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末朴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在咸丰和同治时期,浦学在宋学和今文公羊学的影响下处于相对衰落状态。其中咸丰、同治年间汉宋兼采之学风行一时,宋学短暂复兴。19世纪末即甲午战争之后,今文公羊学一度兴盛,但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和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兴起,20世纪初十余年,朴学复兴,呈现出新的面貌,以孙诒让、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几位朴学大师为代表,卓然自成一军。探究朴学复兴的原因,可简单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咸丰、同治年间和光绪前期,朴学虽不显,但并未中断,仍保持着一定的学术队伍,且传播甚广,而且朴学名家代有传人,师承不替。二是清末朴学家积极引进西学,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学术理论诠释经典,如进化论、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使自身的研究呈现新面貌。三是从通经致用出发,朴学家力求贯通中西政治思想,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探索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综观这一时期朴学的研究成就,其发展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或特征。一是注重中西结合,但往往“以国学囊括西学”,即以中学比附西学。二是在传统经学领域中以朴学为本,治《左传》、《周礼》成就最突出,具有一定的经世性。三是在经学理论和经学史方面,重新审定“六经”和孔子,揭去其神圣的面纱,还之以本来面目。四是全面提升先秦诸子甚至佛学地位,从中寻求经世之道以及与西学的契合点。一、从“大数据”看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解决方案”随着晚清朴学的衰落和经学地位的下降,儒家学说处于破碎、飘散之中,尤其是康有为、章太炎等来自内部的“为敌者”对经学的改造,从学理上逐步拆毁了经学的神圣殿堂。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清末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治阶级的改革一步步深入,尤其清末“新政”和“立宪改革”,从社会、制度层面上使农业村社和宗法制度逐步瓦解,而且在西学的迅猛冲击下,产生了新型的知识阶层。这些都从知识、制度、社会等多方面使儒学顿失其所,无所依归,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无法找到走出困境的有效资源。面对危机,今古文经学家除了复兴诸子、涉猎佛学外,均把西学作为主要的知识源泉。此处仅仅论述清末最后十余年朴学家会通中西,以中学比附西学。章太炎最晚在《膏兰室札记》(1893年)一书中就已经引入西学来诠释诸子,如《问运至野者》引用英国人雷侠儿的《地学浅释》以释《管子·侈靡》篇;《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引了侯失勒的《谈天》和赫士译的《天文揭要》以释《白心》篇等。维新运动之后,尤其东渡日本后,章太炎全面接触西学,援引“自彼方至者,新义迥出,雄视古今”的西学去比附中学,这成了其学术的重要特征。不仅如此,章太炎在接纳西学过程中与中国传统学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有独特价值的理论见解,如“俱分进化论”,部分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发展观,承认事物的进化;同时根据自己丰富的学术基础和实践经验,否定“一方直进”式的发展规律论,以反映事物之间矛盾斗争的“双方并进”论加以修正。再如“五无论”。为了解决人类社会“俱分进化”的历史命运,章太炎提出根本避免与结束“俱分进化”对人类社会的苦缠死纠的办法,在于人类社会能否完成“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诸条件(所谓无,就是不加区分的意思),反映了章太炎一种乌托邦的理想世界观,其中的理论资源主要就是佛教唯识等思想和西方无政府主义等政治思想的结合。清末西方资产阶级人文理论的传入对中国知识分子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刘师培亦深受西学洗礼,他以朴学立根基,缘饰西学。他在其《读左札记》第四条中说:“挽近数年,晳种政治学术播入中土,卢氏《民约》之论,孟氏《法意》之编,咸为知言君子所乐道。复援引旧籍,互相发明,以证晳种所言君民之理,皆前儒所已发。由是治经学者,咸好引《公》、《穀》二传之书,以其所言民权多足附会西学。而《春秋左氏传》则引者阙如。”于是刘师培弥补这一空缺,称引《左传》,着重说明其中蕴涵有民主思想,具体言之有:其一,三代之时,尊卑之分不严;其二,特定情况下君由民立;其三,春秋时期,各国之中,政由民议。刘师培的解释完全是一种比附,这是当时先进学人的通病。不过在经学占学术主导地位的时代,以中学附会西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反映了当时社会主导观念的强大,也反映了当时先进知识人对西学认识的肤浅,这种以中学比附西学是中西学会通的必然阶段。此外,刘师培在评价孔子思想中注意到以西学来审视孔学之不足,主张人文学科要从自然学科中吸纳营养。在系列文章《南北经学不同论》、《南北理学不同论》、《南北考证学不同论》简单钩稽了古代学术发展的不同地域特色,明显地受到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章太炎在《清儒》篇阐述乾嘉朴学中吴派、皖派的地域特点时也同样如此。孙诒让治《周礼》的根本目的是“稽古论治”,由此出发,他强调由于中西政治思想均反映了施治的要点和规律,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西方近代治术有相同之处。孙诒让认为《周礼》的治术对于西方的治术在人类政治文化史上是“发端”,其“迹”可改,其“道”可循,这虽属西学中源说的论调,但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西方政治学说的先进性,有利于西方政治学说的引进。那么,落到实处,《周礼》究竟在哪些方面与西方政治学说相契合并在社会生活中有指导意义呢?孙诒让在《周礼政要》中列出四十余条,可归纳列举两个方面:一是“广学”。孙诒让认为,《周礼》包含全民教育的思想,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构成系统的教育网络,社会成员都要接受教育,受教育者既要修养道德,又要讲论实用技艺。所有这些与西方教育理论有相同之处,是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重要思想资料。可以看出,西学在此处被赋予中学的形式,孙诒让演绎《周礼》是以近代资产阶级理论为参考的。二是“博议”。孙诒让认为西周政治制度规定了士民有参政议政之权,君与士民之间有稳定的沟通渠道,重视“上下之志”的沟通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此处反映了孙诒让通过把《周礼》中的谏议制度比附成西方的民主制度,借此达到引进西方议会制的目的。由以上可以看出,会通中西是清末朴学家学术的一大特征,但由于受到自身认识不足的局限,这种会通具有明显的比附性。这种比附特征是以经世性为出发点的,它有利于西方人文社会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是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过程中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只有章太炎在会通中西哲学方面取得了极富原创性的成就,他综合老庄哲学、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想、大乘佛学中法相和华严二宗的世界观,以及他个人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现实情况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俱分进化”的历史观、“齐物”政治社会思想以及“五无论”的世界观,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思想领域的闪光点。二、清末考量:清末文羊学的贡献探究清末朴学之所以能够复兴,除了时代提供机遇外,当然离不开他们深厚的朴学根基。正是由于这一深厚的朴学根基,才使得清末朴学家在应对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公羊学上,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进而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在拆毁经学殿堂、会通中西、复兴诸子思潮中,提出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论断并取得卓著成效,为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们在自己的老本行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绩,这集中表现在对于《左传》与《周礼》的研究上。1.《周官记》,清孙让刻书节,著书部分应作《周官记》;其书应与周官《周官记》等受考,或依所论《周礼》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周官礼》,是周朝官制及战国时代列国制度的汇编,每有儒家政治理想添附其间。古文经学家推崇此书,以为是周公所作,刘歆首创此说。今文经学家力避周公作《周礼》,更有人认为《周礼》是刘歆伪作。而周秦青铜器铭文所载官制与《周礼》基本吻合,此书为战国时期作品由此确定。清儒礼学虽甚昌,然专治《周礼》的人却很少。《皇清经解》和《续皇清经解》所收,如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沈彤《周官禄田考》,段玉裁《周礼汉读书》,庄存与《周官记》、《周官说》,徐养原《周官故书考》,王聘珍《周礼学》,不过寥寥数书,又皆属于局部研究,未有贯穿全书者,直到孙诒让才填补这一空白。孙诒让早年从父学《周礼》,穷二十余年精力,几易其稿,最后著成86卷约200余万言的《周礼正义》,这是古今儒家经典中注疏篇幅最长的一部书,也是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最好的一部书。它反映了孙诒让扎实的考据学、“小学”功夫,显示了孙诒让巨大的气魄和非凡的毅力。孙诒让治《周礼》特别看重其对当代社会政治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但这并不妨碍《周礼正义》的学术价值。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给以很高评价,认为是清代经师殿后的名著,并概要分析其义例上的特点:其一,释经语极简,释注语极详。孙诒让认为郑注详博渊奥,注明即经明,义本一贯也。其二,多存旧疏,声明来历。贾疏在旧疏中属较好的一部,唐疏多没其义,近儒重修,时亦不免。孙诒让于注疏家道德守之最严。其三,极尊郑注但不墨守回护。其四,严辨家法,不强为牵合。清儒治礼,嗜博太过,每糅杂群书,强事会通。孙诒让主于以本书证本书,他书不合之处,疏通别白使不相淆。就此而论,最合守约之法。由以上认识,梁启超认为《周礼正义》为清代新疏之冠。2.刘师培关于《四艺略》及其相关著作所具有的涵义清末朴学家以《左传》为经学研究重点的主要有章太炎和刘师培。章太炎于1891年~1896年著有《春秋左传读》,该著作精心发掘周、秦、西汉时期《左传》传授者的学说,通过论难辨析,揭示《左传》行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阐明历来争讼不休的《左传》的思想倾向、编纂方式,包括《左传》的笔法、凡例、义理。同时对《左传》的作者、成书年代、传授系统以及其与《公羊传》和《穀梁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疏证,驳斥了刘逢禄直至康有为所主张的《左传》为刘歆伪作的说法。《春秋左传读》不仅在阐释上有较多创获,更有意义的是通过对《春秋》三传等典籍的比较研究,得出许多新的见解,如论证《左传》成书于春秋时代,《穀梁传》成书于战国时代,《公羊传》起于秦末。又如,在对《春秋》经文含义疏解上,认为《左传》最为简明直接,《穀梁传》常常沿袭《左传》而加以发挥,《公羊传》又常常在《穀梁传》的基础上再加演绎增补,《穀梁传》在不少地方反映战国时代的特殊意识,《公羊传》的演绎增补则更多体现了秦汉之际的时代需要。而且章太炎在《左传》研究中并非一味地排斥《穀梁传》、《公羊传》。这一系列见解在《春秋》三传研究中是重大突破,为结合时代特征从总体上把握《春秋》三传异同及其基本思想内涵打下了坚实基础。为集中批驳刘逢禄之说,章太炎于1902年又著三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翔实的材料,有力地论证了《左传》并非刘歆伪作,驳斥了刘逢禄的主观臆断。其中《驳箴膏肓评》以申郑(玄)说,《砭左氏春秋考证》以明《左传》意,《春秋左传读叙录》以明《左传》之有据,授受之不妄。这些著作进一步充实了章太炎的《左传》研究,与《春秋左传读》一起在章太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清学中注疏《左传》成果最著名的是仪征刘氏家族,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祖孙三代未能取得突出成就,但已经打下了深厚的家学基础,至刘师培真正得以发扬光大。刘师培关于《左传》的代表性论著有《读左札记》、《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古经笺》等9部。下面仅举其对《左传》义例的研究,来说明刘师培在《左传》学上的主要成就,这也是刘师培在《左传》研究中真正取得进展之处。刘师培认为义例是《左传》研究的一个重点。《读左札记》说:“今观《左氏》一书,其待后儒之讨论者约有三端:一曰礼,二曰例,三曰事。”认为杜预的释例多穿凿附会,方法粗陋,进而结论多谬。发表于1910年的《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认为时月日之例是《左传》的根本义例,这与杜预截然相反,杜预认为《左传》多无义例,所谓《左传》的日月褒贬之例乃是后儒的臆想。刘师培认为《左传》不但有义例,而且与《春秋》完全一致。基于以上认识,刘师培以时、月、日为纲,归纳出25条相关义例。认为这些义例与《春秋》褒贬予夺之旨相关联,都属于古史、古礼的重要内容,都必须结合时、月、日之例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但是,时、月、日之例缺乏对其他义例的统领功能,于是刘师培于1911年前后又发表《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把《春秋》经传义例进行更强的总括,归纳为10种,即:赴告例、内事例、时月日例、名例、礼例、地例、事例、词例、错文例、变文例,这样的分类具有更宽的包容性。刘师培对10个义例的阐释方法很有特色。首先,讲究贯通经传,使经传义旨一致;其次,注重依托汉儒旧说,但立足实事求是;再次,重视深察常变,由常观变,义旨斯明。总之,刘师培对《左传》义例的考证与阐释是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比前人更为精审。三、刘师培的经学观清末的经学改造实际上与今文公羊学和清末新朴学均有关系,但两派对经学的态度与做法完全不同。康有为将传统的法定经书统统斥为伪经,不仅引导人们怀疑古文经,而且将人们引向怀疑儒家经典本身,触发了对经学统治地位的巨大冲击。然而康有为一边拆毁经学的旧殿堂,一边又在建构新的经学殿堂;一面斥责两千年崇奉的古文经学为伪经,一面又对孔子本人及儒家六经尤其是《春秋公羊传》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康有为在建构新的经学殿堂时往往进退失据,他的理论更多的是虚构超过事实,臆断多于论证,主观脱离客观。其理论虽能给人以震撼,却不能令人信服。结果既未将经学的旧殿堂从人们的思想中真正拆除,也未能构建起取代经学旧殿堂的新的理论范式。清末新朴学的做法是,重新审定“六经”和孔子,揭去其神圣的面纱,还之以本来面目。这一流变特征主要体现在章太炎和刘师培二人身上。章太炎尊奉古文经学,力图将经学的殿堂拆毁,但他并不企图将旧经学改造成新经学,而是接受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还经书以本来面目。章太炎认为六艺只不过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一批记录,对于六艺职能应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博其别记,稽其法度,核其名实,论其社会以观世,决不可以经术明治乱,以阴阳断人事”。他在《訄书·清儒》中指出,“夷六艺于古史,徒料简事类,不曰吐言为律,则上世社会污隆之迹,犹大略可知。以此综贯,则可以明进化,以此裂分,则可以申因革”。章太炎的思想是将儒家经典还原为据以研究古代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珍贵史料,这与康有为继续承认儒家经典为百世制法的理论完全不同。而且章太炎认为六艺出于孔子之前,传六艺之学不独儒者一家,还有道家、墨家等,这样就使先秦主要学术流派获得了与儒家同等的地位,为兼综儒学与诸子之学扫清了道路。此外,为使经学不再成为中世纪的旧神学,也不致蜕变为一种不伦不类、亦新亦旧的新神学,章太炎提出经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六经”为古史;二是经学研究是为了弄清古代历史实际,而非“通经致用”;三是研究经学应当重视古文;四是提倡“以狱法治经”,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弄清经文本意。章太炎尽管给古文经学以较多的肯定,但是,他的基本观点却绝非传统的古文经学所能涵括,它们已远远超出了古文经学的界限。章太炎所努力的方向实际上是要使整个经学建立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便更有效、更切实地摧毁经学长达两千年的神圣地位。章太炎在摧毁经学神圣地位之后,并未重新建构新的经学体系,并未将旧神学改造为新神学,而是沿着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把经学降格为史学,把孔子从圣人、素王的神坛上请了下来,并把孔子改造成对中国历史有重大贡献的史学家、教育家。刘师培对孔子思想进行清理分析的主要著作有《孔学真论》、《经学教科书》等。在《经学教科书》中,刘师培指出,到西周前期“六经”的文献资料积累已富,并由周公集其大成,但多无定本。孔子后来研究并编订“六经”。刘师培认为孔子思想一方面得益于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同时也影响了诸子百家。刘师培认为儒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师儒合一,具有教化和行政的双重功能;二是道艺相兼;三是政教合一。即儒家经典“皆古圣王之政典”,“皆经世之书”,而且注重实践。刘师培对孔子思想的缺点也进行了剖析,认为弊端有四点:其一,“信人事而并信天事”;其二,“重文科而不重实科”;其三,孔门弟子“有持论而无驳诘”;其四,孔学中人好“执己见而排异说”。刘师培以上见解有其进步性,也有其局限性。但重要的是,通过一番实事求是的剖析,逐步阐明了儒学的真正面目。清末朴学拆毁经学殿堂,破除对经书神圣的迷信以及孔子的至圣先师的地位,还之以历史本来面目,只是完成了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第一步,即“破”的一步。不过,抹煞经书与史书、经学与史学的区别,也是不确切的,经书可以纳入史书的范围,但是经书又具有自身的属性,拥有特定的社会政治功能,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智慧,并将中华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规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又通过中华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如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修辞体系,将中华民族的集体经验和文化心态物化为文字作品,通过特定的典籍形式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来,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因它具有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中华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这就要求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尤其在近代新文化“立”的过程中,在接纳西学的同时必须与“吾国固有之思想”加以会通与整合。从这一角度看,清末朴学家的做法有“过”的一面。四、整理与校部文献随着晚清西学输入,新学逐渐兴起,先秦诸子学开始在西学的映照下而彰显其多元的价值,如对墨学、名学的重视。清末,许多学者大力提倡先秦诸子学,使先秦诸子不仅走出了异端的境遇,成为反对儒学独尊地位的有力武器,而且成为近代新学兴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话,在晚清学术风气转变中先秦诸子学从乾嘉时期“以子证经”的边缘地位走向了学术研究的主流。在晚清最后十余年,朴学家在诸子学复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他们在对先秦诸子的书籍整理上成就卓著,如俞樾的《诸子平议》、孙诒让的《墨子间诂》、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荀子集解》等。其中以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初稿写于1893年,后又花费十余年时间增订,于1907年完成)功力最深厚、成就最大、最为学术界所推崇。此书是清代墨学整理的总结之作,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论此书说:“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过此书,而仲容一生著述,亦以此书为第一也。”清末对《荀子》进行整理与校勘的学者不多,主要有俞樾、王先谦等人,其中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最突出,可以称得上是清代《荀子》整理的总结之作。其次,更重要的是,许多朴学家力求全面提升先秦诸子甚至佛学地位,从中寻求经世之道并开始融入义理,以及寻求与西学会通的契合点,使子学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这集中体现在章太炎身上。章太炎一生对诸子学用力甚勤,视诸子学与儒学一并为中国文化的精粹。章太炎在诸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且对其哲学和经学思想均有一定的影响。《膏兰室札记》是章太炎在诂经精舍期间以考析诸子著作为主的一部学术史专著,是一部在内容和风格上与《读书杂志》、《诸子平议》相类似的著作。1897年8月,章太炎与王仁俊共同创办了《实学报》,在该报上章太炎发表了《后圣》、《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佚》、《异术》、《独圣》等一系列比较儒学与诸子学短长的文章,认为六艺是儒家和先秦诸子各家共同的学术源头,说明诸子学与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2节细胞的分化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2023年足球脚内侧传球技术教案
- 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机械装备失效诊断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戏剧学院《测量学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书画销售合同范本
- 2025产品购销合同书文本
- 2025餐饮联营合同范本
- 2025劳动合同(实习模版)
- 课题申报书: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高校组织合法性挑战与制度创新研究
- 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工业通风与洁净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现代学徒制课题:数字化时代中国特色学徒制创新发展路径研究(附:研究思路模板、可修改技术路线图)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小说阅读(第01期)(解析版)
- 国家电网招聘之财务会计类题库有答案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安徽理工大学
- GB 45067-2024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准则
- 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 东亚研究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 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期末试卷
- 手机整机结构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