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沁园春长沙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沁园春长沙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沁园春长沙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沁园春长沙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沁园春长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

·

长沙毛泽东诗歌沁园春

长沙作者:毛泽东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名人少年多立志:岳飞:“精忠报国”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有“人物”(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景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色)、物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这些寄托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也叫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象的鉴赏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品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是构成境的重要因素,是理解意境的先决条件。品意境是指品味诗中事物的“形”与“神”,品味诗人的“情”与“理”。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把握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是客观景物(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为其女儿沁水公主刘致在封地沁水县(属河内郡沁河北岸)兴建了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到了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年间,大将窦宪的妹妹被册封为皇后。窦宪倚仗自己是当朝国舅,横行不法,大肆兼并土地,并且看中了风景幽雅的沁园。于是,出低价强买沁园。沁水公主慑于窦氏的威势,不敢计较,于是窦宪便将沁园占为己有。

后来汉章帝出行,路过沁园,指着沁园问窦宪,窦宪支支吾吾地不敢应答。后来章帝知道了窦宪夺园的事情后,极为震怒,召来窦宪严厉斥责说:“现在连尊贵的公主的田园尚且被你兼并,一般小民的田产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国家诛弃你窦宪,只不过像除去一只孤单的雏鸟和一只腐死的老鼠罢了。”章帝要治窦宪的罪,窦宪非常恐惧,后来靠他当皇后的妹妹百般求情,才得以幸免。章帝勒令窦宪将沁园归还了沁水公主。虽然这次因为皇后的缘故,没有治窦宪的罪,但从此章帝不再重用窦宪。

后来有人作诗讽咏这件事,乐工创制成《沁园春》曲调,这便是词牌“沁园春”的来历。后来,也用“沁园春”泛指公主的园林。

“沁园春”词牌的来历

关于“词”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如本文《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早年毛泽东经历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词的创作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1.上阕写了些什么?

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2.下阕写了些什么?

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3.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

上阕抓住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哪些画面?在描绘这幅秋景图时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鱼翔浅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归纳】: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个“忆”字统领下面哪几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点:时、地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击水底——鱼翔(静)(动)(远)(近)秋景图(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即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沁园春长沙》意象以壮景抒豪情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生机勃勃,壮阔明丽2.这秋景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革命者的宽阔胸襟和博大情怀写法技巧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景)心情:昂扬之情--忧思之情--意气风发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上阕:绘美景(景中寄情)下阕:抒豪情(情中有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峥嵘岁月图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2、对比手法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现状”炼字万——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击——准确的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遍——绘出了红色的彻底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形容词和动词

1.词的写法:本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归纳】:

2.词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华北地区,大雨滂沱,海面上卷起滔天的白浪,打渔船正迎着风浪在秦皇岛外的海面上打渔。只见一片汪洋大海,全部打渔船都不见了,他们现在驶向哪里去了呢?在一千多年前,曹操曾跃马扬鞭,经过这里的碣石山,留下了诗篇《观沧海》。现在又是“秋风萧瑟”的时候了,可是今天的社会,比起当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背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下阕抒情先写“往事”,再写“今景”,通过古今对比,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本词的主旨句: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表达了毛泽东怀古颂今,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