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分》教学设计内容:课本50—53页的教学内容【前置基础】初步理解分的含义。【核心知识点】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后继地位】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重点】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且会正确地平均分。【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认识平均分,理解、区别“分”和“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认识按份数平均分、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且会用数字分成的形式表示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字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师:板书“分”,认识吗?生:fen师:我们生活中分过书、本子,分过小组,还分过小棒,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的知识,看看其中有什么数学奥秘?这些奥秘就藏在小动物们在森林聚会中呢,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两只大熊猫,三只兔子,四只松鼠,桌子上还有6个竹笋,9个萝卜,12个松果。师:观察的真仔细,小动物们现在最想干什么?生:分吃食物。师:我们赶紧帮小动物们分一分吧!咱们先帮熊猫兄弟分一分吧。用小圆形代替它们的食物,想一想,你要拿几个?迅速拿出来。拿完坐好。找到纸上的熊猫兄弟,开始分一分吧!完成以后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二、交流展示,理解意义。(一)认识“分”的不同结果师:哪个同学最想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生:(1,5)(2,4)(3,3)师:为什么这样分?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生:喜欢3、3这种,因为比较公平。师:为什么这种就比较公平?生:因为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师:3、3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那其他几种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你看,通过帮熊猫分竹笋,我们不难发现,分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一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同学们看屏幕,两只熊猫分6个竹笋这幅图,老师让它来个大变身,仔细看!变!变!变!(看ppt)说说6代表原来的(6个竹笋)?两条线表示什么意思?每份的数量写到方框里。那如果要是三只熊猫怎么表示?(加一条线)四只熊猫呢?(再加一条线)最初数字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更方便,更简洁的记录生活中的事情。老师用数字和线表示一下刚才的分法,能看明白吗?是不是比刚才简单了?【设计意图】从分的不同结果里找出平均分,并且建立数字模型,表示平均分。(二)区别“分”和“平均分”师:看分的这两种情况,你觉得我们这节课要研究哪一种?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师:对,这种方法很公平,还很特别,很具有研究价值。在数学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有个专用名字,叫平均分。(板书)。谁能看着黑板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知道了平均分,那你觉得“分”和“平均分”一样吗?生:不一样。“分”可以分得每份同样多,也可以不一样多,“平均分”只能,必须每份分得一样多。师:同学们这个发现太了不起了,分可以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也可以平均分。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平均分”里的奥秘。【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学情,就是分不清“分”和“平均分”,在这里对比区别“分”和“平均分”,在比较中加深对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动手操作,体会理解。(一)按份数平均分师: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小兔子和小松鼠早就等急了,我们赶紧帮它们食物吧!兔子喜欢吃萝卜,所以你要准备9个圆片代表萝卜,松鼠喜欢吃松果,所以你要准备12个圆片代表松果,为了更快的帮助小动物,我们分工合作,这几个组帮小兔子分,那几个组帮松鼠分,分完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注意是平均分,赶紧开始吧!师:谁帮小兔子分的?说说你是怎么分的?生:我是帮小兔子分的,(把9个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分3个。)展示:(1)1个1个分。(不容易分错)师:你是把9个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分到了几个?生:3个。师:它们分得的结果怎么样?生:一样多。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2)2个2个分。(比较快)师:你这种分法,每只小兔子分到了几个萝卜?生:也是3个。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3)3个3个分。(最快)师:这种方法真快。师小结:无论是1个1个的分,还是2个2个的分,还是3个3个的分,每只小兔都分到了3个萝卜,他们分得的萝卜数是一样多,所以就是平均分。我们把这个分法简单的记录下来。大家看屏幕完整的说一说:把9个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分3个。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兔子,你满意吗?为什么?生:满意,因为每只小兔子分得一样多,很公平。师:小兔子满意了,我们赶紧帮帮小松鼠吧?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生:我是帮小松鼠分的(把12个松果平均分给4只松鼠,每只松鼠分3个。)有12个松果,我是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每只松鼠分3个。师:(把结果用数字分成式记录下来)。无论怎么分,每只松鼠分得的松果数是一样多的,就是平均分。我们看着屏幕完整的说一说:12个松果平均分给4只松鼠,每只松鼠分3个。师:如果你们是其中的一只小松鼠,你满意吗?为什么?生:因为每只小松鼠分得一样多。很公平。(二)按每份数平均分师:还有一只松鼠遇到了难题,大家一起来帮帮它吧!同样是12个松果,只知道每个松鼠分4个松果,能分给几只小松鼠呢?用小圆片代替松果来分一分吧!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生:4个4个分。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没有了。师:为什么没有了别的分法?生:不知道要分给几只松鼠,所以只能4个4个的分,分完为止。师:我们把结果用数字分成式记录下来。12个松果,不知道分给几只松鼠,只能4个4个的分,12里面有3个4,所以能分给3只松鼠。果然和前边的不一样,怪不得这只小松鼠觉得难呀!同学们,看老师用这种画圈的方式可以吗?一个圈就是一只松鼠,2个圈……有3个圈,就能分给3只小松鼠。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是)小松鼠没说平均分呀?生:每个松鼠分4个松果就是所有的小松鼠分得的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4个。所以是平均分。师:回想一下刚才分萝卜和分松果的过程,无论分什么,无论分成多少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都是“平均分”。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关于平均分,大家学会了吗?下面让我们来做个闯关的游戏,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智慧闯关:第一关:我是小老师。15个苹果分成3份,每份一定是5个。()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一定是5个。()第二关:圈一圈,分一分。15个苹果,每个同学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第三关:你会平均分12这个数吗?师:12这个数大家找出了4种平均分的分法,你能把这4种平均分编成4个数学故事吗?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知道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还学会了数字分成形式表示平均分,这种方法特别简洁,方便。这就是最初人类创造数字的原因。课后,老师推荐大家看一个3分钟的小视频,了解一下数字的产生!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设计意图】讲平均分的数学故事,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同时体会数字表达的简洁、概括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平均分》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在校学习经验,他们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生活学习方式,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的融为一体,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验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探究、体验、经历,感悟平均分,理解平均分,应用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平均分》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同课异构而产生的。因为前期有了对学生、对教材的深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及练习直指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本节课是从理解概念入手,让学生通过“分”来认识“平均分”,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并且区别“分”与“平均分”的不同,让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借助分成的表示形式,把平均分、乘法、除法的关系直观的表现了出来,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最后的练习环节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强调“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最后用平均分数字“12”这个开放性的题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讲数学故事环节,再次训练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平均分》教材分析“平均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50—53页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的融为一体,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小圆片代表的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智慧闯关1、我是小老师。15个苹果分成3份,每份一定是5个。()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一定是5个。()2、圈一圈,分一分。15个苹果,每个同学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3、你会平均分12这个数吗?在下面写一写吧!你能编成平均分的数学故事吗?《平均分》教学反思“平均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本节课是从理解概念入手,让学生通过“分”来认识“平均分”,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并且区别“分”与“平均分”的不同,让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借助分成的表示形式,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了数字上的直观认识。认识了“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在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在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后续学习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的练习环节仍然是辨析,理解概念,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强调“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最后用“平均分”数字“12”这个开放性的题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讲数学故事这一环节再次训练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本节课重点突出,训练形式多样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如果再多一些同位或小组交流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平均分》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等一系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