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上图书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上图书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上图书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上图书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上图书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图书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王佐良及其文学成就;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中上图书馆之乐的内涵;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四次上图书馆的异同;4.文化传承与理解:欣赏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以及对知识的崇敬。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上图书馆之乐的内涵;把握四次上图书馆的异同;教学难点:欣赏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以及对知识的崇敬。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图书馆典藏云集,走近书架,斑斓的封面是知识殿堂的大门;走近图书,阵阵的墨香是知识殿堂的华灯;走进文字,华美的文采是知识殿堂的钥匙。图书馆是充满着诗意的,涌动着灵性的,弥漫着芳香的,流淌着旋律的,演绎着精彩的地方,我们在图书馆中阅览书籍,我们在书中得到成长!今天我们就随王佐良先生去看看他上图书馆的经历。知人论世: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作品简介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代表作品:《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识背景王佐良回顾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清楚地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喜欢到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这既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介绍,也是对广大求学者的呼吁∶热爱读书吧,从中你不只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还能增强理性、获得教养等。解题“上图书馆”中“上”是动词,是“去”“到”的意思。“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由题目可知,文章主要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点明了主要内容。“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任务探究一:梳理作者写作思路。由西蒙•德波伏娃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由西蒙•德波伏娃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1—3)上图书馆上图书馆回忆上图书馆之乐回忆上图书馆之乐进清华第三阅览室进清华第三阅览室(6—7)上中学“公书林”(4-5)留学时期留学时期包德林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8)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9—10)任务探究三:1.作者写了几次“上图书馆”的经历?分别有何收获?通读全文,圈画出相关句段,进行简单概括。(1)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我”阅读英文原著和英语杂志的新天地,让“我”从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满足自己对外间世界的好奇。(2)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一个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开始阅读哲学和诗剧等。(3)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北平解放后,在那里纵情自由阅读。(4)英国圆形图书馆高耸的大圆顶让作者想起莎士比亚的台词,感受到人的伟大,并由此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4个图书馆?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公书林:1929-1935年清华图书馆:1935-1946年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1947-1949年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1947-1949年任务探究四: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1.文中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明确(1)文章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话,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结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人物探究五:四次上图书馆环境、阅读内容、情感的对比环境公书林:宽敞,舒服,环境优雅,馆外一片绿色,馆内优雅整洁。清华图书馆: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新建的第三阅览室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华美的建筑,照明相当差。古书被链子锁在书架上。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高耸的大圆顶。阅读内容公书林:许多英文小说,许多英文杂志。清华图书馆: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古本。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情感公书林:愉快,高兴。清华图书馆:温情。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很不平静,最后两个月,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豁然开朗。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惊叹。任务探究六:1.在不同时间段,作者“上图书馆”的奇趣的侧重点是否相同?①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①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满足“我”的好奇心满足“我”的好奇心启发“我”的兴趣引领“我”在知识和情感上成长②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同学好友们一起阅读西方经典名著,在知识和情感上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引领“我”在知识和情感上成长②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同学好友们一起阅读西方经典名著,在知识和情感上进入了一个新世界。陪伴“我”度过为家国忧思的时期,见证了“我”成长为“天下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陪伴“我”度过为家国忧思的时期,见证了“我”成长为“天下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③在包德林图书馆,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里的氛围与抗日战争时作者的心情相符合;北平解放后,在那里纵情自由阅读。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这段《哈姆雷特》里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和理性。作者通过这段台词从侧面告诉我们,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地。这段《哈姆雷特》里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和理性。作者通过这段台词从侧面告诉我们,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地。任务探究七: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明确: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任务探究八:作者在描述清华图书馆时,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比喻。作者用清华图书馆的结构特点时与“公书林”对比,写出了清华图书馆的外表神气,内部宽敞,图书精美的特点。把“阅览室”比喻成“足球场”,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阅览室”的宽敞。任务探究九: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任务探究十:

作者在写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时,为什么要引用莎士比亚的戏剧台词?明确:作者引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是为了表达他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崇敬。任务探究十: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明确《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任务探究十一:2.本文中,作者提出“上图书馆”,赞美了环境氛围与知识的浸润。而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似乎更多侧重于强调“个体”的阅读和体验。两篇文章关于读书的述说是否有相通之处?试做比较阅读。篇目《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相同点文体随笔内容1.阅读时最初的兴趣,都是从“猎奇”开始;2.两位作者都分别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任务探究十二:归纳本文主旨《上图书馆》讲述作者四次上图书馆之乐,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从图书馆的环境,到阅读内容,还有情感,都一一描述。最后,引用《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对知识的崇敬。文章讲述的也是作为诗人、翻译家的作者的成长之路,这中间也包含了民族情怀。任务探究十五:写作特点1.围绕中心,紧扣话题。作者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从中学阶段的“公书林”到大学阶段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再到留学期间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以及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其中包含着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时代的忧虑。2.借助光来烘托氛围和描摹心情。文章用光来烘托氛围与描摹心情,如清华图书馆台灯温情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然而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暗淡下来,“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照映着用链子锁住的古书,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当时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随着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来解放的喜讯,作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