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微言大义新探_第1页
《春秋》微言大义新探_第2页
《春秋》微言大义新探_第3页
《春秋》微言大义新探_第4页
《春秋》微言大义新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微言大义新探

西汉董仲舒是《春秋》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公羊。他虽未给《公羊传》作注,但是他的著名作品《春秋繁露》几乎涉及了《春秋》一书的全部主要问题。他的观点无论对错,都对后世的春秋公羊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两千年来的春秋公羊学,其精华与糟粕无不与董仲舒有关。研究孔子的《春秋》经,离不开公羊学;公羊学的理论框架是汉代人搭起的;汉代人公羊学的根底是董仲舒奠定的。董仲舒,景帝时为《春秋》博士,为人廉直,终身不治产业,只做学问,是个典型的儒生。史称自汉高至武帝五世间,以治公羊而得名的,唯他一人而已。其著作,《汉书·艺文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16篇,《隋书·经籍志》有《春秋决事》10卷,《春秋繁露》17卷。今存世者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另有《汉书》本传所记武帝时对策一段文字。《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治春秋公羊学的一部论文集。清人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作为附录列在经部《春秋》类诸书之后。《提要》肯定这书应属于董仲舒,说:“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也。”从《春秋繁露》一书看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尽管糟粕不容忽视,而贡献毕竟是主要的,可谓功大于过。第一,《春秋》大义是《春秋》学的一个大问题,董仲舒有所触及,有些地方讲得很深很透也很对。《春秋》是一部奇特的书。表面看它是一部史书,实际上又不是史书。《孟子·离娄下》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庄子·天下》说“《春秋》以道名分”,说的正是《春秋》的这一特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赞说“《春秋》推见至隐”,是对《春秋》这一特点的更为简炼的概括。孔子作《春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要表达的思想未能直接写进书中,另用口说的方式传授给他的弟子们。这就是所谓《春秋》微言大义。《春秋》之微言大义应当保存在由孔子的弟子们直接传授下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之中。但是,什么是《春秋》微言大义,二传并未明确点出。于是后人生出种种疑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汉书·楚元王传》记刘歆的话说:“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这表明孔子既没,《春秋》微言便成为难以知晓的谜,待孔子之七十弟子死后,《春秋》大义又被曲解。清人皮锡瑞的《春秋通论》说大义是诛讨乱臣贼子,微言是改制立科。这是不对的。因为,诛讨乱贼是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孔子自己对此并不讳言,孟子也已讲得清清楚楚。如果这便是微言大义,那末人们早已明白,汉人何以谈到“绝”和“乖”呢?实际上《孟子》书并未涉及《春秋》大义问题。第一个触及《春秋》大义的,是董仲舒《公羊传》成公十五年说:“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所谓内外之别,系指地域上的远近而言,非谓华夏与夷狄之种族上的差别。周代制度,京师为中,诸夏为外,夷狄为再外。《公羊传》认为《春秋》记事便依据这个先内后外的原则。它把这叫作“自近者始”。“自近者始”反映在地域关系上便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公羊传》的这两句话正是《春秋》大义之一。《春秋》大义,其实也就是《春秋》书法。书法亦即写书时遵循的原则。董仲舒对于《公羊传》“自近者始”这一观点理解极为深透。《春秋繁露·王道》说:“亲近以来远,故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他把《公羊传》“自近者始”的观点加以发挥,从地域远近问题推及到其它方面。在董仲舒看来,《春秋》处处包含着“自近者始”的精神。《春秋繁露·观德》篇甚至将《春秋》“陨石于宋五”和“六鹢退飞”都说成是“自近者始”原则的体现。说那是“耳闻而记,目见而书,或徐或察,皆以其先接于我者序之”。推及至国家大事,更是如此。他举会盟朝聘之礼为例,说“诸侯与盟者众矣,而仪父独渐进”,“诸侯朝鲁者众矣,而滕薛独称侯”,“吴楚国先聘我者见贤”,都蕴含着《春秋》“自近者始”的原则。《公羊传》于隐公元年、桓公二年、哀公十四年三次述及“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这也是《春秋》大义之一。根据《公羊传》的这一条,我们知道《春秋》不仅在地域方面行有“自近者始”的精神,在时间上也有远近的差别所谓所见所闻所传闻之说,并没有什么神秘,其实就是今日之现代、近代、古代之分。今人写历史,时代愈久愈简约,愈近愈加详,古人也是这样。董仲舒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在《春秋繁露·楚庄王》篇中把《春秋》12公划分为所见、所闻、所传闻三个段落。说《春秋》对这三个时期的记事,用辞是有区别的:“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所传闻杀其恩”。“微其辞”,“痛其祸”,“杀其恩”,其说虽异,其义相同,即时间远近不同,对待亦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呢?董仲舒解释说,“义不讪上,智不危身,故远者以义讳,近者以智畏。畏与义兼,则世逾近而言逾谨矣”。远的事情有所讳避,近的事情有所畏忌。总起来说,时间越近,说话越小心谨慎。董仲舒据《公羊传》提出的所见所闻所传闻之说,把《春秋》所记242年历史按鲁12公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指出孔子作《春秋》对三个阶段的事情有不同的对待办法,这无疑是正确的。。还有一项《春秋》大义,董仲舒也注意到了。《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公羊传》僖公四年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春秋》“天子之事”,《春秋》“王者之事”,其含义不外是说《春秋》站在王者的高度,用王道的标准衡量、评说242年的历史。《春秋》用以表达它的这个用意的主要办法是笔削。司马迁从董仲舒学过《春秋》,对于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他是了解的。他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242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大,以达王事而已矣。”又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1据司马迁的转述,我们看得出董仲舒很了解孔子作《春秋》的深远用意。孔子梦想恢复西周盛世而又深感力不能及。乃作《春秋》针砭当时,规范后人,以达王事。达王事的办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已经讲明白了。司马迁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有笔有削,通过笔削达到他褒贬王侯,鞭挞时人的目的。这就是所谓“以达王事”,就是“王道之大者也”,这当然也是孔子作《春秋》的一项重要原则。司马迁关于《春秋》的认识,无疑是来自董仲舒的。董仲舒的另一些言论,完全可以证明司马迁上面转述的思想确实属于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记董仲舒的话说:“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春秋繁露·俞序》说:“史记12公之间,皆衰世之事,故门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孔子说他借记事表达他的“王心”。“王心”不是别的,当然就是孔子的王道思想。董仲舒说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可谓深得孔子自己概括出来的“王心”之意。董仲舒之后,还有一些学者持相同的观点。《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壶遂的话说:“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壶遂以孔子作《春秋》比作司马迁之作《史记》,司马迁当即表示不敢当,说把他的《史记》“比之于《春秋》,谬矣”。但他并未说壶遂认为《春秋》“当一王之法”不对。可见,《春秋》“当一王之法”的观点,是当时大家公认的。贾逵《春秋序》说:“孔子览史记,就是非之说,立素王之法。”卢钦《公羊序》说:“孔子自因鲁史而修《春秋》,制素王之道。”董仲舒说的“素王之文”,贾逵、卢钦、壶遂说的“素王之法”、“素王之道”、“一王之法”,含义是一致的,无非说孔子以文字为武器,垂空文以断礼义,评击乱贼,警惕后人,行王者之道。第二,董仲舒对《春秋》用辞有常有变的特点,理解非常深刻,这是他对春秋公羊学的又一贡献。《春秋繁露》的许多篇章都谈到这个问题,分析都极透彻。《竹林》篇说:“《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这是对《春秋》用辞特点的最为恰当的概括。《竹林》篇又说:“《春秋》之道,固有常有变,变用于变,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又进一步发挥了《春秋》无通辞的特点。余如《精华》篇说:“《春秋》固有常义,又有应变。”《玉英》篇说:“《春秋》有经礼有变礼”。《楚庄王》篇说:“《春秋》之用辞,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等等,这些言论尽管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意思是一贯的。那就是说,用辞多变,不拘一执,是《春秋》的一大特色。这一点,后世治《春秋》的人大多承认。尤其是公羊家更强调《春秋》的这个特点。因为《春秋》的这个特点对于公羊家的全部理论的创立,至关重要。而这个特点是董仲舒第一个提出,第一个讲明白的。董仲舒对《春秋》的熟悉程度是惊人的。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他举了许多例子,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孟子明明说“《春秋》无义战”,而实际上《春秋》对于数百起战攻侵伐之事必一二书,而且有所谓偏战、诈战之分。这是一个矛盾,董仲舒从《春秋》多变的角度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得当。《竹林》篇说:“会盟之事,大者主小,战伐之事,后者主先。”几个国家举行盟会,《春秋》记载时要把大国放到前面。几个国家发生战争,《春秋》记载时要把先发者列在后头,使之居下,以示惩诫。《春秋》用这个办法在不义的战争中将交战各国分出优劣来。至于《春秋》处理战争有偏战、诈战之分,董仲舒说《春秋》之于偏战,只是善其偏,而不是善其战。偏战“比之诈战,则谓之义。比之不战,则谓之不义”,故“战不如不战,然而有所谓善战。不义之中有义,义之中有不义,辞不能及,皆在于指”。董仲舒的这段话颇有点辩证法的味道,比孟子讲的“《春秋》无义战”那句独断的话,更灵活,也更符合《春秋》的实际。《春秋》正是如此,用辞机动得很,即使有时无法直接表达出细微的分寸来,只要你仔细玩味它的用心,可以让你体会出它的含义。再如,《春秋》宣公十五年书“宋人及楚人平”,依《春秋》常辞,无鲁国参与的外平,不书。这里却书了。这就是《春秋》的变辞。《春秋》往往运用变辞来把它要表达的义表达出来。“宋人及楚人平”这件事,记的是楚庄王围宋,宋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楚军亦只有七日之粮。在这交战双方濒临绝境的情况下,楚国的司马子反未经请示,即擅行与宋国媾和。依《春秋》常例,“卿不忧诸侯,政不在大夫”。司马子反是楚国的大夫而恤宋民,是犯了“卿不忧诸侯”一条。又,当时楚庄王在军中,他不复君命即与敌国媾和,是犯了“政不在大夫”一条。两条都犯了,孔子竟书进《春秋》给予表彰,这是什么原故呢?董仲舒解释说,司马子反在特殊情况下违背了常礼,做了当仁不让的事,孔子以变礼书之。董仲舒因此强调说,读《春秋》不可以“平定之常义”怀疑“变故之大义”。董仲舒的看法是正确的。后世公羊家无不承继它,发挥《春秋》有常义变义之说。第三,《春秋》记事在对待鲁国自身、周王室和殷后宋国的态度上是有差别的。司马迁把三种不同的对待概括为“据鲁、亲周、故殷”。这个概括是正确的。司马迁曾向董仲舒学《春秋》,所以这个观点很可能得之于董仲舒。什么是“据鲁、亲周、故殷”?《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12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索隐》解释说:“言夫子修《春秋》以鲁为主,故云据鲁。时周虽微,而亲周王者以见天下之有宗主也。”《索隐》解释的很恰当。《春秋》本鲁史,理应以记鲁事为主,这叫“据鲁”。周是天子之国,有些事情虽与鲁无关,例不应书,但因发生于周,孔子也要书进《春秋》,这叫“亲周”。宋国乃殷之后,宋国发生的事情,《春秋》也要适当予以书之,这叫“故殷”。“故殷”就是“故宋”。“故宋”与“亲周”意义相同,只是周比宋更重要,更亲近,故《春秋》记周事详于宋事。司马迁概括出来的这三句话与《公羊传》的意思如合符节。《公羊传》宣公十六年说:“成周宣谢灾。成周者何?东周也。宣谢者何?宣宫之谢也。何言乎成周宣谢灾?乐器藏焉尔。成周宣谢灾,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新周也。”新、亲二字古通用。《公羊传》之“新周”即《史记》之“亲周”。孔广森《公羊通义》把“新周”之“新”解作新旧之新,说:“周之东迁,本在王城。及敬王避子朝之难,更迁成周。作传者据时言之,号成周为新周。犹晋徙于新田谓之新绛,郑居郭郐之地,谓之新郑云尔。”孔说本极荒谬,陈澧《东塾读书记》卷10却说,“《公羊》‘新周’二字自董生以来将近二千年,至巽轩乃得其解。”1943年出版的罗倬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考证》一书更将孔说视为定论。孔说其实大谬。金景芳早在1940年《春秋释要》一文中已断然指出:“亲、新古字通用。《公羊》‘新周’即《繁露》与《史记》之‘亲周’也。且就传文论,说以‘亲周’则不烦言,而解以为‘新周’,反诘屈难通。孔氏之蔽正坐误会一‘新’字耳。”金说于文于理最为明通,实与《公羊传》本义相符。倘依孔说,训“新”为新旧之新,将它作为形容词与动词“据”、“故”并列使用,则不仅有悖于《春秋》原义,且在语法上亦属窒碍。关于“故宋”,《公羊传》襄公九年说:“宋火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后记灾也。”《谷梁传》说:“宋灾。外灾不志,此其志何也?故宋也。”二传所云相同,“故宋”的“故”肯定是动词无疑。“新周”与“故宋”,句式当为一例,都是谓宾结构。若“新”训为新旧之“新”,则“新周”将不知所云为何。董仲舒对于《公羊传》之据鲁、亲周、故宋的说法究竟注意到没有呢?我看是注意到了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对这个问题固然讲得很混乱,如既言“亲周”,又讲“存周”、“王鲁”,自相矛盾。但是这实不难理解,因为《春秋繁露》一书经过后人的严重窜乱,出些矛盾,实未足奇。若遍检全书,仔细寻绎,董氏以为《春秋》“亲周”而非“绌周”、“王鲁”的观点,是明晰可见的。如《王道》篇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