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1.gif)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2.gif)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3.gif)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4.gif)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2fcadce842727c4a31df4c08779335a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
一“末世论”:基督教神学思想中的时间观《循环诗人》的史诗《仙后》第三卷有一首诗,“万物在时间中腐烂,最终到达顶峰”。“时间”用一把无情的刀来切割和消除世界上所有的美丽事物,它们的枝叶和芳香的花朵都无法避免。在这首“变化的史诗”中,时间是“老头发,有湿花,用沙漏”和“用毁灭的刀来切割和(生命)”(spener368,692,712)。斯宾塞的时间描述典型地体现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时间是无情的,可以摧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学者们一般主张,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念深受古典传统的影响,并通过考证“时间”一词的希腊文含义,以及时间所粘附的古典神话故事,勾画出一幅时间破坏力量的生动图画(胡家峦150-152)。古希腊哲学家对时间进行过深刻的思考,认为时间是变化之源。1人的生命运动也是一种时间运动,同样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古希腊人则要求以勇气、旷达、放荡、狂醉、洒脱、道德努力等具有酒神精神的生命意志,去抗拒生命的变动不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确典型地反映了具有希腊酒神精神的时间哲学观。根据学界的研究,诗人们通常抒写了五种战胜时间的有效方式:及时行乐弥补时间之短暂、恋爱成婚延续子嗣、博取诗名长存人间、英雄壮举传唱千秋、信仰上帝让灵魂永恒(胡家峦164-170)。不难看出,除信仰基督教上帝可以带来灵魂的不朽外,学界的探讨基本是以古典传统关于人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为参照坐标,从生命意志的酒神角度,审视人生短暂状态下的人类行为意义,较少从基督教的角度去思考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观。事实上,虽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深受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影响,并开启了近代理性启蒙的先河,但宗教信仰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甚至日常生活的中心,是维系那个时代得以运转的枢纽和支柱。伊丽莎白女王执政的谋略是寻求新教、清教、天主教之间的平衡,斯宾塞诗歌的中心议题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莎士比亚的作品充斥着圣经主题;英国17世纪的政坛变故被史学家称为清教革命,大诗人弥尔顿因“替天行道”(tojustifythewaysofGod)而名留青史,玄学派代表诗人约翰·邓恩的主要诗歌都涉及宗教题材,等等。既然那个时代的宗教气氛如此之浓烈,势必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看法。纵观英国16、17世纪的宗教关键词,具有最大时间意义包含量的宗教词汇则是“末世论”。对“末世论”所传递的时间意义进行梳理,有助于增强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时间观的把握。基督教“末世论”思想源自《圣经》,《圣经》有多处记述世纪末景象。《旧约·阿摩司书》(8:9-14;9:1-15)最早预言了世纪末景象,世界被黑暗笼罩,以色列人灾难不断,但上帝会让以色列人获得新生,享用甜酒、蜜奶和果园。旧约时代的“末世论”表现了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的悖论关系:赐福与诅咒、威胁与奖赏(Jeffrey240)。这种思想延续到了《新约》。圣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52)中提及,死人会在最后的审判日复活。“末世论”的主要叙述文本是《新约·启示录》,其主题涉及人类恶贯满盈,人间异象叠生、灾难重重,世界到了自己的尽头,基督再次重临人间,发起善恶大战并进行最后的审判,邪恶之徒得到惩罚,圣徒和良民得以复活,基督国得以建立。虽然“末世论”思想是子无虚有的妄谈,人类历史从来也没有出现《启示录》描绘的世界末日场景,然而,“末世论”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已经演变成一个精神隐喻,包含着结束一个动荡年代、开辟一个崭新时代的美好愿望。“末世论”强调通过毁灭而获得新生,每当社会急剧动荡时,“末世论”就可能盛行。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末世论”较为盛行。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就有浓厚的末世论思想,认为人类已经进入宇宙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路德的悲观末世论影响了那个时候大部分文人的信仰和态度(ToulminandGoodfield76)。在英国,罗马天主教被看成是《启示录》所描绘的伪基督,英国国教被认为是代表耶稣的真正教会,英国国教和罗马天主教之间的斗争被视为是耶稣重临和伪基督之间的较量。当代斯宾塞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斯宾塞深受“末世论”思想的影响,《仙后》第一卷、“变化诗章”,《小爱神》,《哀怨》都表现出“末世论”主题(Hamilton253-54)。同时,学者们也意识到,时间问题是斯宾塞诗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体现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普遍焦虑态度,时间的物理刻度、时间的摧毁性和催生作用、时间的流逝性和永恒性、人类时间的短暂性等诸方面,是斯宾塞诗歌表现的主题(Hamilton688-89)。然而,学者们对“末世论”和斯宾塞诗歌的时间观之间的关系却未给予足够重视,使得本身具有丰富时间含义的“末世论”成为独立于时间讨论之外的宗教术语。其实,审视斯宾塞诗歌的世纪末图景,可发现斯宾塞诗歌包含着“末世论”时间观:时间导致的死亡和腐朽与原罪相关;时间具有朝圣性质;时间同时包含线性运动和圆形运动两种流变模式;创世时刻的时间意义具有空间化的特征。斯宾塞不仅有古典传统对时间稍纵即逝的焦虑心态,更有基督教的宇宙时间意识。二时间之恶——《仙后》的思考《圣经》对时间的叙述包含了赐福和诅咒的双重属性。首先,时间是上帝的礼物,混沌的世界因时间而获得秩序、美、和谐。据《创世记》(1:14-18)记载,上帝造出太阳、月亮和众多星体,其目的是“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由此产生了时间,世界得以昼夜更替、四季轮回。人类始祖堕落之前,伊甸园经历着时间,但亚当和夏娃如同天使,不受时间的任何影响。然而,人类始祖违背上帝禁令,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带来空前的灾难。神对亚当说:“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从此往后,死亡和腐朽便与时间相伴,赐福的时间演变为诅咒的时间,时间成为人类无法摆脱的负重。把原罪与时间河床中生成的死亡、腐朽联系起来,其实质是对宇宙时间进行基督教化处理,而基督教的“末世论”正是时间流动产生腐朽和死亡的宗教表达语汇。故此,“末世论”和宇宙时间之间发生了必然的关联,斯宾塞对此是有深刻体认的。《仙后》第三卷第六章描写美妙的“阿多尼斯花园”,那里有娇嫩的繁花、绚丽的百合、形态万千的物种,但它们都逃脱不了时间“镰刀”带来的腐朽和死亡,生成为死的开端。斯宾塞称此种宇宙时间为“邪恶时间”(wickedTime)。新教改革时期,“邪恶的”(wicked)一词包含浓烈的基督教原罪意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诗人,斯宾塞接受了欧洲大陆加尔文教义的影响。加尔文教义将时间产生的流变性、腐朽性归结于人的原罪。基督教的原罪实质上是人破坏了人和上帝之间的立约。2人破坏神圣契约,不断地背弃上帝,其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蜕化,其后果必然是世纪末灾难。斯宾塞诗歌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来展现“邪恶时间”的杀伤力量,验证神圣立约遭受破坏的恶果。一种方式是通过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的腐败、黑暗、空无,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仿佛走到了尽头。这以《牧人月历》和《哀怨》表现得最为鲜明。《牧人月历》的开篇季节是一月,羊群虚弱,大地荒凉,牧人柯林·克劳特得不到爱情,心情如霜冻,如同这严寒的时节;《牧人月历》的结尾时间是十二月,柯林·克劳特在爱情方面仍无任何斩获,象征死亡的冬天却已来临。虽然《牧人月历》蕴含了多重主题,但始于冬天、止于冬天的结构无疑具有深刻的寓意。柯林多次指责狼(坏牧师)阴险狡猾,羊群(基督徒)受到伤害,好牧师的果子未成熟之间就掉落了,暗示了是非颠倒的现实如同寒冷的冬天。柯林对这样的现实感到绝望,全诗以“再见了欢乐……/再见了我亲爱的人……/再见了我的小羊羔和羊群/再见了森林……/再见了……”结尾,仿佛末日已经来临,悲观气氛由此可见一斑。《哀怨》更是以九首系列诗歌暴露人们未遵从基督教美德,现实世界日趋恶化。例如,虽然《时间的倾圮》(TheRuinsofTime)聚焦的是从毁灭到新生的基督教话题,但其题目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原罪引致的时间颓败。该诗不仅叙述了代表人类文明的大都市(如罗马)的陨灭,也哀泣了个体生命的消亡,表明人类文明的毁灭是与个体生命的死亡紧密相关的;同时,诗人通过讲述人们对诗歌的遗忘来谴责对美德的失记,认为基督教美德的缺失是演绎时间灾难和世纪末景象的罪魁祸首。在五年后出版的《仙后》第五卷序诗中,诗人更是力陈世纪末的宇宙和人间异象,痛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黑白颠倒,哀叹“世界已经失去了青春,时代已经开始变老”。斯宾塞勾画“邪恶时间”破灭力的另一种方式则是诗人擅长的寓言象征手法,通过描写地狱、地牢、宇宙动荡的溃败场面,影射人类解除神圣立约后的多灾多难。时间无情地给人类带来了满目破败和劫数,世界如同到了末日。这一手法在《仙后》中使用得尤为突出。《仙后》第一卷第五章描写“骄傲之宫”,直接将骄傲之宫女主人与基督教原罪联系了起来。骄傲之宫女主人名为卢西弗拉(Lucifera),显然是撒旦原名卢西弗(Lucifer)演变而来,表明骄傲女王破坏了上帝有关谦卑的立约,成为了撒旦的同类。斯宾塞笔下的卢西弗拉骄奢傲慢,宣称天王朱庇特或者任何权重位高者是其父亲,并自诩为维纳斯般的天后;她和代表六种罪的兽类组成一个马车队,共同象征七种罪恶,与《启示录》中象征伪基督撒旦的七头兽形成对应。撒旦被赶出天庭后堕入地狱,卢西弗拉的漂亮宫殿里面则有一个阴森恐怖的地牢,里面关锁着历史长廊里的高官显贵,但因屈服于骄傲女王卢西弗拉,犯了人类的原罪,嫉妒、暴虐、放纵伴随着他们的生命,其功业成为一片废墟,终生努力化为一抔灰烬,而且,“所有这些人被放置成一堆,/如同屠户案上的动物尸块”,更为可悲的是还有更多的相似者正源源不断地加入他们的队列(第46-51节)。“动物尸块”表明地牢里面的人过着虽生犹死的日子。这里,诗人的描写显示出世纪末的典型特征:地牢、废墟、虽生犹死、灾难性的破坏。当然,这一切皆与骄傲女王有关,象征着背弃上帝的后果。时间没有保存人的功业伟绩,反而由于人不断地背离上帝,时间带来了覆灭,彰显出因原罪而导致的时间的邪恶性。《仙后》通过寓言手法描写时间因人类原罪而变得邪恶,并由此而招致腐朽和死亡等世纪末场面,远远不止骄傲之宫。在《仙后》第四卷中,有一位名叫阿蒂(Ate)的女主人,背弃了基督教上帝对友爱的要求,专事播撒仇视、憎恨、战争种子的行当。诗歌的叙述者说她来自地狱,暗示她与出卖友爱的犹大是一丘之貉。但丁在《神曲》中把叛卖耶稣的犹大放在地狱第九层第4环,与地狱底层的撒旦为邻。阿蒂的住处也毗邻地狱,完全是一幅因战争、仇恨引致的世纪末景象:瘟疫和伤害盛行,土地荒芜,人类相互残杀,高贵之人横尸荒野,王权化为乌有,圣殿遭受玷污,城堡夷为平地,巍峨之城倒塌,普通民众流离失所(第一章第19-26节)。“变化诗章”中的变化女神是一位泰坦族女勇士,暗示了她自以为是的骄傲原罪。3她野心膨胀,不甘心尘世的卑位,发动了一场推翻宇宙诸神、以谋求高位和权力的宇宙之战。根据诗人的叙述,这场撒旦式原罪引发的战争带来了世纪末劫难:地球的容颜被改变,万物的秩序和位置被改变,上帝的祝福变成了诅咒,公正的法律和谦恭有礼的原则遭受破坏,是非颠倒,善恶混淆,死代替了生,生灵涂炭,世况更加恶劣(第五章第5-6节)。三亚10s——不同的朝圣之旅虽然时间因为原罪而具有毁灭和死亡的特性,但末世论的时间观具有很强的辩证性,即时间既导致死也带来生,与自然宇宙的时间运行性质是一致的。当然,末世论的生死观不是花开花谢、冬去春来的物理生死观,而是强调时间对人类行为所萌生的宗教意义,人要充分利用时间进行朝圣之旅,人因时间河流里面的朝圣行为而获得新生,时间因人的宗教行为而具备了朝圣性质,这是时间的祝福方面。时间之所以被赋予朝圣因素,是由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决定的。自人类始祖失去乐园后,人类就踏上了一条流浪之途,但人类流浪的目的是回到出发点(乐园)。所以,人类的流浪之路也是朝圣之路。然而,如西方学者所言,虽然人类历史充满苦难、死亡、罪恶、阴谋,人类也不断地离弃上帝,但是上帝从一开始就给予人类以希望,计划恢复人类失去的一切,基督会重临人间。这个宏大计划需要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Fraser61)。人类的准备活动就是广义上的劳作活动。“劳作”是一个隐喻,喻指基督徒为了在耶稣二次重临中获救所做的一切努力。有学者指出,基督教可被看成是一种关于“关键时刻”意义的宗教,意思是说,人应该倾其所有时间进行“劳作”活动,以便在“关键时刻”(themomentofcrisis)回到神的身边(Fraser65-66)。利用时间进行劳作以便赢得上帝的荣光,更是新教伦理的劳动准则。新教伦理学说的集大成者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Baxter)十分看重时间在赢得上帝荣光活动中的意义,认为浪费时间乃是罪恶之首,甚至认为超过身体需要的睡觉也是浪费时间,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人们应该利用时间进行体力或者心智方面的劳作,劳作可以抵御与肮脏生活有关的诱惑,甚至被认为是生命意义所在,“不愿劳动是神恩缺失的征兆”(qtd.inWeber157-59)。斯宾塞是一位新教诗人,自然没有偏离这一传统。可以说,斯宾塞的主体诗歌皆是朝圣诗歌。斯宾塞写给雷利的信说,《仙后》的“总体目的是按照美德和崇高的原则,塑造一位绅士或者高贵的人”,贯穿其中的主要线索是亚瑟王子寻找仙国女王格洛丽安娜(Gloriana),沿途的冒险历程将尽显亚瑟王子的美德(Spenser714-16)。根据英国民间神话,亚瑟王子在与敌人作战时身负重伤,被仙女接走,伤愈后将返回英国,重建强大的帝国(Greenlaw,etal1:352)。斯宾塞是按照亚瑟王子返回英国这一思路进行构思的。亚瑟王子寻觅格洛丽安娜,实为走向荣光的朝圣之途,因为“Gloriana”的含义就是“glory”(荣光)。时间河流之中的朝圣之旅,既需要主体的美德参与,更需要神恩的介入。亚瑟王子的冒险历程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朝圣模式。一方面,亚瑟王子体现了《仙后》各卷颂扬的完美品德,诸如虔诚、节制、忠贞、友谊、公正、谦恭有礼等;另一方面,亚瑟王子也体现了神恩的决定性作用。他随身携带的圣水,装备的盾、矛以及其他武器,都具有神奇的力量,关键时刻能使亚瑟王子和其他骑士英雄摆脱险境,转危为安。《仙后》其他英雄的朝圣之旅基本上遵循了亚瑟王子的朝圣之旅模式,只是他们没有亚瑟王子那样完美的品德,容易误入迷途,更需要时间去完成朝圣之旅。这里仅以第一卷《虔诚的传奇》为例子,简要地分析一下时间的朝圣意义。第一卷的主人公红十字骑士受命去屠杀恶龙,解救受困的乌娜父母,但只因他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无法知晓神恩的伟大力量,沿途历尽艰险。他首先被大巫师伪善的外表所蒙蔽,在巫术的作用下,抛弃代表英国国教的乌娜(Una)小姐,被看似漂亮的女巫杜阿莎(Duessa)所迷惑,误入骄傲之宫。虽然红十字骑士逃离了骄傲之宫,避免了被投入地牢的厄运,但由于一路上与杜阿莎淫乐,耗尽了他的体力,后被巨人所擒,投入牢洞里面。后来幸好有代表神恩力量的亚瑟王子相救,使他免于一死,并与乌娜相聚,但他的体力和精神状况极为糟糕。乌娜后来引导他来到神圣之宫,身体得到医治,精神上受到洗礼,形成虔诚的信仰美德。正是由于时间河流之中的一系列事件,使得红十字骑士完成了从“老亚当”向“新亚当”的转化,担当起了英国守护神圣乔治的角色,为他成功屠龙做好了准备。红十字骑士最后与恶龙大战三天,虽然艰难,但有神恩的相助和时间带给他的坚定信仰,屠龙成功,恢复了乌娜父母的伊甸园国度。红十字骑士的经历充分展示了时间的积极性一面,时间成为培养基督教美德的温床。斯宾塞的主要诗歌作品都十分注重时间对美德的催生作用。《牧人月历》围绕牧人一年四季的日常活动而展开,斯宾塞以月历形式作该诗的主体框架,内容涉及牧人的劳作、娱乐以及宗教活动等,并与每个月的季节特征和环境氛围相对应,暗示了人的活动与时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牧人”一词隐喻了田园牧歌式的伊甸园境界,然而,牧人的现实世界却是痛苦的,牧人希望通过对现实罪恶的揭露和鞭挞,根除撒旦的邪恶,通过时间而培育美德,从而实现重建伊甸园的神话。《祝婚曲》通过时间来歌颂爱的美德,实则是将时间和爱联系起来。该诗的时间背景是夏至,黑夜时辰最短,而且黑夜之中仍有爱的活动,不仅象征着爱对死亡的胜利,更隐喻了时间是培育爱的温床;全诗365行,与一年365天相对应,充分表明每时每刻都应该培育爱、歌颂爱,让爱盈满宇宙。《四首颂歌》呼请人类不仅要利用时间享用世俗之美、世俗之爱,更要在时间之中沉思神圣之美、神圣之爱。四时间的圆形运动之道时间之所以被赋予催生美德的祝福性质,乃是宇宙时间的两种运行方式使然,而这两种运行方式又与“末世论”的时间观相对应。宇宙时间遵从线性和圆形两种方式运行,线性时间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直线趋势进行运动,其结果大多生产腐朽和死亡。时间的圆形运动轨迹则力图避免时间带来的腐朽和死亡,今天的花朵明年会再开,今天的太阳明天会照样升起,意即时间会回到自己的起点。斯宾塞《仙后》第三卷第六章“阿多尼斯花园”里面有成千上万个灵魂,等待宇宙守护神给他们穿上肉身之衣,然后从一扇崭新之门出去进入尘世;度过尘世岁月后,再从另一个陈旧之门再次进入阿多尼斯花园,“回到它们最初的出生之地”,其运动轨迹“就像一个轮子,从老到新循环不止”(第33节)。其实,希腊神话里面,阿多尼斯本身就是按季节变化而死而复生的繁殖神或复活神(MorfordandLenardon144-46),其生命遵从着不断轮回的圆形线路。宇宙时间的圆形运动在宗教意义上得到了深刻的阐释。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提出,人的灵魂源自不朽物质构成的星球,当人的肉体消亡后,灵魂会回到起初出发的地方(Plato58-61)。这无疑是圆的运动,是古希腊人对圆形运动的崇拜心理的体现。古希腊人认为只有运动着的物质才是不朽的,圆形运动是既无起点也无终点的运动,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于是,圆形运动成为描述神圣和永恒事物的运行方式的一个隐喻,天体和灵魂便与圆形运动挂上了钩(汪子嵩等829)。基督教也强调圆形轨迹对教徒的重要意义。人是上帝创造的生灵,伊甸园是人类的初始之家,对基督教徒说来,生命的终极意义是经历时间的洗礼后,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进入新耶路撒冷,这自然是圆的运动。法国人类学者伊利亚德在考察宗教仪式的本质时指出,初始的时刻是最神圣的时间,物理时间的线性流动会带动万物离开最开始的神圣时间,进入世俗时间;世俗时间是无序的、混沌的,具有破坏力,而神圣时间则体现了秩序和美,充满创造的力量,宗教活动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回归神圣时间(Eliade49-92)。这样,在宗教学看来,圆形运动就是一种完美的运动,神创世之初或者万物之始的时刻具有永恒的时间意义,一切时间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回归到永恒的时间意义中来。末世论思想也不例外,它不仅期望终结一个混沌无序的时代(线性时间),更期待开启一个新纪元,而启动一个新纪元实质上就是重归起初的神圣时刻,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运动。斯宾塞素谙时间的圆形运动之道,他的主要诗歌作品都涉及时间的圆形运动。成名之作《牧人月历》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四季12个月,是一个圆。《小爱神》的时间跨度始于春天,止于第二年春天的复活节,时间跨度一年多一点,也是一个圆。《四首颂歌》从尘世之美、世俗之爱上升到天庭之美、神圣之爱,恳请人类踏着时间之舟,回到爱的源头,又是一个圆。《祝婚曲》包含了两个隐秘的时间之圆:一天之圆和一年之圆。根据美国学者海尔特的考察,《祝婚曲》从第一天的晨曦之时歌吟到次日的晨曦之时,是一个圆。同时,该诗的数字结构与一天和一年的时间之圆形成映照。全诗共有24个诗节,与一天中的24小时相对应,其中第17个诗节不仅提及夜晚来临,而且叠句也与前面16个诗节的叠句不同,将全诗分成两部分,暗示婚庆的日子是夏至日,那天白天是17个小时差一刻,夜晚则是7个小时多三刻;全诗共365个长诗行代表一年365天,68个少于5个音步的短诗行则是一年中的季节数、月份数和周数之和(Hieatt9-12,66-69)。《仙后》更体现出时间圆形运动的主题意义。斯宾塞给雷利的信说,仙国女王举行一年一度的12天节日庆典,由此开始了《仙后》骑士出征完成所交付的使命。对于12天庆典究竟何所指,斯宾塞学界有不同的解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是《牧人月历》所指的伊丽莎白时期的圣诞节期,从12月26日持续到次年1月6日,12天;也有人认为是指伊丽莎白登基庆典日(11月17日),斯宾塞经过诗歌改造,用这天代表一位骑士一年的历险故事,构成一卷书,12位骑士则需12年共12卷书的历险经历;当然,也可能是《牧人月历》所指的新年庆典,3月25日始;或者是4月25日英国守护神圣乔治日,庆祝者是王室的嘉德勋爵,伊丽莎白是最高位的嘉德勋爵(Spenser717n.51)。凡此种种,皆说明这12日庆典暗含一个旧事物的结束、一个新事物的开端。耶稣的诞生结束了旧律法时代,开辟了新律法时代;伊丽莎白的登基日标志着一个新纪元,而伊丽莎白又被看成是上帝的代言人,自然与英国的守护神圣乔治相等同了;当然,新年庆典同样地暗示了辞旧迎新的圆形运动路径。此外,《仙后》每卷12章,数字12极可能与一年的12个月相对应,象征着一个完整的圆形轨迹;每卷的英雄骑士完成使命后,会回到仙国女王的宫殿,也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前卷的骑士英雄在返回宫廷的途中会遇到下一卷刚出发的英雄骑士,时间也大体是每年的春天。这就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众多圆形结构。其次,虽然《仙后》没有完成计划中的12卷,只完成了6卷以及第七卷“变化诗章”两章零两节诗歌,但其完成的卷数也具有深刻的圆形含义。“变化诗章”起初并没有随1596年的6卷本《仙后》出版,直到1609年出版《仙后》对开本时才首次面世。斯宾塞研究界曾对“变化诗章”是否归属第七卷有过争论,因为诗人已经去世10年,该章的创作日期和诗节数,以及所谓的第七卷的标题等,都是当时的出版商安排的,迄今仍未发现斯宾塞的手稿。不过,从该章的内容和斯宾塞十分迷恋的数字象征意义等方面判断,“变化诗章”当属第七卷。据福勒考辩,中世纪传统认为数字7是变化的世界之数,因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7重天是变化的,与“新生、永恒、以及最后荣光”的数字8形成对照;同时,数字7也是不变之数,因为7是10之内的唯一素数,规定了它的恒定性,暗示着“上帝那不受影响和不可改变的属性”。“变化诗章”所表现的变化和永恒的主题,是与数字7的象征意义相一致的,应该是第七卷的内容(Fowler57-58)。比厄曼后来从《启示录》中得到启发,发展了福勒的观点,认为“变化诗章”将两章零两节分别归属第七卷的第6、第7和第8章,是有深刻的象征含义的。数字6表示上帝创世的6天,而尘世又是变动不居的,这与第6章的主题是对应的,变化女神带来了世界的混乱和动乱(末世论的覆灭层面);数字7表示有序变化的自然宇宙对无序动乱的宰制,第7章中的自然女神则判决变化女神的谋乱违背了神对宇宙的安排;数字8则表示新生和复活(末世论的回归层面),呼应了第8章的表现主题,即一切归于和平、宁静,回到最原初的神圣状态(Bieman233-38)。不难看出,虽然福勒和比厄曼的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暗含了一个圆,事物经历了一个由动到静的过程,回归到最初的和平状态,“变化诗章”属于第七卷,斯宾塞完成了自己的史诗创作,虽然没有到达原计划的十二卷。而且,就全诗的总体结构而言,前六卷表示尘世的变化,与创世的6天相对应,骑士英雄虽然基本完成了交付的使命,但并不十分完美和彻底,只有到了第七卷,变化女神的谋乱失败,世界归于安息,回复到初始的神圣状态,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运动。五《重要性》中的时间势力相交织的现实末世论认为世界之所以到了自己的尽头,是因为恶到达了空前的境地;同时,正因为旧的世界到达了自己的尽头,所以需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或世纪。西方传统宇宙论认为,创世之初的世界处于一片混沌状态,神圣的、邪恶的、自然的等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是神发动了善恶大战,创造了一个有序而和谐的宇宙;神在创造宇宙万物的同时,对宇宙空间和宇宙时间也进行了有序的安排。就基督教而言,上帝和天使的宇宙空间属于最高天,距离地球最远,那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只有永恒;行星天位于最高天和地球之间,它们会经历时间,但不受时间的影响,也是永恒的;地球上个体生命的时间则是线性的,决定了世上的一切生物有生有死,基督教将万物的死归咎于人的原罪。不难看出,西方传统宇宙论的时间概念除了体会时间的线性流动外,更看重用空间方式来描述时间的各种存在意义,即对时间进行空间化处理。空间被赋予各种存在意义的时间概念,这样就解除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性,即过去、现在、将来、永恒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时间转换化为空间,实际上是对各种意义的宇宙时间处于共存并置状态的描述,时间维度可以像空间维度那样,自由地进行重叠和切分。4这非常有利于表现各种存在意义的时间势力相交汇的末世和创世的情形,《启示录》对此有着深刻的体现。在《启示录》中,与宇宙最高空间相联系的永恒时间意义是耶稣和天使;地球位于永恒的天体之下,被线性的物理时间所主宰,具有腐朽性;同时,与宇宙最底空间相关联的邪恶时间意义是伪基督。此外,地球上物理时间的线性流程不复存在,过去、现在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表现为死人的亡灵跨越了时间的疆界,来到处于现在状态的人间,接受最后的审判。创世时刻,这几种体现宇宙空间和宇宙时间意义的各种势力,都交汇到了一起。耶稣的最后审判实际上是对世界进行重新洗牌,是继上帝创世之后的又一个创世事件,他按照宇宙空间的意义结构,对万物享有的时间意义进行重新安排,有福的人将摆脱自然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阶》课件(公开课)
- 《风险认知与行为》课件
- 《陈再道世贸天街》课件
- 数控车床技能鉴定培训单元1数控车削加工基础知识
- 2025年固原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成人教育超市――现代成人教育模式的探索
- 七夕节营销策略解析模板
- 2025年灯柱灯杆项目发展计划
- DeepSeek科普学习解读
- 贫困生申请书400字
- NB/T 11459-2023煤矿井下直流电法勘探规程
- 2025高中物理《课时作业》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1册课时分层作业(八)
- 十七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 爆花(2023年陕西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自主签到培训课件-早安!幼儿园
- 小学项目化学习案例
-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 2024-2030年中国大宗商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强化提升1解三角形中的三线问题(解析)
- 异地就医备案的个人承诺书
- 2024-2030年中国ODM服务器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