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特点?评价?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北宋相继灭掉几个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背景:①外重内轻: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胀②君弱臣强:五代十国君主权力受到威胁③武将专权:武将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散机构权力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三衙”分权,统调分立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人地位特点特点影响崇文抑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治,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皇权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影响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宋辽协议、宋夏和议、三冗二积)边防压力宋辽关系战争: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两次北伐均告惨败和议(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岁币”宋夏关系战争:多次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财物,称“岁赐”全面认识宋代的民族关系(1)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流。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的交融。(2)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带有耻辱性,但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3)各民族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财政危机3.庆历新政内容?结果?失败原因?背景: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②为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人物:范仲淹、宋仁宗核心:整顿吏治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宋仁宗动摇。4.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原则?目的?措施?评价?背景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庆历新政”失败目的富国强兵原则加强对社会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富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从事商业经营,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以“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评价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极:强兵的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5.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新课程P66)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是依靠地主阶级、以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为根本目的实行的一些改良措施,没有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进行根本调整,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得不到根本的缓和重要原因一是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二是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其他原因王安石本身的性格因素,过于执拗,无法凝聚改革的合力;单纯的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缺乏配套的政治改革的支持;变法操之过急,社会承受程度有限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④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⑤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6.南宋的建立、绍兴和议?(时间、原因、内容)背景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后来被朝廷逮捕杀害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宋金对峙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1.辽、西夏、金实施的制度及特点?辽朝西夏金起源契丹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党项族,生活在陕北、宁夏一带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政权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国家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特点都学习使用汉族政治制度,且保持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原因辽夏金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评价①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②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③有利于民族交融民族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多为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北宋灭亡后,向金朝称臣,事实上保持独立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2.元巩固统治的措施(驿站、行省制度、边疆政策、民族政策)交通表现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意义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③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行省制度概念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特点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②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意义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边疆治理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管辖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特点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创设了多元文明融汇一体的稳定环境。3.元朝的民族关系(蒙古族、回族的形成以及四等人制)(1)蒙古族和回族①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②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2)“四等人制”后人概括,非当时政治制度目的:保障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汉人北方的汉族和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元朝的灭亡(1)原因: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2)灭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4.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是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元朝统一后实施有效管辖,使元朝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朝代。西藏、台湾均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2)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3)民族交融出现高潮。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4)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1.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角度表现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棉花种植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手工业棉纺织业棉花种植带动棉纺织业发展;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瓷都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商业市场发展①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宋与辽夏金各政权间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铸币量大增,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政府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2.唐宋的城市变革项目周至唐代城市中的市宋代城市中的市时间有时间的限制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地点县治以上城市,设市位于城中特定位置,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场与居民区隔开先前禁止设市的乡村与城郭,允许设市,出现草市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管理设市长或市令,由官府统一管理官府不再严密监控职能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城市经济功能加强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3.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地理条件自唐代安史之乱后,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中亚地区的陆路联系,国际环境阿拉伯商人把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商路。国内环境①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②宋代的手工业部门在前代的基础上均有所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新货源政府政策宋代政府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技术条件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影响?南移过程阶段时期概况江南初步开发孙吴、东晋、南朝①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②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南移开始中唐以后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移继续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定型南移完成南宋①北宋灭亡,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元朝①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为将南方财赋北运,重新开通大运河,缩短了航程。③为运输江南的粮食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历史影响经济布局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交通贸易一些海港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人口分布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人才教育南方教育不断发展,教育文化重心不断南移民族关系南方各族和北方民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南方环境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5.宋朝社会变化的表现及原因?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更加完善;大批平民士人进入政坛;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来自雇佣;佃农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土地交易: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社会生活: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限制也更为松弛原因经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对原有社会秩序形成冲击政策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流动性增强带动阶层流动战争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对士族势力形成重大打击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进一步冲击了士族制度6.理学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特点?儒学复兴运动背景三国至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道兴起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内容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主张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结果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被称为“程朱理学”理论体系宇宙观“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方法论“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认识普遍天理道德观“三纲五常”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元朝将程朱理学对儒家经书的解释确立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评价积极:①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政治秩序;②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①社会:压抑人性;②思想:具有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等封建观念;特点(1)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推动平民社会发展;儒家伦理深入社会各方面。(3)儒学的伦理化,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治平”的功能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7.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科技?(代表人物、著作、科技发明等)文学艺术宋词概况唐朝后期出现,宋朝鼎盛,著名词作广泛流传原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