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的普通话与人_第1页
广东地区的普通话与人_第2页
广东地区的普通话与人_第3页
广东地区的普通话与人_第4页
广东地区的普通话与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地区的普通话与人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的汉语生活条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全国推广普通话,广东普及广东方言”几乎是广东内外的一致看法。那么,真实的广东地区普通话语言生活到底怎么样?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至人们会有如此认识?这些变化是怎么样发生的?1995年起,笔者多次外出调查,基本走遍广东,对上述问题做了粗浅的观察与思考。在调查与思考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特定的语言及其状况是与特定的人民、特定的社会及他们特定的状况密切相关的,脱离人民与社会,特定的语言状况也无从说起。因此,本文从语言、人、社会结合的视角,侧重于语用、语言能力、语言心理等几个方面对广东地区普通话语言生活的变迁做初步的描述与探索。一、广东的开放为广东交流提供了新的语言事实上,普通话在广东近些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广东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通行普通话,从未有过如此密度的普通话语用,广东人普通话语言能力与其他方言省区相比,并不一定逊色。历史上广东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通行地,汉语流入大体是秦汉后的事情。其后,由于各种原因,广东汉语与中原汉语日远,成为特色显著的方言,而且年代愈久,与中原汉语愈远,以至今日使用普通话或北方方言的人士初听粤地方言,如听外语。历史上的中原汉语也曾不断对广东各方言施加影响,各地各方言、土语中的文、白异读即是这种影响的反映之一。根据可靠的文献,确切的以中原通行的汉语统一广东语言的努力始自清朝,当时的乾隆皇帝鉴于潮州举子语言隔膜,下令推行官语。清末民初,广东士人激于国家大义由民间自发地推行官话以及其后的“国语”。几十年的努力(由清末的运动算起),其成绩恐怕主要就是“官话”“国语”等名词,广东人至今仍习惯称“普通话”为“国语”,其他的真正的成绩恐付阙如。解放后,大军南下、土改剿匪等,尤其是政府以行政之力极力推广普通话,确使普通话更深入广东。但一般而言,只是在特定语域(如行政)通用普通话,只是造就普通话/方言言语人(如干部等),只是在特定地区普及普通话(如汕尾等“推普”模范点),其他的地区仍通行各式方言而非普通话。开放后的广东,尤其是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的地区,普通话迅速通行,语用急剧增加,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广东的语言风貌。笔者已有详论,此再举例简述。在深圳、珠海,由于这两个城市本身就是移民的结果,因之,唯一的可以一统语言的语码——普通话,成了主要的、基本的媒介,方言反成了相对次要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广东语言的构成,意义深远。如果说上述两城市的普通话语用主要还是发生于外来人口之间,对广东居民而言关涉不大的话,那么,更多地方由于外来人口而引入普通话、渐用普通话,改变本地人语言能力与行为的事实则尤具一般性意义。仍以东莞沙角为例。90年代初的开发,使这个原只有数百人口的荒凉小村,一跃而成为常住人口约3000人左右的小镇,外来人口远超过当地人口数。一般而言,外来人口多是从事工业,少部分从事饭店等服务业。而本地人士,基本都是转成了老板、业主,而且大多集中于服务业,为外来人口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由于要面对外来人口,他们先是被迫后是自觉地用起了普通话。时至今日,该地第一语言是普通话,第二语言才是粤方言(或土话),主要用于内部交际以及与外地人士相区分。沙角的个例很有代表性。相当多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的外来人口数超过本地人口数,普通话成了沟通外地人士、本地人士的唯一可选媒介。对这些城镇的本地居民,普通话不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谋生、赚钱的工具,语言有了切实的价值,无怪会通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广东各地的从商人员程度不一地会用普通话、较多使用普通话的原因。我们再以中山市老城区的一梁姓家庭为例,来描述居民个人的语用变化。丈夫梁××,现为该市××局的工作人员,妻子陈××,现为该市孙文中路的某店铺售货员,夫妇二人均为54岁,有一女,调查时(1995年)为该市某中学学生。梁××祖籍广州黄埔,原只会说广州话、中山(石歧)话,因日常检验商品,接触到的客户多为外省籍人员,“只好被迫学习普通话。开始时的普通话说得颠三倒四,约一年后进化成广味普通话,现在则运用自如,不过带口音”。在工作中基本用普通话,在家庭内或与本地人交往基本用广州话。其妻原籍顺德,原只会顺德话、中山话。所售货物为一般生活用品,顾客多为街坊邻里,外来人口约占1/3,她现在用普通话完成较复杂的交际有困难,但一般用语已无问题,尤其所售商品及交易用语相当准确、纯熟。她在家居时基本用顺德话,工作时一半弱一点用普通话,与同事闲聊时多用中山话,“说普通话是工作中接触外地工逼出来的”。其女广州话、中山话、普通话均极流畅,在家一般说广州话,与本地人一般用中山话,在校一般用普通话。该校普通话原较差,80年代末之后本地籍教师较多改行,现在的老师大半是北方招聘来的,普通话因之真正成了校园语言,在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因之也迅速提高,普通话语用迅速增加。依笔者实地的经验观察,梁家的情况在各地都颇为常见,由与外地人接触学会普通话并用之作为工作、谋生的工具,与本地人或者家人则仍用原有的方言,普通话语言能力与语用密度较开放前大为改观。总之,普通话及其前身流入广东至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开放为止,其语用、本地人语言能力均极为有限,只是“官话”。开放后大量流入的外来人口意外地推广了普通话,普通话成了本地人与外地人士交流、沟通的工具,成了工作、谋生的工具,广东从未有过如此频、密的普通话语用。二、广东统一的语言既然广东地区普通话有如此的改善,为什么省外人士常常会较低评价,认为广东地区普通话依然非常薄弱呢?首先,这是广东地区方言深重的背景影响的结果。长期以来,广东一直是方言歧异的省份,通行各式迥异于北方话、普通话的方言。因此,文献上或者个人的亲身体验,无不突出其方言特性,突出其方言不可晓,突出其普通话之差。试以近些年文艺舞台上的广东人形象为例,无一不是一口方言或者一口不三不四的广式普通话。积非成是之下,省外人士的预期,就是广东人士普通话差,“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因之风行。其次,是广东若干地区的相当一部分人士普通话的确不尽如人意的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广东相当地区依然少见普通话语用,尤其是僻远落后、外来人口少至的地方更是如此。1996年底,笔者带领本系学生在清新县某乡实习时,影响调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语言。该乡的多个村庄均无通晓普通话人士,有的可以听广州话但却不会说广州话,只能用本地土话回答,终至调查无法进行。1997年,笔者在粤东北客家腹地山区调查时,再次碰到类似问题,经常出现全家、全村无一人会说普通话的情况。广东的确有相当多的人士不能使用普通话(其中的相当部分人士可听,但不能说)。1987年笔者来中山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碰到被笔者问路的老太太可听懂本人的问题,但无法用普通话使笔者明白,只好亲自带本人到人类学系的情况。10年后的1997年,笔者自西而东横历三大方言区时,又多次碰到类似的情形。广东部分人士尤其是老年人士,相对封闭,少与外地接触的地区的人士,许多尚不熟识普通话。再次,是广东方言尤其是粤方言强势扩张所造成的反差,方言的强势扩张并没有替代普通话,但却给人深刻的印象。中国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国家,广东是一个方言复杂的省份,但对一般人而言,根深蒂固的认识,而且通常的现实也是,方言只是方言,不登大雅之堂,总是比标准语低一级,只有标准语替代方言,反之,人们习惯上认为该是使用标准语的领域一旦使用了方言,予人的冲击尤大。广东近些年的方言语用就是如此,相当领域内几与普通话平分秋色,甚至成为事实上的地区标准语、通用语。外地人突然置身广东人之间,发现他们之间通用的方言不绝于耳;打开收音机,传出的是方音或者方言歌曲;打开电视机,惊讶地发现播出的节目多是方言对白;翻开报纸、杂志,常被文中夹用的方言语词弄得一头雾水……这些让初来的外地人有深刻的印象,让久居的原籍外地人士白眼相看。最后,是广东人自己的影响。如前所述,开放后广东的普通话语用迅速增加,广东人的普通话能力迅速改善,但对普通话的评价却趋于降低,广东人普遍低估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低估本地的普通话水平,相当多的本地人与外地人交往时故意装出不会说、说不好普通话的样子。这对广东人而言,是人与社会变迁的结果,但给外来人的印象,是广东普通话真的不行,相当程度上误导了对广东普通话的认识。由上可知,省外人士一直低评广东地区的普通话语言生活,开放后20年间广东地区的语言生活变化更加重了外省人士的这种认识,在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广东普通话语言生活状况的同时,相当程度上低估了广东人的普通话语用与语言能力。它是对真实的语言生活片面、不深入认识的结果。三、广东的描述标准是语言心理变迁的产物既然广东地区普通话较以前有相当的改观,广东本地人士多数程度不等地会听、说普通话,为什么广东本地人会津津乐道普通话较差?为什么会低估本地、本人的普通话语言能力与语言行为?事实上,这与普通话本身无关,而与使用普通话的人有关,与使用普通话的社会环境有关。人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改变了普通话的声望,改变了本地人普通话语言生活观念。作为背景,让我们简要描述广东人对本地方言和普通话的现时的态度和评价。传统上广东以中原语言为正,广东的方言只是方言,这种观念除少数人外,一直延续到今天。现时的广东人,普遍承认普通话、方言相去极远,彼此间距离犹如外语。但极少有人据此认为二者是不同的语言,相反,通例的认识,方言仍只是方言,普通话才是标准语、国语,高于方言。现时的广东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粤方言区人民,对其方言流露出异于以前的超常的语言忠诚感。一般而言,母语忠诚是正常现象,但在今日相当多人士身上,这种忠诚被不适当地放大,导致对粤方言的过度忠诚,以语言示差显示身分差异,以身分差异来加强语言示差,粤方言事实上成为本地唯一高声望语言、地区标准语。与此同时,广东人士对普通话的态度、评价相应地发生变化,日趋多元化、矛盾化,普通话以往的那种神圣地位变得模糊不清了。首先,在理性层面上,人们对普通话有较高的评价,认为普通话是国家的共同语、标准语,是正式的官方语、公务语,在表达重大事件时更适宜,更有庄重感,也更有文化气息;只有普通话才能统一全国的语言,使全国各方言区的人民有共同的语言媒介,广东推广普通话应该也势在必行,广东人应该掌握普通话。由于这种心理,方言盛行的这块地区,重要的官方场合用普通话,人们普遍认为是适宜的,用粤方言反倒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对报纸、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使用、夹用方言,人们普遍认为有亲切感,也更方便,但认为只是权宜之计。其次,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人们对普通话事实上又常是较负面的评价,认为普通话音量偏高,人们在使用时粗声大气,不如广州话柔婉;普通话生硬,不能表达细微的感情,因而不适于日常生活;普通话难学,广东人难以说好,而且用处不大;在广州等地说普通话会被人欺侮、被人看不起,普通话是北方话、外省话,本地人没有多少必要学、说等等。这就形成了很奇怪的现象:普通话理性层面高声望,事实层面低声望;大部分人程度不等地会普通话,但又刻意显示自己普通话不好。“学好普通话,不忘广州话”是相当多的人的心态,但差不多同时实际上又都对普通话有较低的评价。语言声望、语言能力、语言行为三者背离,这与大部分其它方言区不同。语言问题至此便主要不是语言能力、语用的问题,而主要是语言心理的问题,广东人低估自己本地普通话能力与语用,更大程度上是语言心理变迁的结果,是语言心理变迁的反映。心理是现实的制约,是对现实的认识、反映。广东人民这种心理变迁,来源于广东的普通话社会生活实际。改革开放之前,广东地区普通话的声望无论在理性层面上还是在事实层面上,都处于高声望地位,方言处于相对低声望地位,虽则方言无论语用还是通行语域都比现在广大。那段时间中,广东境内的说普通话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员、社会上层人士,他们占据社会要津,拥有相对优越地位,普通话确实几乎等于“官话”。普通话的语用,几乎只见于政、党、军、高等教育、研究以及文化领域,普通话语域确实几乎与要事场合相等。在这样的语言者面前、语言生态环境中,普通话和普通话人士处处受尊重,几成必然。语言者和语码的价值转换成了语言的高声望,虽则并没由此推广普通话,却使普通话具有较高的地位——语用极受限制的较高地位。开放后,广东经济实力急剧上升,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迅速改变,连带着方言地位急剧上升,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声望的方言。尤其粤方言,不仅事实上成为地区标准语、通用语,而且深入全国,粤方言(“广州话”)在相当多人的眼中,几乎成了富裕的同义词,成了富裕的象征,而且这确实具有相当的真实性。本地人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与外省人相比,更好的经济能力,更好的谋生方式,支持并放大这种优越感,显示自己广东人而非外省人的身份就变得重要,语言成了方便的符号,成了身份的标志。以语言示差显示本地人的地位,以本地人的地位加重语言示差,一方面促成了方言的提升,一方面降低了普通话的声望。而在同时,广东地区普通话人士的角色变迁,更进一步促成了本地人对普通话的负面评价。时至今日,广东地区操普通话的人士的主体已变成了外来工。蜂拥而入的外来工确实使广东本地人士增加了普通话语用,增强了本地人士普通话能力,甚至使普通话成了本地人赚钱、工作的工具(见前述),但在另一方面,确实连累了普通话的语言声望,影响了广东本地人士的语言心理。一般而言,外来人口在语言、衣食、习惯等方面与本地迥然不同。突然走入相异的文化、习俗氛围中,原本就容易招致双向的文化差异基础上的不适应,容易发生文化冲突甚至暴力冲突,容易发生主位文化、客位文化相互的歧视、偏见以至敌视。而一旦主位取得经济、社会地位等的优越权,这种双向的不适应、偏见,极易变成放大主位的优越,放大对客位文化、外来人士的偏见、歧视,形成对客位文化的全面否定,普通话就是这样成了牺牲品。普通广东人接触到的、与其日常生活发生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的,多是外来工。作为广东的外来者、后来者,作为由相对贫穷的地方而来的“淘金者”,应该说,绝大部分人在广东的实际状况并不如他们所想像的那样美好。一般的,较好的情形,是暂时寻得一份靠自己的体力来赚取微薄酬金的工作。这些人或许可换来普通广东人对其能吃苦耐劳的赞叹,但绝不能换取尊重和羡慕,而是往往成了反面的教材。广东本地传媒报道过数例本地人指着辛苦劳作着的外来清洁工、搬运工教育自己的子女说“不醒目点就会变成这样”,其实这是多数本地人的真实看法。普通话不再是“官话”,说话的人不再是体面的要员,而是满身汗味、满身泥污的辛苦劳作、却并无多少地位的下层人。仅只如此或者只能使普通话失去往日的光环,使本地人尽量语言示差免被认成外地人,不一定导致对普通话的负面认识。外地人自身的若干不良或者在广东人看来不良的行为,是真正使广东人排斥外地人,真正使广东人不再高评普通话的原因。外地人的许多习惯与广东不同。在外地人偷偷嘲笑广东人日日煲汤、“以形补形”等作法的同时,本地人对外地人的说话粗声大气、动作较大也不无看法,生活中的细小习惯常常因其与日常生活相连而引发较大的反感,尤其当这些习惯可能是不良习惯时更是如此。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本地人列举厌烦外地人的理由中,都有“不讲卫生,不常冲凉,乱扔垃圾”和“上车不排队”等两条。这两条在内地广泛存在,但到了广东极引人反感,许多人甚至认为环境变差、公共汽车秩序变差就是因为外地人流入。因为人口迁移流动而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更因其与普通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引起广泛的排斥、痛恨心理。许多外地人因寻工无着、谋生无路,走上了偷、抢、骗的道路。这些人给社会造成的财产损失,相比起本地某些人的贪污、渎职等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并不算巨大,但因涉及普通人民的自身财产,涉及普通人民的自身安全,是真实的、切身的、具体的,因而本地人的反应强烈。例如,自行车是本地许多人士的代步工具,本身并不值多少钱财,但因失窃严重,成为一直无法解决、普通人极感无奈的社会问题。偷自行车的多是外地人,以致人们把偷车贼与外地人等同起来。广东各地都曾出现过把偷车者(当然更有偷窃其他财物者)当场打死,而大家一般并不特别同情死者的事件。流风之下,外来人口即便是因正常的、正当的原因走入本地人生活小区,也会引起特别的警惕、白眼。这样的氛围下不可能形成对外地人及其相关事物的高评,而只能是反过来。广东色情业大有泛滥的趋势,这与外地入粤女性有极大关系。本地女性一则生活有着落,二则本乡本土有顾忌,涉足欢场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