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及意义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1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及意义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2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及意义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3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及意义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4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及意义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及意义摘要: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当时及现代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的意义。“知行合一”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一个思想。“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要求人们把自己的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提高内心的道德水平,达到崇高境界。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同时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今天,重新解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法律、道德和文化具有现实性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法,从知行本体和工夫方面,做到道德思想与道德实践活动、知和行的一致。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内涵;意义ABSTRACTWangYangMingputforwardtheideaofunityofknowledgeandthought,andthedevelopmentofmodernsocietyatthattimehavethemeaning.Theunityofknowledgeandpracticeisanideaofmoralcultivationandmoralpractice."Know",mainlyreferstothemoralconsciousnessandideology."Line",mainlyreferstothemoralpracticeandpracticalaction.Theref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andpractice,t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moralconsciousnessandmoralpractice.Knowledgeandpracticerequirespeopletoputtheirmoralknowledgeintopractice,soastoimprovetheinnermorallevel,toachieveloftyrealm.Societyinthecontinuousdevelopment,butalsoinseparablefromthedevelopmentofculture,today,re-interpretationofWangYangMing'sunityofthoughtandthought,socialdevelopmentofthelaw,moralityandculturehasrealisticsignificance,providesagoodwayofthinkingandmethods,Fromthelineofknowledgeandwork,todomoralthinkingandmoralpractice,knowledgeandlineofthesame.Keywords:WangYangMing;Thethoughtof"unityofknowinganddoing";Connotation;meaning目录引言 4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产生 5(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5(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5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7(一)“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71.知行本体 72.知行相即 73.知行并进 9(二)“知行合一”的宗旨和工夫 101.“知行合一”的宗旨 102.“知行合一”的工夫 10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11三、“知行合一”思想的意义 13(一)对加强网络道德的现实意义 13(二)对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14(三)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14四、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促进和济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是一种精神面貌。由此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0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数次提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我们中国人注重传统思想的价值观念,讲究“知行合一”,也就是强调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那么,在今天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水平、投身于道德实践活动中,把积极的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这就需要把重点放在“知行合一”上。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回归的大环境下,“知行合一”思想对提升人们道德品质有激励作用,它在提高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一定的桥梁作用,对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指导道德实践有着现实性的意义。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产生(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明朝中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技术也不断提高,表现在纺织工业和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在《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张祥浩.王守仁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化,与此同时带来的是社会矛盾在不断加剧,农民负担重,承受不起严重的赋役和税收,带来的是农民起义的出现,这一活动的规模一步步壮大,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危机。同时,也刮起了一阵文学风潮,尤其是统治阶层的人,其中多数人受过程朱理学的教育,也对此产生了怀疑,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冲破了程朱理学思想要“遵守纲常伦理,消除内心的欲望”的束缚。处在巅峰时期的理学慢慢地走向没落,不再受人们的敬仰,处于被动地位,王阳明对程朱理学产生了反感,对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提出的观点先知后行,并不是很赞同,感觉这种说法分离了道德意识和实践活动,两者相悖,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王阳明身处在发展着的社会,看到这一现象,“知行合一”思想的萌芽在王阳明心中产生了。张祥浩.王守仁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在道德实践理论方面,知、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儒家哲学中,知行问题所讨论的是道德知识与道德践履的关系。一般来说,知是一个标志主观性的范畴,行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标志人的外在的行为的范畴。在古代,不同思想家对问题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观点,对“知行合一”有着独特的见解,王阳明吸取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并加以创新,有了自己的见解,为“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知行说”在宋代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宋明理学思想中,其中朱子的知识观和实践观,他们的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先有知后有行、且行比知重、知与行紧密相连。宋明理学中,行与知是相对的,但这里的行并不是用来指任何行为,而是指在实践中,人们现有的认知能力。如张南轩说:“行者不是泛然而行,乃行其所知之行也”。董平.王阳明的哲学实践本质——以“知行合一”为中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01):15-20.另一方面,知识的意义是比较广的,因为知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所以要知道不仅指知识的主观表现,也可以指知识的行为。在理学中表明,格物致知属于知,而不属于行,尽管求知穷理本身也是一种行为。在宋儒时期的思想有关知与行关系的讨论,表明“真知”是当时特别关注的一个观点,它是指真切的知道。从道德认识层面来说,真知表示人的道德情操达到了很高的地步。因此,这些人一定把自己已经理解的道德知识应用到道德实践活动中,从而不会发生知与行彼此脱节的现象。反过来说,知而不行,不能把本身所达到的认知落实在实践行为中,证明了行动者到“真知”的境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知本身包含了行,王阳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其思想的产生有了一定的理论渊源。董平.王阳明的哲学实践本质——以“知行合一”为中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01):15-20.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一)“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1.知行本体我们说到“知行合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知行本体,明白它的含义。本体一词,是指其本来状态或本身意义。王阳明的“知行之本体”,指的是知和行的本来关系或本来意义。具体而言,知识本体论,无非是在实践中谈理论,指“知行合一”。反过来说,如果知和行相互隔绝、各不关照,也就不是知行的本体了。重要的是,从知和行自身来说,两者是未有知而不行者,有知必有行。也就是说,指没有认识就不去行为的人,或者是有了行为一定会有所行为的人;如果“知而不行”,那么还不能说已经“知”了,只能说是“未知”。由此可以看出,关键词是知行本体的本体。王阳明讲的是要注重“知行合一”的本意,人们在从事道德实践活动中不能违反原则。吴光.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01):29-32.吴光.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01):29-32.知对行来讲,起着指导作用,行对知来讲,起着实践的作用,可以看出,两者互不离。他认为后者更重要,认为两者是同一过程的的开始和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彼此呼应,知与行是统一的。因此,在他的思想中,实践行为的意义更为重要,即必须在行为过程中,正确把握知和行两者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命题突出了“行是知”这层含义,上面王阳明提到的,知识与实践本体论是原初的,也强调了这个意思。综上所述,知行本体到底指什么呢?一句话来说,就是指知和行最初的的状态,这是从本体的角度上,对“知行合一”关系的确认。2.知行相即之前谈到了知行本体,论证“知行合一”的思想,还可以从知行相即这一层面展开来说。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以及知行的特征方面展开的。(1)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从静态方面来说,知是行的目的和统帅,行是知的途径和手段。知和行是相同行为的两个不同方面。如说人必有学问之心然后为学,学问之心即是意,即是为学这一行为的主意,而为学这一行为则是学问之心的贯彻。再者说,人必有教亲之心然后奉养,孝亲之心即是意,即是奉养这一行为的主意,而奉养这一行为则是孝亲之心的实现。在这里,认知是实现行为的宗旨,是现在人们通常说的目的意义,而行为是认知的实践,具有手段的意义。简单说,前者就通常说的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和意义,后者是在说完成这件事情所用的手段。目的是手段的指导,而手段则是目的得以实现的方式。有目的,就有手段,手段就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手段,都会考虑到最终的目标。我们都知道,目的离不开手段,同样知离不开行,离开行的知没有归属感,离开手段的目的是一种妄行,而不是笃行;目的和手段也是同样的道理,失去了方向与目标。毛启鉴.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99(01):43-44.毛启鉴.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99(01):43-44.行动是知识的开始,知识是行动的总结。知和行是两个方面的问题,谁也离不开谁。从时间层面来说,没有先后。比如说,在工作上做某一活动的方案,现在做可以说知识是行为的指导,如果过一段时间再着手准备,付诸行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行为是知识的实践。(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动态方面来说,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知与行的关系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同一过程中,知与行是不能被分割的。知的范围内包含着意识,单从人的行为在外部来看,意识仅仅是一个开始,它在人的整个行为活动中处在第一阶段的位置上,可以看出,它是整个行为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把它说成是行。从行为是认知的表现,实践是观念的完成看出,行的范围还包括行为实践。在整个知识的过程中,行是一个终结者,是整个行为活动的最后一部分,肩负着最后的使命,但从这一点讲,是对知的体现。王阳明想到的是,知不是不能指代行,行也不是不能指代知,就知和行本身的含义层面看,他们就是互相包含的。不管是指哪些方面,就其范围或者是对象来说,知中包含着行,行中包含着知,“知行合一”。吴兴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6.吴兴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6.(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从知和行的特征来说,知行是合一的。从一个人的举止行为中可以看出其对某些事物或道理是否理解的透彻,是否积极的道德行为也会影响到对自身道德意识的判断,是对笃实和精察很好地体现。在这里,知之时是指学问思辨等思维、意识、知识的活动。行之时是指外在的、客观的、物理性的行为和举动。知行的两个特点是良好的观察性和真实性。同时,他认为无论是认知过程还是实践活动,其实都需要两者兼顾。在道德认识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本着对事情的真实去做,那么人对知识的了解就不会清楚。人在行动中,如果行动者不能进行细致的思考和探究,则这些行为是盲目的,这样,他们实现不了活动的效果。他的思想说明在任何道德实践活动中,知和行就好像一对孪生姊妹,形影不离,彼此包含着,以这样的形式论证“知行合一”。换句话说,知与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同一过程。孙宽.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太原科技大学.2015.7孙宽.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太原科技大学.2015.73.知行并进知行并进,是王阳明主要思想“知行合一”的一个体现方式,主要是指对学问思辨行的解释异于传统的解释。他以为,学、问、思、辨不能独谓知,笃行亦不可独谓行。学问思辨行的提法,并不是谓学问思辨之后才有行,而是学问思辨的过程即是行,而行的过程即是知,学问思辨行原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仅从不同的角度言,而有学问思辨行的区别。故学而有行,行而成学。学问思辨行,即心里合一、知行并进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知行并进,其中说谈到的并进,是没有时间差的。他虽然以走路作比喻,走一段路程认识一段路程,遇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感到迷茫,不知道往哪走,问了别人,便有了方向,继续前进。但比喻终究是比喻,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法,并不意味着先行而后促进知,或先知而后促进行,而是知行即意味着行进,行进即意味着知进。知行并进,指道德认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总的来说,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行本体、知行相即和知行并进三方面,这三方面的内容也反映出了知和行的关系,知里面蕴含着行的,行里面蕴含着知。我们可以看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使我们明白,我们不管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要做到“知行合一”,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而不只是在口头上答应了,却没有行动。从更高层次上说,“知行合一”思想为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卢世超.浅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D].河北大学.2009.6卢世超.浅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D].河北大学.2009.6(二)“知行合一”的宗旨和工夫1.“知行合一”的宗旨这里所讲的,“知行合一”是指人们自我反省自身的提高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王阳明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说的是“知行合一”的宗旨。“知行合一”的宗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知与行是同一的。它们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不能单单讲其中的一个。有时候我们很清楚道理的所在,并不是如实所做这件事,这是不支持的,因为道德教育离不开知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独立存在,相反,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其中的关系是两者不可分割。其二,行是知的基础,知是行的肯定。良好的道德认识在人的道德活动中起促进作用,人们的行为也受道德约束。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更加注重内在精神。另一方面,在实施德实践活动时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在实践活动中反思,是否做到自己所宣扬的,内外都一样,表里如一。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P88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P88“知行合一”这个思想的问世,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其特点和作用。它的特点是知和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为行创造了先决条件,行是知的关键。作用是提升人们的思想素养,使人们拥有高尚的境界。“知行合一”有以下含义,首先,知行作为一种工夫,两者无法分离,彼此依赖;其次,在这个工夫中“行”的意图,战胜心中不好的想法,是道德思想落实到行为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知行合一”是道德思想的集中表现。“知行合一”的宗旨,指主体的道德知识付诸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一个过程,道德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2.“知行合一”的工夫“知行合一”的具体工夫成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知和行是一个整体,“分为两件”这种说法不合理的,不管从理论或者范围方面来讲,都是对知行关系的一种否认,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同样把“本是一个工夫”的知行给分割了,故知行不能“分开两截做”。王阳明常说“圣学只是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工夫本不可分离”。王阳明认为知行说做一个,既指概念,更指工夫。而“不行不足谓之和”体现了“知行合一”说的实践精神和工夫意义。所讲的一个工夫,不管有事无事,要存天理、克私欲。人在没有事情的念想着天理的存在,而不去渴求欲望,是在说知,也是在说行;人在有事的时候更会常常想着天理的存在,也不会想到得到欲望,是在说行,也是在说知。那么,人们在存天理与去人欲中的不断变化中体现了知行的合一。吴光.谈谈阳明学的真精神———兼论刘宗周黄宗羲对阳明学的转型[J].教育文化论坛,2010(4):1.吴光.谈谈阳明学的真精神———兼论刘宗周黄宗羲对阳明学的转型[J].教育文化论坛,2010(4):1.在宋儒理学中,以致知为知,以力行为行时,王阳明并不赞成这一说法,把致知说成行、把力行说成知就算完成了“知行合一”所要解决的任务,是要在根本上要使致知和力行在人的每一活动中紧密结合,也就是知行并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行相即是在说知行合一概念本身的联系,而“不行不足谓之和”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工夫意义。简单地说,一个工夫是说,在任何时候,人们都要有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意识。在知行关系中,知和行是互为前提的。在人的日常行为里,它们两者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知和行相互促进,人人都有道德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道德的要求,便达到了良知的条件。因此,当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时,人脑中形成的意识是活动的开始,行为是由道德标准所允许的,这是良心的实现。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一大心学理论,其中有良知说和致良知论。良知说可以被概括为本体论,致良知论又是本体和工夫论的总结。致良知,是从良知本身到良知运用的一个过程,又或是心中压制的愿望,回归自己良心的一段经过。良知,指的是道德意识,每个人都有良知,应该学会满足,是一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的内在。良知具有普遍性、先验性和直觉性。致,指对事情的反复观察中,更体现在实践活动上。在王阳明思想中的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也就是把我们作为本体,最初的本性,在良知面前一一展现出来的过程,这便是“知行合一”。前者是指人作为主体,从事客观实践,后者是人们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吴光.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两点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2(5):7-8.吴光.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两点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2(5):7-8.在晚年时期,他强调,要特别把与致良知这两者区别开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良知,但不能在任何事情上追求它的根本,很明显,这是区别他们两者一个思路。致良知,你心里能分辨好坏的良知,跟着良知的指引去做事就是“知行合一”,比如:一个小孩掉水里,你的良知第一反应就是去救人这是好的,反过来,你不去救他,就是不好的,前者是“知行合一”,后者是泯灭了良知。“知行合一”正是强调知与行之间的同一性,如果说某一件事,我们有了想法而没有付诸行动,那我们还是不能得到什么,相反,用理念体现在实践中,就有可能得出良心不等于不知道,良心不明,这种说法是不可接受的。反过来,思想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可以说是“良知不致即是未知”,良知被等同未知,这一说法王阳明是不能接受的。表明,良知与致良知的学说和以前的知行本体的说法有所区别。吴光.吾心自有光明月———阳明良知学简论[J].教育文化论坛,2013(3):4.吴光.吾心自有光明月———阳明良知学简论[J].教育文化论坛,2013(3):4.不管是“知行合一”或是致良知,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方法不一样而已。它们都是在说要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相应的道德思想。三、“知行合一”思想的意义“知行合一”,知指道德思想,行指道德实践活动。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中,知和行包含的层面越来越深。伴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化的虚拟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就要求自身在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行为中统一。在现实社会中,要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我们党的领导,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职能机构和广大的政府工作人员队伍,因此,反腐倡廉优势必不可少的,同时也离不开践行核心价值观,丰富国家、民族和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力量,这就要求人们在落实道德行为活动时,提高自身道德认知,也就是做到知和行的合一。林丹:《称手的“知—道”——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现象学分析》,《中国哲学史》,2008年林丹:《称手的“知—道”——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现象学分析》,《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一)对加强网络道德的现实意义公民在网络行为活动中要使用正确的网络语言,如今伴随着更多的网络暴力事件的涌现出来,侧面反映出了,网络公民忽略了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实践活动没有统一,没有做到知和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重点在与知和行的合一,也就是知行相即,二者共存。网络公民要自觉加强网络道德认知,正确的运用在网络行为中,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加强公民对于网络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网络公民道德意识是关键,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这样在网络道德方面才能更好地体现“行”出来。要做到知行相即,一是认知是行为的指导方向,我们要大力加强对网络道德观念的宣传,把带有正能量的思想传播下去,强化人们在在社会、职业和家庭中的道德意识。二是行为是认知的实现手段,要监督网络道德实践活动,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公民在上网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知和行是网络公民的行为活动的一个基本准则。“知行合一”的宗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和行是同一的,也就是公民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是同时存在的不是独立的,不能扔下网络道德,人们在网络上随意做各种行为活动,这种做法是不赞成的。在网络道德实践活动中不要忘记网络道德品德,这是我们文明上网最基本的。其二,行是知的基础,知是行的肯定。公民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知识,落实到具体的道德活动中去。公民还应更多地关注网络道德,重视网络道德的教育,在网络行为活动指明方向。“知行合一”思想对加强网络道德有积极的作用,网络公民要更加注重自身网络道德的提高,自觉将网络道德转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二)对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法来维持它的公平和正义。山西省纪委制作了一部作品--《警钟长鸣》,主要说的是贪污腐败的问题。它是一部关于反腐倡廉的教育片,记录了很多的的贪污腐败的典型案例,全片长达50多分钟,从不同方位、多种角度、深层次地解析了他们犯罪的原因、思想发生的变化的过程。贪污的人员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知和行两者脱节。“知行合一”的工夫没有做到,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他们没有克制住内心的欲望,自己的道德意识没有及时跟上,贪污腐败的思想是他有所道德败坏行为的开始,没有及时遏制,这也是说的知和行没有统一,知是行的基础,因此,一定要自觉加强道德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相一致。任万明:《从朱熹到王阳明:理性自觉原则向意志自愿原则的转换》,《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任万明:《从朱熹到王阳明:理性自觉原则向意志自愿原则的转换》,《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知行合一”思想为加强反腐倡廉提供了方法。要做到知行并进,就是说道德认知与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一方面,知促进行,官员树立良好的道德思想,时刻要保持清醒,淡定从容,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要有正确的态度,道德意识和实践活动一致,想法和行动要一致,知和行要一致。另一方面,用行促进知。当身边发生贪污腐败的事件时,提高警惕心理,加强对自己的监督。时刻保证自己的头脑处于清醒的状态、严守底线。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道德思想和实践活动,从知行本体来讲,增强自身的约束力,将已有的理论指导用到实际行动中,致力做到“知行合一”。(三)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三方面密不可分。从个人层面说,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官兵战士总是第一时间奔赴抢险救灾的现场,他们不怕辛苦,时刻在担心他人的安危;在铁路上工作的职工也会在每个恶劣天气全力以赴地去抢修铁路,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铁路能够畅通无阻。官兵战士和铁路职工们用自身的行动体现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主要说的是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学与做的统一,紧密联系。我们要用自身的行动体现了“知行合一”,把道德认识落实到了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这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在道德实践活动去诠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把道德认识落实到了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身上不仅仅是一句句口号的体现,而是在他们每天的工作中,也就是实践活动中践行着这一宗旨,“知行合一”的宗旨,就是将道德思想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展明锋,陈勇:《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道德与文明》,20展明锋,陈勇:《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3期.“知行合一”思想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在“知行合一”里,一方面,知是行之始,我们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要有对核心价值观更深层次的认知;另一方面,行是知之成,在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中去,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做一份贡献。也就是说,主流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良知,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指南。可以借鉴“知行合一”的工夫,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把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想的和做的一样,用行动感染着身边人,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活动一致,知和行的合一。四、结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知与行是相互贯通的,知行并重。其实,做到“知行合一”并不难,人人都要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积极的投身于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为身边人树立榜样,起带头作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下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在如今很多现实性的问题上,如在加强反腐倡廉和网络道德以及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