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发展_第1页
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发展_第2页
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发展_第3页
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发展_第4页
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又必须依靠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7%提高到了目前的49%。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80%。如美国实行以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推广模式,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75%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还有很大潜力可挖。通过对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调查分析,旨在探索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我国农业和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1.1推广机构的基本情况截至2007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5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2.64万、3.45万、0.44万、1.65万、2.06万个,其中县级2.4万个,县以下(指区域站和乡镇站)10.2万个。与2005年相比,县级推广机构多1734个,增加7.6%;县以下推广机构少6991个,区域性推广机构多了37个,增加1%,乡镇推广机构少了7028个,减少6.7%。1.2基层农林推广机构2007年底,5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其中县级农技人员30.88万人,县以下54.17万人(区域站2万人,乡镇站52.17万人)。5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编制内人员74.45万人,其中县级27.89万人,区域站1.86万人,乡镇站44.7万人。与2005年相比,县级推广人数减少近1万人,县以下人数减少8.25万人,减幅分别为3.4%和15.2%。1.3政府财政支持的投入不足据统计,县级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占86.4%,差额拨款占8.9%,自收自支占4.7%。县以下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69.8%,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差额拨款的占17.4%,自收自支的占12.9%。在财政全额拨款的机构中,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全由财政保证的仅占36.8%,只保证人员经费的占50%。2007年县以下推广机构获得了财政项目支持的仅有13.5%。可见,目前财政保障水平并不高。1.4推广机构的基本情况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办公条件缺乏。2007年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70%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50%以上没有专用电话,拥有专用电话的也仅有1/3能够收发传真;近70%没有计算机,配备了计算机的也仅有一半能够与互联网连接;85%以上没有交通工具;而拥有照相机、投影仪、影碟机的更少。区农技推广机构较乡镇略好,拥有固定的办公用房的占48%,有专用电话的占49.5%,配备了计算机的占37.9%,有打印机的占30.1%,有传真机的占27.7%,拥有交通工具的占29.1%。基层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据统计,在乡级推广机构中,95%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种植业推广机构中,85%左右的乡镇站没有便携式土壤养分测定仪和农残快速检测仪器;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中,6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配备小型液氮罐,5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显微镜,4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冰箱,8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畜产品质量检测分析仪器;水产推广机构中,85%以上的乡镇站没有配备溶氧仪和水质分析仪。以上分析说明,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仍然缺乏履行职能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2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2.1推广机构公信力下降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这样的职能配置必然使农技推广力量分散、精力不集中,导致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公信力下降。一些乡(镇)公益性农技人员都在以不同形式经营创收,重经营轻推广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甚至只经营不推广。农民群众不满意,有关部门和领导不满意,农技人员也不满意。2.2业务信息不畅,业务渠道失却全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4个系统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堪忧,导致农技系统工作不顺、信息不畅、业务经费渠道失却,混编混岗、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农技人员50%~80%的时间和精力在乡镇中心工作上。据对陕西18个县的调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下放后,农技人员下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时间和开展试验示范点次分别减少了53%和75%。2.3推广队伍难、效果差基层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有些地方技术培训仅停留在几块教学板和宣传单上,无普通的电视机、影碟机等培训器材,技术推广难度大、效果差,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在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约占2/3,另1/3连兵也养不起。2007年财政只保证人员经费的占50%,推广机构开展试验、示范等日常工作经费主要靠经营创收解决。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约有95%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缺乏必要的办公基本条件或设施陈旧,服务功能下降。2.4酬等管理措施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推广经费严重短缺、管理体制不顺,客观上难以推行职业资格准入、竞聘上岗、绩效考核、按绩取酬等管理措施。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奖惩并举的激励机制,农技人员的推广行为和效果缺乏有效监督,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在一些实行大综合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内部,各专业人员身份、待遇不同,有全额的,也有差额的,还自收自支的,很难统一管理,实际还是各自为战。2.5专以上学历为主,专业员工比例较大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农技队伍素质普遍偏低。2007年底,编制内农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5.9%(其中近1/3的没有本专业学历),非专业人员比重超过2/3,与上世纪末基本相同。另据100个县的典型调查,近5a内,69%的种植业、68%的养殖业、87%的水产业、89%的农机化基层推广机构没有农口毕业生进入。2.6农业科技的利用和高效利用,产业和推广重新分工、规范,造成了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充分的原因当前,有关科研单位、学校及社会团体根据各自的需要,也涉足农技推广,但其规模小、普及性差、影响力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结合不够紧密,农技推广系统对教学、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不甚了解,科研成果利用率不高,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小。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三结合”,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进展。2.7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可能在国内市场农业产量和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加突出,而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和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可能在国内市场也要受冲击。由于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科学预测和及时发布非常缺乏,其生产决策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趋从性,农产品无法通过有效地销售来实现其价值,阻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从机制、技术上都面临挑战。3农业和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3.1注重应用新型农林推广形式,注重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就是要构建“一主多元”型农技推广体系。“一主”是通过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立足于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强化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多元”就是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立足于市场,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科技需求,可以有项目结合型、大学依托型、科研共建型和农民自学型等多种农技推广形式。综合来说,“一主多元”就是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体系建设改革中要防止2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减财政支出”;二是一味地保机构、保人员、保稳定。改革的立足点要放在强化公益性职能,提高农技推广的活力和效率,提升农业公共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衡量改革成果最终要看改革后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是否明确,体制是否理顺,机制是否创新,能力是否增强,服务是否到位,农民是否满意。3.2推行双重管理体制体制改革对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提高推广效能至关重要。多年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不可避免趋利化倾向,导致公共农技服务缺失、公众形象和财政保障程度降低。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结合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等行业特点,对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既要防止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推向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真正解决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涉及到机构设置方式、财政保障体制等,关系到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能否有效履行,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工作能否高效运转。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提倡“县办县管”;乡镇设置综合站的地方,提倡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无论实行哪一种管理体制,都要明确县乡职责,保证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保障应有的推广工作条件,落实相关的经费和福利待遇,防止因条块分割、管人和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工作受影响的现象再度出现。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核定编制,实现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3.3机制创新的自主性和运作空间在推进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体制与机制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特定的体制下,好的机制可以使体制的优势发挥的更加充分,可以弥补体制的某些不足。与体制改革相比,机制创新的自主性和运作空间比较大,农业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在改革中要大力推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加强责任管理,提高推广效能,逐步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完整、管理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明确、方式方法先进、绩效评价客观公正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3.4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为农村职业培训工作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期投入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技推广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剥离经营性服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认真研究解决农技推广投入问题的长效机制。要考虑改革本身所需支付的成本,落实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政策。要考虑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投入保障问题,提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能力。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切实保障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将公职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等,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协同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不断完善推广设施,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3.5突出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农村科技创新能力争取用3~5a的时间,通过对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设施设备进行完善和建设,对上岗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培训,使基层公益性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与其履行的职能相匹配,能切实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率,真正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要加强条件建设,包括设施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在建设方向上,实行整合建设,搞好衔接;在投入方式上,实行两级投入、一级建设;在支持重点上,突出支持县以下,兼顾完善县级推广机构;在建设标准上,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不搞低水平重复。在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应建立起能够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的良性机制,解决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素质不高问题。具体内容应包括相关政策法规、现代农业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田间操作技能和新型设备设施的规范操作等。在培训方式上,中央一级主要负责通用教材的编写和骨干师资的培训,省级主要负责当地特色教材的编写和各专业首席专家的培训,市县两级负责一般农技员的培训,3a为一周期,对基层公益性农技人员实行定期轮训。在能力建设方面,要抓紧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