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徵-引-格-式_第1页
古-文-献-徵-引-格-式_第2页
古-文-献-徵-引-格-式_第3页
古-文-献-徵-引-格-式_第4页
古-文-献-徵-引-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文獻徵引格式一總則1.引文忠實於原著,最好選用新近出版的精校本或影印的善本。2.輯引的材料盡可能追查原書,無法查對原書者要在引文後注明轉引自何書。3.除引用佚書佚文或說明異文,一般不引用類書。4.偽書一定要注意其作偽的時代和作偽的人。5.緯書、宗教迷信和內容不健康的書以及問題較多的筆記小說等,應特別慎引。6.引文長短適量,文意清楚,避免繁冗和斷章取義。7.引文有用一個字(詞)解釋若干個字(詞)者,被解釋的字(詞)不必全引。如《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元、祖、俶落、權輿,始也。”如引所釋的“哉”字,寫作《爾雅·釋詁》:“哉,始也”。8.詩賦等韻文,一般至少引一聯,不單引一句。9.有些引文過長的,可以酌加刪節,或改寫成敘述體。刪節處用省略號表示,但一段引文中省略號不宜多次使用。10.引文中作主語的人名如果闕姓氏,或用別號、官名、籍貫等代稱,或所指人名不明者,可用圓括號注出姓名。如《晉書·王濟傳》:“愷(王愷)亦能自持其能,令濟先射,一發破的。”按:或作“(王)愷亦自持其能”。11.引文應標明出處,一般包括作者、書名、篇名或卷次、詩文題等。必要時還要注明版本。二作者姓名的標法1.《十三經》、常見的史書、先秦子書、歷代總集、字書、通俗小說、話本等,不標撰者姓名。2.漢代以後的著作,一般應標明作者姓名。特別是書名相同而作者不同的書,必須標明作者。如:桓譚《新論》與劉晝《新論》、陸游《南唐書》與馬令《南唐書》,都不省作者。3.古代官修各書可以不標作者,或標某朝官修,如:清康熙官修《曲譜·夜行船》:“……。”4.多人合撰的書,作者標“某某等”(取第一作者姓名)。兩人合撰者,不省作者。如:黃宗羲等《宋元學案》,不標作黃百家父子和全祖望之名。5.原作者不詳的,一律標“佚名”。作者無定論者,可以不標作者。《四庫全書總目》中凡稱“舊題某某”的可以不標作者,個別如《述異記》稱“舊本題梁任昉撰”,為區別於祖沖之的《述異記》,不省“舊題某某”字樣。6.原文有注解,引用注文時應標注家姓名。引《十三經》注疏,標注家姓氏即可。如注文中引他人的話應標出原作者的姓名。如傳、注、疏等字不加書名號。原題“章句”改為“注”。如:《詩·衛風·碩人》:“……。”毛傳:“……。”鄭箋:“……。”(按:或作《詩·衛風·碩人》“……”,毛傳:“……。”或作《詩·衛風·碩人》“……”毛傳:“……。”視需要統一體例即可,下同。)《漢書·高帝紀》:“……”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孟子·公孫丑》:“……”。趙歧注:“……。”不作“趙歧章句”。7.作者一律用本名。原書不常見的字號,宜改為本名或用圓括號加注本名。帝王作品,習慣上用廟號,不必改用本名。如:王士禎《池北偶談》,不作王阮亭《池北偶談》。《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或作《文選·嵇叔夜(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按:或作《文選》卷某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梁元帝《金樓子》,不作蕭繹《金樓子》。8.一書中有作者和注者不同的部分,引用時應分別標明。如今本《後漢書》中的各志,應標司馬彪《續漢志·某某志》,注文標劉昭注。9.作者和書名連在一起的,可以不標作者,或作者與書名分標。如:《揚子法言》,可以不標作者,或改作揚雄《法言》。《李太白全集》、《李義山詩集》等不標作者。《張丘建算經》,不標作者,也不作張丘建《算經》。《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該做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10.姓名之前是否標朝代者,依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有作者姓名相同而朝代不同者須標明朝代。朝代加方括號,或在朝代與姓名之間用間隔號。(按:如果要說明所引材料的時代,或反映某語言現象的時代,則應標明朝代。)朝代也可以不加括弧,與姓名之間也可以不用間隔號。11.方志不標作者,書名之前須標纂修時代。明清兩代所修者標朝代年號,民國時期所修者標具體年代。如:明天啟元年《成都府志》。清康熙二十五年《成都府志》。民國三十一年《長壽縣志》。三書名、篇名的標法1.書名一般用全稱,也可用通行的簡稱,但不可以隨意簡稱。如《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說文解字》簡稱《說文》,《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而《呂氏春秋》不作《呂覽》,《世說新語》不作《世說》,《三國演義》不作《三國》。2.書名古今不同的用今稱,書同異名的用通稱。如:《淮南子》不作《淮南鴻烈》,《老子》不作《道德經》,《莊子》不作《南華經》。3.引用叢書本、合印本的文字,書名不加叢書名或合名。如俞樾《群經平議》不作《春在堂叢書·群經平議》,平步青《釋諺》不作《言等五種·釋諺》,《全相平話五種》應分標《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等。4.原書名與作者名相連,夾有作者室名別號、官爵、地名等,應改為通稱。作者集子作官爵、地名等書名已屬通稱者,一般不改。如:《昭明太子文選》改作《文選》,《河南邵氏聞見錄》改作《聞見錄》或邵博《邵氏聞見錄》,《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改作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濟北晁先生雞肋集》改作晁補之《雞肋集》,《佩文齋群芳譜》改作《廣群芳譜》,《佩文齋畫譜》不省“佩文齋”,《王右丞集》、《高常侍集》、《昌谷集》、《柳河東集》等加作者本名,書名不改,《曲江張先生集》可改為張九齡《曲江集》,《後屯先生大全集》可改為劉克莊《後屯集》。5.書名前有“重刊”、“新刊”、“增注”、“補圖”等字樣僅表明版本不同而正文與原書無異者,宜刪去。如:《新刊黃帝內經素問》、《增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新刊補注黃帝內經素問》等改作《黄帝內經素問》,《新刊五百家注音辨唐柳先升集》改為《唐柳先生集》或者《柳宗元集》,明朱廷焕《增補武林舊事》與周密《武林舊事》不同,不能省“增補”二字。6.原書名後所標卷次應刪去。如《古文苑》不作《古文苑二十一卷》,《齊民要術》不作《齊民要術十卷》。7.引校注本中的正文,標原書名而不用校注者所標的書名。若引其中的校注材料,標明版本和注家姓名。如《論語·為政》:“……。”不作《論語正義·為政》或《論語譯注·為政》《論語·為政》:“……。”劉寶楠正義:“……。”引校勘材料作:“劉寶楠正義本作‘……’。”《夢溪筆談·器用》:“……。”不作《新校正夢溪筆·器用》8.原書中有“大唐”、“大宋”、“皇朝”、“皇清”、“國朝”、“御纂”、“欽定”、“敕撰”等字樣者,刪去。如:《大唐六典》改作《唐六典》,《大宋宣和遺事》改作《宋宣和遺事》或者《宣和遺事》,《欽定大清會典》改作《清會典》,《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改作《清嘉慶一統志》,《國朝文錄》改作《清文錄》,《皇清經解》改作《清經解》。9.原書有篇名、卷數者,一般在書名後標篇名,不標卷數,書名與篇名之間用間隔號,篇名後不可再加“篇”字。有卷數而無篇名者標卷數,卷數標在書名號之外。篇又分上中下或2.罕見的古體字或版刻異體字,改為通行體。某些常見而大量出現的異體字不必改。用於人命、地名、書名等的異體字,應保留原形。如文句中罕見的古體字或異體字是作為被解釋的對象,則不改。3.古文獻中的避諱字,一般不比回改。但對有礙文義,有乖史實者須改回原字,或在該字下注明原字。避諱闕筆字,在引文中應寫全字。4.為照顧一般讀者,引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宜加注。如:《荀子·天論》:“倍(背)道而馳,則天不能使之吉。……老子有見於詘(屈),無見於信(申)。”5.所據版本為校正本,照錄校正後的字,不加校正符號。引文時經過校正者必須加符號說明。缺字用□,每字一格,所缺字數不定者用。應刪的衍文或應改的誤字用(),圓括弧被誤解為注解符號,括弧內可加字說明。增補改正的字用[],倒文刪上字用圓括弧,用方括弧加在下面。五引文的標點1.所有引文須按通行的標點符號標點。2.凡所錄原文,為標明起訖,須加引號。採用轉述,總括大意或引二兼敘者不加引號。3.引文中還有引文或對話,再加引號。如用“”,雙引號在外,單引號在內;如用「」,則單引號在外,雙引號在內。4.引文前用冒號者,引文末尾的點符放在引號內;不用冒號只有引號者,引文末尾的點符放在引號之外。5.引文之後附加的非原文的語氣詞,引號放在語氣詞前。因句號在語氣詞後,引號前的“曰”字不加冒號。如:《後漢書·吳漢傳》注:“《東觀漢紀》曰‘漢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也。”6.使用句號或者逗號。要注意文意和文氣。避免許多句斷成一句,或者把一件事句斷成兩件事;也要避免把緊相呼應的分句從中點斷。7.年月日連書,只在日干下用逗號,年月日後不加點。某人某事,本名之下可以不用逗號。如:《後漢書·光武紀上》:“建武五年正月癸巳,正月還宮。”王鳴盛字鳳喈,一字禮堂,別字西莊,嘉定人。8.注音釋義的簡單句子,被解釋的字後一般用逗號點開。被解釋的字後有“言”、“謂”、“豫”、“即”等字者,可不點開。如:息,止也。夭,幼少反。好,火到反。吹,尺偽切。塞因先代反。屈謂財力盡也。與猶及也。9.韻文一般在押韻處用句號。有時適當顧及文情語義,不必拘執。如:辛棄疾《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若以“斜”字後斷句,文情語勢不續,故只加逗號。10.凡一字一名、二名相接的,一般不加頓號;二字一名、二名相接合一字一名、三名以上相接的,則概加頓號。如:堯舜、隋唐、天地、日月等,“堯”與“舜”之間不加頓號。唐堯、虞舜、楊隋、李唐,“唐堯”與“虞舜”之間加頓號。宋元明連稱,“宋”與“元”、“元”與“明”之間加頓號。11.有些並列詞,不致引起誤會的,如“詩書禮樂”、“父子兄弟”、“日月星辰”等加頓號反而顯得支離破碎,不如不用。又如“四五裡”、“七八日”,“四”與“五”、“七”與“八”之間也不加頓號。12.文中有“曰”、“云”處不一定都加冒號,因為“曰”、“云”往往作“謂”講。13.凡不期望回答的語句,都不用疑問號。14.書名、篇名、樂舞名,表引文出處的器物名都要加書名號。序、跋、論、贊凡屬文體總稱者不加書名號。15.古人行文,書名稱謂不一。下列情形,分別做不同的標法。(1)諸書合稱,全標或者分標。如:《三禮》,《春秋三傳》,《五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