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中医药大学_第1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中医药大学_第2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中医药大学_第3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中医药大学_第4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中医药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

以下关于药物剂型因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指给药途径和给药频率B: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C:是指剂型和给药方案D:不仅指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药剂中的剂型概念,而且广义地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

答案:不仅指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药剂中的剂型概念,而且广义地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排空速率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胃肠液成分与性质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答案: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药物处置是指()。

A:渗透B:吸收C:排泄D:代谢E:分布

答案:排泄;代谢;分布

药物效应包括()。

A:副作用B:毒性C:情绪变化D:生理变化E:治疗效果

答案:副作用;毒性;治疗效果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A:种族差异B:体重和高矮差异C:遗传因素D: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E:性别和年龄差异

答案:种族差异;遗传因素;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性别和年龄差异

第二章测试

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逆浓度梯度转运B:需要载体C:有部位特异性D:不需要能量

答案:有部位特异性

pH-分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

A:Henderson-HasselbachB:StocksC:Fick’sD:Noyes-Whitney

答案:Henderson-Hasselbach

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含有较多脂肪的食物,有时能增加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的吸收量B:有部位特异性吸收的药物,可因食物降低胃空速率而减少吸收C:进食后可因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而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D:肠的固有运动可增加药物与肠上皮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答案:有部位特异性吸收的药物,可因食物降低胃空速率而减少吸收

协同转运发生时需要的重要条件有()。

A:载体亲和力的构想差异B:能量C:结构特异性D:部位特异性E:浓度梯度

答案:载体亲和力的构想差异;浓度梯度

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因素的有()。

A:药物粒度B:解离常数C: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D:溶解度E:溶出度

答案:药物粒度;解离常数;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溶解度

第三章测试

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性有利于吸收B:药物分子若要通过被动扩散渗透进入细胞,必须具有合适的水溶性和脂溶性C: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E: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

答案: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

以静脉注射为参比制剂求得的生物利用度为()。

A:参比生物利用度B:绝对生物利用度C:生物利用度D:静脉生物利用度E:相对生物利用度

答案:绝对生物利用度

下列药物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肺排泄()。

A:扑热息痛B:青霉素C:二甲双胍D:乙醚E:磺胺嘧啶

答案:乙醚

关于注射给药错误的叙述是()。

A:不同部位肌内注射吸收快慢顺序是: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B: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吸收过程较长C: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可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D:其余皆对E: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

答案:不同部位肌内注射吸收快慢顺序是: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可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其余皆对;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

硝酸甘油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将其设计成口腔粘附片是不合理的,因为仍无法避开首过效应。()

A:错B:对

答案:错

第四章测试

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蓄积不属于药物分布现象B: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蓄积,会造成药物消除加快C: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D:一般药物与组织结合是不可逆的E: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另一药物的竞争作用将使药效大大增加或发生不良反应

答案: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

一般药物由血液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为()。

A: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肝、肾B:肝、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肝、肾>肌肉、皮肤D:肌肉、皮肤>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E: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

答案:肝、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结缔组织

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C:延长药物的体循环时间,降低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D:弱酸性药物易于脑内转运E: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答案: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因素有()。

A: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途径B:药物与组织的结合C:体液pH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E:血流量

答案:药物与组织的结合;体液pH;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血流量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A:对B:错

答案:对

第五章测试

关于药物代谢错误的表述()。

A:参与药物代谢的酶通常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B: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C:通常代谢产物比原形药物的极性小且水溶性差D:光学异构体可能有较大的代谢差异E:代谢产物比原形药物更易于从肾脏排泄

答案:通常代谢产物比原形药物的极性小且水溶性差

某药物口服后肝首过效应大,改为肌肉注射后()。

A: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t1/2减少,生物利用度减少C: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D:t1/2和生物利用度均无变化E:t1/2增加,生物利用度增加

答案: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

药物代谢I相反应包括()。

A:结合反应B:水解反应C:脱氨反应D:还原反应E:氧化反应

答案:水解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关于肝提取率的描述正确的有()。

A:肝提取率中等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无影响B:肝提取率低的药物首过效应不明显C:肝提取率高的药物首过效应明显D: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E: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受蛋白结合影响较大

答案:肝提取率低的药物首过效应不明显;肝提取率高的药物首过效应明显;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受蛋白结合影响较大

通常前体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代谢后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A:错B:对

答案:对

第六章测试

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被称为()。

A:肠肝排泄B:肝肠循环C:肝的首过作用D:胆汁排泄

答案:肝肠循环

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管分泌B:肾小管重吸收C:肾小球滤过D:尿量E:尿液酸碱性

答案:肾小管重吸收

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存在竞争抑制()。

A:肾小球过滤B:肾小管重吸收C:肾小管分泌D:胆汁排泄

答案: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胆汁排泄

临床上可用调节尿液pH的方法影响药物的重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排泄。以下哪种药物中毒可采用酸化尿液以加速其排泄?()。

A:葡萄糖B:庆大霉素C:四环素D:麻黄碱E:阿司匹林

答案:葡萄糖;庆大霉素;四环素;麻黄碱

肾小管分泌是将药物转运至尿中排泄,该过程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种方式。()

A:错B:对

答案:错

第七章测试

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至少经过多少个tl/2药物消除超过90%()。

A:4t1/2B:13t1/2C:11t1/2D:5t1/2E:3t1/2

答案:4t1/2

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的半衰期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

A: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B: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D:不是恒定不变E: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

答案: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

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

A: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B:药动-药效结合模型C:非隔室模型D:隔室模型E:统计矩模型

答案:隔室模型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识别方法不包括()。

A:AIC判断法B:拟合度法C:速率法D:图形法E:F检验

答案:速率法

CFDA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是药效动力学评价方法。()

A:错B:对

答案:错

第八章测试

下列哪个公式适用于单室模型静脉注射亏量法()。

A:log(Xu∞-Xu)=-Kt/2.303+logXu∞B:A和C都对:C:log△X0/△t=-Kt/2.303+logKeKaFX0/(Ka-K)D:logdXu/dt=-Kt/2.303+logKeX0E:logC=-Kt/2.303+logC0

答案:log(Xu∞-Xu)=-Kt/2.303+logXu∞

以Wanger-Nelson法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的适用范围是()。

A:双室模型B:三室模型C:非隔室模型D:A、B和CE:单室模型

答案:单室模型

单室模型药物的体内动力学特征是()。

A:药物在机体内各部位的转运速率处于“均一状态”B:药物在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浓度完全相同C:药物只分布于中央室D:药物只分布于周边室

答案:药物在机体内各部位的转运速率处于“均一状态”

设人体血流量为5L,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00μg/ml,按一室分配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7.5LB:50LC:5LD:10LE:0.5L

答案:5L

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其余均不是B:能透过胎盘屏障C:能由肾小球滤过D:能透过血脑屏障E:能透过血管壁

答案:其余均不是

第九章测试

关于隔室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双室模型中央室一般是由血液和血流丰富的、能迅速达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构成,周边室则由血液供应少、分布缓慢的组织和器官构成。B:如果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为一直线,则为单室模型C:单室模型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与各组织达到动态分布平衡,成为均一单元,血药浓度与组织浓度相等D:一种药物符合哪种隔室模型,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与给药途径及实现方法等无关。

答案:双室模型中央室一般是由血液和血流丰富的、能迅速达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构成,周边室则由血液供应少、分布缓慢的组织和器官构成。

以下关于血管外给药线性药动学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等于浓度和速率常数的乘积,而吸收速率常数和消除速率常数是恒定不变的B:消除相的血药浓度受消除速率常数与吸收速率常数共同支配,呈单指数下降C:峰浓度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未必相等D:在血管外给药的吸收相,没有药物的消除过程E:吸收相内血药浓度一直增加

答案: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等于浓度和速率常数的乘积,而吸收速率常数和消除速率常数是恒定不变的

静脉滴注给药的MRTinf=()。

A:MRTiv-MATB:MRTiv+TC:MRTiv-T/2D:MRTiv+T/2E:MRTiv

答案:MRTiv+T/2

关于多室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深外周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为深部组织隔室B:三室模型由中央室和两个外周室组成,深外周室与浅外周室间也可逆的转运药物C:中央室一般是由血液和血流丰富、能迅速达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构成D:药物在中央室与周边室之间进行可逆的转运,转运速度相等E:二室模型静注给药由于在消除的过程中存在分布,因此消除不是一级动力学过程

答案:深外周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为深部组织隔室;中央室一般是由血液和血流丰富、能迅速达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构成

采用AIC法判别隔室模型种类时,应选择AIC值较大的模型。()

A:对B:错

答案:错

第十章测试

下列哪项不属于多剂量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参数()。

A:稳态血药浓度B:溶出速率C:稳态最大血药浓度D: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答案:溶出速率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公式是()。

A:X0=X0/(1-e-kt)B:C=X0/VKtC:Css=K0/VKD:X=X0e-kt

答案:Css=K0/VK

多剂量给药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指到达稳态时()。

A: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输入(吸收)速度时的血药浓度B:血药浓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值C:一个剂量间隔内,“药-时曲线下面积”与给药间隔时间的比值D:血药浓度算术平均值与多剂量函数的乘积

答案:一个剂量间隔内,“药-时曲线下面积”与给药间隔时间的比值

以下关于多剂量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脉注射维持剂量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C: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