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语文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语文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语文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语文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语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二则19第一页第二页,共43页。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背景透视5.相关资料6.检查预习7.听读课文10.句段品析11.疑难探究12.板书设计16.教材习题讲解4.文体知识9.整体感知13.本课主旨17.课后作业布置8.翻译课文14.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第二页第三页,共43页。(重点)(难点)1.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3.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学习重信守诺的品德。第三页第四页,共43页。来自《点拨》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侄。著述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幽明录》等。第四页第五页,共43页。来自《点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玄学和清谈之风兴起。《世说新语》中有不少内容就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另外,书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第五页第六页,共43页。来自《点拨》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志人小说第六页第七页,共43页。来自《点拨》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笔记小说。是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该书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在反映门阀士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简介第七页第八页,共43页。不华歆

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fǒuxīnzhéshěyé第八页第九页,共43页。suì()zhěng()二

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遂拯第九页第十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一)古今异义尊君在不

不:“不”通“否”,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询问(二)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三

文言知识积累第十页第十一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抛弃;今义:委托。4.本所以疑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后贼追至古义:这里指作乱的人;今义:有偷窃行为的人。6.宁可以急相弃邪古义:难道;今义:宁愿,宁可。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三)一词多义1.不:过中不至没有尊君在不通“否”,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询问2.之:下车引之指代元方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的,助词歆辄难之指代有人想搭船这件事3.难: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灾难,这里指战乱,名词歆辄难之对……感到为难,动词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4.可:何为不可肯,同意宁可以急相弃邪能,可以(四)词类活用歆辄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何为不可?点拨:宾语前置,“何”为疑问代词,做“为”的宾语,正常句式为“为何不可?”。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2.反问句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点拨:“宁……邪”表反问,译为“难道……吗?”。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43页。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世说新语〉二则》课文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43页。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③去④,去后乃⑤至。元方时⑥年七岁,门外戏。客⑦问元方:“尊君⑧在不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⑩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⑪委⑫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⑬期日中。日中不至,则⑭是无信⑮;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⑯之⑰。元方入门不顾⑱

。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43页。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正午一同出行,到了正午你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译文:

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43页。①期:约定。②日中:正午。③舍:舍弃,丢下。④去:离开。⑤乃:才。⑥时:当时。⑦客:这里指陈太丘的朋友。⑧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⑨不:同“否”。⑩怒:生气。⑪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⑫委:丢下,抛弃。⑬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⑭则:就。⑮信:信用。⑯引:牵引,拉。⑰之:代词,指元方。⑱顾:回头看。注释:

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43页。乘船原文:华歆、王朗俱①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②,歆辄③难④之⑤。朗曰:“幸⑥尚⑦宽,何为⑧不可⑨?”后贼⑩追至,王欲舍⑪所携人。歆曰:“本⑫所以⑬疑⑭,正为此耳。既已纳⑮其自托⑯,宁⑰可以急相弃邪⑱?”遂⑲携拯⑳如初。世以21此定华、王之优劣。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43页。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译文:

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43页。注释:

21①俱:一起。②依附:此处指搭船。③辄:当即。④难:对……感到为难。⑤之:代词,指代有人想搭船这件事。⑥幸:幸而,恰巧。⑦尚:还。⑧何为:即“为何”。为什么。⑨可:肯,同意。⑩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⑪舍(shě):扔掉,抛弃。⑫本:起先,先前。⑬所以:……的原因。⑭疑:犹豫。⑮纳:接纳,接受。⑯托:请托,请求。⑰宁:难道。⑱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⑲遂:于是。⑳拯:救助。

以:根据。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43页。部分来自《典中点》1.分别说说两篇课文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答案】《期行》,“期行”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期”是约定的意思,行,出行。“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其中会引发怎样的事情?发人深思。《乘船》,“乘船”点明本文的主要事件,意在借事件讲明一个道理。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43页。部分来自《典中点》2.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着说说其中的道理。【答案】《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儿童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就会丧失朋友。《乘船》叙述了华歆与王朗对待一个搭船逃难人的不同的处置态度与方法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期行》1.

《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答案】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古代称对方的父亲。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2.元方的第一次回答强调了什么?【答案】强调了其父是在“待君久不至”的前提下离开的,可见是客失信于先。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3.元方是从哪些方面来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答案】此题运用理解表述文章内容法。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来反驳的。从信用方面讲,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讲,父亲的友人对子骂父。“无信”“无礼”切中友人的要害。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4.“友人惭,下车引之”写出友人怎样的心理?【答案】此题运用神态描写作用分析法。“惭”是对友人的神态描写。由“怒”到“惭”,可见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5.

《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做得对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答案】认为“对”的理由,友人失信在前,陈太丘不等友人无可厚非;认为“不对”的理由:元方没弄清事情原委,也许友人有事耽搁或许发生了意外事情等。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会自己办自己的事去;或者耐心地等朋友;或去他家探询到底为什么。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6.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答案】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7.简要分析陈元方的性格特点。【答案】本题运用概括人物性格法。聪明、机智、有礼貌、能言善辩、勇敢率直。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在贼人追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期行》8.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9.“宁可以急相弃邪”这个反问句有何作用?【答案】写出了华歆一旦接受别人的请求,便坚守承诺,突出他的重信重义。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43页。阅读方法解密部分来自《点拨》反问句作用分析法。反问句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内容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感情色彩更为鲜明。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答案】王朗能够乐于助人,但他没有考虑到作乱的人追上来的后果,那时不但救人不成,自己也可能有生命危险,可见他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而华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见死不救的人,但他却是为了使大家尽可能都得到保全才这样做的。当危险来临时,王朗想要抛弃搭船的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华歆则认为既然答应了别人就必须

【难点探究】如何评价华歆、王朗前后的态度变化?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43页。部分来自《点拨》负责到底。从救人的角度看,王朗这个时候把搭船人赶下船,等于是让他去送死,不合伦理道德;从守信的角度看,则是自食其言,有失君子风度。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43页。期行据理驳斥,聪慧明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期行→友不至→太丘舍去→友乃至父友怒→非人哉元方曰→无信无礼父友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父友问元方答第三十六页第三十七页,共43页。乘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后贼追至王朗:欲舍所携人华歆: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携拯如初有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为难(态度)王朗:幸尚宽,何为不可王朗:轻诺寡信

华歆:对自己的话负责第三十七页第三十八页,共43页。《期行》讲述了陈太丘的友人无信无礼,陈太丘的儿子据理反驳,使得友人深感惭愧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做一个明礼守信的人。《乘船》叙述了华歆和王朗对待搭船逃难人的前后不同的态度,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43页。《期行》和《乘船》两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相似,现总结如下:1.篇幅短小,详略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