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一)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1.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3.反复诵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理解“人和”的现实意义。重点:读懂文章,理解文章观点和把握文章思路。难点:通过画文章结构图,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解“人和”的现实意义。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初中语文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姓名时代

国别评价思想主张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前372—

前289,

战国时期邹国人思想家

育家、“亚圣

”仁政”王道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孟子》初中语文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孟子

·

离娄上》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孟子

·

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

·

梁惠王上》初中语文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四书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初中语文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初中语文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环〕围。〔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胃、盾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疏通文意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委而去之放弃委屈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池塘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家一词多义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二三句:分析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第四句:分析守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第五句:提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依靠封疆、山溪、兵革。第六句:提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第七句:分析得道和失道的后果。第八句:提出得道的君子能战胜失道之人的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梳理思路梳理思路梳理思路对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从历史或现实中另举一两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请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初中语文深入探究

“天时”指的是适宜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事协和、民心和乐。这句话告诉我们,赢得民心、内部团结非常的重要。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提到“西路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这是因为“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当时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全国人民和广大爱好和平的国民党官兵都强烈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希望结束内战。蒋介石政府虽然占据长江天险,也就是地利的优势,但是他们尽失民心、内部离散,导致“寡助之至”,失败是必然的。而我人民解放军却拥有了民众的支持,内部也是紧密团结的,赢得胜利是必然的。初中语文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初中语文深入探究课堂小结

文章开头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