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联考精品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一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D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D项正确;ABC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项。3.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可得出当时出现了刑罚以及城市,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出现的象征,C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不能反映阶级、王、世袭的出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4.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C.稳固周朝统治秩序 D.宣扬政权更替合法性〖答案〗C〖解析〗通过盟誓活动,对受封者进行权力约束,统治阶层能够维护统治秩序、巩固政权,C项正确;此活动并非指向嫡长子继承制、政权更替,也不局限于宗族内部团结,排除ABD项。故选C项。5.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 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答案〗B〖解析〗后期占卜范围缩小,并且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说明贞人不能随意进行占卜并发布卜辞,发布和解释卜辞的权力更多的被掌握在商王手中,体现了商王权力的增强,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商王权力的增强,不能说明政局更加稳定和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排除AC;神权与王权分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6.下列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②七七事变③淞沪会战④九一八事变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④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②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③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①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8月15日。故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是④②③①,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7.宋朝时期,社会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新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C.等级差别已经消失 D.中央集权逐步削弱〖答案〗A〖解析〗“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了当时大量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关心祖宗名望,说明门第观念逐渐淡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宋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8.1924年国民党由一个被视为隐秘的,封闭的、个人领导的“暴民”党,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孙中山思想的改变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C.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D.国民党改组的完成〖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1924年国民党发展为“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进行第一次合作,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民党的转变,D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转变的主要因素是改组的完成,而孙中山思想的改变、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不是最主要因素,排除AB两项;国民党改组完成后,国民大革命才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9.关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明确指出:“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把这些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保持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使社会和这些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被消灭,于是产生了国家。”这一观点A.意味着国家必然走向衰亡 B.揭示了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C.证明国家必将彻底解决阶级矛盾 D.表明国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强调国家是社会上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未来的走向问题,A排除;在阶级矛盾的作用下产生国家,并不意味着国家将彻底解决阶级矛盾,C错误;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0.北宋初年,某地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如下图),代替铜钱流通。成都16户富商为了印造发行并经营铜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而开设交子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A.东京 B.四川 C.临安 D.大都〖答案〗B〖解析〗纸币在四川地区首先流通,B项正确,排除A、C、D项。11.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满洲贵族控制权力中心。而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政府的权力从满人逐渐转到了汉人,势力强大的地方督抚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松了专制控制 B.汉族地主与清廷对抗C.外国侵略削弱清廷实力 D.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答案〗D〖解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平天国运动兴起,在镇压这一运动的过程中,汉族官僚地位逐渐上升,势力强大的地方督抚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D项正确;近代清政府并未放松专制控制,排除A项;汉族地主地位上升是因为其效力于清政府,而非其与清政府对抗,排除B项;外国侵略不是汉族官僚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2.观察如图,这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开平矿务局股份票”。对近代中国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是A.中国最早的股票之一,开风气之先B.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C.清政府洋务运动已经取得较大成功D.反映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答案〗D〖解析〗股份票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表现,D项正确;股份票对于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西化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不是最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股份票能体现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市场,但不是最直接的影响,排除B项;发行股票并不能证明洋务运动取得了较大成功,可排除C。故选D项。13.图是1901年美国杂志刊登的漫画《难以孵化的巨蛋》。这反映当时西方列强认为()A.“中国是一块肥肉,不咽不快” B.“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C.“中国是沉睡的狮子,不要吵醒” D.“中国是一艘头等战舰,破烂不堪”〖答案〗B〖解析〗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刚刚结束,由于义和团运动中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因此列强放弃了武力瓜分中国的企图,而《难以孵化的巨蛋》恰恰反映出单凭若干列强难以吞并中国,“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B项正确;A项与漫画主旨相反,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的潜力,排除C项;D项强调的是中国本身是腐败不堪,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一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这反映了作者主张()A.暴力革命 B.实业救国 C.维新改良 D.思想启蒙〖答案〗A〖解析〗根据“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一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可得出陈天华是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先A项。15.1917年,陈独秀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意在A.发动新文化运动 B.批判封建伦理 C.否定传统文化 D.推动文学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即进行文学革命,材料内容体现了文学革命的史实,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否定我国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批判封建伦理,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批判封建伦理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干内容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推行文学革命的史实,没有体现否定传统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6.“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急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基于这种认识,中国***A.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C.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D.动员了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B〖解析〗立足中国落后的农业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否定中心城市革命的理念和道路等思想,促使中国***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后的中国***对国情和革命道路的反思,排除A项;农民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而非领导者,排除C项;工农红军在战略性转移即长征之前,并未进行思想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17.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C.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逐渐成为革命运动的主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新的领导阶级,由此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和运动中心的转移都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ABC项。故选D项。18.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谋划,一旦法西斯德国与苏联爆发战争,日本有义务出兵协助德国在东方夹击苏联。然而1941年前后,日本大本营多次表示,日本大部分陆军都用于中国战场,难以及时北上。这充分说明A.中国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 B.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C.日本国小力弱难以进攻苏联 D.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取得对德胜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日本有义务出兵协助德国在东方夹击苏联”“日本大部分陆军都用于中国战场,难以及时北上”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重要力量,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B项正确。日军还有部分兵力分布于美洲、亚洲等国,并非唯一战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为进攻苏联的原因在于中国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并非国力弱小,排除C项;苏联由于避免了两线作战,取得了对德胜利,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9.毛泽东对某一事件的历史作用有一个精辟的说明:“它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没有它,转变时期也许会延长┅┅它的力量使国民党结束了十年的错误政策┅┅它是划时代转变新阶段的开始。”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A.第三次长沙会战 B.西安事变C.华北事变 D.平型关大捷〖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民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政策,是扭转时局的关键,B项正确;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前,国民政府积极抗战,执行的政策没有原则性错误,排除A项;华北事变只是影响国民党调整政策的客观因素,排除C项;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取得的平型关大捷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提出,在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草案A.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基础 B.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出现C.是对农村左倾错误的纠正 D.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可知这一草案注重打破平均主义的局限性,借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对人民公社化体制的纠正,C项正确;农村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公有制,排除A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草案内容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下平均主义的弊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C项。21.如图为1994—2007年我国电信行业增长贡献率情况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深化改革对行业增长意义重大 B.电信行业增长仍具有较大空间C.市场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D.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优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这一时期电信行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力度越大,对电信行业增长贡献越大,这说明继续深化改革对行业增长意义重大,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促进电信行业增长仍然具有较大空间,排除B项;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不是革命性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无法说明谁优谁劣,排除D项。故选A项。
22.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均能够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据此推测,该报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可能包括A.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美帝国主义 B.合作社赎买农业生产先进C.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 D.开放稳定市场改革〖答案〗C〖解析〗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基础上发表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要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要解放思想,相信科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努力进行生产建设,C项正确;由“志愿军”“美帝国主义”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两极格局之下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下所用的高频词汇,而1979年元旦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这些词汇与1979年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项;“合作社”“农业生产”等词汇是三大改造(1953~1956年)时期所用的高频词汇,与1979年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稳定”“市场”“改革”等词汇应该是国企改革的高频词汇,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高频词汇,与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3.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24.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名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除ACD项。故选B项。2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排除B项;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摘编自《晋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中得到的认识。〖答案〗(1)区别:察举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荐官员,科举制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的标准多样,科举制则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察举制不仅是入仕途径,也具有考核、升迁等职能,科举制只是入仕制度,职能单一;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察举制为乡举里选,而科举制下选官权利收归中央。(2)演变趋势:①选拔范围:由贵族扩大到平民。②选拔标准(依据)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演变为以才能、学识为选拔标准。③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演变为考试。④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3)认识:人才选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选拔标准不能过于单一,通过综合指标确定人才的取舍;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综合材料内容,可从选拔方式、选拔标准、制度职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察举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荐官员,科举制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的标准多样,科举制则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察举制不仅是入仕途径,也具有考核、升迁等职能,科举制只是入仕制度,职能单一;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察举制为乡举里选,而科举制下选官权利收归中央。(2)根据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影响等方面可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趋势是选拔范围扩大、选拔标准客观、选拔方式发生变化,而且趋向制度化。(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人才选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选拔标准不能过于单一,通过综合指标确定人才的取舍;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27.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孙中山全集》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材料三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请回答:(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3)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答案〗(1)来源:生物进化论。来源: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不同: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2)过程: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核心内容:民主和科学。(3)主张:向俄国学习。目的:救亡图存〖解析〗(1)来源:依据材料“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得出生物进化论。民权主义来源:依据材料“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得出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不同:结合所学可知,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2)过程:依据材料“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得出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核心内容:结合所学,民主和科学。(3)主张:依据材料“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得出向俄国学习。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救亡图存。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整个西周时期,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一直到春秋都是实际存在的。——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既吞并了六国,秦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纯粹郡县式”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作用:促进地方开发和疆域扩大;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促进天下统观念形成。(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影响: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1)作用:根据材料“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地方开发和疆域扩大、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及促进天下统观念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