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双驼峰态势海明威在中国的接受_第1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双驼峰态势海明威在中国的接受_第2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双驼峰态势海明威在中国的接受_第3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双驼峰态势海明威在中国的接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双驼峰态势海明威在中国的接受

1929年,《非凡的春天》的小说《永恒的距离》出版后,他的作品开始由中国读者相继问世。1929年上海水沫书店出版的黄嘉谟翻译的美国现代短篇选集《别的一个妻子》里,就收有海明威的短篇杰作《两个杀人者》。自此开始,近60年(本文所引资料截止1987年)间,中国学者对海明威的译介和研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双驼峰”的态势。1929年至1949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译作颇丰,计有长篇小埃两部三种、长篇小说节选集一部、短篇小说集两部、短篇小说选集一部、剧本一出,以及散见在刊物上的短篇小说多篇。在研究方面,第一篇文章是黄源的《美国新进作家汉敏威》。这是一篇简要的介绍性文字。此后有五篇文章,其中叶灵凤的《作为短篇小说家的海明威》,是中国第一篇研究海明威的论文。文章评析了海明威的长、短篇小说,论述了作为短篇小说家的海明威的创作特点及其风格,认为:“用着轻松的文体,简单的造句,平易的单字,不加雕饰的写着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一切原始赤裸的动作和要求,……这便是海明威的小说。”赵家壁的《海明威研究》全面研究了海明威及其小说创作。较之于叶灵凤,他更注重海明威的思想。文章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是最反对现代文化的人”,“他既反对虚伪的浮面的现代文化,便穿过了表面而到生活的本质里去找本能来作为他信仰的中心。”他认为海明威小说人物的最大特性是“硬心肠”,又认为海明威是个“艺术至上主义者”,而他的每一篇小说“简直都是最好的散文”。这一阶段的研究仅限于对海明威及其作品作总体上的评论;并且,由于连年战乱,学者们无法正常从事研究工作,所以40年代便无研究文章发表。第二阶段从1950年到1977年。解放初的头四五年里,由于中美两国关系紧张,致使美国文学的译介、研究从解放前的高潮进入了解放初期的低潮。当时,仅有杰克·伦敦、马克·吐温和德莱塞的作品还继续发行,因为这三位作家都是苏联文学界所肯定的。所以,直到1956年7月苏联发表了赞扬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文章后,中国《译文》才在同年12月号上全文发表了海观译的《老人与海》》,从而使“被冷落了一个时期的海明威的名字,又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读者眼前出现了。”第二阶段的译作不多,除《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外,还有两篇外国学者写的纪念海明威的文章。然而,在海明威举枪自杀的噩耗传到中国时,中国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却都保持着沉默。《世界文学》第7期也只是在“世界文艺动态”专栏中,发了一篇不加评论地引用外国通讯社报导的四百余字的简讯。一个半月后,8月22日《文汇报》发表了赵家璧的一篇短文《永别了,海明威——有关海明威的二三事》。文章指出,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今天我们既要知己知彼,全面了解世界的文艺动态,对海明威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同时指出:“从他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行动和政治态度看,我们认为他还是一位反对帝国主义、关心普通人民命运的充满着民主倾向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是当时仅见的一篇纪念文章。研究的文章只有一篇,就是董衡巽的论文《海明威浅论》。文章通过作品追寻海明威的思想轨迹,即从“具有悲观绝望的情绪”,“变得勇敢坚强,即所谓‘硬汉’性格”,最后到“趋于逃避现实”。“这种逃避正是海明威从一开始就具有的思想特色之一。”“海明威虽然没有发掘人物不幸的社会根源,可是他的人物那种想忘却人间得失而又欲罢不能的内心矛盾,孤芳自赏的神情,对于现实时而反抗、时而顺受的处世态度,十分迎合资本主义社会读者的心理。这恐怕是海明威思想引起共鸣的一个原因。”在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形势下,对作为资产阶级作家的海明威的艺术成就作出充分肯定,这是《浅论》的一大特色。较之于叶灵凤、赵家璧,董衡巽对“海明威风格”作了更全面的概括,指出:“这种风格包括他选择的特殊的生活素材、人物形象和作者与众不同的态度,也包括表现这些内容的、并使它们融和成一体的极有个性的艺术形式: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孤独的主人公,他的内心独白,人物间极为简洁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富于动作性,偶尔出现的象征手法,自然、清新的叙述文字,渗透在形象和叙述里的感情色彩,简炼有力的日常用语以及为内心独白所需要的单字短句等等”并对这种风格的两个重要方面作了具体论述:一是含蓄,二是文体的优美简洁。这篇论文对当时的中国海明威研究来说,可谓孤掌难鸣。该文发表后的15年里,接二连三的政治狂飙,造成,一片又一片空白,再没有一篇研究海明威的论文出现。第二阶段可谓“驼峰”之“低谷”。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1987年,期间研究方面又可分为“序幕”、“正幕”和“高潮”三段。粉碎“四人帮”以来,针对十年动乱对人性的蹂躏,我国文化界对“人”的问题进行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反思。外国文化和外国文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参照系。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1978年,商务印书馆重印了海观译的《老人与海》。这部被认为是表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杰作的出版,是海明威及其作品重返中国读书界、文学界的一个信号。由此开头的近10年间,海明威的作品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翻译出版,对海明威的研究也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前推进。据统计,近10年里,翻译出版了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四部七个版本、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五个版本、短篇小说选集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剧本和短篇小说合集一部、《海明威回忆录》一部、《海明威谈创作》一本。总计印数达50余万册。另外,散见在各报刊上的短篇小说、书信、散文的译作多达60余篇。同时,还翻译发表了国外评介海明威及其作品的文章60余篇,翻译出版了两种海明威传记。《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发表的荒芜译《海明威,这头老狮子》(作者是美国评论家马·考利)和《文艺研究》1980年第2期海观摘译美国著名学者乔治·普林斯顿的《海明威访问记》,以及董衡巽编选的《海明威研究》,使中国学者及时了解了国外海明威研究状况、有效地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从而推动我国近十年来的海明威研究的深入发展。中断了17年的中国学者对海明威的研究工作,也由刁绍华的四篇文章而重振旗鼓(1979年刁绍华相继发表了《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海明威》、《海明威和“迷惘的一代”》、《试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试论海明威作品的艺术特点》)。此外,刁绍华还编了《海明威生平创作年谱》。1980年6月刁绍华又出版了《海明威》一书(辽宁人民出版社)。尽管这是一本仅五万字的小册子,却是第一本由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简要评介海明威的专著。此外,董衡巽、万培德也分别撰文,研究海明威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李陀的《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从两篇小说运用的艺术手法谈起》,把王蒙的小说《布礼》和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作了比较研究。这是中国第一篇把海明威的作品拿来和中国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如果说1979年到1980年是“序幕”,那么1981年到1985年则进入了有声有色的正幕。这五年里发表在各报刊上的文章达60余篇,是前50余年总数的三倍,而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明显进展。一个突出特点是拓展了专题性研究领域:有研究海明威小说人物和桑地亚哥形象的,有研究海明威对战争态度的,有研究海明威小说的画面感、动作感以及电影摄影技巧的巧妙运用等描写艺术的,有研究海明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小说关系的,有从美学角度研究海明威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和冰山风格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开始注重深入细致、多角度地分析海明威的代表性作品,对他三部长篇作了专门评论。赵静男的《<太阳照常升起>译者前言》可视作中国第一篇专门评论该作品的文章。对《永别了,武器》的研究文章有六篇,共中主誉公的《爱情和战争——<战地春梦>一书的思想内容剖析》,围绕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和凯瑟琳,对小说逐卷作了详尽深入的分析,这在中国对《永别了,武器》的研究中是开创性的。对《丧钟为谁而鸣》的研究文章有四篇。其中王宁的《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悲壮史诗》是中国专门评论这部小说的第一篇论文。相比之下,对《老人与海》的研究就更受关注了。五年中关于《老人与海》的文章有13篇,呈现出多方位多角度研究的态势。除了总体性研究之外,还有多种专题研究:有专题研究其主题的,有从存在主义角度研究其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有专题研究其描写艺术的,有把《老人与海》和我国当代文学中的著名中篇《迷人的海》作比较研究的。与对《老人与海》的研究相比,对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研究似显薄弱。五年间,总共只有12篇文章,分析了10个短篇。其中颇具深度的有董衡巽和翁长浩各自分析《杀手》的两篇文章,以及陈际春分析《弗·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文章。从总体上作研究的仅有孙致礼的《含蓄凝炼的艺术结晶——试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艺术》。1986年是海明威逝世25周年。与25年前海明威逝世时中国仅有赵家璧一纸短文表示纪念相比,这一年的纪念活动真可谓“大张旗鼓”。除南京关于海明威及其作品的中美作家座谈会、厦门“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学术讨论会之外,研究文章的发表达到了最高潮,其余波直到1987年仍颇壮观。因此,我们把这两年作为“高潮”阶段。两年里发表的文章50余篇,接近前五年的总和,是前50余年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文章有不少表现了研究者的新视野和对海明威研究领域的新开拓,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的深度。其中有把海明威和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作比较研究的,有研究海明威与现代派文学的关系以及他在西方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的,有对海明威的创作和存在主义的关系作更深入探究的,有的研究海明威的早期诗歌创作,探索海明威与象征、象征主义的关系,还有的把海明威小说的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作为自己研究的专题,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小册子:一本是吴然的《海明威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尽管篇幅不长,材料还不尽丰富,某些观点也值得商榷,但毕竟填补了我国海明威研究的一个空白,而且其中也不乏富有深意的见解。另一本是郑华编著的《从男人到男子汉——海明威小传》(北方文艺出版社)。这本七万字的小册子饶有趣味地介绍了海明威的生平轶事。在对海明威具体作品的研究方面两年内共发表文章26篇,几乎是前五年同类文章的总数。甘运杰的《论<丧钟为谁而鸣>的结尾——评国外几种有关论点》,有理有据地批评了国外对《丧钟》结尾的四种代表性论点。尹岳斌的《从<丧钟为谁而鸣>看作者的战争观》则一反以往国内学者对该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高度评价,鲜明地提出这是一部败作的观点。对《老人与海》的研究仍引人注目。26篇文章中有11篇是关于《老人与海》的。其中康尔的《无以得失论胜败——也谈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桑提亚哥》,根据英文原版中defeat和beat这一组同义词的词义,并根据小说提供的完整的形象,认为“老渔夫桑提亚哥根本就没有败,他是位失而不败的硬汉。”叶宪的《海明威的<大二心河>与“迷惘的一代”》和董衡巽的《从“尼克的故事”到<老人与海>》都深入考察了以往被研究者们所忽略的海明威的一些短篇小说,以及它们与海明威创作思想的密切关系。回顾这近60年的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今后海明威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研究者在及时、大量译介国外海明威研究资料的同时,不会满足于介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