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与服装出口需求弹性差异研究_第1页
我国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与服装出口需求弹性差异研究_第2页
我国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与服装出口需求弹性差异研究_第3页
我国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与服装出口需求弹性差异研究_第4页
我国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与服装出口需求弹性差异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与服装出口需求弹性差异研究

一、弹性的理论模型主要在于知识产权自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验证和预测中国的进出口价格灵活性。陈彪如(1992)对我国1980-198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后认为“我国出口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为-0.7241,进口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为-0.3007”,“我国出口需求的外国收入弹性为3.483,进口需求的本国收入弹性为1.3732”。戴祖祥(1997)对我国1981-1995年的出口进行建模后发现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弹性为-1.0331,收入弹性为0.6379。朱真丽等(2002)选取1981-2000年数据的计算结果是“中国出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2.03和1.72;进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0.68和0.21”。许少强等(2002)利用1993-2002年数据的计算结果是“中国出口价格弹性为-1.18,收入弹性为3.49;进口价格弹性为-1.20,收入弹性为0.95”。国外学者亦有对这方面的讨论,金森久雄计算了比利时、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瑞典、英国和美国的进出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计算结果进口价格弹性在-1.98与-0.20之间、出口价格弹性在-2.27与-0.03之间,相对应的收入价格弹性分别在0.99-2.05和0.61-3.55之间。国内外学者基于价格的出口弹性都立足于宏观角度,从整个贸易出发进行相关进出口价格弹性研究,很少涉及针对具体行业的讨论,更缺乏从区域性角度考虑该问题的可能性。这样势必造成在我国这样一个进出口贸易复杂多样和地域间生产要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形下,面对某一具体行业和区域的外贸局面时,能否给出精准政策建议的遗憾。基于此,笔者对国内外贸易企业及学者均备受关注的我国纺织品出口形势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给予地域性的比较,试图对现有贸易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期针对不同地区制订纺织品出口价格提出不同的参考建议。我们知道,我国的纺织品具有较高的出口依存度,是我国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产品。近年来,由于受欧美纺织品配额限制、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汇率上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再加上退税下降,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成本逐步上升,已经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低价格优势,国际竞争力下降。之所以从区域的角度进行研究,是因为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等原因,我国各个地区在贸易条件和出口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从区域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区域政策的制订更有参考价值。Bayoumi(1999)利用面板数据估计了21个工业化国家的进出口方程,借鉴Bayomi的思路,笔者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需求进行估计,并结合我国具体地域情况相应设定方程形式。文章从研究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纺织品出口量及相对价格的差异入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即运用我国1993-2005年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进行估计,并从不同方面分析其差异形成的原因。按照新三分法来划分我国不同的经济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区、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区、市);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但由于重庆市1997年才升格为直辖市,在统计资料的收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本文西部地区选用除重庆市的其余11个省(市、区)作为样本。二、使用非板场数据建立计量模型1.外生变量及估计参数从理论上讲,一般的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可表示为:(1)式中,Yit为被解释变量,Xit为解释变量,Xit=(X1it,X2it,…,Xkit),K为外生变量个数,βit、βit为估计参数,βit=(β1it,β2it,…,βkit),μit为随机扰动项,T为时期数,N为横截面个数。2.模型设定和参数估计笔者对纺织品的出口贸易模型取双对数模型的形式(这种模型在进出口贸易实证中经常应用),以某一经济区域纺织品出口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纺织品出口价格和世界纺织品进口价格的比这一相对价格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其模型为:(2)式中,Yit表示第i个省(市、区)在第t年纺织品出口量,Pdit表示第i个省(市、区)在第t年纺织品出口价格,Pwt表示第t年世界纺织品的进口价格,βi为所要估计的纺织品出口量的相对价格弹性。由于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惯性原因,各省(市、区)的时间数据存在序列相关,为减少自相关因素的影响,笔者采用广义差分法,在解释变量中加入自回归项(即AR项)。经济区域的划分参照了各省(市、区)经济发展与行政分布的特点,虽然内部各省(市、区)的经济结构和贸易政策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建模时要分别对各经济区域样本数据的系统一致性进行检验,以确定模型的设定形式,也就是检验模型参数在所有截面样本点上是否是相同的常数。根据αi、βi对不同省(市、区)的取值是否相同,模型的设定形式存在差异。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截距αi和斜率βi有以下两种假设:假设1:斜率相同,但截距不同,模型为:此时,各省(市、区)出口量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在一定显著水平下相同,但是各省(市、区)存在一定差异,体现在不同的αi中,包括纺织品出口量与相对价格的初始水平、经济体制的差异等。假设2:斜率和截距都相同,模型为:此时,各省(市、区)无显著差异,相当于多个时期的截面数据放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检验方法采用协方差分析,通过两个F检验进行。分别构造假设1的检验统计量:和假设2的检验统计量:。其中,S1、S2、S3分别代表模型(2)、(3)、(4)的残差平方和。在假设1和假设2的情况下,统计量F1和F2服从特定自由度的F分布。如果F2大于等于某置信度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假设2,继续检验,找出非齐次的来源;反之,利用模型(4)拟和样本。在已确定参数存在非齐次的基础上,如果F1大于等于某置信度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假设1,用模型(2)拟和样本;反之,用模型(3)拟和。如果最终确定某一经济区域的模型形式为模型(2),则该地区各省(市、区)纺织品出口量对其纺织品出口相对价格的带动作用不同,不能用统一的βi表示该区域的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也就不能估计其出口弹性;如果模型形式为(3)或(4),βi对于该地区的每个省(市、区)是相同的,可以得到该地区的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估计值。此外,根据样本数据性质的不同,模型(2)、(3)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前者将反映时期和个体遗漏的估计作为未知的常数,后者将其视为随机变量。选用哪种模型,取决于如何选取省(市、区)这些截面单元。如果各省(市、区)是从相应地区中随机抽取的,则总体中的个体差异服从随机分布,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当选择的截面是总体的所有单位时,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本文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区的样本分别是各区域所包括的省(市、区),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三、东、中、西三个经济区域对纺织品出口的灵活性的估计1.关于纺织品出口弹性面板数据模型的时期选择为1993-2005年。首先分别估计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总体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即相对价格变量选择各省(市、区)纺织品相对出口价格,出口量采用各省(市、区)纺织品实际出口量。数据来自1993-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世界经济年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协方差分析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得出有关统计量及相关结论(见表1)。在选用模型估计方法时,考虑到我国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纺织品出口状况具有相似性,存在横截面相关;不同省份间经济结构差异悬殊,存在横截面异方差;经济、贸易的惯性导致各省的时间序列存在序列相关。因此,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根据表1中得出的结论选用相应的模型形式,分别得到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及全国就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的估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具有很好的估计效果,可决系数均接近90%,出口需求弹性的估计值均能通过检验。计量模型结果表明:全国1993-2005年平均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为负值且绝对值接近0.70,表明其出口与相对价格的变化方向相反,并且纺织品出口相对价格提高1%,其出口量减少0.7%,在这里可以看出,价格变动的幅度大于出口量变动的幅度。所以当价格下降时,只会引起出口量较小幅度的增加,从而使销售收入减少,反之,会使销售收入有所增加;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纺织类产品的出口不宜降价出口。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具有明显的区别:东部地区为0.753,在三大经济地带中最高,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0.515、0.60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之下,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总之,我国东部地区纺织品出口量的增长对出口价格的拉动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居中。2.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根据前面所述的方法和1993-2005年的样本数据,建立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服装出口需求弹性的面板数据模型:同样,利用协方差分析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F检验结果及其相关结论(见表3)。由于服装出口需求弹性的估计采用模型(2),国内各省(市、区)的差异较大,拒绝了各省(市、区)出口需求弹性相同的假设,不能得到全国服装出口需求弹性的估计值,因此,只能估计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服装出口需求弹性。根据以上模型,分别得到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1993-2005年服装出口需求弹性的估计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估计效果,服装出口需求弹性估计值均能通过检验。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服装出口需求弹性上具有显著的差异。1993-2005年东部地区的服装出口需求弹性达0.627,在三大经济区域中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为0.410,中部地区最低,仅为0.517,此时出口相对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仍小于1,但与前一部分计算的经济总体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相比,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服装出口需求弹性更低于经济总体纺织品出口的需求弹性。所以说服装出口相对价格的降低更不利于服装出口量的增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用“价格低廉”打入国际市场的措施已很难持续占优。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纺织品在总体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不宜实行降价出口的外贸政策,否则会使出口收益减少;同时,相比较而言,服装产业的发展更为成熟,更适用于自由贸易假说条件下的竞争情形,东部地区纺织品外贸政策的制订可更灵活机动。目前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贸易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如何使纺织品的出口走上效益化增长轨道的问题。四、需求弹性根据上面的计量结果,1993-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需求弹性均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虽然西部地区的出口需求弹性略高于中部地区,但没有本质差异,基于以上结果,说明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贸易环境相对良好,外贸发展日益成熟的东部地区而言,适当运用价格战术扩展海外市场,促进纺织品出口是可行的。当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面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纺织品出口需求弹性差异的形成,仍需进一步地分析原因,以期在日后的外贸政策制定时有所倾斜和平衡,以求贸易效益最大化。1.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及区域分布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出口需求弹性的差异首先是由于各地区外资引进不同造成的,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吸引外资能力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自然对各地的纺织企业影响各不相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充满潜力的市场、优惠的区域和产业投资政策一直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流入我国的FDI也在急剧增长。2006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694.68亿美元,连续14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首位。这一结果是与国家制定的许多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分不开的。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大多数都是基于区域基础的。例如,基于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开放城市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等措施。许多省市还自主制定了更多的优惠措施。因此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很有必要。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外商投资地区分布仍不平衡。2006年1-12月,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569.2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90.32%;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9.22亿美元,占6.22%;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21.77亿美元,占3.45%。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使用外资24.66亿美元,占3.91%。2.外贸依存度变动外贸依存度即一国或地区商品和劳务进出口额占该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比值大小往往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发政策的实施,1991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外贸依存度在1994年达到高峰开始下降后,从1998年开始又一直在升高,特别是东部地区升高速度很快,1995-2005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外贸依存度为77.91%,而同期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5%和8.19%,全国为54.10%,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显著差距。即使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政策,中、西部两地的外贸依存度依然很低,2005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分别相差79.40%、79.30%,和全国分别相差43.80%、43.7%(见表5)。3.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尽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东部地区较低廉,但仍然无法弥补其劳动力素质低下所带来的缺陷。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是这些地区外贸出口及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特别是西部地区,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增长明显加快,有的省、自治区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超载,而教育基础设施又无法满足需求,因而直接导致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人口密度大、文化、卫生事业的落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面临沉重的压力,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障碍。4.区域发展政策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出口需求弹性差异的形成,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包括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经过了4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施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带来了广东省经济在80-90年代初独领风骚的局面;第2次调整始于1990年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上海重现国际大都市的雏形,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促进了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经济和外贸发展;第3次调整是1999年底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外资引进,中央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支持来补贴西部地区的外贸出口,促进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第4次是2003年以来振兴东北地区和开发以“泛珠三角”(1)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政策,带动老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基地的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对纺织工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第一次区域发展及特区开放政策带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业的大发展,第二次浦东开发开放,通过一系列的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外资财团、世界级企业巨头投资汇聚申城,各大外资银行纷纷在上海市设立分行或办事处,促进了上海市及周边省份轻纺业的发展,带来了该地区纺织品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独领风骚。上述区域发展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与外贸的增长。相比而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华南的开发政策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发展外贸,这些地区自身融入市场的能力较低,对出口价格的带动作用较小,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与企业集聚,远不如东部地区开发政策带来的效果。五、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才能继续保持我国纺织业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面对我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以及竞争力下降的现状,我们需逐步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尽管从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由于我国政府的开放扶持政策,以及沿海经济发展模式的多种客观因素存在,我国东部地区实施“价格战”似乎仍“有利可图”,但这绝非长久之计,我国纺织品出口特别是服装出口更是已丧失了“价格低廉”优势,已经遭到了欧美等国家或地区的强烈不满并频频发起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和倾销指控。长期以来,我国纺织业是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来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在生产要素流动及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纺织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都将在国际竞争中不再具有垄断优势。即使我国的纺织业将来仍具有比较优势,也会遭遇发达国家技术含量较高的同种产品的竞争而丧失竞争力。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国纺织业必须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才能继续保持我国纺织业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研究,笔者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1.实现产业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在纺织产业链条上,东部地区应抓紧自主创新,在品牌、研发等领域上多做文章,利用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向发达国家出口,在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开发新产品、创建品牌方面下功夫,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中、西部地区则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与东部地区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承接来自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产业转移,形成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梯度产业格局。此外,还应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配套,促进产业梯度转移,使纺织业的区域布局更为合理。2.注重产品的开发,建立多元化原料管理体系首先,应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对高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和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使重点纺织加工技术和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品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附加值。其次,要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加大对麻、毛、竹等非棉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