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方案东营两河一期工程项目_第1页
测量方案东营两河一期工程项目_第2页
测量方案东营两河一期工程项目_第3页
测量方案东营两河一期工程项目_第4页
测量方案东营两河一期工程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营市中心城两河(广利河、溢洪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东营区一期管线部分-五六干合排、城中村、广利河上游)测量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日期:目录TOC\o"1-4"\f\h\u第一章工程概况 11.1工程建设概况 11.2工程建设内容 1第二章编制依据及测量技术准备 22.1编制依据 22.2技术准备 3第三章总体策划 33.1资源配备 33.1.1测量仪器设备 33.1.2测量组织机构人员名单 33.2测量工艺流程 43.3控制点交接桩 53.4控制点加密 5第四章施工控制测量 64.1平面控制测量 64.1.1外业观测 64.1.2内业计算 74.2高程控制测量 74.3基坑支护开挖工程测量控制 84.4顶管工程测量控制 94.4.1测量施工准备 94.4.2临时控制点 94.4.3顶管工程施工控制测量 94.5基坑监测 124.5.1监测项目 124.5.2监测点布置 134.5.3巡视检查 154.5.3.1巡视内容 154.5.3.2施工工况 154.5.3.3监测设施 154.5.4监测频率 154.5.5保护措施 164.5.6监测要求 164.6顶进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164.6.1监测网布设 164.6.2监测点布设 164.6.3沉降监测方法 17第五章竣工测量 185.1竣工测量施测流程 185.2竣工测量施测项目 195.3竣工测量成果表 19第六章质量标准 196.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96.2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06.3管道施工测量的限差要求 20第七章测量成果及要求 217.1测量成果保存 217.2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第八章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218.1测量仪器的使用要求 228.2质量保证措施 228.3测量安全保证措施 228.3.1城市道路上测量要求: 228.3.2管道沟槽内测量要求 228.3.3河岸测量要求 238.3.4其他要求 23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建设概况东营市中心城两河(广利河、溢洪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东营区一期管线部分-五六干合排、城中村、广利河上游)位于东营市东营区,项目建设包含广利河北岸截污及压力管、五六干合排南岸截污管、五六干合排北岸截污管、玉山路初雨输送压力管以及城中村截污管(包括广利河南岸截污管、北二路截污管以及玉山路截污管)涉及到球墨铸铁管开挖施工、顶管施工、拉管施工、PE管开挖以及管道构筑物等施工内容。本次编制方案为顶管施工专项方案。工程建设概况见表1.1。表1.1工程建设概况工程名称东营市中心城两河(广利河、溢洪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东营区一期管线部分-五六干合排、城中村、广利河上游)工程施工工程性质市政建设规模本工程等别为III等,工程规模为中型,建筑物级别为4级。工程地址东营市东营区建设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项目承包范围施工图纸范围内所有专业及内容设计单位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施工内容基坑支护、降水和土方开挖合同要求质量合格工期236日历天安全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施工范围广利河北岸截污管及压力管,城中村中广利河南岸截污管,城中村中玉山路截污管道,五六干合排中玉山路压力管道,城中村中的北二路截污管道,五六合干排南北岸截污管道1.2工程建设内容中心城两河(广利河、溢洪河)及内河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东营区一期)主要包括:广利河截污及压力管:广利河北岸截污管以明泓闸为起点,向南铺设至西二路东侧污水井W42(含),其中包括顶管施工III级钢筋混凝土管,开挖施工球墨铸铁管及管道构筑物等全部内容。广利河北岸初雨输送压力管以西四路雨水泵站为起点,向南铺设至西二路东侧FMJ-2(含),其中包括拉管施工PE管及管道构筑物等全部内容。五六干合排南岸截污及压力管:整治范围为五六干合排南岸,沿河设置截流管,对沿线排放口漏排的污水进行截流,并接入流域范围内已建的配套管网,旱流污水100%全部进入市政污水干管内,雨季时截流初雨。五六干合排南岸截污工程截污管以广利河交汇处为起点,向西铺设至西五路以西850米处,其中包括开挖施工球墨铸铁管、顶管施工III级钢筋混凝土管以及管道构筑物等全部内容。五六干合排北岸截污工程截污管以西五路西侧为起点,向西铺设至吴杨闸处,其中包括开挖施工球墨铸铁管、顶管施工III级钢筋混凝土管以及管道构筑物等全部内容。五六干合排初雨输送压力管在玉山路泵站处原有压力管线引出,自玉山路向北新建压力管道,将初雨输送至调蓄池。其中包括开挖施工PE管、拉管施工PE管及管道构筑物等全部内容。城中村截污:整治范围为广利河南岸、五六干合排北岸,西至玉山路,沿河设置截流管,对沿线排放口漏排的污水进行截流,并接入新建的污水管网,工程整体系统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旱流污水100%全部进入市政污水干管内,雨季时截流初雨。污水经玉山路管网最终排至调蓄池厂区。广利河南岸截污工程截污管以北二路北侧为起点,向西铺设至玉山路,后经玉山路管网排至调蓄池厂区。五六干合排北岸截污工程截污管以西三路东侧为起点,向西铺设至玉山路,后经玉山路管网与广利河南侧来水交汇后一起排至调蓄池厂区。其中包括开挖施工球墨铸铁管、顶管施工III级钢筋混凝土管以及管道构筑物等全部内容。第二章编制依据及测量技术准备2.1编制依据表2.1编制依据类别序号标准名称编号国家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城市测量规范》GJJ/T8-2011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5《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设计图纸7东营市中心城两河(广利河、溢洪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2.2技术准备(1)配备符合施工精度要求的测量仪器,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进行测量仪器的检定和校验,所有进场设备已找有资质的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并且具有有效的合格检定证书。(2)学习测量规范,对东营市中心城两河(广利河、溢洪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设计图纸认真会审,重点对井位坐标、管道标高和沉井参数复核,核算沉井坐标和高程,确保定位及下沉条件的准确可靠,管道设计标高复核,从各个支管线及截流井到主管线的标高复核,确保截污管流向的正确。图纸会审后,进行现场踏勘,理解设计图纸、文件,结合相应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依据业主单位交桩资料,制定工程测量方案。第三章总体策划3.1资源配备3.1.1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仪器的配置根据工程特点,施工部位不同使用仪器也不同,目前所需要的测量仪器的名称、型号、精度及仪器数量。表3.1.1仪器配置序号名称型号精度数量测量内容进场日期1全站仪GM-1011″1管道基础、管道安装、沉井中心、顶管轴线、基坑开挖2019-11-152光学水准仪DSZ2≤2mm2管道基础、管道安装、沉井下沉、顶管高程、基坑开挖2019-11-53GPST6610mm+5ppm1基坑开挖、井位中心、原地貌、收方2019-11-14GPSIRTK210mm+5ppm3基坑开挖、井位中心、原地貌、收方2019-11-23.1.2测量组织机构人员名单本项目监理分三个标段,为了更好的配合施工工作项目划分为三个工区,每个工区配备1名项目部测量人员,建立施工测量管理体系,明确分工职责。人员配备表3.1.2。表3.1.2人员配备序号姓名职务人员职责分工1张利项目总工审批测量方案、测量工作计划、测量成果等2朱世鹏工程技术部长审核测量方案、测量资料技术复测3林超测量工程师编制测量方案、测量工作计划、测量成果、内业数据计算、二工区负责资料整理及现场测量工作4董宜科测量工程师一工区负责资料整理及现场测量工作5李杰见习工程师三工区负责资料数据整理及现场测量工作3.2测量工艺流程图3.2测量施工工艺流程3.3控制点交接桩(1)工程开工前两周,由项目总工组织工程技术部部长、测量部长、测量工程师与业主单位对接进行控制点交接,并形成基准点交接记录,参加交接工作的各方人员签字留档。接桩时应查看点位是否松动或被移动,并根据测量需要及现场通视情况,决定是否向交桩单位提出补桩加密的要求。交接桩应逐一记录现场点位,并做好桩位点点之记,以便于以后查找使用。表3.3交桩表交接桩类别控制点交桩范围沿北二路东至西二路西至西六路交接桩内容点号XYZ位置K14148947.854500956.6185.415西二路与北二路交叉路口K24148896.682498970.9235.82西四路与北二路交叉路口K34148999.915497792.3325.923辛店街道敬老幸福园门口K44149269.573496456.9085.916北二路与西五路交叉路口东50米K54149475.24493904.5687.308北二路与西六路交叉路口(2)分包队伍控制点交接在分包单位进场之后,由测量主管组织,专业工程师、测量工程师针对沿线内各工区内分包技术负责人进行测量交底并移交控制点,并形成基准点交接记录,参加交接工作的各方人员签字留档。3.4控制点加密根据业主单位所给的导线点和水准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和施工生产需要,合理布设加密导线点和水准点,以满足施工测量的需要。(控制点加密布点数量,工作井最少3个。)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施工现场范围内业主单位提供的导线点所能采用的控制点的密度不能满足施工测量的要求,因此根据工程的需要和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加密,计划在管道沿线道路路面及河道设施稳定地面上加设导线点。施工平面控制网采用GPS加密GPS静态测量,平差后计算加密导线点坐标,满足测量规范要求后,方可用作施工平面控制点。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根据实际情况,将高程控制点引入施工现场,并在施工现场加密高程控制点。水准基点(高程控制点)布设测区周围且保证稳定,沿管道线路均匀分布,保证顶管施工附近至少应有3个高程控制点。第四章施工控制测量4.1平面控制测量表4.1选点、埋石序号选点、埋石基本要求1控制点选点:沉井附近的沥青路面上、沿线附近混凝土路面上、沿河设施的稳定混凝土地面上,最少布设三个点以便校核。2为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量,要求测站上空应尽可能的开阔。高度角15度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3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在测站周围约200m的范围内不能有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4为避免或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5在应用导线测量时,在选点的过程中保证相邻前后的两个控制点的通视,各导线的边长满足确定的导线等级的技术要求。图4.1控制点埋设示意4.1.1外业观测表4.1.1GPS静态观测序号GPS静态观测方法1各测站的观测员应按计划规定的时间作业,确保同步观测。2确保接收机存储器有足够存储空间。3开始观测后,正确输入高度角,天线高及天线高量取方式。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到的卫星数量、卫星信号、各通道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及其变化和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5同一观测时段中,接收机不得关闭或重启,不得改变采样率、截止高度角等参数;将每测段信息如实记录在GPS测量手簿上。4.1.2内业计算表4.1.2内业数据计算观测模式计算方法GPS静态观测内业数据处理采用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软件等软件分步进行基线解算、无约束平差、三维约束平差。对观测数据进行同步环和异步环、重复基线进行计算检核。及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检查其是否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注:平差后需满足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4.2高程控制测量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所用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依据《工程测量规范》高程控制测量一般规定及结合现场需求,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城镇建筑区宜小于1km,但一个测区及周围至少应有3个高程控制点。本项目顶管工程基准点布设,一组沉井至少3个高程控制点,开挖段高程点300m布设一个高程控制点。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将点位选在土质坚实、稳定可靠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沿路管线布设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或者用平面控制点点位标志。必要时还应设置指示标,把点名及高程写在指示标上,便于使用。高程控制网布设形式分两部分,一工区从K1开始沿五六干合排至K5布设附合水准路线,二三工区从K1开始按K1-西三路-广利河北岸-明泓闸-广利河南岸-玉山路-北二路-K1路线布设闭合水准路线。本项目采用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分附合水准路线和闭合水准路线两条线路,均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黑红尺测量,附合线路进行往返测以减小误差。黑红尺观测方法如下:(1)黑红尺读数方法后视水准尺黑面读数: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前视水准尺黑面读数: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前视水准尺红面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后视水准尺红面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数据记录及计算黑红尺读数严格按照黑红尺水准记录表记录,每测站记录完毕先进性限差计算,满足前后视距差、累积差以及黑红面读数高差之差都在规定范围以内后,方可搬站进行下一站测量。表4.2水准测量注意事项序号水准测量时需注意的事项(补充适合现场事项)1观测时,须用白色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白色仪器罩。2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水准器,观测前须严格置平。3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4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一般不得两次调焦。仅当视线长度小于10m,且前后视距差小于1m时,可在观测前后标尺时调整焦距。5观测数据记录,按水准高程测量表进行记录,记录要清晰。4.3基坑支护开挖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前先复核水准点,符合规范要求。根据设计图、业主单位提供的坐标点测设管道位置,设立控制桩,经监理复核后方可在施工中使用。开挖前要先进行原地貌测量,测量数据留存完整编制原地貌测量成果并经监理签字确认。沿管沟线路增设临时水准点,水准点间距不大于150m并与原水准点相闭合。施工水准点应按顺序编号,并测定相应高程。若管道线路与地下原有构筑物、管线等交叉,必须在地面上用标志标明位置。定线测量过程应作好准确记录,并标明全部水准点。根据图纸和现场交底的坐标控制点,进行管道中线和井位的复测,做好定位桩、方向桩、固定井位桩的验桩工作。表4.3基坑支护开挖工程测量控制控制环节基坑支护开挖工程测量控制要点开挖测量控制沟槽开挖前采用GPS对管道中线进行定位,井位中心定点,两井之间管道中线桩每20m一点,并应在沟槽外适当位置设置栓桩,根据中线控制桩及管线直径对钢板桩定线,现场撒白灰线标注。然后在灰线外一定距离外(钢板桩打拔扰动较大)对称钉设一对高程桩,每对高程桩上钉一对等高的高程钉,对钢板桩打进高程进行控制。开挖过程测量开挖过程中,由劳务测量人员进行实时控制开挖标高,专业工程师及时进行标高检校,测量工程师必须对管道中线偏位、槽底高程等进行复核,并在人工清底前测放高程控制桩。人工清底后测量沟槽检底后,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控制投点,向槽底投测管道中线控制桩,采用水准测量或钢尺悬吊法将地面高程引测至沟槽底。检查井井位开挖测量井位开挖与沟槽开挖同时进行,根据井位桩号坐标及控制点坐标,测放井位中心位置,依据检查井基础底高程测放结构开挖上口线及开挖高程控制桩,同时进行栓桩。管道基础测量根据检底后管道中线桩及设计基础宽度放样管道基础结构宽度,同时测放管道基础高程控制桩。管道基础施工后测放基础中线、高程。管道安装测量管道基础施工后恢复中线,根据不同管径进行安装测放中线、高程。回填过程测量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及规范规定,放样回填材料不同区域及分层高程控制桩,标出每层回填土压实厚度。4.4顶管工程测量控制项目部设立顶管测量小组,由2名项目部专职测量人员及2名专业施工班组专职测量人员组成。项目部专职测量人员负责交桩复核、基坑定位放线和高程控制及顶进测量复核等工作。专业施工班组专职测量人员负责顶进测量控制及原始顶进记录工作。顶管工程施工前需要完成以下测量工作:4.4.1测量施工准备根据规范精度要求,配备符合要求的测量仪具,顶管施工测量所使用的仪器、附件须及时送质检单位检验,做全面鉴定,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进行检查。进行现场踏勘,理解设计图纸、文件,结合相应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依据业主单位交桩资料,制定工程测量方案。4.4.2临时控制点如果前期布设的导线点及水准点的位置受限,无法满足顶管工程需要。则根据施工需求在工作井和接收井附近合理位置增加一定数量的临时控制点,以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临时控制点布设时严格按照审批的工程测量方案及《工程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026-2007进行。导线临时控制点布设时,注意保证后期距离不小于200米。4.4.3顶管工程施工控制测量表4.4顶管工程测量控制要点控制环节基坑支护开挖工程测量控制要点沉井放线轴线测量采用AUTOCAD软件(内业)和全站仪(外业)进行。首先将轴线点坐标和井中心坐标载入AUTOCAD软件中,然后以井中心为中心画一圆略大于工作井半径再将轴线延长与圆相交。其次利用全站仪将两点坐标放样出来即可。放样过程中要及时保护桩点,以免破坏或丢失,如施工时所需点不全或不清需要重新放样时不可用尺子量,必须重新对所需点进行放样。同时要在施工区域内加设水准点及控制点,并且要对这些点复测,以便今后的施工量测更加方便,能够更好的观测。在施工放样后施工前施工队与项目部要互相符合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放样错误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为避免围挡施工对测量工作造成不能通视的影响测量放样工作要在围挡开始围护之前完成。同时还要放出沉井的轴线并且需要将高程控制点及平面控制点引入围挡围护区域之内。以此来控制沉井的制作、下沉以及顶管的轴线。沉井下沉沉井过程中的监测方法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沉井四周地面的沉降观测,以便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本工程中多数沉井位于空地上一般沉井下沉采用目测周边土体沉降情况,当地面有裂纹或是明显沉降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并组建沉降观测点。对于沉井周边有构筑物的必须采取沉降观测。1、监测项目(1)沉井四周10m左右范围内地面沉降(2)沉井井身沉降(3)沉井附近建筑物位移及沉降(4)沉井附近地下管线位移及沉降2、监测点布设(1)沉井周围地面沉降监测在沉井周围地面上打设钢钉,并用红油漆标识并编号。(2)邻近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在邻近建构筑物拐角、边中点、伸缩缝等处设置监测点,用红油漆明显标识并编号。(3)沉井井身沉降观测在沉井井壁顶“十”字轴线方向用红油漆标识4个观测点。3、监测仪器全站仪、水准仪、钢尺、塔尺等。4、监测方法(1)位移及坑壁变形监测用全站仪测量。(2)沉降监测用水准仪测量。5、监测程序(1)监测职责:监测工作由项目测量部负责。(2)监测流程:初始数据测量→日常测量→数据分析→结果处理→项目经理、总工签字确认。(3)测量必须做好记录,每次测量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反馈现场,并报项目经理或项目总工签字确认,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6、监测频率(1)沉井开挖下沉期间每半天测量一次。(2)顶管施工期间每3天测量一次。(3)发现数据异常时加大测量频率。监测方法监测项目方法说明垂球法井筒倾斜在井筒内壁四个对称点悬挂垂球,当井发生倾斜时,垂球会偏离井壁上的垂直线标尺测量水平位移井筒倾斜在井外壁四条直线上绘出高程标记,对准标记设置水平标尺,观测时移动水平标尺使其一端与井壁接触,读出水平移动数和下沉高程数,两次数值只差可求井筒的位移值和倾斜值水准仪测量井筒倾斜井筒沉降在井筒上端设置高程标志,通过水准仪观测各点的下沉高度沉井下沉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沉井刃脚平均标高与设计标高差≤100沉井水平位移下沉总深度H>10m≤H/100下沉总深度H<10m≤100沉井四周任何两对称点处的刃脚踏面标高对称点间水平距离L>10m≤L/100对称点间水平距离L<10m≤100底面中心与顶面中心纵横向偏差下沉总深度为H2%H沉井倾斜度1/50高程联系测量依据水准测量原理,从已知水准点将高程引测至工作井或接收井附近,然后将地面高程引至井下如图所示:HB=HA+a-(d-c)-b(A为已知水准点)从而就可以测得所需高程。顶进施工测量1、测量目的及方法顶管施工测量的目的在于测量出顶管机头当前的位置,并与设计管道轴线进行比较,求出机头当前位置的左右偏差(水平偏差)和上下偏差(垂直偏差)以引导机头纠偏。为保证顶管施工质量,机头位置偏差必须加以限制,因此纠偏要及时,做到“勤测勤纠”。本工程顶管均直线顶管,在工作井内,能与机头直接通视,因此测量机头的位置比较简便,顶进施工时,在工作井内安置激光经纬仪,并在机头内安置测量标牌,就可以随时测量机头的位置及其偏差。顶管内接收激光束的光靶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了顶进姿态测量控制系统,用来测量以激光导向点为参照的顶管机切削舱的测量板的垂直和水平位移、激光入射水平角及顶管机切削舱仰角及滚动角。2、控制系统操作人员通过远距离摄像监控及微机系统,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应出来的顶管机位置偏差显示在操作室屏幕上,指导操作人员对顶管机进行修正纠偏作业。3、测量纠偏控制(1)为了使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相吻合,在顶进过程中,要经常对顶进轴线进行测量。在正常情况下,每顶进一节管节测量一次,在出洞、纠偏、进洞时,适量增加测量次数。施工时还要经常对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测,以保证测量的精度。(2)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测量报表绘制顶进轴线的单值控制图,直接反映顶进轴线的偏差情况,使操作人员及时了解纠偏的方向,保证顶管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3)在实际顶进中,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经常发生偏差,因此要采取纠偏措施,减小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间的偏差值,使之尽量趋于一致。顶进轴线发生偏差时,通过调节纠偏千斤顶的伸缩量,使偏差值逐渐减小并回至设计轴线位置。在施工过程中,应贯彻“勤测、勤纠、缓纠”的原则不能剧烈纠偏,以免对管节和顶进施工造成不利影响。(4)本工程测量所用的仪器有全站仪、激光经纬仪和高精度的水准仪。顶管机内设有坡度板和光靶,坡度板用于读取顶管机的坡度和转角,光靶用于激光经纬仪进行轴线的跟踪测量。4、地面沉降控制在顶进过程中,应在顶管沿线合理布置地面沉降监控点,管道顶进中保证每天一测,确保周边管线及土体稳定。如果发现地面沉降量超过10cm时应予以报警,并及时向项目领导反应,合理分析沉降原因,以合理的方法解决地面沉降现象。5、顶管进洞前后的测量当顶管机头逐渐靠近接收井时,应适当加强测量的频率和精度,减小轴线偏差,以确保顶管能正确进洞。顶管贯通前的测量是复核顶管所处的方位、确认顶管状态、评估顶管进洞时的姿态和拟订顶管进洞的施工轴线及施工方案等的重要依据,使顶管机在此阶段的施工中始终按预定的方案实施,以良好的姿态进洞,准确无误地座落到接收井的基座上。6、测量控制标准顶管施工贯通后管道的允许偏差检查项目允许偏差mm检查数量检查方法范围点数1水平轴线顶进长度<300m50每管节1点用钢尺量测2内底高程顶进长度<300m+30,-40水准仪测量3相邻管间错口钢管≤2用钢尺量测钢筋混凝土管15%壁厚,且≤204.5基坑监测4.5.1监测项目本工程监测等级根据工程自身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为三级。基坑的自身风险等级根据支护结构发生变形或破坏、岩土体失稳等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基坑设计深度等按表4.5.1-1划分。监测项目:(1)地下水状况;(2)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3)支护结构状况。表4.5.1-1基坑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工程自身风险等级等级划分标准基坑工程一级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做主体结构的一部分的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m的基坑。与临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基坑范围内有历史、近代优秀建筑及重要管线等需要严加保护的基坑。二级除一级、三级以外的基坑。三级开挖深度≤7m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的基坑。表4.5.1-2基坑监测项目及报警值表见下表基坑类别监测项目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绝对值/mm倾斜地下水位应测1000——500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宜测60~80——8~10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应测70~80——15~20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应测70~80——8~10支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应测30~400.5%~0.7%4~6支护结构顶竖向位移应测25~300.3%~0.5%3~~4邻近建筑物最大沉降应测10-60\\可测差异沉降可测\2/10000.1H/1000应测注:H—构筑物高度4.5.2监测点布置(1)控制点布置①基准点是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设在远离基坑施工影响区的稳固位置。②工作基点是直接测点变形观测点的依据,选设在相对稳定的地段。③控制点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引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2)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在深基坑段落沿支护结构顶部每隔20m布置一个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监测点布置在基坑边0.5m处,每边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布设位置安置安全护栏,保证施测人员人身安全,观测时扶尺人员应佩戴安全带。(3)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外侧地下水位监测点设置于降水井位置,监测点间距20mm;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m-5m。(4)拉森钢板桩维护结构顶每20米设置观测点,观测点处钢板桩外应整出平台以供扶尺人员站立,钢板桩上做安全防护栏。(5)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的结构墙、柱上,并应分别沿平行、垂直于坑边的方向上布设。在建筑物邻基坑一侧,平行于坑边方向上的测点间距15m。垂直于坑边方向上的测点,宜设置在柱、隔墙与结构缝部位。垂直于坑边方向上的布点范围应能反映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差。(6)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当采用测量地面沉降的间接方法时,其测点应布设在管线正上方。当管线上方为刚性路面时,宜将测点设置于刚性路面下。对直埋的刚性管线,应在管线节点、竖井及其两侧等易破裂处设置测点。测点水平间距20m。图4.5.2-1坑边设置测钉图4.5.2-2建筑物沉降观测点4.5.3巡视检查4.5.3.1巡视内容(1)地表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2)基坑土坡有无裂缝和滑移现象。(3)地下水位的变化。(4)支护结构有无变形。4.5.3.2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备是否运转正常;(3)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4.5.3.3监测设施(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2)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3)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4.5.4监测频率(1)沟槽开挖深井降水前或测点安装后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不少于2次;(2)开挖过程中监测不少于每天一次,直至开挖停止后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定;(3)当地面或建筑物出现异常、气候变化、沟槽出现异常渗水、槽外地面荷载等各种环境条件变化时,立即进行连续监测,直至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定;(4)当位移速率大于前次位移速率时必须连续监测。4.5.5保护措施(1)根据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计算的降水半径范围内的地面地下构筑物为保护对象。(2)降水后基础开挖过程中对周边构筑物加强观察,若超标准的变形,即停止降水,并采取增设回灌井进行回灌措施。4.5.6监测要求(1)所有测试点、测试设备需加强保护,以防损坏。(2)量测周期:基坑土方开挖到雨污水管道回填完成。(3)在土体开挖前,须对周边环境作全面调查,掌握监测对象的初始状况。(4)埋入测斜管应保持垂直,沉降标点应埋在坚实土体中,并做好保护措施。(5)当监测项目数值出现急剧变化时,应及时停工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处理建议,以保证基坑安全。4.6顶进施工监测监控措施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在顶管工程的整个顶进过程中,应注意附近地上与地下建、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安全,并根据其重要性设置相应的围护措施和观测点,防止地面沉降或隆起。顶管施工方案重点考虑地面沉降的监测措施。4.6.1监测网布设顶管工程地沉降监测区域外应布设一等、二等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由基准点组成。基准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准点应在施工之前布设,宜布设在监测区域之外可靠位置,观测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2)基准点不宜少于3个。(3)监测期间,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正常使用。4.6.2监测点布设(1)地面沉降监测点应埋设至原状土,标头应低于地面20cm,应采用套管和井盖保护。(2)地面沉降监测剖面宜垂直于工作井/接收井边界布设,剖面间距宜为50~100m,每侧边剖面线不宜少于1条,并宜布设于工作井/接收井侧边中部。若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全部布设时,监测剖面不应少于2条。(3)剖面线上的地面沉降监测点宜从工作井/接收井边界起向外布设,点间距宜由密至疏布设。(4)重点控制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点间距宜为10~20m。施工和降水对地面沉降影响较大时,监测点间距宜取下限。必要时监测点也可适当加密,但点间距一般不宜小于5m。4.6.3沉降监测方法按变形测量规程中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mm的精度要求,采用精密水准仪、钢尺由高程监测网的控制水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对监测点进行逐点量测。地面布设高程监测控制网,按至少三个固定点作为基准点且基点保证不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内。据监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1)基准工作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的埋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相对稳定的位置,埋设地面基点。基点采用钢筋深埋桩水准点,埋设深度应大于1米,以粗螺纹钢埋设,并用混凝土浇灌。监测点采用在地表挖20cm~30cm桩坑浇入混凝土,混凝土内插入专用不锈钢沉降测头,其测头为半球形,测头露出混凝土约2cm至3cm。(2)沉降监测的精度设计为使测量满足设计的监测精度,在沉降观测时,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进行施测。(3)沉降观测所使用的仪器采用精度应不低于DS05级(DSZ2,或Ni004,Ni007水准仪)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对所采用的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应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的检验项目定期进行检验和校正。(4)沉降观测中的限差要求要求各测点的视线应不大于30m,视距差不大于0.5m,前后视距累积不大于1.0m,基辅分划读数不大于0.5m,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小于+4mm。附合线路闭合差小于+4mm。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小于+4mm。L为测段或附合路闭合路线的长度,以公里为单位,不足1公里取L为1公里。每次沉降观测后要进行精度评定,计算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和每公里高差中数的中误差。这两个精度指标应分别小于+1.0mm、+2.0mm。(5)监测频率表4.6.3顶管工程地面沉降监测频率序号工况描述项目监测频率1沉井降水、沉井下沉至沉井封底完成每2~3天监测1次2顶管顶进施工过程中每周监测一次3顶管顶进施工结束后至检查井二次浇筑完成每周监测1~2次4施工完成后每半年至少监测1次,沉降敏感区域加密监测,沉降相对稳定后每年监测一次监测频率可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年平均沉降量和顶管施工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第五章竣工测量5.1竣工测量施测流程竣工测量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1。竣工测量施工要求见表5.1。图5.1竣工测量流程图表5.1竣工测量施测要求序号职责内容1项目总工制定竣工测量计划根据项目类型由项目项目总工制定相应的竣工测量计划。2测量部长发起竣工测量工程整体竣工后,由测量部长发起竣工测量。3系统联动共同进行竣工测量竣工测量由测量部主导,项目总工负责、工程技术部、质量部、商务部共同参与。4竣工测量报告报监理单位竣工测量整理报告由监理单位审批并形成有效文件。5留存归档竣工测量报告纳入竣工资料留存归档5.2竣工测量施测项目表5.2竣工测量项目施测内容分部/分项工程施测内容施测人截污管线检查井、支管井、截污管道、智能截流井平面位置、高程、埋深测量工程师5.3竣工测量成果表竣工测量成果由测量工程师形成以下表格(1)竣工测量坐标检表;(2)竣工测量高程检表。第六章质量标准6.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6.1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等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仪器标称精度10mm+1ppm10mm+5ppm10mm+5ppm10mm+5ppm10mm+5ppm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卫星高度角(°)静态≥15≥15≥15≥15≥15快速静态———≥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静态≥5≥5≥4≥4≥4快速静态———≥5≥5观测时段长度(min)静态30~9020~6015~4510~3010~30快速静态———10~1510~15数据采样间隔(s)静态10~3010~3010~3010~3010~30快速静态———5~155~15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6≤6≤6≤8≤86.2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6.2。等级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水准仪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2DS1铟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4√L三等6DS1铟瓦往返各一次往一次12√L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四等10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测20√L等外15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测30√L表6.2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6.3管道施工测量的限差要求表6.3-1钢板桩挡墙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数量检验方法范围点数1轴线位置(mm)100每10m(连续)1全站仪及尺量2桩顶标高(mm)±100每20根1水准仪3桩长(mm)±100每20根1尺量4桩垂直度1/100每20根1线锤及直尺表6.3-2基槽允许偏差(mm)序号项目允许偏差检验频率检验方法范围点数1槽底高程±20mm两井之间3用水准仪测量2中线每侧宽度不小于规定两井之间6挂中心线,用尺量每侧计3点表6.3.3顶管施工允许偏差控制项允许偏差(mm)轴线位置D<1500<100D≥1500<200管道内底高程D<1500+30~-40D≥1500+30~-40相邻管间错口钢管道≤2钢筋混凝土管道15%壁厚且不大于20对顶时两端错口50第七章测量成果及要求7.1测量成果保存(1)所有测量成果,资料由测量工程师保存、管理,不得涂改、遗弃或丢失。(2)测量控制点应先在不易被破坏的位置且应做明显标识,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3)已测设完的高程、中线桩应标识清晰,由现场管理人员负责,不得改动或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