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连卖布》的艺术特色_第1页
论《张连卖布》的艺术特色_第2页
论《张连卖布》的艺术特色_第3页
论《张连卖布》的艺术特色_第4页
论《张连卖布》的艺术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张连卖布》的艺术特色

《张连卖布》是黄河上游著名的眉画作品。迄今为止,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原作者是谁,然而,就这么一出佚名的民间小戏,却能唱过百年以上的历史,演遍大半个中国,移植到若干个不同剧种,出现过无数的民间版本,吸引了无法统计的演员与观众,形成了巨大的传播效应。笔者幼时,恰值文革。农村里连办喜事请乐班,都要唱革命样板戏,所谓老戏,被一概拒绝。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村民们就会鼓动乐班们“来一段《张连卖布》”,至今,印象极深。这其间的原因值得深究,这其间蕴涵的民间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规律,更值得我们今天以高昂代价打造缺少观众的“大戏”的人们反思——《张连卖布》是怎样在不期之中成为民间小戏经典的,又是怎样实现广泛而持久的民间传播的?这些答案,应该都写在这部小戏之中。一、“变卖家产”的悖论《张连卖布》流行之后,曾被秦腔、蒲剧、河北梆子、京剧以及众多的地方小剧种搬演,但它一直是眉户剧最重要的代表作。笔者搜集到几十种不同的眉户剧演唱本,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它之所以能在无穷无尽的搬演翻唱中成为经典,首先是由于原创者基于民间戒赌教育的目的,构思了一场由—丑(张连)—旦(四姐娃)为主所进行的家庭诘问与答对,并且以丑角张连的荒谬诡辩形成演出时的兴趣触发与审美吸引,从而说明,精彩的原创故事叙述在戏曲中的根本性意义。这些演唱本中,最有典型意义的是李卜口述本(1)(以下简称“李卜本)文超万、王兰编……《山西民间优秀传统小戏集锦》所收晋南眉户剧团整理本(2)(简称“晋南眉户本”),甘肃曲子戏本(3)(以下简称“甘肃曲子本”),陕西华阴迷胡剧团演出本(4)(以下简称“华阴迷胡本”)。这些本子长短不一,繁简各别。据李卜本“剧情”说明云:“这是个没长短的戏,李卜说也能唱一个下午,也能半小时唱完。”(5)但不论演唱者如何地临场增删唱词,它都离不开如下的核心情节:张连上街卖掉妻子辛辛苦苦织出的布,得钱后却去赌博,片刻将钱输光。归来路上,便思谋着如何应对妻子的诘问。一进家门,妻子四姐娃问他要卖布所得之钱,张连遮掩不过,只得承认赌博输光了,却以夸说有朝一日赌羸后的富贵发达,反驳妻子的指责。四姐娃便诘问张连,之前卖掉家里所有的大宗财产做了什么,张连一一诡辩。四姐娃又进一步追问张连,之前卖掉家里所有的日常物件做了什么,张连还是一一诡辩。四姐娃无奈,便以死相威胁,张连不予理睬。不想,气恼的四姐娃果然上吊。恰值邻居王妈来,解救未死,张连方始悔悟,并发誓戒赌。围绕着这个核心情节,原创者以特别的民间戏曲智慧编撰的张连唱词,在不同唱本中得到不同的发挥,从而形成种种广泛流播于民间的精彩唱段。在李卜本中,当四姐诘问张连“布卖了钱输完空手还家”,“咱一家三口人该吃啥呀”时,张连竟然唱答:婆娘家着了气你奶头端扎,兰州城水烟行招牌悬挂,在这里,张连回避开妻子眼下如何生活的质问,却夸张地表述他一朝赌羸后富贵荣华的梦想,这精彩的诡辩其实表现了所有嗜赌者共同的暴富心理,只是当这样表达出来的时候,把人生的荒诞变为风趣的夸说,无限地鼓涨了富贵之梦的泡沫,便更具有表现力。几乎所有的唱本中,都有四姐与张连关于变卖家产的诘问与答对。事实是,张连因为赌博输钱,变卖了所有的祖宗产业,然而,他却狡黠地把责任都归之于妻子或妻子的家人,说是为了爱妻子,为了招待妻子的娘家人,才无奈变卖家产的。像华阴迷胡本,就先有四个大段落的诘问与答对。第一次,四姐问张连,把家里的枣儿园卖钱做了啥?张连对:为了置办过年的东西;第二次,四姐问张连,把咱家的打麦场卖钱做了啥?张连答:过年给你妈拜年时,你骑驴摔倒,摔坏了借来的好衣衫,赔了钱;第三次,四姐问张连,把祖上留的九亩多地卖钱做了啥?张连答:陪你逛华山时借了盘缠,还落了个“爱婆娘不惜钱,把个富汉变穷汉”的名声;第四次,四姐问张连,把地里出产的所有东西卖钱做了啥?张连答:四月八时招待你姨、你妈、你妹妹看戏时花了。从人情事理来讲,这样的编造鬼话,颠倒黑白,既不可信,亦无情理;但从戏剧效果来讲,却不仅更为深入地使人认识到,嗜赌使人变得多么无情而又无赖,而且,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欣赏乐趣。特别是当诘问答对进入第三段落之后,两人的长段对唱,变为一替一句的诘对,甘肃曲子本这一段落有八诘八对,华阴迷胡本则有十三轮诘对,而李卜本更是有十五轮的诘对,如:四姐(唱)你把咱大涝池卖钱做啥?本来是正常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在张连嘴里却成了非正常的变卖理由,并拿来为自己开脱。这种用方言唱出来,才有着特别味道的诘问与答对,愈逼愈紧,既营造了妙趣横生的剧场效果,也使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赌徒已经变卖了家里所有的东西,还在找些荒谬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他不仅是一个舞台上的丑角,而且是一个十足的心理变态的人生丑角。作者即通过这样的核心情节,通过一系列合乎小戏与剧种特点的手法,把这个丑角塑造得血肉丰满,成为民间公认的赌徒典型。又如,几乎所有的唱本,在写两人的诘问与答对时,张连面对妻子的诘问,从来都不予否定,而是先回应一句“有,有,有有有有”,然后才编造荒谬的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这就比矢口否认事实更为深刻。当四姐无奈,只好以死相劝时,张连竟然唱道:动不动你要死将人吓吓,我去到伊犁河红庙里永不还家。(见李卜本)及至知道妻子真的上吊时,他才心慌悔悟,并在王妈劝说后赌咒发誓:我张连到后来再把钱耍,我死在正月、二月、三月、四月、十一腊月龙把我抓。今后我再耍钱,那就睡在房沿上,车把我砸死。今后我再耍钱,那就买上十斤蜂糖、八斤冰糖、五斤白糖、三斤黑糖,把我闹(药)死。(见李卜本)这是丑角角色表演的需要,也是人物性格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而做为张连“对立面”的妻子四姐,在剧中的表现也有一个精彩的过程:丈夫未回来时,她担心丈夫赌博,准备回来时好言相劝;没想到丈夫回来,尽说些“摩天疯话”,四姐的心理便发生了急剧变化,变得激愤恼怒,一边大骂“强盗,一边“气得人一阵阵牙儿打牙”,最终只得以死相劝。她的任劳任怨和最终的忍无可忍,反衬了张连的赌徒形象,一正一反地向人们表达着赌博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巨大破坏。显然,区区一出小戏,却因为这个核心情节的精彩,因为这些诡辩词的精彩,才使它有了特别的舞台表现力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二、《张连卖布》的演唱内容是讨论和整理的过程,也是ls-9《张连卖布》的原创者和祖本虽不可知,但从相关史料和它本身的内容可以肯定,它至少在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就由民间戏班,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的华县、华阴、潼关、大荔、蒲城以及邻近的山西省晋南一带盛演,因而成为眉户剧最典型的早期剧目。而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由唱本,任由所有喜欢它的演员与观众延伸创造,并在延伸创造中放大着它的传播效应。其一,在时间推移与空间流播中融合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内容。我们在所看到的各种唱本中,都能感受到一种晚清时期晋陕之间的农村生活气息:女子在家纺线织布,男子出外劳作,有时人们也会去看戏,逛庙会,走亲戚,游华山等等。特别是华阴迷胡本,保留着最为浓郁的这种气息。然而,李卜本则不同。李卜本也有浓郁的古代农村生活气息,同样也有“银子钱”、“丫头小子”、“放巡抚坐总督布政按察”、“当殿上领圣旨中堂悬挂”一类的语词。不同的是,传唱者随时应变,加进了“民国登极没有王”、“盒子炮”、“鸦片烟”、“机关开花”、“西安省里陆军反”、“张伯英”、“马耀群”一类的辛亥革命以后才有的历史事件与人名、物名。由杨鹏远所搜集的山西省河津市紫家乡庄头村民间艺人杨新忠(65岁)所唱的《张连卖布》,(6)更具有随时随地演变的特点。这个唱本不仅按当地的方言习惯,改变了不少唱词,而且在张连的诡辩词里,讽刺四姐吃了自己花钱买的公鸡蛋之后,放了很臭的屁,竟然:臭到那北京天津上海临汾侯马火车站,各位旅客都臭遍。文词不雅,却足以说明,传唱者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域为基点来考虑曲词内容的增删改编,以吸引自己身边的观众。更为典型的是,华阴迷胡本、李卜本的传唱者由于都是在故事中人物活动的华阴、华山、渭南一带传唱,所以,张连在夸说自己的富贵之梦时,唱词中有:咱先把渭南县当铺买下,地理关系是由东向西渐次发展,是从传唱者所居住之地或所邻近的渭南县向西安、兰州、西口外逐步发展。而甘肃曲子本,由于传唱者所居或所邻近的地域是甘肃,所以唱词中有了:地理关系又变成由西向东,依次而。其二,在民间兴趣驱使下,即兴延伸或随意增减。李卜所说的《张连卖布》“也能唱一个下午,也能半小时唱完”,确实是一个奇特的民间戏曲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不同的舞台表演中得到证实,也在不同的唱本中反映出来。笔者所见篇幅最长的即是李卜本,不计科介与宾白,仅唱词就有1100句,分别使用月调、岗调、背宫、五更、劳子、东京、反片、银扭丝、落边花、山茶花、山茶花一串铃、东调头、长城、紧诉、阴司长城、牙呼调等16种曲调轮唱。可以明显地看到,有不少地方,显然是为了让听众听得高兴,听得过瘾,有意地叠加内容抻展的。许多唱眉户的民间艺人都有即兴编歌词的能力,所以,就在核心情节的框架下,随意抻展。而这种抻展,在眉户剧来说,又不像昆曲、京剧、秦腔等剧种,曲词受到音乐的严格限制,无论怎样叠加都可以轮番来唱,并形成剧场里耸动观众、吸引视听的特别效应。华阴迷胡本则与李卜本不同。它紧扣核心情节,编撰唱词,简洁紧凑,全剧仅有唱词324句,尚不及李卜本的三分之一。而《张连卖布》传播到晋西北一带之后,晋西北的二人台也有了这个剧目,题为《卖布》,(7)全剧仅46句,是截取了眉户《张连卖布》的最后一段而成,结尾两句却是其它唱本中都没有的:旦(唱)我问你这家里还能卖啥?类似于后来相声中的抖包袱,倒也画龙点睛,使主旨得以体现,并有意犹未尽之妙。传播到甘肃一带的《张连卖布》,在甘肃曲子本中,又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张连出场后,先唱了一长段类似于绕口令的“数板”,共67句,却与《张连卖布》没有什么关系。其开头唱道:而这段数板在甘肃曲子《钉缸》的前面也有。(8)可见是甘肃曲子演员经常使用的用以吸引观众的话头段子。二是它减化了中间诘问与答对的内容。三是它弱化了像华阴迷胡本、李卜本中的渭南、华阴一带的方言口语色彩,显得更加“普通”一些,可能为后来传播过程中的自然演变。可以看出,《张连卖布》在传唱中的各种处置,虽然没有改变它的本来底色,但毕竟在民间兴趣的驱使下形成了丰富复杂的再创作状态,这本身就说明《张连卖布》在传播中不断地放大着自身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到上世纪80年代,商洛剧作家李必尚还为《张连卖布》创作续集,即《张连赎妻》。(9)《张连赎妻》大体剧情云:张连的孙子“碎张连”(碎:方言,细小之意。)继承爷爷与父亲的赌业,“又输了老婆和家产”,气跑了妻子,成为光棍。改革开放以后,他改邪归正,种植天麻发了家,又因为儿女亲事,意外地遇到了出走三十六年的妻子,两人重归于好。这样地把时代政治内容生硬地编入戏曲之中,影响了作品的价值,不值得推扬,但也证明着《张连卖布》在当代民间持续不断的传播力。如果我们把《张连卖布》这样的延伸创造与放大传播视作一种民间自觉的文化行为,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戏曲作品要成为经典,可以有不同的文化渠道,但是,如果没有民间介入的文化行为,就难以实现。当然民间介入并非都要像《张连卖布》这样的演员与观众一起传唱,一起再创造,最重要的应该是以欣赏、评价、流传的方式进行介入。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现在许多大剧目在诞生之后,就失去了这样的民间介入,当然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优秀作品,更难被时间淘洗为经典了。三、投资、演唱的内容《张连卖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并在传播中成为小戏经典,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它在为民间提供一个调笑逗乐的剧目的同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纵然许多时候,听众在欢笑声中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内涵。首先,它的创作动机是针对赌博的危害,而明确地张扬戒赌的主题,并试图以生动活泼的小戏形式向民间进行戒赌教育。赌博和戒赌,从古至今都是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问题。清代赌博之风愈甚,而戒赌之意自然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许多的戒赌歌、戒赌诗、戒赌文,还有各级政府禁赌的命令与通告等等。而通过小戏的形式表达戒赌主题,因为有故事,有表演,自然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而事实上,《张连卖布》不仅通过张连与妻子之间的精彩诘对,通过他们叙说中的命运遭遇,充分地表现了戒赌的主题,而且超越了这一明确而单纯的主题,让观众从民间生存的荒唐与艰辛里,获取了更广泛的感受与启悟。其次,原作者与传唱者着意编撰张连诡辩的唱词,本意是要说明这个赌徒的颠倒黑白,荒谬与无端,但却因为在其间融进了丰富的民俗叙说,不仅使其诡辩的“精彩”达到极致,而且因为其中包含的民俗内容,使其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于一般小戏。以篇幅最长的李卜本为例,可以看到,为了使张连的诡辩更加充分,也为了使观众能在连贯而下的演唱中被耸动,被触发,张连在以唱叙说的时候,内容竟然涉及到民间演戏习俗、节日习俗、祭神习俗、礼仪习俗等等方面。其中最充分、也最精彩的是演戏习俗。李卜本中五次唱到演戏与看戏。第一次是张连夸说赌钱发家之后的荣华富贵,他说自己不仅要置生意、买田产、雇佣人、捐功名,而且还要在“夹河两岸名头戏写上两台,戏来了时节,咱家门口搭上戏楼”,可以看一百回戏,于是唱了一百个戏目名称与内容,如:(银扭丝)武松投奔梁山泊,秃子闹绣阁。秦孟明降妖混吃馍馍。张公背张婆,张十王借伞阎王乐。这里不仅有“夹河两岸”唱对台戏、写戏、搭戏楼看戏这样的民间演戏情形的叙述,而且如同一篇从清到民国间的地方戏曲剧目谱。第二次是张连回应妻子把家里的“长桌子、立柜子”,“卖钱做了啥”的诘问时,诡称给妻子到澄县逛了高庙赛,在高庙赛上又看了一天的同州花旦“迷三县”的戏。第三次是张连回答妻子把“绛州罐,大轮盘”“卖钱做了啥”的诘问时,诡称妻子潼关时看了“华阴的二合班,还有两台好乱弹。唱的狐狸缘,乱弹唱的梅鹿山,一头唱的翠屏山,一头吕布戏貂蝉。”不仅看了戏,戏散之后,妻子还被一伙年轻人纠缠。第四次是“那一年四月八,咱村庙里唱戏价”,你娘家人来,我招待她们吃喝。第五次是两人再次逛潼关时,又花钱看了两台好戏,“一岸(边)唱的十五贯,一岸又唱意中缘。”这些叙说与诡辩中,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当演唱者把这些观众熟悉的剧目一串一串地搬出来时,观众熟悉的应和声和评论声,也体味到围绕着演戏看戏,民间发生的种种文化行为与人际关系。再如李卜本中唱到的赌场里赌博的过程,过节时的农村活动,娘娘庙里求神赐子的虔诚,夫妻打架后岳母的兴师问罪,览华山的过程等等,都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生动的关西农村民俗生活图景。而其他的一些唱本,或简或繁,也都会涉及到类似的民俗内容。于是,一本小戏《张连卖布》,在丑与旦的诘对叙述中,融会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使我们不再能用一个“小”字来评论它。当然,由于眉户小戏还不同于后来的眉户大戏那样,是由演员代言,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过程,而是在两人的对唱中述说他们所曾经历或所未曾经历的故事,因而,它既有表现上的特长,也有表现上的局限。但不论如何,一出民间小戏,也不知为谁所作,竟然穿越过百年以上的时间障碍,传播遍大半个中国,至今还在舞台上或田间地头、庭院炕头被广泛地传唱着,这是需要我们给予充分评估的事实。在这事实的深究中,我们还应该看到:戏曲最重要的不是为一个平庸的剧本披上华丽而昂贵的外衣,而是需要剧作家在无禁忌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观众真正喜欢的故事。至于舞台上如何搬演那故事,绝非这艺术活动的根本。可惜的是,许多时候,我们仍然走着本末倒置的过程。我耍钱何用你苦苦劝咱;你男人亦非是雌虎冷娃,这几天我学下两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