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第1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第2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第3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第4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不亦……乎】古汉语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句式中的“亦”向来争议很大。理解为程度副词“很、非常”等。注意分析“而”的用法。时间名词“日”(岁、月)作状语,不简单地表示时间,与现代汉语不同:①放在具有动作性动词之前,有表示频率或经常之义,译作“每天(岁、月)”。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②放在动词、形容词前,有表示情况逐渐发展,译作“一天天地”。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宽上古汉语动量表示法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例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忠:《说文》:“尽心曰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传(chuán):传授,动词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無:通“毋”。就,动词,走向,接近。正,动词,表示“使正”,在此可解为匡正、修正。已,通“矣”,句末语气词。为政【人而无信】而:表假设的连词。《释名·释车》:“小车,驾马轻小之车也。驾马宜轻,使之局小也。”【何以……哉】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强化肯定。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闻:懂得。此句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的追求非常之迫切。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指用一个道理把一切事物之理贯串起来。以,介词,“一”是“以”的前置宾语。忠恕: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恕:《说文》:“仁也。”段注:“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徐灏笺引戴侗说:“推己及物谓之恕。”引申为原谅、宽恕。公冶长【于予与何诛】:诛:责备,此为本义;“何诛”宾语倒装;与:疑问语气词。【于予与改是】:是:指示代词,这种(态度);于:介词,引出时间,从……以后。(上文“于”引出对象)与:助词,表句中停顿。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坏)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信(信任)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依憾:恨,懊恼。这句是说把它用坏了也不会不满。【注意】古代“憾”、“恨”同义,先秦一般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P221、813)伐:夸耀。(与今义有别)常见的有:【伐智】夸耀自己的才智。【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伐德】自夸其德。此义是“杀”的远引申。“伐”据《大词典》还有“11.古代臣子评功的品级之一。12.泛指功勋,功业。”意义。先进【以1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2也】长乎尔:乎:于。比较句式,古汉语比较句式:A乎/于N: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天的:比NA(比你们大)。“以2”有不同看法:◆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以2”作“因为”(介词)解◆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老了,)没有人用我了——“以2”作“用”解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见1:使谒见,使拜见。--使动见2:谒见,拜见。--常规归:通“馈”,赠送。時:伺,窺探。亡:不在。涂:通“途”,道路。迷,使……乱。--使动【岁不我与】:宾语前置句微子丈人:对长辈的尊称。《大戴礼·本命》:“丈者,长也。”今义指岳父。(注意古今之别)何:《说文》:“儋也。从人可声。”徐铉注:“儋何(hè),即负荷也。借为谁何之何(hé)。今俗别作擔荷(hè)。”夫子: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孔丘门徒称孔子为夫子,遂成为老师的代称。芸:通“耘”。除草。拱而立:而,连词,连接偏正结构的前后项。如之何……(若之何……):用在动词前表反问,译为“怎么”;有时又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为“怎么样”。(书274页)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注意此句中的“之”、“也”。齊桓公伐楚2.思考:(1)找出本文的倒装句。(共6句)(2)分析下列语句的句法结构: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君惠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3)注意词语: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五侯九伯,女实征之。无以缩酒君其问诸水滨。次于陘使屈完如师以德绥诸侯汉水以为池(4)注意文字关系找出文中出现的三组古今字“征”与“徵”的区别(书177页)馮諼客孟嘗君第一段【馮諼客孟嘗君】客:《说文·宀部》:“客,寄也。”又:“寄,托也。”“寓,寄也。”三字皆为寄住于他人家中之义。文中本为门客、食客,指寄食于贵族豪门的人。此处用为动词,作门客、作食客。【有……者】名词性词组。者:表停顿的语气词。(教材364页)贫:注意与“穷”的区别:贫在物质,穷在抱负、志向。属:《说文·尾部》:“连也。”此为本义,有“连属”(zhǔ)一词(连接,联结)。把某人、某事托付与人,有连属之义,故引申为嘱托义,后作“嘱”。願:注意和“愿”的区别和联系願:《说文·頁部》:“願,大頭也。”引申为愿望、心愿,又有愿意、情愿之意,还可理解为希望。愿:《说文》:“谨也。”(恭谨)有朴实、老实、善良之义。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在上古,“愿”和“願”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願”的义项都不写作“愿”。据《汉语大词典》,明代才见“愿”通“願”,现“願”简化为“愿”。寄食:指寄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贱: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贱,即看不起。【长铗归来乎】来:语助词。比:《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亲密。《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朱熹集传:“比,上下相親也。”引申有:连接,接近;勾结;并列、并排等义。文中为“比照”义。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的东西。给,《说文·糸部》:“相足也。”所以为供应、使足之意。(详情见教材P146。)會,《說文·亼部》:“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段玉裁注:“《禮經》:器之蓋曰會,爲其上下相合也。”引申爲會合、总计。责:本义为债款,债务,后写作“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乃:就是。夫:指示代词,当“那”讲。判断句。嘗,《說文·旨部》:“口味之也。從旨尚聲。”段玉裁注:“引申凡經過者爲嘗,未經過者爲未嘗。”谢:道歉。注意古今区别。懧:同“懦”,懦弱。羞,《說文·丑部》:“進獻也。從羊,羊,所進也。從丑(丑象手之形,按即扭之初文),丑亦聲。”引申指美食,即馐之初文。借为耻辱之羞。文中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以……为羞。之:动词,往。【诸民当偿者】定语后置。中心语是“诸民”,“当偿者”为定语。可译为“当偿之(的)诸民”。者字结构作定语常后置。如:《赤壁之战》:“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矫:《说文·矢部》:“揉箭箝也。”即矫直箭竹的竹箝。引申为矫枉之矫(即矫正),再引申为假托。因:会意。从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引申有:

依靠、凭借(因公假私);

沿袭、承袭(因承、因习);

顺、顺应(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明·魏学洢《核舟记》);

于是、就(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第五段【晨而求见】晨: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怪其疾也】以其疾为怪。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对……感到奇怪。【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服、戴帽子。【子其民】子:名词用为意动用法,以……为子,把……看作自己的子女。【因而贾利之】因而:是两个单音词连用,注意不是一个词。(因:凭借、靠。而:连词)贾:本为名词,此处用作状语,象商人一样。利:名词用作动词,取利、图利。所以为君市义也:所以,注意和今“所以”不同。见教材105页。休:停止。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第六段就:靠近、接近、趋向。这是上古的常用义。《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商君书·定分》:避祸就福。引申有:完成、达到。如:本文P107:三窟已就。顾:回头看。本义。【所……者】名词性结构,教材366页。此处表示“……道理”。第七段高枕而卧: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垫高。西,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遊:辵形斿声,遨游。游:《说文》:“旌旗之流也。”【辨】凡有关水中的活动,一般只能用“游”,不可以用“遊”;而有关陆上活动的,“游”与“遊”可通用。虚: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空出。【千金,重幣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其中后半句是压缩性的判断句。译为:千金是很重的礼品也;拥有百辆车乘的人是显赫的使者。幣:《说文》:“帛也。从巾敝声。”徐灏《段注笺》:“幣本缯帛之名。因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故浑言之称幣。引申之,货帛亦曰幣。”第八段書:《说文》:“著也。”(本义:书写,记录,记载)引申有“信”之义。祥,《说文·示部》:“福也。”引申为善。祟:《说文》:“神祸也。”本义:鬼神的祸害。引申为暗中作弄或谋害人。(鬼鬼祟祟)宗庙:详见教材157、158页第九段【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者,……也:判断句式因果性判断句,解释原因。翻译时加上:是因为……。

寡人之於國也凶:《说文》:“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原指凶灾,山崩地裂之类。引申有“饥荒”义。(注意:此引申义今无)喻、谕:上古通用,后来分工:比喻用“喻”;告诉、知道用“谕”。(书326页、174页)【填然鼓之】填:象声词,形容鼓声。然:形容词词尾。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之:助词。凑足音节作用。此句译作:当战鼓嘭嘭敲响以后或……或:有的(士兵)……有的(士兵),“或”为表肯定的无定代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刃,鋒刃。【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用于询问句末尾,译为“怎么样”。数,《說文·攴部》:“計也。”徐灏《段注》笺:“计数为本义,因谓所计为数(shù)。计数频烦,故为频数(shuò),又为数(cù)密也。”时:本义,季节,时令。《说文》:“四时也。”(段注:本春、夏、秋、冬之称。)用作状语,按时。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注意:先秦作状语的“时”,一般都是“按时”之义,不能误解为时时。树:《说文》:“生植之总名。”引申为动词,栽种、种植;再引申为“培养”、“造就”。一年之计,莫如树榖。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再引申为“树立”、“建立”,再引申为“竖”、“直竖”。注意:树木,先秦用“木”来表示,但是可以表示“木材”。树,先秦一般用作动词。先秦时,“豕”和“彘”指大猪,“猪”和“豚”指小猪,后来,这些字一般就不带有大小的分别了。负:《说文·贝部》:“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有所依靠。引申有:承受、担负;所背负、所承担黎:众一说:黎:黑中带黄的颜色。《史记·李斯列传》:“面目黎黑。”【未之有也】否定判断句,前置宾语。通假字:检通“敛”;塗通“途”;莩通“殍”。歲:《说文》:“木星也。……从步,戌声。”引申为行走的时间“年”,再引申为年龄、收成。(与“年”用法的区别,见书342页)斯:连词,则。齐晋鞌之战陈(陳):《说文》:“宛丘,舜後妫(ɡuī)满之所封。从阜,从木,申声。”本义:地名。古宛丘地,春秋时陈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引申为姓氏。假借为陈列之陈,又引申为兵陈之陈。阵是后起字。文中此处为“摆开阵势”义。“陈”即“阵”,古代凡是布阵的“阵”都写成“陈”,南北朝以后才写成“阵”。御:《說文·彳部》:“使馬也。從彳從卸。馭,古文御。”文中是为动用法,为……驾车。“御、馭、禦”辨:“御”有很多词义:1、驾驶车马。2、驾车马的人。3、驾驭人,统治,治理。4、侍奉,多指侍奉君主。5、进献,多指进献给君主。6、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如:御驾、御旨。7、抵挡、抵御。8、假借为“迓”(yà),迎①在驾驭意义上,“御”与“驭”相通。但是,“御”常指驾车马的人,“驭”一般指驾驭车马的动作。②在抵御的意义上,上古写作“御”,后来都写作“禦”。③“馭”、“禦”都没有“侍奉”、“进献”、“与皇帝有关的事物”等意义。齐指挥车:邴夏(左,御者)——齐侯(中,指挥长)——逢丑父(右,卫士)晋指挥车:解张(左,御者)——郤克(中,指挥长)——郑丘缓(右,卫士)翦,《說文·羽部》:“羽生也。從羽前聲。”王筠注:“翦者谓新生之羽,整齐之状也。”段玉裁注:“羽初生如前齐也。”本义:初生的羽毛。引申有动词:剪整齐→剪断→削弱、消灭。俗作“剪”。介:《说文》:畫也。從八從人。人各有介。罗振玉:象人著介形。本为铠甲,这里用作动词,“介马”指给马披上铠甲。驰:驱马进击。注意:“驰”在古代指人的行为,到后来才指马的行为。伤于矢:被箭射伤。于: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病,《說文·疒部》:“疾加也。”注意古今之别。朱殷:本来都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染成深红色。险:从阜佥声,跟地势有关,本义指不平坦的难通过的道路,由此引申出“险要”的意思,到宋代以后又产生了“危险”的意思。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并提修辞手法,本来是“师之耳在吾鼓,师之目在吾旗。”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简单地说就是把应该分成两句的话并成一句话说了,即并起来提,合起来叙,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并提(或合叙)。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叙述。文中此句译为:全军的耳朵在听着我们的鼓声,眼睛在看着我们的旗帜。集:《說文·雥部》:“群鳥在木上也。”本义是鸟群停在树上——→引申指一般事物的聚集——→又引申为“完成,成功”。“集事”即成事,使战事成功,获得胜利。若之何:表疑问的固定形式。放动词前表反问,译成“怎么”;放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书273-274页)逸:《说文》:“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本义:逃跑。此指马脱缰奔跑。周:注意用为动词,围绕。毙:倒下。注意与今义的区别丧:丧失,失掉。《说文》:“亡也。”寓:寄。《说文》:“寄也。”凡临时性地依托于别人或别处都可以称“寓”或“寄”,如寄寓、寄宿等等。这里“寓乘”相当于今天说“搭车”。肘: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胳膊肘撞。俛:同“俯”,异体字。轏:栈的异体字。栈车,用竹木编成车箱的轻便车子。再拜稽首:拜了两拜,然后行稽首礼。再:数词,两次。注意古今之别。【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这几句是韩厥在追上齐侯的车子以后,按照古代的礼节,向齐侯行礼。这三种礼节,是一个国家的臣子在战胜时拜见战败国的君主所行的通礼。孔颖达解释说:“盖古者有此礼。彼虽败绩,犹是国君,故战胜之将,示之以臣礼事之,不忍即加屈辱,所以申贵贱之义。”屬:读zhǔ,副词,表示正好遇上某种情况,适值,正巧。(形声。从尾,蜀声。“尾”与身体相连。本义:连接。)饮:用作名词,喝的水。以免:以,连词。免,幸免于难。难:形容词,困难。这里带上宾语,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即认为…是困难的,把…看作是困难的。免:避免,指避免祸患。“免”是个不及物动词,不能带上指人的名词,如果带上了指人的名词,一般都是用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免于祸患。”“以死免其君”就是用死来使自己的国君免于祸患。劝:《说文》“勉也。”古代为“勉励”之义。注意古今之别。小结1.特殊读音:逢(pánɡ)解(xiè)华(huà)不(fū)注朝(zhāo)殷(yān)稽(qǐ)属(zhǔ)行(hánɡ)2.文字:a.古今字:陈——阵辟——避奉——捧b.异体字:俛——俯轏——栈c.通假字:无——毋絓——挂3.语法:a.被动句:郤克伤于矢。b.句中语气词: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c.方位名词作状语:故中御而从齐侯。d.意动、使动用法: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齊桓公伐楚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背景材料:《左傳·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杜預注:“爲明年齊侵蔡傳。”侵:《說文·人部》:“漸進也。”此本義。《左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2、【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唯:句首语气词。是:代词,作主语,指齐、楚两国的距离,即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这一情况。“风马牛不相及”是谓语,“风”是动词,指马牛一类的牲畜在发情期雌雄相诱,到处乱跑。不相及:互相不到达,即楚国的马牛不会跑到齐国去,而齐国的马牛也不会跑到楚国来。也:句尾语气词,表示一种确定肯定的语气。3、【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征:征讨,征伐。注意和“徵”的区别。征:《说文》:“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引申为征伐。徵:《说文》:“召也。”(会意。从微省、壬)。本义:预兆;迹象。引申为:应验、证明“徵”还有一音:zhǐ古代五音之一,中国古代音符一种,相当于简谱“5”。4、【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此句为判断句。“贡之不入”是主谓结构中间插入介词“之”构成的名词性成分,在这儿充当判断句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寡君之罪也”。5、【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说文》:“随从也。从女从口。”段注:“随从必以口,从女,女子,从人者也。”引申出“相似”和“所往”的意思。6、【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宾语前置句不穀:不善,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孔颖达疏:“《尔雅》训穀为善,穀是养人之物,言我不似穀之养人,是谦也。”7、绥:安抚。《说文》:“车中把也。从糸(mì),从妥”孔广居引《六书故》曰:“妥,安也。从覆手抚女,安之意也。”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第一段克:《说文》:“肩也。”能够胜任此物谓之克。引申有:→攻破,战胜;→制伏,抑制;→能够初:《说文·刀部》:“始也。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本文义:当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武为公之谥号,姜为申国姓。娶:《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庄公寤生,惊姜氏】寤:通啎。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及:《说文》:“逮也。从又从人。”追上、赶上。引申为:到、比得上、和。即:《说文·皀部》:“即食也。”表示靠近去吃。所以有“靠近”、“接近”义。既:《说文·皀部》:“小食也。”表示进食之后,引申为“完了”之义。【制,岩邑也】判断句。邑:《说文》:“国也,从囗。先王之制有大小,从卩。”“邑”后变为“右耳刀(阝)”,表地名。焉:兼词/兼语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介词+指示代词+语气词。(书259页)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佗邑唯命】佗,同他。旁(别)指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唯,句首语气词;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听,动词谓语;命,前置宾语。京:《说文·京部》:“人所为绝高丘也。”本指高丘、高冈。【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之,指代共叔段;主语“国人”省略。第二段都:《说文·邑部》:“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左传·庄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城:城墙。本义。内曰城,外曰郭。注意:都城,这里是单音词词组,大都邑的城墙。国:书236页。下文“三国之一”国:国都。厭:此是壓之古字。作满足讲,古字为猒。《說文·甘部》:“猒,飽也,足也。從甘肰(肰,犬肉也)。”后以“厭”借为之,厭则加土为壓,猒字遂废。今义:厌恶,讨厌(古今词义不同)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犹…况…】是一个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式,相当于“尚且…何况…”。斃:《說文·犬部》有獘,“頓仆也。……或從死。”杜預注:“斃,踣也。”后引申为毙命、死亡(古今词义不同)。第三段鄙:《说文·邑部》:“五酂为鄙。”段注:“五百家也。”周代地方行政单位。王城郊外以五百家为“鄙”。《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貳:书58页【若……何】固定格式,表示“对……怎么办”,“之”是“若”的宾语,指代两属的情况。“请”字后带动词时在古代汉语里有两种用法:①表示请对方做什么事情,例如“若弗与,则请除之”;②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件事情,例如“欲与大叔,臣请事之”。第二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无生民心】无:通“毋”,不要。生民心:使民生心,使老百姓产生二心,使老百姓产生想法。“生”:使动用法。庸:通“用”。“庸”的这种通假用法一般只出现在否定句里,如“不庸”、“勿庸”等。成语“无庸讳言”、“毋庸置疑”、“无庸置喙”等都保留了这一用法。第四段【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以为:以之为,把这两地作为。至于:不要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连词。【厚将得众】是一个条件复句,如果厚,那么将得众。(如果这样扩展地盘,那么必将得到广大的人民。)第五段完:本义是完整,完好,是形容词,它的同义词是“备”。引申为使完整,修缮。注意:古汉语里的“完”没有完了、完毕的意思。甲:《说文》:“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兵:兵器,武器。这是“兵”的本义。具:甲文从鼎,象两手举鼎之形。金文或省从贝。《说文》:“共置也。”(供给设置)卒:步兵。《说文》:“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袭:偷袭,乘人不备发起进攻。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第六段寘:《說文新附》:“置也。”(放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置:《说文》:“赦也,从网直,直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誓之、悔之:为动用法。对……发誓、为……后悔。第七段封:《说文》:“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甲骨文、金文的封字,像植树于土堆之上或用手培土植树的样子,其本义为培土植树。古人封土植树的目的是为了划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还有疆界、界域之义。羹:是一种带汁的肉食,不同于唐宋以后的羹汤。(注意古今不同)《说文》:“五味和羹。”小篆从羔从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敢:谦辞,意思是从地位上讲不应这样问,相当于“斗胆、冒昧”。语之故、告之悔:双宾语结构“语”与“言”的辨析:《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其乐也融融】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是之谓乎】其,表委婉的语气词。是,指示代词,这个,作“谓”的宾语。(注意古今不同)之,代词,复指“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思考与练习】1.用字现象(通假、古今、异体字):庄公寤生佗邑唯命谓之京城大叔焉辟害无使滋蔓食舍肉若阙地及泉2.一词多义:为之请制——先王之制虢叔死焉——焉辟害国之害也——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具卒乘——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兼词:虢叔死焉公伐诸鄢4.活用:今京不度隧而相见夫人将启之而誓之曰惊姜氏无生民心5.语序:亟请于武公姜氏何厌之有敢问何谓也6.双宾语:谓之京城大叔不如早为之所公赐之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墨子·非攻疏解:第一段1.“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今有人于此。表假設的連詞,犹言若。多用于由一件事联系推说到当前的另一件事。《礼记·曾子问》:“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今墓远,若墓远也。”一说,仍为本义。2.園圃:偏义复词。种树的地方叫園,种菜的地方叫圃。此处“園”有义,“圃”无义。3.竊,《說文·米部》:“盜自穴中出曰竊。從穴米,廿禼皆聲也。廿,古文疾。禼,古文偰。”【一解】形声--从穴中偷米出来叫竊。由穴、米会意。廿、禼都表声。【另一解】会意--从穴从米从禼(虫),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非:《说文》:“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徐灏段注笺:“凡鸟飛,翅必相背,故因之为违背之称。”词义发展:违背→不是(与“是”相反)→指责4.罰,《說文·刀部》:“辠之小者,從刀,從詈。未以刀有所賊,但持刀罵詈則應罰。”5.虧,《說文·亏(yú)部》:“氣損也。從亏雐聲。《說文·亏部》之字皆與氣息、助詞有關。eg:亏(yú):於也。象气之舒亏。(象口气的舒展平直。此字后隶变为“于”)平:语平舒也(语气平直舒展)。从亏从八。八,分也。口亏:惊语也,从口从亏,亏亦声。6.義,《說文·我部》:“己之威儀也。从我羊。”段注:“威仪出于己,故从我。”羊,徐锴《系传》:“羊者,美物也。羊,祥也。”乃儀之古字。可见,“義”的本意是“儀”,意为适宜的举止行为,引申出“准则”、“法度”、“合宜”、“意义”的意思。“義”意义有:①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跟“仁”一样,这是封建的伦理道德之一。②道理。(eg.微言大~)③形容词,行为合理的。(eg.~举,~务)④意义,意思。(eg.意~,含~,释~)7.兹:通“滋”,更。孙诒让间诂:“兹、滋古今字。”8.辜,《說文·辛部》:“辜,辠也。从辛古声。”从辛之字多与犯罪有关。eg:辠(割鼻子的刑法);辟(对跪着的人施刑。死刑叫大辟)。“辜”本为分裂肢体的刑法。9.校勘:“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书中注:“为,动词。‘攻国’是动宾词组作宾语用。”杨宝忠谓“大为攻国”于义不通。下文云:“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又云:“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大为非”即“大为不义”。据此,“大为攻国”当作“大为不义攻国”,脱“不义”二字。“大为不义”即“攻国”,“攻国”即“大为不义”。按:“今至大为攻国”孙诒让《墨子间诂》引毕沅曰:“据后文,云:‘大为不义攻国’。”10.別,《說文·冎(guǎ)部》:“別,分解也。从冎从刀。”(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解释:分解人肉,存置其骨头。)第二段11.殺,《說文·殺部》:“戮也,從殳杀聲。”段注:“杀,古殺字。”第三段假设某一情况来说明某个问题:可单说“今……”,或单说“……於此”,或“今……於此”。eg.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孟子·梁惠王下)【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頞è,鼻梁。赵岐注:“疾首,頭痛也;蹙頞,愁貌。”】eg.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傳諸?使楚人傳諸?(孟子·滕文公下)【传,教授】eg.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韫,收藏。匮,同“柜”。】12.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甘苦之辯矣。(辯通辨)13.甘,《說文·甘部》:“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按此一乃指食物。14.校勘:“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孙诒让间诂:“依下文,‘则’下当有‘必’字,‘人’下当有‘为’字。”按,其下文为“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莊子曹商使秦处穷闾阨巷。注:“穷闾,偏僻的里巷。”其实“穷闾”也即“阨巷”。闾,《说文·门部》:“里门也,从门,吕声。《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本义为里巷的门。……二十五家相互群居成为伴侣。可见,后引申指民户聚居处或里巷。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列御寇》:“《广雅》:‘闾,居也。’古谓闾中道为巷,亦谓所居之宅为巷。《广雅》‘衖,居也。’衖、巷古字通,闾、巷皆居也。故穷闾或曰穷巷。”“处穷闾阨巷”也即《论语·雍也》之“居陋巷”。槁项黄馘者。注:“馘(ɡuó),这里指脸。”“馘”有二音二义:念ɡuó,指古代战争中割取对方战死者的左耳,也指割下的左耳,代指杀死的敌人,字又作“聝”。念xù则指脸。《集韵·职部》:“况壁切,面也。《庄子》:“槁项黄馘。”(《汉语大词典》《庄子·列御寇》:“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黄馘者,商之所短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黄馘,謂面黄熟也。”)万乘之主:周制,天下地方千里,兵车万乘。所以称天子为万乘之主。这里指秦王。悟、从:使动用法。醫,《說文·酉部》:“治病工也。”從酉(酒古字)殹聲。古醫多借酒爲引。字又作“毉”,以古巫醫不分也。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名篇有《逍遥游》、《秋水》、《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关于《庄子》的重要注本】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今人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也值得参考。【注释】化,《说文》:“教行也。从七(huà),从人,七(huà)亦声。”段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今以化为变七(huà)字矣。”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即今俗所谓翻跟斗。”七(huà),《说文》:“变也。从到人。”到人,段注:“到者,今之倒字。”怒,《說文·心部》:“恚(huì)也。從心,奴聲。”《字汇·心部》:“怒,恚也,愤也。”引申指气势盛:怒马、怒涛、怒放再引申为振奋。例: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之二二:“帆翅初张处,云鹏怒翼同。”垂,《說文·土部》:“远边也。”后以陲为之。志,《说文·心部》:“意也。从心之声。”“之”也表义。徐锴《系传通论》:“心有所之为志。”故有:志向、志愿、有志于等词语。抟,《说文·手部》:“以手圜之也。”本义是以手团物。凡大鸟鼓翼击水,两翅之动作与团物极其相似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说文·心部》:“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本义呼吸。段注:“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引申有:叹息、气息、休息、停止、生长(如“休养生息”)、子女(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此句译为:雾气、尘埃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下句的‘其’同。”苍,《说文·艸部》:“艸色也。”段注:“引申为凡青黑色之称。”文中“苍苍”指天的深蓝色。杨宝忠谓“……邪?其……邪?”是古代汉语选择问句常见句型,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呢?还是……呢?”《庄子·养生主》:“天与?其人与?”此其句例。“其正色邪”,“其”是代词,代指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是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如译为“大概”,则语气不顺。于智荣、邸宏香亦谓“其”或单用于后一分句,或两个“其”字连用于两个分句,与疑问语气词“邪(耶)、与、乎”配合使用,为选择连词,构成选择问句。其例另有: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子以为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二)“无所至极”:书中注:“没有到尽头的地方。”极,《说文·木部》:“栋也。”徐锴系传:“极,屋脊之栋也。”登极,即上屋顶。引申为极点。如:登峰造极。至,书中释为“到“。一说:“至、极”为同义复词,“至”亦“极”意。《史记·春申君列传》:“物至则反,冬夏是也。”正义:“至,极也。极则反也。冬至,阴之极;夏至,阳之极。”负,《说文·贝部》:“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一曰:受贷不偿。”(受贷不偿:受人施予却不回报)徐灏《段注笺》:“负之古音古义皆为背。《释名》曰:‘负,背也。置项背也。’”“因之为自负,故训为恃。又为背人(背德忘恩)之称,即受贷不偿之谓也。凡战败必背走,故又为胜负之称。”坳,洼下。古代从“幼”得声之字有“曲、不平或不顺”等意,如:石不平貌曰“石幼”;山曲曰“岰”;木丩屈曰“柪”;土洼曰“坳”;器中不平曰“幼皿”;袜颈曰“袎”(颈是向内弯曲);颈不随(即颈项转动不自如)曰“幼页”;心戾(即心中违逆)曰“怮”。(同源字又如:濃:水厚;膿:汁厚:醲:酒厚;禯:衣厚;秾:花木厚。王力著有《同源字典》)培,《说文》:“培敦。土田山川也。”(加厚,是指土地、田园、山川等等而言。即于植物根部或墙堤等的根基部分堆土。)文中义为“凭借、依靠”。圖,《说文》:“画计难也。从囗,从啚。啚,难意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图谋画计,图之引申义也。(按,杨谓本义为区域、版图、地图。)“抢,突过。”此句陆德明释文:“抢,司马(彪)、李(颐)云,犹集也。”如此,“抢榆枋”即“落在榆树檀树上”。(按,“集”古文作“雧”。《說文·雥部》:“雧,群鳥在木上也。”則“集”字本義爲棲止,與至、止之義相通。)控,《说文》:“引也。”(开弓,即拉开弓弦。有方向性,故凡伸明其事者皆得曰引,如弓以引而伸其曲诎也。)故“控”引申有:驾驭、控制;投等义。果,《說文·木部》:“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引申为:结果→成就、实现→饱足、充实(如:食不果腹)等。文中“果然”注意古今之别。飡,同餐。晋崔譔注:“三飡,犹言竟日。”唐成玄英也说“往于郊野,来去三食”。但这种看法有可疑者。首先,古人通常一日二餐。其次,“莽苍”为郊野之色,这里指近郊。古代城镇规模不可能太大,去近郊不必“来去三食”或曰“竟日”。再说,每餐后都可有腹“果然”之感,何必“三食”?《仪礼》、《礼记》多有“三饭”之说,指饭时三次用餐(《汉语大词典》“三饭”条释为“谓第三次用餐”,不确);且非必确指三次,而有“多吃”之义。如《仪礼·特性馈食礼》有“尸三饭告饱、尸又三饭告饱”的说法。所以“三飡”实际是吃饱饭、多吃点饭;因“莽苍”极近,所以非但不必携粮,吃饱饭去而返归,肚子还是饱的;正与“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对比,即如郭象所注:“所适弥远,则聚粮弥多。”年,本义指禾谷成熟。《说文·禾部》:“穀孰也。从禾千声。”董作宾《卜辞中所见之殷历》:“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故“年”引申有:年成、收成→年龄。朝菌不知晦朔:晦,夏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夏历每月初一。此处“晦朔”代指一个月。此句译为: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一个月的长短。椿,因其高龄,后用以喻长寿;如“椿年”为祝人长寿之词。唐钱起《柏崖老人命予赋诗》:“帝力言何有,椿年喜渐长。”“椿”亦用以指父亲。如“椿庭”:《论语·季氏》篇记孔鲤趋庭接受父训,后因以“椿庭”为父亲的代称。“椿萱”,椿、萱连用,代称父母。《诗·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谖草,萱草。后世因以萱称母。牟融《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椿萱並茂】喻父母健在。特,《說文·牛部》:“朴特,牛父也。从牛,寺声。”本义指没有阉割的牛,乃公牛。(朴,张舜徽《约注》引张行学说:“朴谓质朴未离,牛之未犗(jiè,阉割)者。《论横·童知篇》:‘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此其证也。”)引申为独特等义。【第二段】窮,《说文·穴部》:“极也。从穴,躬声。”徐锴《系传》:“入与穴,是极也。”极,终结之地、尽头。引申有空、贫穷等义。文中“穷发”指极荒远的北方地带。发,毛,这里指草木。旧说,地以草木为发。廣,本义指四周没有墙壁的大屋。《说文·广部》:“殿之大屋也。”段玉裁注:“覆乎上者曰屋,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矣,是曰廣。”故引申有“宽广”义。且,副词,将要。古书例:汉王充《论衡·变动》:“故天且风,巢居之虫动;且雨,穴处之物扰。”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出,火且尽。”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仪礼·乡射礼》:“杠長三仞。”郑玄注:“七尺曰仞。”另一说,八尺为一仞。《说文·人部》:“伸臂一寻,八尺。”即伸开两臂的长度为一寻,也为一仞。比,本义指亲密、和睦。《说文·比部》:“密也。”例:《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朱熹集传:“比,上下相亲也。”引申有:配合、适合(《逸周书·大武》:“男女比。”朱右曾校释:“比,合也。使無鰥曠。”)又有:勾结(如“朋比”)、副词,都(“比比皆是”)等义。徵,《说文·壬部》:“召也。从微省,壬为徵。行于微而文达者,即徵之。”从微省:当依段注作“从壬从微省”,段注:“会意。”壬为徵:意为“壬是古徵字”。“行于”句:当依段注“文”作“闻”。此句意为:行为隐蔽而声望显达于外的人,就徵召他。故许以“徵召”为本义。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征》:“余谓徵字当以徵兆为本义……字从微者,徵兆为事物初见之端,隐微未显,故从微也。”意为:从小到大,从微小到显著。本义为徵兆,引申为证明、证验、取信等义。【辨】:征,从彳,正声。正又表示到某地去,征本义为出征,远行。宋荣子,即宋鈃(jiān),战国中期思想家,与孟子同时。劝,本义为勉励,鼓励。《说文·力部》:“勉也。”古文献例:《国语·越语上》:“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引申为鼓动、劝说。数数(shuòshuò),等于说“汲汲”,着急或急迫的样子。此句意:宋荣子对于人世的荣辱毁誉都不曾放在心上,不曾汲汲追求过。列子,战国时哲学家。传说他得风仙之道,能乘风而行。御,《说文》:“使马也。”徐锴曰:“卸解车马也。或彳,或卸,皆御者之职。古作驭。”【辨】在驾驭的意义上,“御”与“驭”相通。但是,“御”常指驾车马的人,“驭”一般指驾驭车马的动作。在抵御的意义上,上古写作“御”,后来都写作“禦”。“若夫”四句:若夫:至于。乘:驾驭,这里当“顺应”讲。正:正气,指自然的本性。乘天地之正:指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六气:指阴、阳、晦、明、风、雨。辩:通“变”,变化。御六气之辩:指驾驭风雨寒暑的变化。无穷:无限境界,实为宇宙。恶乎待:何所待,意即什么都不依靠。且:副词。尚;还。“至人无己”三句:至人: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的人。圣人:又次于“神人”的人。无己:顺应自然,忘掉自我。无功:不求有功。无名:不求有名。此三句意:“至人”那里没有“自我”,“神人”不建功业,“圣人”不求声名。關雎【注释】關,《說文·門部》:“以木橫持門戶也。”即门栓。但古之木栓横达门框。此诗借为象声词。關關,叠音词,鸟的和鸣声。要注意叠音词和词的重叠形式的区别。叠音词是重叠两个音节所组成的词。单个字只表音,不表义,合起来才表示一个意义。又如:(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翩:疾飞。翩翩:风度美好貌。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霍:据《尔雅》:“大山宫(围绕)小山谓之霍”。霍霍:磨刀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鸟名。离离,繁茂貌。词的重叠形式也是重叠两个音节所组成的词,在形式上和叠音词相同,但表意上有区别:单个的字表意,整个词的意思和单个的词有关系。如: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意为:走啊走,走了又走)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孔雀东南飞》)(物物:每一物;种种:每一种)洲,《說文·川部》字本作州。“水中可居者爲州”。后用为州县名,本义用洲表示。淑,《說文·水部》:“清湛也。”又《人部》:“俶,善也。”段注:“按《釋詁》、《毛傳》皆曰‘淑,善也’,蓋假借之字,其正字則俶也。自淑行而俶之本義廢矣。”故淑之“善”义爲俶之通假字。“君子好逑。”注:“逑,配偶。”《說文·辵部》:“逑,斂聚也。”《詩·大雅·民劳》:“惠此中國,以爲民逑。”毛傳;“逑,合也。”鄭玄笺:“合,聚也。”又:《人部》:“仇,讎也。”段玉裁注:“《左傳》曰:‘嘉偶曰妃,怨偶曰讎。’……仇爲怨匹,亦爲嘉偶。”《禮記·緇衣》:“《詩》云:‘君子好仇。’”鄭玄注:“仇,匹也。”則“逑”爲“仇”之通假字,作“配偶”解。《毛詩》作“逑”而三家《詩》作“仇”。君子:《诗经》中贵族男子的通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注:“順水之流而取(依朱熹說)。”《爾雅·釋詁下》:“流,擇也。”又《釋言》:“流,求也。”皆釋“流”之假借義。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謂“流”通作“摎jiū”,《後漢書·張衡傳》注:“摎,求也。”《廣雅·釋言》:“摎,捋(采;以手沿物摘取。)也。”王念孙疏证:“《周南·关雎》篇:‘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流’与‘摎’通,谓捋取之也。捋流一声之转。”則“流”爲“摎”的通假字,清儒此說遠勝朱熹說。“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注:“寤,睡醒。寐,睡着了。”薛恭穆谓寤有“梦”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凡梦亦通言‘寤’。”《说文》:“寤,昼见而夜梦也。”《逸周书·寤儆》:“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孔晁注:“梦为纣所伐,故惊。”寤寐即梦寐。成语有“夢寐以求”,语文词典都认为语本《关雎》,意谓“连睡梦中也在追求,形容愿望迫切”。如“寤寐求之”与“梦寐以求”含义不同,寤寐只作“不论醒着或睡着”或作“日夜”解,而不能训作“梦寐”,则辞书当兼收二个条目,不当单收“梦寐以求”。又寤与寐如意义相对或相反,连用时一般亦当视为偏义复词,不当分训。从修辞上讲,与其说“不论醒着或睡着都在追求她”,倒不如说“连睡梦中也在追求她”更符合言简意赅的修辞原则。求,即裘之古文,借为乞求之求,又为其本义造裘字。“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注:“芼,选择。”杨宝忠谓《说文》:“芼,草覆蔓也。”训“择”之字作“覒”。《说文·见部》:“覒,择也。”《玉篇》引《诗》作“左右覒之”,盖三家《诗》有作覒者。毛《诗》作“芼”,借字也。课本径依毛传训“芼”为选择,失之简。鐘:古代乐器。鍾:盛酒器。王充《论衡·语增》:“文王饮酒千鍾。”引申有“汇聚;集中”义。在古文献使用中,会相通,即用“鍾”指乐器,用“鐘”指酒器。总结本文通假字

1.窈窕淑女(淑通俶,善也)

2.君子好逑(逑通仇,匹也)

3.左右流之(流通摎,捋也)

4.左右芼之(芼通覒,择也)小國寡民【注释】小国寡民:使国小,使民少。小、寡: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魏源引王雱(pānɡ)曰:“国小民寡,则人淳厚;国大民众,则利害相摩,巧伪日生。”用:《說文·用部》:“可施行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用》:“用者,桶之初文。”(按:即古甬字。)“观甲文用字之形,皆以三直画为干”,“横画第示为饰之横栏。”“凡可以受物之器皆可名桶。”引申为使用。甬再加木成桶。重死:以死为重。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无所乘之:注意“无所……”结构。“无所……”表示没有……人或没有……事物等。“无所……”是动宾结构。“无所乘之“即没有乘坐它们的人”。意为没有乘坐的必要。乘:《说文·桀部》:“覆也。”王国维:甲文象人乘木之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乘之本义为登,引申为加其上。许训覆也,与加其上同意。”復:《说文·彳部》:“往来也。”(来了又返回)引申为“再、又”。文中此处可释为重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自己吃的食品为甘甜,以自己穿的衣服为漂亮,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适,以自己家乡的习俗为快乐。甘、美、安、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詩經七月“一之日觱發”注:“觱發,大風觸物的聲音。”《說文·仌部》:“冫畢,風寒也。”段注:“《豳风·七月》:‘一之日觱發。’传曰:‘觱發,风寒也。’按:觱發皆假借字,冫畢冫犮乃本字。”又:“冫犮,一之日冫畢冫犮。”故据《說文》可知,“觱發”宜释为“风寒冷”。觱發:双声连绵字。古无轻唇音。类似:匍匐、缤纷、蝙蝠皆为双声。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不光华,而且也不暖。是穷苦人穿的衣服。故“衣褐”作为农夫的标志之一。又以“短褐”指代平民,还以“释褐”表示做官。“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注:“趾,腳。舉趾,指舉足下地,開始耕種。”似以“舉足”爲耕之動作。蓋古以耒耜二人耦耕,須以足踏耒之下部,使耜入土,故以“舉趾”表示耕種。孔穎達疏亦曰:“耕以足推,故云‘無不舉足而耕’。”看來也即以足踏耒發(拨)土。“同我婦子,饁彼南畝。”注:“南畝,泛指田地。”“南亩,泛指田地”虽不误,然失之简:为何田地叫“南亩”?《汉语大词典·十部》“南亩”条释为:谓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如谓“南坡向阳”,似尚有理可说;而谓“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则显然说不通了:平原地区,无所谓向何方开辟。关键在于对“亩”的理解有误。《国语·周语下》:“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韦昭注:“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畎亩相间,畎即今所谓垄沟,亩即今所谓垄台。古人设计畎亩,主要是为用畎顺水。又《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孔颖达疏:“是于土之宜,须纵须横,故或南或东也。”则“东西耕”即东亩,也即今农民所谓“东西垄”;“南北耕”即南亩,也即今农民所谓“南北垄”。农田设计为东亩或是南亩,要依地势、水情、风向等具体条件而定,也即古人所谓“物土之宜”。以农田南北垄的居多,故泛称农田为“南亩”。饁,《說文·食部》:“餉田也。從食盍聲。”往田野送饭。畯,《说文·田部》:“农夫也。”(掌管农事的官。王引之《经义述闻》:“率人曰夫。”)段谓田畯为主农之官,又名田,又名畯,又名农,又名田啬(穡)夫。死则为神,受祭。懿,《说文·壹部》:“专久而美也。”本指专一而长久,因而美好。《大词典》:1.美、美德。《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孔颖达疏:“懿,美也。”“深”是其引申义。遵:《说文》:“循也。”顺着走;沿着走。爰,《說文·部》:“引也。從,從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爰)字只象二人相引之形。自爰假为语词,乃复制从手之援以代爰字。”借作虚词后又造援字。【遲日】《诗·豳风·七月》:“春日遲遲。”后以“遲日”指春日。“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注:“只怕被公子強迫帶回家去。殆,副詞,只怕。”毛传:“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与也。”郑玄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女感事苦而生此志,是谓《豳风》。”按,毛、郑二说不同,但都不以为该句语涉暴力。毛郑所谓“感其物化、感阳气、感阴气”,虽略嫌牵强,但无非是“触景生情”之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动物多于此季节生殖繁育;女大当嫁,农事又辛苦,故感物而思春伤怀,欲嫁以开始新的生活,是很正常的事。所以郑玄释为“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公子者,公女也。王先谦集疏:“《荀子·强国篇》杨注:‘殆,庶几也!诸侯之女亦称公子,见《公羊》庄元年传。公子嫁不愆期,故翼幸庶几与女公子同时得嫁也。”宋朱熹集注:“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亦与毛、郑义大致相合。“怕被国君(或说奴隶主)的儿子强迫带回家去”,甚至把“殆”释为“压迫”(高亨《诗经今注》),为近年来后起之说,盖受时俗影响,难以为据。绩:缉麻。把麻析成细缕捻接起来。《说文》:“缉也。”缉:析麻捻接成线。《说文》:“绩也。”二字互训。秀:《说文·禾部》:“上讳。”徐鍇《系传》曰:“禾實也。有實之象,下垂也。”《毛传》:“不荣而实曰秀。”《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宇,《说文·宀部》:“屋边也。”屋檐。户:单扇门。《说文》:“护也。半门曰户。”穹:《大词典》1.物体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2.天空。3.高。4.大。5.深。6.漫远。7.穹庐;毡帐。8.穷尽。【穹窒】完全堵塞。《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郑玄笺:“穹,穷。窒,塞也。”向:朝北的窗。《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徐灏《段注笺》:“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朱骏声:口象牖形。墐(jǐn),塗。按:《广韵》渠遴(lìn)切,当为去声,读为jìn。《大词典》为去声。凡用泥涂塞皆为墐。《吕氏春秋·季秋纪》:“蛰虫咸俯在穴,皆墐其户。”高诱注:“咸皆俯藏于穴,墐塞其户也。”【墐户】涂塞门窗孔隙。入此室处: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汉书·食货志第四上》:“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春令民毕出于野,冬则毕入于邑。其《诗》曰:‘四之日举止,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则是民春毕出于野,冬则毕入于邑。”又按:据《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郑玄笺:“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于畔上种瓜”,知古农夫由春至秋在田庐中食住,种瓜以补食物不足;邑中之居因无人居住已逾半年,故须“穹窒熏鼠”也。亨:古者亨通之亨、享献之享、烹饪之烹皆作亨字。古文皆作亯。《说文解字》:“亯,献也。从高省。曰象进孰物形。”《说文解字》又曰:“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金文亯字正像一高台建筑。在古代,这样的高台建筑,除了宫殿便是宗庙或神庙。根据其“享献”之义,可知这种高台建筑属宗庙或神庙。宗庙或神庙是举行祭祀的地方,故其字有“享献”、“享祀”之义;宗庙或神庙是人与鬼神相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