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的新进展_第1页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的新进展_第2页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的新进展_第3页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的新进展_第4页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的新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的新进展

每年两年举行一次国际电池与外观论坛(imlb),以促进国际电池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为电池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一个讨论电池科学、创新和应用的论坛。会议还为交流新思想和提出新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IMLB是锂离子电池领域最重要的国际会议,我国著名电池专家毕道治主持了1990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的TheIMLB-5,当时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位代表与来自国内的近100名代表出席会议,交流论文118篇。2006年在法国举行的TheIMLB-13,有来自近50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和电池工作者参加。2008年6月22-28日在我国天津举行的第14届IMLB(TheIMLB-14)由我国著名锂电池专家汪继强教授主持,近1000位科学家和电池工作者参加会议,收到了论文600多篇。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再次在我国召开,说明我国在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从研发方面来看,我国研发锂电池的规模已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从SCI收录的论文检索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近3年来收录锂电池论文数量前5位的国家为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法国,这5个国家收录的锂电池论文数量占全世界SCI收录锂电池论文数量的80%左右(表1)。从表1可知,中国锂电池研究论文的数量领先于其他国家。本次IMLB-14会议有约150篇论文来自中国,占论文总数的1/4,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涉足锂电池研发的机构约200家,其中有4家研发机构的SCI收录论文进入世界前5位(表2)。这表明近年来我国锂电池的研发正如日中天,同时,确立了我国在锂电池研发中的国际地位。了解锂电池研发的热点所在,掌握研发的发展方向,是这次IMLB-14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作者通过对会议论文的统计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了解锂电池发展的趋势。本次IMLB-14会议共收到论文619篇,其中大会口头报告82篇,其余为墙报交流。大会报告分为总论、纳米材料、负极材料、正极材料、新电解质与新电池体系、基础研究、动力电池和电池安全性等共8个部分。详细统计情况参见表3。某些论文很难准确分类,因此表3只是粗略的统计结果,欲了解详细信息,请查阅会议论文集。从表3可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磷酸铁锂,论文数占正极材料论文数的近1/3,其余热点为尖晶石锰酸锂、锂镍锰钴氧三元金属复合氧化物和钴酸锂等材料。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锡基材料、硅基材料、复合材料和石墨材料等方面。电解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电解质添加剂、离子液体电解质和特种功能电解质等方面。新电池体系主要有锂硫电池、水溶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纯固体电解质电池和薄膜电池等。纳米技术在锂电池方面的应用也是本次会议的热点,有近70篇论文内容与纳米技术有关。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本次会议上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关的正负极材料、电解质及动力电池的制备技术均是研发的热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同样是关注的热点。现就各主要方面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1磷酸铁锂导电率的提高磷酸铁锂是本次会议的最大热点。制备方法主要为固相法、溶胶-凝胶法、球磨法和超临界水合成等。提高磷酸铁锂导电率的手段主要是复合碳,采用不同的碳源和制备方法是改善磷酸铁锂导电性的主要手段。值得关注的是硅酸铁(锰)锂可能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36,IMLB-14论文集中的摘要编号,下同]。从应用环保和资源两方面的考虑,不含金属的有机(聚合物)正极材料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1.1材料掺杂与试样制备磷酸铁锂是本次会议最大热点。这主要是由于该材料具有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特点,迎合了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的需求。提高导电性仍是该材料研究的主题。控制颗粒粒径至亚微米或纳米,以缩短锂离子扩散距离,并结合掺杂或在颗粒表面包覆导电材料,提高电子导电率,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报道的制备方法涉及碳热还原法[234,249,269,280,296,333,340,356,364,422]、水热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水淬冷和机械球磨等,其中碳热还原法仍是研究的重点。因为该方法可将碳材料所具有的还原作用、抑制颗粒生长和提高导电率等效应综合发挥出来。报道的包覆材料有碳、聚并苯(PAS)、碳纳米管和Ag等[257,268,276,288,292,340,347,359,367,399,417,427],其中,碳材料是包覆的重点。碳源、碳添加量、包覆厚度与均匀度对材料的电性能都有显著的影响。掺杂研究的论文也有10多篇,可通过Ti、La、B、Al、Mg、Zr、Cr和Mn等置换部分Fe或Li,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和放电性能[253,260,304,305,316,328,330,350,396,399,429],其中Mg置换部分Fe的效果最好。Valence公司报道制备的Li(FeMg)PO4材料的20C放电容量与1C放电容量的完全一样。其他研究论文涉及Ni-Co-Mn三元材料[226,239,245,254,259,277,281,287,295,297,302,314,351-354,361,368,375,385,386,390,391,407,409,414]、尖晶石型锰基材料[235,237,285,310,318,332,337,339,346,376,404,405,408,418,421,425,240,252,263,300,341,342,411]、LiCoO2[265,272,278,289,291,298,299,309,327,345,370,379,383,402]、LiNi0.8Co0.15Al0.05O2[233,241,303,307,312,319,378,401,420]、硅酸盐型材料[274,275,283,343,372,406]和Li2MnO3[258,262,266,315,344,357,374]等。LiCoO2材料研究的再次回温,与薄膜型可充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有关,相关研究以LiCoO2薄膜制备技术(如射频溅射、电子回旋共振溅射)为主。Li2MSiO4(M=Fe、Mn)正极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制备的Li2FeSiO4性能较好,放电比容量约为160mAh/g,10C放电比容量为78mAh/g,循环性能极佳。Ni-Co-Mn三元材料、尖晶石型锰基材料、LiNi0.8Co0.15Al0.05O2和Li2MnO3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优化组成与制备条件、包覆或掺杂改性等方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容量、高温高压下的循环特性以及热安全性。新型正极材料(1-x)Li2MnO3·xLiMO2的放电比容量可达250mAh/g以上,值得关注。新型正极材料LiFeTiO4、Li2TiF6和NaMF3(M=Fe、Mn和Ni)的研究,也有少量报道。1.2纳米技术及其与碳包覆的复合为了迎合动力电池高功率的要求,制备晶粒尺寸小、结晶度高且导电性好的正极材料的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纳米技术在LiFePO4/C、Li2FeSiO4/C等低导电性正极材料的制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27,230,242,271,276,283,396,410]。对其他正极材料而言,纳米技术同样可提高大电流放电能力。如水热法合成的纳米LiCoO2材料,100C放电比容量达1C放电比容量的90%;而水热法合成的纳米Li0.44MnO2材料,1C放电比容量达250mAh/g,100C也可放出110mAh/g的比容量。在尖晶石型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中,纳米技术不仅提高了活性物质的利用率,还因材料粒径小,减小了Jahn-Teller效应,循环性能的改善显著,纳米Li1.1Mn2O3.95F0.05的放电比容量为143mAh/g,接近理论比容量,8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LiNi0.5Mn1.5O4材料在3.5~5.0V区间的比容量达130mAh/g,50℃循环性能极佳,且40C放电比容量为1C时的80%以上。纳米技术与碳包覆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倍率放电性能,纳米LiMn2O4/C复合材料的50C放电比容量可达0.5C放电比容量的88%。为了克服纳米材料密度低、加工性能差等缺点,本次会议报道了采用喷雾干燥与模板技术相结合,制备间隙孔型球状LiFePO4/C的技术,所制备材料的密度得到了提高,每个微米级球形颗粒都是由纳米尺寸的一次颗粒聚集而成,1C放电比容量达150mAh/g,20C放电比容量可达1C放电比容量的85%以上,值得关注。1.3复合电极材料纳米碳复合聚苯胺、聚三甲基噻酚和聚吡咯等正极材料的倍率特性显著改善。双模板孔状碳/聚吡咯复合正极材料以0.1A/g的电流充放电,比容量达80mAh/g;将电流提高至40A/g,仍可获得61mAh/g的比容量。碳纳米管阵列/聚苯胺复合电极的10C放电比容量约为70mAh/g,260C放电比容量仍有37mAh/g。CFx型正极材料的电压平台约为2.2~2.4V,放电比容量可达800mAh/g,碳纳米管基CFx型正极材料的1C放电性能很好,4C放电比容量也可达到700mAh/g以上;CF0.75材料的20C放电比容量达到500mAh/g以上。聚硫代蒽醌型正极材料在1.4~3.2V电压区间的比容量可达180mAh/g,循环性能也较好。新型有机物型正极材料LixC6O6也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单位分子C6O6可与4个多锂离子发生可逆反应,比能量和能量密度都与LiFePO4的类似。有机物具有便于回收、安全、环保和可设计合成为多种类型等特点,因此,该类正极材料的发展将备受关注。2纳米金属电极的制备石墨类材料目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负极材料,但人们一直尝试把合金负极材料推向实用化。相对正极材料而言,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没有明显的热点,只是相对集中在锡基和硅基材料体系。纳米结构、无定形化、薄膜材料和多孔结构等,依然是主要的研究亮点;首次充放电效率依然是限制合金负极实用化的主要障碍。纳米合金具有较短的扩散路径和较大的反应面积,适合用作动力电池的电极材料;但纳米合金的高活性导致表面生成不稳定的SEI膜,并容易发生团聚。实用的做法是在纳米合金颗粒表面包覆非活性层,或将纳米合金颗粒包埋在稳定的基体中。Sn-Co-C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合金负极体系。无定形Sn-Co纳米合金颗粒均匀分散在无序的碳基体中,材料的可逆比容量为500mAh/g,不可逆比容量为50mAh/g,密度为6.7g/cm3;100次循环后,比容量无衰减。进一步的工作是,降低材料中Co的含量或用其他廉价的金属来替代Co。粘结剂的种类、材料的比表面积和电解液的配方等,对硅基合金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聚酰亚胺适合用作硅基合金的粘结剂,电解液中添加碳酸亚乙烯酯(VC),能大大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当比表面积较小时,硅基合金具有比石墨更好的热稳定性。3电池电解工艺电解质方面的研究也没有明显的热点,研究和探索的方面很多,涉及离子液体和塑晶新型电解质体系、新型锂盐、添加剂、电解质溶剂、凝胶及聚合物电解质、研究界面问题、无机固态电解质和进行锂离子迁移数测定等基础研究。凝胶和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多处于实验室基础研究阶段,能体现全电池的工作还没有,主要困难是较难实现基于凝胶和聚合物电解质的电池制备工艺。微孔型纯凝胶电解质的电池制备工艺受到普遍置疑,其实用化的道路还很漫长。电池工艺是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例如,设计合理的电池工艺以提高电解质与多孔电极的接触效率,是实用化的关键性问题。离子液体因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热稳定性,受到了较多关注,它也可应用于凝胶电解质。值得指出的是,硼基化合物在新型溶剂[431,445,448,449]和锂盐方面均有良好表现,如X.Q.Yang等将硼基Lewis酸作为电解液助剂,利用它对F-和O2-的键合作用,提高了难溶锂盐LiF和Li2O在PC+DMC和EC+DMC中的溶解度,使得LiF和Li2O能够作为可溶性锂盐应用于电解液,且该电解液对LiFePO4和MCMB都表现出了相当好的性能。该研究不仅为功能型电解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对锂空气电池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多以含磷化合物为主,目的是提高电解质的热稳定性。液体电解质除了朝高功率、低温电解液方向发展外,本次会议特别展示了高电压电解液和高温电解液(>100℃)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例如SAFT公司研制的高电压电解液,通过改变SEI膜的组成,提高了LiCoO2在4.4V的循环性能,在容量保持率为85%时,循环寿命从不到50次提高至超过700次;而研制的高温电解液,则使全电池在110℃时,循环6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仍超过80%。4电池材料的研究将成为工除了电解质外,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因素集中到了碳负极上,研究导热系数低的碳材料,是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又一课题。动力电池的发展瓶颈依然是电池组的平衡问题,通过外电路优化补偿,是目前提高电池组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电池组性能衰减机理及如何提高电池组的性能,是未来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的关键。除了活性物质,粘结剂材料的研究也是这次会议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新型正、负极材料的研究,粘结剂的研究内容将会更为丰富。新电池体系的研究受到进一步的关注。锂空气电池是理论比容量最高的电化学储能体系,电极的比容量超过1200mAh/g,放电电压为2.5~3.0V。采用适当的催化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