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性恶的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析要_第1页
性善性恶的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析要_第2页
性善性恶的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析要_第3页
性善性恶的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析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善性恶的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析要

董仲舒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理论。这个人性论,以性情的善恶二元对立为事实认定,以人性三品为价值区分,,以道德教化为政治归依。它兼综孟荀,并结合时代条件予以创造性的阐释,从理论上完善了儒家既肯认道德自觉,又强调教化之功的人性论。一、善性源于事后教化先秦诸子的人性论,综合观之,主要有三种类型: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善论以孟子为代表。他强调每个人的内在本质具有先验的善性,怵惕恻隐之心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个个具备。因此,解决人际之间、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矛盾利害冲突的最好办法便是“反求诸己”(《孟子·公孙丑上》),即通过自我道德内省,发现善性,从而抑制恶性,消解一切矛盾纷争。它充分肯定人的道德良知,强调个人的理性自觉,推重整体文化精神生命,对于确立道德主体,对于文化精神生命的开掘和积累,都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建构之功。但是,问题在于这种理论既不能圆满解释恶从何来,更不能找到正确解决恶行的途径和办法。尤其重要的是,它虽然本身是一种教化理论,但却在逻辑上构成与儒家教化观的矛盾:既然人人皆有善性,反求诸己即可,那么,君主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如何发生作用?“圣人”制作的礼制政教法度有何作用?孟子显然不能回答。事实上,正是秦始皇的贪欲和权势欲,才真正实现了儒家一匡天下的理想,而不是像孟子所臆想的用仁义“王天下”,这虽然不一定是“绝妙的讽刺”,但也不能不说是历史老人跟儒家学者开的大玩笑!可见,理论上的不能自圆其说,实践中的事与愿违,证明孟子的性善论只能是“片面的深刻”。性恶论以荀子和韩非为代表。荀子认定“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如果放任人的这种好利恶害的本能,.种种恶行就会弥漫天下。善性来自后天的教化。要成为“圣人”,就必须懂得这个道理,用教化去改造人的本质,使其由恶趋善,从而理所当然地成就“一天下之功”(《荀子·礼论》)。显然,荀子这种性恶论,重在强调后天思想教育的重要,强调礼仪法度的牧师功能。这便从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层面,弥补了孟子人性论的不足,并突出了教育(广义的)的社会功能。这种人性论,将善恶设定为二元对立,突出主体的教化和接受教化的能力,为统治者实施礼仪政教制度,通过思想教育来劝善惩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种人性论必然逻辑地生发出“隆礼重法”的政治哲学,王霸兼用的治国方略,因而为后世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所采纳。不过,荀子人性论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礼仪师法教化的对象不明确。好利恶害之心既然人人皆有,那么,从逻辑上讲,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在教化之列。这显然不符合儒家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思想原则。特别是在四海为一的时代,要针对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专制君主的“恶”行进行教化,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梦想。而且,荀子教化论的对象只是种种恶行,没有明确的社会层级,显得过于笼统,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颇有点无的放矢。韩非的性恶论较荀子更为激进。他把人际之间、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统统看作利害关系,认为彼此皆“用计算之心以相待”(韩非子·六反》),人的行为无不是以一己之私利为准则。因此,他坚决反对仁义道德之类的说教,而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国。他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了极端。他避免了孟荀人性论过分强调礼仪教化以至流于教育万能的缺陷,但却夸大了刑罚权势的作用,忽视了道德理性文化精神的价值,而陷入了强权政治的怪圈。因此,他不可能正确解决安邦治国的理论,更不能借以正确指导实践。性无善恶论的代表是告子。他将生理本能看作性,所谓“生之谓性”,所谓“食、色,性也”,是他的典型语言。在他看来,这种出于生理本能的人性“无善无不善”,人们所谓的善恶是由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它表面上超越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先验设定,但在善恶来源的最终归结上,却不期然地与荀子性恶论的落脚点相通,即善性来自后天教化。因此,在怎样看待并引导人性的问题上,告子的思路并未超越孟子特别是荀子。董仲舒的人性论,在继承孟荀的基础上,将其纳入阴阳两分的天人哲学体系之中,并明确地提出性情二元、质分三等的理论,从而既从“天意”的高度肯定了统治者的善性的神圣性,又为礼仪法度师法教化的合理性和至上性作了论证。对于董仲舒的人性论特点和品级的看法,涉及到对其本质和作用的评价。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有较大分歧。国内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是“性三品”,也有人认为是“一品”,还有人认为是“四品”。台湾学者也大多认为是“三品”,但也有人认为是“二品”。关于董仲舒人性论的性质,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接近孟子的性善论”,有人认为是“性质朴”,有人认为是“性善情恶”,也有人认为是“性未善”,还有人认为是折中了孟荀的人性论。诸多看法,反映出研究路子的广阔和思想的活跃。根据我对董仲舒论著的研读和理解,窃以为,董仲舒的人性论,就其对人性类别(或等级)的划分而言,是“性三品”;就其对人性本质的规定而言,是性善情恶。董仲舒曾对其划分人性类别的原则作了说明:“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亦即他所界定的人性,或者说是他所认为值得重视、研究、改造的人性,是以“中”为度的。他具体解释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其中,圣人之性不教而善,斗筲之性教而不善,中民之性待教而善。毫无疑问,这是将人性分为三等。因此,说董仲舒的人性论类型,是“性三品”,是完全合乎其思想实际的。董仲舒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有矛盾之处,但总的倾向是性善情恶。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董仲舒与告子和荀子的看法接近,即认为人的本性是质朴的。告子的看法前已细述。荀子的看法是:“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董仲舒的看法是:“性者,天质之朴也”(《春秋繁露·实性》)。可见,董仲舒没有先验地设定人性的善恶属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性质朴”,又未尝不可。但这样说并未触及到董仲舒人性论的本质,也不能很好地揭示其政治用意和社会功能。因而,我们还得从深一层考察。从董仲舒整个思想体系看,他之所以不先验地设定人性善恶,是为了给自己的教化论张目。他从人的后天入手,规定人性的特质。这种特质便是性善情恶。他认为,先天质朴的未性(在有的地方他又说是中民之性,待教而善。后天受环境影响的人性,包含性与情两方面的质素,这是由“天意”决定的。他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证了性情皆为人身所有。从而认定:“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而阳善阴恶,天佑阳贱阴,所以性善情贪(恶)。综上可见,董仲舒的确是把人性的高低划分为“三品”的,并把人性的本质规定为性善情恶。这两方面,构成了他人性论的基本内涵,从而为其教化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董仲舒的人性论继承孔子,吸收告子,兼综孟荀,扬弃韩非,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其纳入天人阴阳的理论框架,开创了古代人性论的新格局,起了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从社会功能来看,它既弥补了孟子人性论忽视国家机器的牧师作用的缺陷,又克服了荀子人性论模糊教化层级的弊端,并纠正了韩非人性论尚力轻文、无视思想教育的无知偏见。它为炎汉政权的巩固,为封建专制时代思想教育的强化,为突出儒家思想的守成功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当指出,在董仲舒人性论研究中,存在着将人性品级与人性本质混为一谈的现象。董仲舒人性论的品级,论者尽可见仁见智,说是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以至更多的品,甚或不分品,都无大碍。但不能把性三品说成是董仲舒人性论的本质(或者内涵)。说它是几品,只是一个事实判断,并非价值判断。同样,也不能把性善论或者性无善恶论、性善情恶论之类的概括,作为判定董仲舒人性论品级的根据,更不能用性善论或者性善情恶论去驳斥性三品论。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其结果必然是把问题搞得更复杂。二、中民之性与教化董仲舒将人性划分为三品,并将性善情恶看作人性的根本属性,是与其政治目的分不开的。这个政治目的,就是要肯定统治者人性本善的神圣性和至上性,就是要论证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民众进行教化的必要性,以及统治者进行教化的合乎天意和情理。董仲舒引导并改造中民之性的思想前提,是中民之性待教而善。他认为,“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春秋繁露·实性》)。这种待教而善的中民之性,是受之于天的“自然之资”,是待雕琢的材质。这种材质包含性情两方面质素:“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情亦性也”。情是恶的,因而不能说性是善的。不过,性具有善的质素。他有一个通俗的“性禾善米”的比喻:“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董仲舒要引导并改造中民之性,还因为他将中民之性看作具有普遍性的“万民之性”。他说:“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不可谓善。”(同上)他还认为,“万民之性,善于禽兽”,只是孟子所讲的“人禽之辨”意义上的善,而在炎汉时期,应当追求的是“圣人之善”,故要对中民之性实施教化。根据中民之性是质朴的材料、性禾善米的理论界定,以及中民之性待教而善的论断,董仲舒提出了用“王教之化”导民向善的观点。他运用其天人感应理论,以阴阳比附善恶,断定阳善阴恶,性善情恶,而天是严格“禁阴”的,因而人也要相应地禁恶、禁情,“损其欲而辍其情以应天”(同上)。能够损情辍欲,便是“禁天所禁”。而要禁天所禁,则只能依靠君王的教化。他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同上)这是欲图用君主专制的思想文化规范民性,并将君王作为化民成俗的至尊之师。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为了将君主专制的政治理想强制灌输于民,甚至把君王的劝善作用提高到与天同步的地位。他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同上)本来,在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中,天是仁民爱物、无所不能的。但为了给君王教化万民留下余地,并使这种教化具有合乎天意的神圣性,他把来自天意的民性规定为“未能善之性”,可谓用心良苦。从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逻辑看,这是违背其天意万能的观点的。但从其维护专制君主及其制度的绝对权威的一面看,却是合乎其政治哲学的原则的。正因为要确立君王是民众之师的论断,所以董仲舒才将中民之性判定为未能善之性,须待教化而成善。他毫不掩饰其政治用心:“谓民性巳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万民之性苟巳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而王者受命引导万民向善,不是停留于先秦儒家一般的人禽之辨意义上的善,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圣人之善”。其具体内容是:“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同上)质言之,便是要趋于自觉遵守大一统专制帝国礼仪文教伦常规范之善。可见,董仲舒的性三品论,依据儒家叩其两端而取其中的思想方法,以中民之性为理论基点和关注重心。它不以不教而善的上品之性为人性标准,既内在地肯定了上品之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