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下教材深度解读:李贺《马诗·其五》文本细读_第1页
小学语文新课标下教材深度解读:李贺《马诗·其五》文本细读_第2页
小学语文新课标下教材深度解读:李贺《马诗·其五》文本细读_第3页
小学语文新课标下教材深度解读:李贺《马诗·其五》文本细读_第4页
小学语文新课标下教材深度解读:李贺《马诗·其五》文本细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新课标下教材深度解读:李贺《马诗·其五》文本细读李贺的《马诗·其五》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导语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的单元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在教学本诗时,有学生提出“沙怎么像雪”“为什么要写弯月”“秋天怎么能踏”等问题。为解答学生的疑惑,笔者查阅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其解读有些笼统,也比较简单。另外,知网尚缺乏对《马诗·其五》进行文本细读的论文。基于此,笔者尝试对《马诗·其五》进行解读。孙绍振老师指出,“单篇文本的具体分析,从内部来说有其意脉或者文脉的贯穿,构成自洽的有机整体;从外部纵向来说,乃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的综合性载体。单篇的经典文本是个别的、特殊的,但其中蕴含着普遍性”。[1]也有人指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一个基本点,就是具备对单篇文本精准解读的能力,具备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文本解读是基础,单篇教学永不过时”。[2]一、文学的个性之马本诗题目为《马诗·其五》,表明所咏对象为马。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往往融合了物象和情感。诗中的马不是生物学上描述的马,而是诗人的创造之物,充满了个性,也是诗人的化身。《马诗》组诗可以看作是马的独白,叙述者是马,或者是第三人称视角的情感抒发。有人将“何当金络脑”解释成“什么时候我能给马戴上金络头”[3],这样的表述曲解了原诗意,偷换了诗中的叙事者,把原诗中的叙事者由马换成了人,而马又变回了没有思想的坐骑。本诗的原意是马想象自己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王荣生教授倡导经典进入教材,要保持“原汁原味”,了解和欣赏是目的,不可自由发挥、随意更改。[4]二、反常的边塞书写诗的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大漠”和“燕山”是这匹马活动的范围。“大漠”泛指西北边塞地区。“燕山”一词有争议:《唐诗鉴赏辞典》中认为是实指燕山山脉一带,即当时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幽州蓟门一带[5];《李贺诗歌集注》[6]和《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7]都认为“燕山”是用典,指燕然山,也借指边塞。统编教材采用了后一种说法。《马诗二十三首》组诗多用典故。典故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文学性,更适合言简义丰的诗词,也更能够唤起读者共鸣。另外,具有超现实性和非凡的想象也是李贺的突出诗风。所以,第二种说法更为妥当。结合历史上西北一直是边塞要地和《马诗·其五》开头两句的环境描写可知,诗中呈现的马是一匹战马,其生存环境十分艰苦。诗人却营造了一种反常的边塞景象:“大漠沙如雪”,大漠是沙海,是写实;“如雪”则是想象。“沙如雪”可与“燕山月似钩”联系起来理解,即诗人描写的是想象中月光下的沙漠的景象;也可以不与第二句结合,单独理解,即“沙如雪”是诗人的想象,沙漠洁白如雪。在这里,诗人忽略了苦寒的环境,沙漠仿佛是一片广阔无垠的雪地,召唤他去建功立业。这种美丽的想象掩盖了沙漠真实环境的艰苦,展现出诗人的乐观和向往。也许正是因为他从未去过边塞,才抱有如此美好的想象。《唐诗鉴赏辞典》也持相同的看法,“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一般象征着团圆。而这首诗中,诗人虽然写了弯月,却没有借此写离愁别恨。反常的弯月意象书写,传达出诗人不以离别为意的思想,表现出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豪情。对于“燕山月似钩”,读者可以单纯地把“钩”理解为月的形状,也可以把“钩”理解为一种锋利的兵器。李贺《南园》中“男儿何不带吴钩”,吴钩就是一种兵器。在诗人眼中,在这匹战马眼中,弯月更像是“吴钩”,这便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了。弯月皎皎,恰如新发于硎的吴钩,闪着寒光,等待着到战场上杀敌。这体现了诗人热切盼望着去战场上厮杀,有西汉名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决心和壮志。“大漠”和“燕山”呈现的是非常宏阔的场景。兵器常常给人凶险冷酷的印象,但是“沙如雪”和“月似钩”搭配起来,使“钩”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沙白如雪,利刃闪光,一切都是崭新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召唤着志士建功立业。三、凯旋的梦想之马“何当”表达疑问,诗意在这里一转,使诗的结构更加紧凑。“金络脑”泛指华贵的鞍具。佩戴“金络脑”的马,一定是大将的爱马,这匹马不仅受到优待,而且可以载着将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马,长期以来是人才的象征,以马喻人才是一种文学传统。“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这匹战马对遇到明主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诗的结尾,诗人又从马的角度想象了立功受赏之后的情景。这里的“快”并不是指速度,而是含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马蹄轻快,显示出马的矫健及其自信满满;“踏”则显示出力度,显示出马的健壮,也显示出马立功受赏之后的得意。“快走”和“踏”表现出这匹战马又快又稳的步伐,也描摹出了骏马的神态。诗人为什么选“清秋”作为马的出场时间呢?笔者推测:第一,秋天最能体现边塞风光的特点。所谓“塞下秋来风景异”,其肃杀和凄凉与中原大地迥然不同,是边塞战马活动的典型环境。第二,秋天是农耕地区丰收的时节,是游牧民族马匹膘肥体壮的时节,也往往是边塞少数民族发动掠夺战争的时候。选择秋天,表现出这匹马不惧战争,勇于征战。第三,塞外之秋远比中原之秋肃杀和凄凉,但是诗人只以“清”字形容。外界环境没有变化,而马昂扬的精神状态冲淡了塞外之秋的凄凉之感,多了清爽与豪迈。第四,“清秋”还可以表示时间。初秋发生的战争,在“清秋”就已经结束了,说明这是一场速战速决的大捷,所以战马格外得意,反映出战争的速捷和战马的骄傲。第五,“清”还有清静之意。大捷之后的宁静清爽与鏖战之时的喧嚣热烈形成了对比,显示出风平浪静、河清海晏的宁静太平之景。第六,孟郊与李贺生活于同一时期,孟郊一首《登科后》写出了高中举子的得意,而这正是李贺的隐痛。李贺写战马秋日凯旋,也许正有文武相对之意。语言的凝练与思维的跳跃,带给诗歌广阔的阐释空间,可作多种解释,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诗人选择书写功成归来的场景也有现实的原因。可能因为他缺乏战争体验,因此避而不谈。另外,这样避免了血腥和杀戮,更具文学的美感。“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显示出儒家提倡的仁将的气魄和风度。四、以马自喻的诗人李贺不仅有以马为题的组诗《马诗二十三首》,在其诗集中,直接写马、咏马的诗达四十余首。[8]《马诗二十三首》中写到的马正是诗人的自喻。其中的千里马是诗人对自我才华的肯定,瘦马、羸马、病马是诗人自身经历的体现。《马诗·其五》中的这匹战马则截然不同,它健壮骁勇,超越现实,是诗人理想的体现。此诗中矫健的战马与代表诗人现实处境的病马、瘦马形成了对比。李贺天生体弱多病,是没落的皇亲国戚。他一直以自己的血统为骄傲,自称“唐诸王孙”。中唐时期,国家衰落,边塞战乱频繁,李贺十分渴望振兴家国,为李唐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身体和现实等诸多原因,无缘出战,不得不把这种建功立业的梦想寄托在诗中的战马身上。所以苦寒的大漠和边塞在他眼里都有着别样的美感,因为那是他的梦想之地。五、回归的盛唐遗风有研究者认为,《马诗二十三首》中诗人以马自喻,主要书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可将这组诗归为悲愤诗一类。[9]由于时代的原因,盛世不再,中唐时期世风和诗风都转向萎靡;再加上个人因素,诗人仕途不顺,压抑病痛,一生短暂,郁郁而终,李贺的诗风被形容为“凄艳诡激”。实际上,《马诗二十三首》并非都是写怀才不遇之马,内部也并不连贯。例如《马诗·其十二》书写了一匹未来的千里马,诗人借骏马展现了非凡的自信,格调积极乐观,与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与“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含义非常相似。《马诗·其五》完全建立在诗人的主观想象之上,并未言及这匹马的现实情况,因此不宜把组诗中其他瘦马、羸马、病马的状态带入本诗。本诗展现的是一匹战马,昂扬向上,青春飞扬,幻想着梦想实现,没有抑郁和黯淡。全诗简短轻快,格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