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_第1页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_第2页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_第3页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_第4页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巾帼英雄秋瑾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缅怀秋瑾(1877-1907)写作背景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秋瑾的家庭秋瑾是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秋瑾的爱情与婚姻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互不相让。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关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秋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离婚之事未成。秋瑾的创作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yì(散失.失传)诗约十五首,共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前期:1891-1904后期:1904-1907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

秋瑾译文:我在京城暂住几日,转眼间就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遍地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我也在外漂泊了八年,只能徒劳的思念故乡浙江的生活。我是如此的痛苦,他们强行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对此,我非常不屑!译文: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我这一生,内心常因为别人和国家而生出热血沸腾的感慨。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找到我的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满江红•

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词写出她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忿忿不平,表现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权的思想。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

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

豪杰羞伍草木腐,怀抱豈与常人同?

久闻吾浙有蒋子,未见音容徒仰企。

何幸湖山获订交?高谈宏论惊人耳。

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诲人思涌粲花舌,化作钱塘十丈涛

风潮奔腾复澎湃,保守急进本无派。

协力同心驱满奴,宗旨同时意气洽。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可怜大好神明胄,忍把江山付别人!

事机一失应难再,时乎时乎不我待!

休教他人锁键牢,从此沉沦汉世界。

天下英才数使君,据鞍把剑气纵横。

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

我欲为君进一箸,时机已熟君休虑。

成功最后十五分,拿破仑语殊足取。

霹雳一震阴霾开,光复祖业休徘徊。

他年独立旂飞处,我愿为君击柝来。《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拓展赏析从容就义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轩亭口秋瑾广场“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愿给她的好友徐自华:“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然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埋骨西泠”的遗愿。不料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四度搬迁。秋瑾绝命诗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中,秋瑾的好友吴芝瑛、徐自华费劲了心思。终于在1981年9月,将秋瑾遗骸葬于杭州西泠桥畔,修了墓地,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为风雨亭。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瑾那样迁移十次以上的,实属罕见,名副其实迭尽风雨沧桑。风雨亭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líng)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