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_第1页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_第2页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_第3页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_第4页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年10月25日上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研究会和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新轻工业与相关问题研究研讨会”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杂志联合举办。广东知名学者以及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的共八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会长、《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蔡齐祥主持了本次座谈会。参会专家学者就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1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模式论和观点蔡齐祥(《科技管理研究》杂志主编)对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Rifkin)所著《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进行了归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两条:第一是认为石油人均产量已达到了峰值,全球石油产量峰值将会来临,原油价格飞涨不可避免,世界深陷经济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现尾声;第二是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熵账单即将到期,近200年来石化原料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向地球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止了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空散去,导致地球温度灾难性的转变,继而会对未来生命造成毁灭性打击。以石化燃料为基本特点的二次产业革命难以为继。因此,新的工业革命势必日渐兴起,使人类走向后碳时代。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可再生能源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五种支柱:(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样建筑物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它存贮技术,以存贮间歇式能源;(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5)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所用的电可在全球电网平台共享。里夫金还认为,对于中国而言,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种选择。中国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更加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例如煤、天然气、油页岩;另一种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里夫金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他的观点,与世界各国领导人都有交往,有很大的影响。他自己也积极投身于许多国家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规划与试点。蔡主编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重大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展开讨论,并深入研究相关的问题。2第三次工业化变革与广东转型升级:从政府政策看和环境升级面临的挑战东的“再工业化”路平(广东省科技厅研究员;广东省经济学会、省体改研究会顾问)分析提出,要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路和机制推进广东的“再工业化”。他首先谈到要盯紧国际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进入2012年以来,国际、国内连续出现一系列引人关注的事件:2012年6月11日温家宝总理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作了《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接着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并在9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突出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五项原则———创新驱动,服务发展;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统筹协调,遵循规律;坚持改革开放,合作共赢。2012年6月,英国著名刊物《经济学家》发表了杂志负责创新与科技报道编辑保罗·麦基里(PaulMarkillie)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系列文章,提出制造业数字化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新的制造方法(3D)、打印新材料及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将形成合力,产生能改造经济、社会进程的巨大力量;同《经济学家》呼应,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在把握制造业发展形势与需求的基础上颁布了《高价值制造战略》,提出大幅增加高价值的公共投入,设立高价值制造业技术与创新中心,利用一流科技基础,抓住高价值制造的发展机遇。再一本著作是美国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Rifkin)引起广泛关注的专著《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这几个文件、讲话和专著讲的都是一个主题:“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新产业革命初见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温家宝语)。这几个文件和著作提出一个共同论点:经济困难时期,往往也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酝醖的关键时期,而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又为经济发展开辟出新的领域。2008年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华尔街的贪婪和不可救药,以及里夫金指出的以石化燃料和相关技术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日薄西山,无法支撑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世界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关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发展路径,有些提法、观点、思路和机制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如上所述,保罗·麦基里把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归纳为五个方面,他特别提醒中国不能再拼劳动力的价格,“廉价劳动力算不上一个特别显著的优势。”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产业更具挑战性,他提出的三D系统(3DSystems)新型加工方式、管理体制从自上而下集权变成组织模式的扁平化结构、能源和信息网络的结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熵(Ontropy)在经济、社会、科技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的作用等,都需我们从头学起。路平进一步分析,广东目前转型升级的矛盾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遗留的,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最艰难的是观念转变而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广东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267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万元(折合7800美元),为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广东也是一个制造业大省,2011年制造业产值为10万零84亿元,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腹地各市,深圳、佛山、广州三个工业大市就有接近4万亿元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省制造业总产值的40%。从发展阶段看,广东已进入工业化后期。2012年,广东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复杂、困难和严峻的形势,前三季度,广东仍保持7.9%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仍达4万亿元,保住了第一经济大省的位子。但广东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经济规模并不代表生产方式的先进。即使从经济规模看,广东同紧随其后的江苏、山东也相差无几,以2011年数字计,江苏、山东同广东差距不过400—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浙江、江苏都高于广东,制造业产值江苏、山东都超过10万亿元,略高于广东;从创新能力和R﹠D投入看,江苏连年都排名全国第一,R﹠D投入超千亿元,占GDP2.1%(广东900多亿元,占GDP1.85%)。其次,广东的产业发展缺乏创新能力。来料加工类的企业占广东很大比重,东莞就不用讲了;即使自主民营企业占很大比重、公认创新能力强的深圳,来料加工类企业仍占很大比重;佛山是制造业产值达1.7万亿元的大市,但企业规模小,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多。广东虽然有超过10万亿元的制造业产值,一直被“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困扰。全国制造业的平均增加值只有26.6%(美国44.9%、日本34.9%),制造业企业2011年R﹠D投入强度只有0.78%,广东这个比重只能更低。“三产不大”的最大问题是企业只重视装备资本的投入和进口设备,不重视研发、设计、专业服务等高端生产服务业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引进。第三,企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的障碍造成行业垄断、金融对中、小、微企业歧视,等等。这些问题,病因是消费、金融、投资和外贸,分析起来依然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还在生产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遗留问题,过分信赖投资、外贸,不重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利用,不注重能源的节约,不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不注重新技术、新能源和互联网的应用,没有把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放在关键的位置,没有以市场为导向配置创新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的中、小、微瞪羚企业,或“隐形冠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要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路、观点、机制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路平对立足“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广东“再工业化”提出了若干建议:(1)“再工业化”不是“工业化”,是数字化制造业同高端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再工业化”是美欧发达国家近年来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虚拟化,鼓励实体经济回归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同于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工业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即在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工业就业人数比重占大头,按照这个标准,广东,特别是珠三角腹地已达到工业化后期。按照通常的解释,“再工业化”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通过政府帮助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实现新兴部门的增长。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目的更清楚,就是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和高端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在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背景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占领产业链的高端。对这个问题,广东要十分清醒。长期以来,广东一直把“三来一补”作为主要的工业发展模式,在世界产业链中,满足于低端的加工、装配等环节,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外商是不会在广东建立研发机构,更不会转让核心技术的,即使加工、装配也被富士康、诺基亚控制。2012年10月,新华社对中国最大宗电器出口产品手机进行调查,预计2012年中国将出口10亿部手机,但90%的利润都被苹果、三星赚去,约5%归富士康、诺基亚,中国靠廉价劳动力只能赚得1%。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占据高端产业链,下大力气实现制造业数字化并和高端生产服务业融合,从“微笑曲线”的全过程支持制造业,特别是上游的研发、设计、人才培训,下游的展览、销售等专业服务。(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既要引导、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骨干企业集中,又要积极支持、扶植创新型的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创新最敏感,只有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才能取得实效。企业是不同的,实践证明,最没有创新积极性的是国有垄断性企业。深圳、顺德的经验证明,最有创新积极性的是民营制造企业和创新性、科技性的中小微型企业。广东应当学习德国的做法,大力培育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使之成为创新主力。(3)重视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链的完整性建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培育新兴企业、发展新型制造技术最成功的一种模式,美国的硅谷、广东的专业镇、浙江的块状经济都是例子。到2011年,广东经省级认定的专业镇有326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64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1%;镇均GDP达50.2亿元,镇均工农业总产值达136.7亿元,镇均企业集聚度为1130个/镇(珠三角地区共2286个/镇);全省产值超千亿元的专业镇有6个,超百亿元的有103个。专业镇已成为支撑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下一步如何发展?一镇一策太笼统了。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专业镇的产业链,因为:完整的产业链是提高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基础,有利于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有利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传播和渗透,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专业镇下一步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创新,必须有创新平台作依托,包括工业设计、信息传播、展览推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产学研组织是专业镇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智力资源、人力资本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4)抓紧体制改革,改自上而下集权式垂直管理体制为扁平化结构的组织模式。现行的发展模式是政府掌控着资源和财源,掌握着计划和审批大权,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便是一句空话,国营垄断企业才得以独揽一切。要建立新型体制,改变自上而下集权式垂直管理体制,建立扁平化结构的组织模式,按着分布式方向发展,使产品更具个性化、多样化。(5)智力、技术、创新、人才决定未来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是颠覆性的,它将颠覆大规模的流水作业方式,颠覆依靠资源、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它依靠的是智力、技术、创新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突出智力的作用,加大创新和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不仅要建立高层次人才团队、工程技术和设计团队,还要加大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建立多层次的创新激励机制。(6)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缺乏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是创新的最大障碍。首先是文化氛围,中国的传统观念、意识形态、教育制度都不利于创新,必须改革;其次是税收政策,只顾国家增收,不顾企业、个人利益是创新最大障碍之一;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科技体制等可以说难关重重,不下大力气是改变不了的。3第三次工业化:综合就是创造允执其中的弄潮儿张启人教授(国内外知名经济控制论和系统工程专家)分析认为,自上世纪研究工业或产业发展历史以来,明智者乃是首先探究作为万变之宗的科学技术在关键时段的披荆斩棘开创新猷的拓荒表现,于是,几次科技分水岭也就形成了几次工业革命的催化剂。20世纪后叶有关“新技术革命”的连篇累牍乃至鸿篇巨制,实际上只是对“新工业革命”的科技内涵给予穷神知化的前挽后推而已,因此,不能脱离科技发展的主导作用去谈论工业实践范畴的渐进更新。促成一代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是一个群策群力的紧跟时代需求的创新性花团锦簇,从来不是单一的科技标杆能够纵横捭阖、左右气候的。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内燃机、飞行器、电动机、电话、照明灯泡、电影、电报、电磁波理论、细胞学说、遗传学说、相对论、原子学说、量子力学、放射性物质、坦克、汽车、航海轮船、新式常规武器等的优势互补,综合取胜;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原子能利用、计算机、智能软件、数字化制造、机器人、互联网、移动通讯、激光扫描、遥感、GPS、人造卫星、航天科技、DNA、干细胞操作、生物克隆、杂交水稻、有机农业等科技实践编织出的五彩缤纷蓝图。没有任何一样贡献工业革命的发明、发现不是科技领域协同攻关的结果。例如,没有电子显微镜的发明,DNA的发现无论如何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张启人教授提出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几点个人思虑:(1)“中国能否充当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军”?“中国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完成弯道超车”!做出这样的判断或愿景本来是出于发奋图强的好心,但是不是而今更重要的事乃是批榛采兰地选拔人才和营造创新氛围为中国科技腾飞去“冲锋陷阵”?中国失去了赶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就必须清算清王朝苟且偷安、扼杀戊戌变法和民初军阀混战,卖国求荣而置科技发展于不顾;失去跟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机会,就当对日寇侵华、反动派与人民为敌、解放后极左思潮和浮夸风盛行等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亩产几吨粮?十几年赶上英国?事实上成了我国科技发展中的笑料。真正的科技创新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可以服从规律地加快创新,却不宜乖违科学原理地虚论高议。须知我国产业战线生产的大多数新型产品的核心技术至今仍有60%以上来自国外。(2)既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必然体现在综合取胜,“综合才能创造”!“综合就是创造”!那么,举出任何一种科技表现誉之为“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力军”则未免有失偏颇。3D打印技术(快速成型技术)、自动控制软件、云计算和物联网、三网融合、智能机器人、思维控制电器、智慧地球,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划时代标志性技术领域,却不能说哪个技术领域“压倒一切”。(3)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流是能源-资源革命不无道理。在开展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低碳型经济结构是时代必然。可是低碳化正在向纵深挺进的当儿,提出我们正将迎来“后碳社会”则是不是为时过早?首先我们将下大力气告别“厚碳”而不是把碳“赶尽杀绝”。其次,我国作为约束性可持续发展条件承诺到2020年整体排碳量将比2005年水平减少40%~45%,显然8年后达到这个目标要求需要从现在起付出脚踏实地的巨大努力。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鸡毛蒜皮节碳举措不少,而司空见惯的大手笔节能节纸节电举措却显得相形见绌。例如:准备推行阶梯型电价、气价、水价当然是最紧要的节约之举,可是居民能够自己看表决定使用行为者寥寥无几;宣传节约用纸是当务之急,可是房地产开发商大张旗鼓的随报广告成吨地消耗高级纸张为何竟熟视无睹?只有老百姓知道羊毛出在羊身,因广告支出势必推高房价!无车日依旧车水马龙,无烟日照样烟雾缭绕!垃圾分装为何举步维艰?高等学府为何低碳冷清?行车拥堵是高排碳的现象之一,优化治理“人车路管”的交通系统为何不从人路管三方着手?路线安排合理?路牌指示适当?存车位靠侵占马路扩充?总之,低碳同样是个综合优化问题,切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4)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优化目标不得不记取前两次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负面祸患甚至灾难,而必须以促进整个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民为本的实践而不再漫无边际地虚浮夸大。不能再像1958年那样大炼废铁、文革时期那样“抓‘革命’、促生产”!仅仅说低碳经济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攻方向显然过于武断,因为许多低碳举措往往有损环境,甚至足以令生态失衡而掣肘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专家断言信息化本质是低碳的,也值得深究。一般说,人们期盼的是希望建设能保证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换言之,就是既保证生态平衡不遭破坏和社会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又使社会和谐得以实现获得环境友好宜人、资源消耗节约和人民个人心情舒畅、政治局面生动活泼!只有这样,第三次工业革命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的拥护和为之悉力以赴!4与发展新能源的经济模式相契合李超(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生产力发展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谈到,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通过与他的团队的实践合作,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5大支柱建设的技术路线图,认为它会催生新的经济体系,再生能源会成为未来新经济的动力源。这些观点引起关心当前世界经济萧条的人们的注意,考虑新思路是否会带来萧条经济的复苏。西班牙首相更富想象力地认为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先机会改刷前两次工业革命之落后,而后来居上。可见该学者在摩纳哥、荷兰和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市等地的技术推广颇有成效,其呐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巳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李超分析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进一步证明全球日益严重的能源、自然资源匮乏的严峻性和能源转型不可避免性。从罗马俱乐部到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理念,预示着以碳基化石燃料为动力的经济模式将会走到尽头,新的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经济模式会到来,这将会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不仅是科技、工业、经济,而且会牵涉政治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也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是世界性合作互动的大格局,是一场革命性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发展蓝图更加清晰了,也更加深入人心。该书作者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能源转型的技术路线图。然而,如何实现能源转型各囯仍各行各招。其实各国早已在进行能源转换前的绸缪,一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二是开发清洁碳基能源,如开发清洁煤技术和核电,致力提高能效等。但据有关预测,2025年前新能源技术还不会商业化和普及化,技术创新仍是关键性问题。即使生物燃料、清洁煤或氢气有一个良好的政策和资金环境,过渡到新的燃料也将是缓慢的,认为重大的技术问题历来有一个滞后性,滞后期平均需花费25年。至于作者说的一揽子措施更有待实践,而不完全是他的预期设计了。李超指出,我国崇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此新理念、新科技是很敏感的,对能占据新一轮工业革命先机的事情是不会错过的,全国上下已有足够重视;更何况,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而其工业体系是建筑在碳基燃料为动力的基础上,若把握不住未来工业发展新动向,根基越大越是造成转轨的困难,能源转换带给能源基础设施改造的代价更大。为此,我国将发展新能源曩括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重要位置,我国“十二五”计划已经把转变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作为战略任务,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目标。用里夫金先生的话讲:中囯已经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5大支柱产业单独立项并着手建设,即开始建设零排放和绿色能源建筑、发展氢存儲和其它存儲技术、建设智能电网、生产插电式或电池动力交通工具等;中囯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取代欧盟在某些特定技朮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但是他也指出,尽管中国可能很快成为可再生能源科技旳领导者,却不会完全理解所有项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互动系统给社会带来的冲击,认为这个新经济体系是在扁平化、开放式共享的洲际性政治空间才得以实现发展、扩张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还认为目前中国仍缺乏与对外的合作等。言下之意是中国并未完全按其倡导的自由化全球经济理念,也恰恰说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研究开发路线。我囯有攻克“两弹一星”的经验,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观念先进,重在行动,勇于实践定能出丰硕成果。5里夫金的3个产业革命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侯红明谈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关于未来产业与生活模式发展趋势的大讨论,书中提出的基于通讯技术和能源技术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成为当今各行各业讨论发展方式的主要参考系。通讯技术与能源技术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两大制约因素。通讯技术能解决信息的传输交互问题,能源技术能解决能量的传输和消耗问题,作者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并设计了生活、生产模式和社会组织形态,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可行性。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的发展体系越发难以为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越发难以为继、以投入大量土地和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增长方式越发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新的能源消费形式、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新的人类生存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的基础是科技革命,目前普遍认为,人类社会在过去50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何传启),并相伴产生了三次重大的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力时代和信息时代)。我国也敏锐地提出,目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人类社会将发生“以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我国也对如何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进行了部署,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部署了若干重大专项,加强和优化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组织形态。2011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达8610亿元,预期2012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将迈入万亿元。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紧密结合将提升我国应对新的发展机遇期的能力。但,我国虽然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离世界科技强国,特别是美国的差距依然巨大,为此,进一步研究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态势,加强研发的投入、提高研发的效率、优化科技创新的组织形态、提升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服务的能力依然是当前我国各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里夫金所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说在工业革命界定的标准方面略有差异,但其敏锐地将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因素———通讯和能源作为划分工业革命的标准,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深邃的战略思考,其提出的发展模式与当今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差异巨大,值得我国政府、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思考。但是,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即新的工业革命特征是:新的技术革命;涉及领域范围广;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院长吴国林教授谈到,里夫金所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观念新,想法大胆,有积极意义。里夫金早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通过对热力学的熵增原理进行解读,提出了低熵社会,此基本理念也出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而在该新著作中,里夫金主要阐述了新经济模式,这种新经济模式的核心是由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生成的。在里夫金看来,经济和社会变革总是离不开两大因素:一个是能源革命,另一个是通信革命。历史上的能源革命又往往是与通信方式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支撑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化石能源正在日益枯竭,如果没有一种新的能源替代出来,城市和工业区就会解体,为此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通过可再生能源为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坚实的基础。在里夫金看来,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就会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里夫金从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的相互联系角度展开了审视未来世界的新视角与新的可能性。但吴教授认为书中的一些观点还可以讨论。比如,“第三次产业革命”这一概念应当从何处算起?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爆发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由此引发了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后期又发生了第二次科学革命,随之带来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以内燃机的发明与热力技术创新为先导、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又爆发了第三次科学革命,产生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并随之产生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步形成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可见,里夫金所说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的深化与拓展。事实上,互联网必须建立在大量相互联结的计算机技术之上。然而,第三次技术革命又不能仅仅以计算机为核心,还必须包括能源技术。再如,里夫金的新能源模式如何进行分配呢?里夫金说,如果这些新的可再生能源仍延续石油和天然气的传统集中化分配模式,则无法满足整个世界的需要。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每座大楼、每座房屋都将成为新能源的来源,因此需要一个通信网络来分配这些能源。里夫金对互联网持积极的态度。互联网的本质是合作,它可以为这一可能性提供支持。显见,由于资本主义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制度设置,由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世界能源不可能通过互联网来分配,为此,必须改变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确保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就计算机技术来说,由于基于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的量子信息、量子算法、量子计算、量子密码等已露端倪,量子计算可以克服原来经典计算所不能解决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完全不同于经典计算的新的计算方式,于是相当可能的是,基于量子计算机形成的量子互联网将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量子计算技术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进而导致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拓展。然而里夫金所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对量子计算的意义进行预见。吴教授提出,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中国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掌握和创造核心技术。因为,其一,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经济增长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预期,综合国力正在追赶美国。中国包括广东都缺乏核心技术,因而产业缺乏以核心技术为关键要求的竞争优势,而发达国家所已有的基础研究与技术优势,又在低碳技术、网络技术占有先机。因此,中国当下的抉择是:第一,提升全民族的哲学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有哲学思想,但缺乏真正的哲学推理和论证、缺乏严谨性和分析性,需要加强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第二,高度重视掌握和创造核心技术,重视科学的原始创新。既要重视互联网和新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更要重视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技术,推进科学和技术原始创新,从技术引进转变为技术的优势积累,最终促进产业创新。第三,抛弃“官本位”,充分高效配置社会资源,将优先人才留在科学技术岗位上。第四,教育从行政化转向创新教育,从强制教育转向创新教育。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拴虎副研究员代表省社会科学院产业所课题组提出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广东产业发展应对。他们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提出未来产业发展的低碳化、技术复合化、人本化三种趋势,可以概括为:一是新能源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将催生出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关系;二是以信息化融合为特征的新信息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骨架,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的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的相互融合,将会催生新的业态或产业;三是对人本价值的回归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灵魂,将带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活着是为了游乐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理念,由此将会带动关注人本身的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广东必须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变化,主动加快转型升级,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及技术发展制高点。一是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超前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制定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路线图,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二是将知识密度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海洋等新兴产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产业联盟;三是以低碳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推动产业、技术、资本融合发展模式,加速由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从“傍资本大款”全面转向“傍科技大款”的转变。第二,以信息革命为骨架,推动“双轮驱动”、“四化融合”,弥补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一是要抓住新一轮全球信息技术加速变革的机遇,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二是要抓住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相结合带来的革命性机会,加快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兴能源服务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抓住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流通领域的全面渗透所带来的生产流通方式的巨大变革机遇,加快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流通业态的发展,打造从材料、技术、传感器件、系统、网络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四是要抓住互联网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方面全面渗透的趋势,加快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第三,以“人本价值回归”为灵魂,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物联网智慧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依托,发展节能环保、卫生健康、体育健身、食品餐饮、便捷交通等以“安康生活”为方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二是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人机交互、高速图像处理、多媒体、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依托,发展时尚娱乐、创意文化、休闲旅游、数字家庭、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以“品质生活”为方向的幸福导向型新兴产业;三是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网络协同、微博、无线视频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发展智能化公共服务、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创业就业服务等以“尊严生活”为方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周锐波副教授谈到,在概念炒作盛行的时代,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引人注目,更让人看到希望。里夫金直截了当地勾画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和瓶颈,并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模式———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以化解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为世界经济范式转变提供了一条迫切需要、相对清晰又切实可行的路线图。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化石能源为主导,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形成熵账单效应,正威胁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和大自然的报复正向我们发出警示:人类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攫取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沿袭传统集中化、强权式的生产经营活动模式,人类需要寻求更加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生态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里夫金正是在人类工业文明的十字路口上为我们设计了一条通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路线图,他将21世纪两种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起新经济模式的五大支柱。一方面,人们将实现家庭、办公区域以及工厂、基础设施自助生产绿色、再生能源的梦想;另一方面,任何一个能源生产者、任何一个地方的能源生产都可以通过外部网格式的智能型分布式电力系统与他人分享。毋庸置疑,绿色、低碳、智能是里夫金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旋律。面对金融危机和气候灾难,全球各界都期望通过“绿色经济”来化解经济危机和气候危机,达到双赢局面。然而,当下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正陷入“路径依赖”的漩涡当中,什么力量足以推动我们尽快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呢?显然,里夫金的阐述更加技术化和社会化,认为绿色科技(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和低碳社会(分散经营、扁平化权力、合作性权力等)是根本动力。周教授认为,与之前两次工业革命都以科技进步为源动力不同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除了科技革命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包括地区间和代际间的外部性问题。解决外部性的根本,就是外部性内在化,重点在于确权和产权交易制度建设。因此,“碳权”制度设计将从根本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绿色科技和低碳社会发展,成为前碳和后碳时代的分水岭。6从体制层面来看,内部监督和产业革命,从三大支柱的研究来研究科技的问题,主要在于技术蔡齐祥主编在各位专家发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些问题。他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时空跨度都很大的议题。于空间而言,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于时间而言,至少是世纪性的议题,一百年甚至更长。而我们只是讨论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很短时间段内的问题。从讨论中我们得出一个共同认识:“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说“新工业革命”在学术上值得深入探讨,在实践上值得试验、试点。从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角度,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若干值得重点考虑的问题:(1)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关系。产业革命的发生,都与经济、社会发生的危机密切相关。里夫金从石油资源与气候变化两个因素分析出发,研究了当前的经济危机与人类生存危机,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在走下坡路、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显曙光的结论。也有一些专家,如罗伦思·史密斯(LaurenceC·Smith)在《2050人类大迁徙》中提出了21世纪影响全球的四大因素,即人口变化、自然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