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必修三共35张)_第1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必修三共35张)_第2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必修三共35张)_第3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必修三共35张)_第4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必修三共35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时期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地位创立(春秋)发展(战国)孔子孟子荀子仁和礼仁政礼法并施不受重视显学但不被采用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黄老之学阅读教材回答:1、从到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之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2、黄老之学主要包括,一是二是,它强调,是一种的哲学观。阅读史料回答:3、汉初为什么要推行黄老之学?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阅读材料回答:汉初为什么要推行黄老之学?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史记·陆贾列传》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适应统治需要材料:都鄙廪庾(lǐnyǔ)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jiaò),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阅读材料回答:汉初推行黄老之学后效果如何?3、主要思想:治身(虚静)和治国(无为而治)4、特点: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积极无为”1、原因:①客观: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B.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②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5、影响: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2、时间:汉高祖——武帝即位汉武帝:16岁登基,21岁亲政

材料一:(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二、新儒学1、探:独尊儒术之源观时代风云变换“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中朝、察举推恩、盐铁官营治理黄河大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刺史、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诸侯势大、匈奴威胁,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思考:为什么独尊的是“儒学”?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1、探:独尊儒术之源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2、感:汉代儒学之新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神化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重点回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

“三纲五常”▼边境不宁▼诸侯王势力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面临问题董仲舒的学说解决之道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3、感: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思想:政治:教育: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众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击败匈奴,收复南越国和朝鲜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4、思:汉武帝尊儒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统治思想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积极方面:①政治:儒学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内容和朝廷选官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方面:

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4、思:汉武帝尊儒的影响1、原因:①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③董仲舒的新儒学顺应统治者的需要。3、内容:“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4、评价:积极①政治:儒学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思想: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概括总结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解决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王国问题。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是相互影响的。(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并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巩固统一,解决王国割据问题。(3)“三纲五常”: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权,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合作探究】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先秦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来源

主张地位

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儒学、阴阳、黄老、法家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不受重视【合作探究】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汉初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武帝时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专制小结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一、选择题1.“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这描述的思想是(

)A.战国儒家思想 B.秦朝法家思想C.汉初黄老思想 D.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答案】C【解析】萧何、曹参都是汉初的政治家,结合“较若画一”“守而勿失”“清静”等信息可确定C项正确。2.“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C.孟子 D.董仲舒3、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4、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5、18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朝廷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不能体现此思想的是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C.君权神授 D.为政以德6.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那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7.“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这使此后的汉代功臣大将大多受到儒学影响。9.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A.“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 D.“三纲五常”【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10.(2014·江苏·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这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高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⑴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有分裂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5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⑵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但二者的实践效果和影响有很大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了儒学,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