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说木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____①__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____②__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2.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褒奖(bāo)漂泊(pō)袅袅(niǎo)不落言筌(quán)B.亭皋(ɡāo)招徕(lài)橘颂(jú)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迢远(tiáo)征戍(shù)蛊惑人心(ɡǔ)D.寒砧(zhēn)桅杆(wěi)疏朗(shū)灼灼其华(zhuó)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B.精采语言洗练桅杆随心所欲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D.典形无人问津联想月白风清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作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C.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避免落于言筌。D.说“木叶”不说“树叶”,决非古人标新立异,“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C.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D.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启发
缘故
洗练
精彩 B.熟悉
凭借
偶然
胞满C.触觉
干躁
仿佛
飘零 D.领域
单纯
辨论
概念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①。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②?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A.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B.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C.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
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D.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
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8.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9.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节选自林庚《说“木叶”》)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把“木”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得到后代诗人的认同并被他们效仿。B.与“树”不同,“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个落叶的因素,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C.诗歌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是难以用语言都说得清楚的。D.由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缺乏相容性,古代诗歌很少以“树叶”作为意象。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列举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木”的艺术特征。B.选文在提出问题后,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C.选文通过“木”和“树”语言形象的异同分析,从而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D.第一段对“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的艺术特征进行说明,第二段论说原因,思路清晰。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重视诗歌语言的精妙,在秋风落叶的季节,表现空阔境界时才会使用“木”字。B.“高树”与“高木”虽仅有一字之别,但它们所表现的情景不同,蕴含的情感有也差别。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容易被忽视,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发现并认识其潜在力量。D.古典诗歌中,多见“木叶”而很少见“树叶”,其实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屈原、谢庄、陆厥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木叶”一直都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B.“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因而诗人们意图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C.“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板”等的影子,它的暗示性让我们很难把它与叶子关联。D.从“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来看,“木叶”就自然而然给人以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入,把古诗中的“木叶”作为论述对象,进而围绕它展开全文。B.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C.文章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判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好似概念的影子,躲在概念的背后,因此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B.有些事物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它们的本质就会相差千里。C.与“木”的暗示性一样,“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D.“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这一艺术特征。四、语言表达16.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钩:一“钩”月亮。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这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备选例子:①一“挂”瀑布;②一“叶”扁舟;③一“缕”笛声;④一“轮”明月。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回答后面的各题。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是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同时并见,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了春天。B.“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明春的信息首先体现为草与柳的变化。C.诗中的“细叶”之所以又被称为“柳眼”,因为它是春天到来的先兆。D.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18.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青与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句“春晚绿野秀”,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B.与重在表现具体现实的世界的绿相比,青似乎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意义。C.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D.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19.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D.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六、填空题20.字形积累wéi()杆guǐ()辩guǐ()垣jiǎo()洁jiǎo()猾面容jiāo()好zhēn()板shàn()布zhān()贴qí()路zhī()体豆chǐ()zhī()干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的能力。第①个横线前语境中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第②个横线后主语“它”代指②横线前的“言说”,结合前后语境,故应该选用“它……”的句式。故选B。2.C【详解】A项,“漂泊”中“泊”应读“bó”;B项,“招徕”中“徕”应读“lái”;D项,“桅杆”中“桅”应读“wéi”。3.C【详解】A项,“传颂诗文”中“颂”应写作“诵”;B项,“精采”中“采”应写作“彩”;D项,“典形”中“形”应写作“型”。4.C【详解】A项,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B项,万应锭:万能药。C项,落于言筌: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不能理解为陷入语言圈套。D项,标新立异: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前面一句提到“到大石头上坐坐”,下句应陈述“大石头”的状况,故横线处所填语句主语应为“大石头”,由此排除A和D。从横线后面的句号可知,横线处是对前文的进一步解说,“是”进一步强调主语为“石头”及其特征是“磨光了的”,与后文雨季长了苔类形成更鲜明的对照,排除B。故选C。6.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的能力。B.“胞满”应为“饱满”,意思是:1.丰满;充实;2.充满感情的。C.“干躁”应为“干燥”,“燥”左边是火字旁,表示干的意思,如燥热、干燥等。“躁”左边是足字旁,指急躁、性急、不冷静,如性情暴躁、戒骄戒躁等。D.“辨论”应为“辩论”,“辩”:用言辞来解释。所以中间是言字旁。“辨”:用眼睛来辨别。所以中间是一只眼睛。故选A。7.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B项、D项,②句均为陈述语气,且语意同文段主旨有悖,由此可排除这两项;据①空后面的文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可推知,先讲“后者”,后讲“前者”。排除C项。故选A。8.C9.“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安闲、平和)的心境。【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间接抒发”错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我也是一个逃避名声者,什么原因使我看起来很像这岩居僧。结尾表达向往之情,属于直接抒情。故选C。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考查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一只鸟飞过寒冷的枯木,好几朵花在翠藤上便摇曳起来。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既不急于归巢,也不陶醉山林,只是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其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特点,衬托出“岩居僧”淡泊的心境。一般说来,既是藤摇花落,就不当是“过”,而应是“落”或“飞起”。但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见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摇”,摆动、轻摇。花在翠藤上便摇曳起来。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人物的淡泊平静的心境。炼字炼句亦复炼意,而又出以平淡自然,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点睛】“炼字”题解答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外,还应带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即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即点出表现手法)。10.D11.B12.C【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D.“形象之间缺乏相容性”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并非“缺乏相容性”,而是不相排斥,十分一致,即具有相容性。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B.“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错误,文中无解决问题的信息,主要是说明特征并分析原因。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概括思想内容的能力。C.“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发现并认识其潜在力量”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开头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文中只是举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的例子,但不能否定其他。兼之前语境有“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需要“留心”,联系现实生活考虑,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要欣赏水平足够是可以理解“木”的暗示性的,也就是并非只有……的诗人们能够,细心敏感而又修养的读者也可以。故选C。13.B14.D15.C【解析】1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因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所以,并不是“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而是将“树叶”简称为“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这个选项的关键在于弄清楚“这的指代内容”。其次,原文中“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说明诗人们意图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的原因不是考虑到文字洗练。故选B。1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了“木叶”的概念,第2自然段解释了“木叶”的定义,这是提出问题;第3、4、5自然段阐述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这是分析问题;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文章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故选D。1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等等。A项,“因此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说法错误,原文是“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并不是“无法发现”,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B项,“然而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它们的本质就会相差千里”说法错误,原文是“‘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并不是“本质就会相差千里”,而是“概念”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D项,“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这一艺术特征”说法错误,原文强调“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有重要影响,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并不是“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故选C。【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16.①“挂”:一“挂”瀑布。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②“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题公园演员聘用合同
- 广告牌制作焊接施工合同
- 资金筹集操作规程
- 城市综合体改造委托书模板
- 岛屿探险区防水施工安全协议
- 2025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安装工程承包协议3篇
- 2024年集装箱买卖合同模板
- 2025版个人区块链技术应用借款合同
- 2025版家具展会参展合同范本6篇
- 2025年1月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 劳动合同范本(2025年)
- 辽宁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
- 《电能计量知识介绍》课件
- 2025届甘肃省武威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工业项目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附表(有计算公式)
-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专项训练)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各课及单元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 经典鱼骨图ppt模板PPT学习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