后来都演变为阴平字;古代的全浊、次浊声母平声字,后来演变为阳平字。11/8/202352濁上變去是古代的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在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變作去聲字。

也有少部分的古全浊上声字例外,在普通话里没变为去声,仍读上声。如:古“定”母上声“窈、挺、殄、袒”,“并”母上声“痞、否、殍、阪”,“群”母上声“俭、窘、强(勉强)”,“匣”母上声“缓、皖、很、浣”,“奉”母上声“腐、釜、铺”。11/8/202353

现代汉语方言大多数同普通话一样浊上变去,少数方言如温州话、广州话则古代的全浊、次浊上声字成为一类阳上调,还有客家、赣方言比较特殊,有一部分全浊、次浊上声字归阳平调或阴平调。11/8/202354“入派四声”意思是古代入声调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别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中。清声母入声字分派的规律性不强,不过,全浊声母入声字多归入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多归入去声。例如:11/8/20235511/8/202356

声调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与声母的浊音清化及入声韵尾的消失相关联,这是因为汉语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一旦音系内的某种成分发生变化,其它成分也会相应变化,从而调整音系格局,保持音系内部的协调性,所以,古代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11/8/202357(二)上古声调

古人对于声调的认识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在那之前汉语有没有声调?周秦时期汉语有没有声调?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面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一、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二、如果上古有声调,有几个声调?三、如果上古汉语没有声调,那么声调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样产生的?对此,学术界的意见很不统一,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11/8/2023581、《诗经》时期已齐备平、上、去、入四声。多数清代古音学家持这种观点,但各家具体认识有差异。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提出“四声一贯”说,意思是说《诗经》时代是有四声的,但押韵时四声可以通押。江永在《古韵标准》,对上古声调的看法与顾炎武基本一致。11/8/202359江有诰和王念孙也主张上古有四声之别,但认为上古四声与后世四声不同。夏燮着《述韵》一书,利用群经、诸子、楚辞、秦刻石四声分用押韵的材料论证上古汉语有四声之别。许多现代学者也赞同这一传统观点。11/8/202360

2、上古四声不全。段玉裁在《六书音韵表》中提出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去声备于魏晋”;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认为“入声起自江左,非中原旧读”。其中段玉裁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很有影响。清代以后研究声调的学者中,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两个声调,陆志伟提出上古有平、上、长去、短去、入五个声调;王力提出上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大类,即:11/8/20236111/8/202362王力认为,去声是最后产生的。前苏联学者谢·叶·雅洪托夫提出公元前一千年中期的上古汉语只有两个声调,相当于后来的平调和升调(他认为汉语入声是靠韵尾区别意义的,不能算独立的调类),去声到了公元前三世纪才产生。11/8/2023633、上古汉语没有声调,大约东汉末才有了声调。多数现代西方学者持这种观点。中外学者在探讨汉语声调起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在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是“汉语声调源于韵尾说”。声调源于韵尾是说早期汉语不是靠音高而是靠辅音韵尾来区别意义的,音节的音高只是韵尾的伴随特征,后来韵尾简化消失,音节原来的羡余特征音高才作为韵尾消失后的补偿手段成为具有辨义功能的声调。11/8/202364从亲属语言来看,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如羌语、嘉戎语至今没有声调,根据古藏文、缅文资料,古代藏语、缅语也没有声调,藏缅语言声调的形成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少而多,其辨义功能由弱到强的过程。由此可以设想,汉语与之类似,其声调也是后起的。但究竟汉语声调在上古哪一个时期产生的,声调的产生与汉语音节结构简化的具体关系如何,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1/8/202365

(三)上古韵部不少学者进行了上古韵部系统研究。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虽然较简略,但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之后江永著《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段玉裁著《六书音韵表》分为十七部,孔广森、朱骏声都分为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11/8/202366以上均是考古派的主张。审音派如戴震分为二十五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先生《古汉语史稿》分为二十九部,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又增为三十部,概括为十一类三十部。如:11/8/202367三十部上古韵部十一类(见宋199)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第1类之//职/k/蒸//第2类幽/u/觉/uk/冬/u/第3类宵/o/药/ok/第4类侯/o/屋/ok/东/ong/第5类鱼/a/铎/ak/阳/ang/11/8/202368第6类支/e/锡/ek/耕/eng/第7类脂/ei/质/et/真/en/第8类微/ei/物/et/文/en/第9类歌/ai/月/at/元/an/第10类

叶/ap/谈/am/第11类

缉/p/侵/em/阴声韵:无韵尾或收—i的韵。阳声韵:收—n、—ng、—m的韵。入声韵:声韵收—t、—k、—p的韵。11/8/202369

从拟音不难看出:左边竖行都是元音结尾,故称“阴声韵”;右边竖行都是鼻音结尾,故称“阳声韵”;中间竖行都是塞音结尾,故称“入声韵”([-p]、[-t]、[-k])都是塞音,中古的四声中的入声字就是指以这三种輔音结尾的字。现在南方不少方言仍保留着入声的声调)。11/8/202370说明:1、此韵部表由3个竖行、11横排组成;2、从左至右依次是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3、同一类(横行)的韵部主要元音相同;4、竖行相邻的韵部主要元音相近。11/8/2023711、对转

同一横排的三个(或两个)韵部拟音的主要元音相同,仅仅是韵尾不同。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对转”,有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三种。同义词中有些往往有语音对转关系。见宋199例如:

11/8/202372才、能(同属“之”部)财、賄(同属“之”部)胚、胎(同属“之”部)走、趋(同属“侯”部)爸、父(同属“魚”部)此、斯、是(同属“支”部)

11/8/202373保(幽):育(觉)——阴入对转死(脂):殪(质)——阴入对转宽(元):阔(月)——阳入对转侮(侯):辱(屋)——阴入对转商(阳):贾(魚)——阴阳对转迎(阳):逆(铎)——阴入对转改(之):革(职)——阴入对转待(之):等(蒸)——阴阳对转

11/8/202374

2、旁转相邻两横排的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接近,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旁转。例如:头(侯):题(支)——旁转杀(职):戮(觉)——旁转回(微):还(元)——旁对转3、旁对转11/8/202375第三、从拟音不难看出:左边竖行都是元音结尾,故称“阴声韵”;右边竖行都是鼻音结尾,故称“阳声韵”;中间竖行都是塞音结尾,故称“入声韵”([-p]、[-t]、[-k])都是塞音,中古的四声中的入声字就是指以这三种輔音结尾的字。现在南方不少方言仍保留着入声的声调)。11/8/202376第二节中古语音系统11/8/202377

中古音主要是指《切韵》(陆发言)系列韵书所体现出来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切韵》音系是中古时期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自唐宋以来,文人作诗填词,基本上按照这一音系来压韵。《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唐开元、天宝年间,孙缅修订、增补《切韵》,改名《唐韵》。

11/8/202378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奉旨重修《切韵》、《唐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唐韵》、《广韵》的体例、反切及语音系统基本一致。后因《切韵》失传,《唐韵》残缺,仅《广韵》有传世全本,因此后人即以《广韵》代指《唐韵》、《切韵》,所谓《唐韵正》、《切韵考》,实际上都是以《广韵》为本。我们现在所说的《切韵》音系也是指的《广韵》音系。《广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依据。11/8/202379★语音系统的主要内容:

1.《切韵》2.反切3.韵母★语音系统的有关著作:孙愐——《唐韵》

陆德明——《经典释文》

陈彭年——《广韵》

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无明氏——《四声等子》

司马光——《切韵指掌图》

无名——《韵镜》11/8/202380一《切韵》(隋.陆法官)

编写原则广文路,索知音捃造精切,除削疏缓。(从分不从合)以洛阳音为主,参考了古音和方言。11/8/202381二《广韵》1、《广韵》概说

《广韵》的全称叫做《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早期陈彭年、邱雍等奉诏对《切韵》和《唐韵》增广重修,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体例与《切韵》同,都是以四声为经,以韵部为纬编排的。

《广韵》的“广”字就是扩大、补充的意思。《广韵》共206韵: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2、《广韵》的声母系统11/8/202382《广韵》35声母表类别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来知澈澄齿音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日书禅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零声母﹚云、以11/8/202383①《广韵》中没有轻唇音,只有重唇音。轻唇音归入重唇音。②《广韵》中泥母和娘母同样不分,娘母归为泥母;《广韵》的声母与36字母的区别:11/8/202384③传统36字母在《广韵》中的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分成两组:一组为庄、初、崇、生,另一组为章、昌、船、书、禅;④36字母中的“喻”母字,在《广韵》中分两类:一是喻三(云),二是喻四(以)。11/8/2023853、《广韵》的韵母系统

《广韵》206韵,不计声调,《广韵》只有61个韵部,用平声赅上去入三声。如:“东、董、送、屋”,其实就是“东”的平、上、去、入四声,每个字代表一个韵。4、《广韵》的声调系统见课件47-5711/8/2023865、《广韵》韵母的归并参考书籍:南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106韵,即平水韵。平水韵又叫《诗韵》,分为:①平声韵﹝30个﹞②上声韵﹝29个﹞③去声韵﹝30个﹞④入声韵﹝17个﹞见宋19111/8/2023876、《广韵》音系的特点《广韵》音系和现代汉语的比较:⑴声母:①《广韵》中有全浊声母,普通话中没有②《广韵》只有重唇音(双唇音),而普通话还有轻唇音(唇齿音);

11/8/202388③《广韵》中只有“影”母是零声母,而普通话中有很多零声母字;④《广韵》中没有卷舌声母,而普通话中有卷舌声母很多;⑤《广韵》中某些声母演变为普通话的两个声母。见朱30111/8/202389⑵韵母的特点:①《广韵》中韵母较多②《广韵》中有以--m,--k,--t,--p结尾的韵母11/8/202390⑶声调的特点:①《广韵》的平声不分阴平阳平;②上声字比现代汉语多,因为“浊上变去”了;③入声全浊声母变为阳平,入声次浊声母变为去声。如:宅zhai35

,澄母陌韵白bai35,并母陌韵

纳na51

,泥母合韵木mu51,明母屋部

11/8/202391近代语音第四节近古语音系统11/8/202392一、概述近代音指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反映近代音的韵书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11/8/202393此外,元代无名氏的《蒙古字韵》、卓从之的《中州音韵》、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八思巴的《八思巴字》和明代乐韶凤等的《洪武正韵》、毕拱宸的《韵略汇通》以及清人樊腾凤的《五方元音》、李光地、王兰生的《音韵阐微》等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重要材料。11/8/202394二、《中原音韵》的简介

《中原音韵》是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著者周德清,字挺斋,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此书改革了历来韵书撰作的宗旨和体制,不受《广韵》一系韵书的束缚,而以元代北方官话的实际语音为依据,直接为当时的词曲制作服务,因此一向不受重视,被排斥在正统韵书之外。由于该书依据的是元代的实际语音,所以对于考察当时的语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1/8/202395《中原音韵》体例:韵书部分1、全书共收5866字(一说5869字),分十九韵,十九韵的韵目各用两个代表字表示: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11/8/2023962、分部不论声调。一部之中包括平、上、去声韵字,其中平声分为阴、阳两类。中古的入声字被分别附于平(阴阳)、上、去声字之后,称作“入派三声”。如:东钟韵

阴平东冬○锺鐘中忠衷终○通蓪○……阳平同筒铜桐峒童僮曈瞳朣潼鼕○戎茙

上声董懂○肿踵种冢○孔恐○桶统○……去声洞动栋冻蝀○凤奉讽缝○贡共○……11/8/2023973、《中原音韵》全书分为两大部分:1)《韵谱》2)《正语作词起例》4、《中原音韵》的价值:1)填补了曲词韵书的空白,被尊称为“曲韵之祖”;2)改变了以往“四声为纲”“斟酌古今”的体制和性质;3)保存了中原一带的实际语音材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1/8/202398三、《韵略易通》

《韵略易通》成书于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