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汉译本中的关键术语翻译_第1页
《文心雕龙》汉译本中的关键术语翻译_第2页
《文心雕龙》汉译本中的关键术语翻译_第3页
《文心雕龙》汉译本中的关键术语翻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心雕龙》汉译本中的关键术语翻译

中国的文学历史悠久。《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文心》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成为一门显学。许多学者翻译过《文心》,如施友忠、黄兆杰、王佐良、杨国斌、宇文所安、休斯等。在《文心》中有一些关键术语,如“道”“文”“风骨”“气”等,它们是构成刘勰文论大厦的基石。翻译中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准确再现这些关键术语,对于异域读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杨国斌教授的《文心》全译本和美国学者宇文所安的部分译本在关键术语上的处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关键术语翻译的有效途径。一、把握“文”的准确含义,避免语言混乱对古典文献的翻译,面临的一些特殊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古典文献以古汉语方式存在,对于习惯白话文的当代所有读者,语言上已经存在一种障碍。《文心》以骈文书就,文采斐然,其义玄奥,不易明确,准确解读其含义对于译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没有深厚的古文字修养,则不易抓住它要传达的主旨精髓。《文心》是理论著作,以明理为主旨,本应该清晰明了,然而由于刘勰所阐述的理论糅合了儒、释、道学说,思想深邃玄密。在远离刘勰所处时代的背景下,要把握其所表达的准确意义,这就又增加了一层难度。譬如,刘勰为何以“文心雕龙”命名自己的著作?刘勰在《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故涓子《琴心》……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虽然在书中刘勰点明了取名原因,但一个“岂”字却难倒众多龙学专家。到底是取“岂”的肯定意义还是否定意义?很多学者争论不休。由此可见,古典文论翻译的第一关,就是必须能理解文论中一些古汉语词汇的准确含义。关键术语是文论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对一些高度概括抽象的术语,翻译时更要小心翼翼,充分思考其内涵及外延,考察其概念确指。譬如,《文心》被认定为古典文论,那么它所提到的关键术语“文”是否等同于西方文论中“文”的概念?它所表述的“文”在内涵上是否同于现代汉语的“文”?必须先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动笔翻译。再者,中西文论中话语体系不对等也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从语言学角度看,一种语言的词汇和另一种语言的词汇的语义场不可能完全相同或对等,但有完全对应词汇和部分对应词汇。对等词汇为专有名词,总量上相对较少;不完全对等的词汇,则是绝对占多数。如果说《文心》中出现的关键术语,有的在英语中能找到相同语义场的话,同一语义场中的术语也只可能是部分对等,大部分则是相异的。又由于中西文论关注中心不同,所持概念差异更大,要在西方文论的语义场中找到即使是部分对等的术语,也是相当困难的。由此可见,如何在目标语中准确再现这些极具中国文化特性的关键术语,是译者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二、文心中重要术语的翻译现从翻译角度,将《文心》中部分关键术语粗略分为三类,对两种译文加以比较。(一)“道”的翻译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来说,众多具有东方特质的概念在英语中便无对等词汇。然而这些词汇术语十分重要,它们表述的概念不仅在哲学中存在,也是文论中的关键术语。比如“道”,它是中国特有哲学概念。刘勰在《原道》中写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道”的概念来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但老子并未给“道”下一个明显的定义,只是说“道”在万事万物之中,“无所不在”。对此,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把它表述为“万物自发或自然之和”。类似这样的关键术语在西方是不可能有的,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汇。杨国斌先生将“道”翻译为“Dao”,把刘勰的这句话翻译为:“Whenspeechappears,writingcomesforth.ThisisthewayofDao”。宇文所安认为“道是无处不在,难以捉摸,几乎每种人类活动皆有自己的道”,但他将“道”翻译为“way”:“……thisisthenaturalcourseofthings,theway.”比较二者可看出,宇文的翻译是解释性质的,他所用的“way”可能在加以解释后才能准确传递出这一东方文化特有概念的含义,因为“道”的含义远非“way”所能涵盖。在笔者看来,翻译为“Dao”,应该是一种更为安全的选择。因为“道”这一概念的音译方式出现较早,西方读者几乎对此已经耳熟能详,可以接受,无需对此加以注解性说明。又如“气”,也是《文心》中一重要术语,为中国哲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概念。它具有外延较广,含义飘忽的特点。对《通变》中的“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宇文翻译为:“Relyingonhisaffections…dependingonqi*onewillmovetomutation.”杨译为:“Heuseshisheartto…andadaptshisvitalenergytochangingcircumstances.”前者用汉语拼音带星号加注的方式翻译“气”,后者采用解释的方法意译。正如上面提到的“道”的翻译,笔者认为此句宇文的译法更为合理,让读者通过查阅注解加深体会,更能达到将中国特有的术语概念传达给西方读者的目的;杨译文虽然明晓,但西方读者很可能不知道为什么文章中会涉及到“vitalenergy”,并且不会理解它是如何和“适变”联系起来的。(二)“文”trandmort中国古代典籍中,存在同一关键术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不同的现象。一词多义情况下,我们必须根据语境来准确把握词义,追求最贴切的译文。《文心》中也有字面上相同的术语而其含义则呈多元化,若一概译为同一词汇,则必然有误。比如“文”,它的含义就不只一种。《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宇文译:“Asaninnerpower,patternisverygreatindeed.”杨译:“Greatisthevirtueofpatterns!”《系辞下》曰:“爻有等,故曰物,物象杂,故曰文。”宇文所安认为《文心》就是借用这一古老的含义来表达“文”是“天然具有某种肯定的和不能忽视的特性”。从整个句子看,宇文所译似乎更为合理,因其句中有“asaninnerpower”,点明了“文”是“一种内在属性、力量”,而杨译则无此说明,显得所指不确。《宗经》“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也。”宇文译:“…andreachallthewaytotheboneandmarrowofliteraryworks.”杨译:“Itpenetratesthedepthofhumannature,andrepresentstheessenceofwriting.”显然,“writing”所指含义的外延大于“literaryworks”。刘勰所表述的“文”的概念是一个逐渐限定和确定的领域,倾向于文学作品,但又不完全等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笔者认为,宇文译成“literaryworks”,似乎更好,有利于将其探讨重点集中在文学相关的方向。《通变》:“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宇文译:“Whenthemostbrilliantlytalentedscholarsofthisdayshapetheirconceptsandstudywen*(文).”杨译:“ContemporarytalentskeenonlearningtowriteoftenignoreHanwritingsandimitatethoseofSong.”这里,两人对“文”的处理大相径庭。宇文用汉语拼音“wen”,并加汉字注明;杨译为“learningtowrite”。杨译简单明了,又切合愿意。宇文所译则让读者费解,尽管十分忠于原文,但在向非汉语读者传达该意义时效果有限,读者仍需要查阅括号中的“文”为何义项。“文”这一术语具有十分宽泛的内涵和外延,若仅以英语中的“literature”来对应所有的含义,显然行不通。译者面临多元意义时,翻译抉择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应处处谨慎。(三)对“风化”的处理《文心》中具有大量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文论术语,这些术语传达出的意义往往十分隐晦。“隐秀”、“风骨”便是此类术语,让人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下面比较两位译家对此所做处理:《风骨》:“若丰藻克瞻,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宇文译:“Ifapieceofwritingisabundantlysuppliedwithelegantphrasing,butlackswindandbonetofly,thenitlosesallluster…”杨译:“Muchrhetoricwithnoelevationof‘wind’or‘bone’resultsinstalelanguageandafeebleone.”将句中“风骨”,两位译者均直译为“wind”和“bone”。从效果看,不甚理想,但也别无他法。就“风骨”本身来看,学者对其所指争论激烈,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翻译时还是应对其加注,以便于读者理解。《隐秀》:“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宇文译:“Thus,inthebrightfloweringofliterature,therearelatentelements(隐)andtheelementsthatstandout(秀).”杨译:“Similarly,greatworksofliteraturepossessbothconcealedandevidentexcellence.”在这里,两位译者对“隐”和“秀”的理解较为接近,处理上都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在笔者看来,杨译文更胜一筹,宇文的译文略显罗嗦,不够简洁。总的来看,译者面临意义比较明确的特有文论术语时,较易处理,但如何使译文更为凝练和传神,则更要动一番脑力。三、灵活性原则通过比较二位译者的翻译可以看出,翻译古典文论关键术语,首先要求译者具有深厚的古文造诣。如果在理解原文的层面上已出现偏差,那么翻译成英语时则必将“谬以千里”。其次,在翻译理论策略的采纳上要注重灵活性。在翻译中,单一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