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联考精品试卷PAGEPAGE1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一、选择题1.1033年,范仲淹奏言:“今江宁府有新旧逃户七千三百……缘江南道东路诸色租税甚多,地薄民贫。”苏轼感叹:“吴、蜀有可耕之人,而无其地。“据此推知,宋代江南部分地区A.人地矛盾显现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盛行 D.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答案〗A〖解析〗材料“租税甚多,地薄民贫。”“有可耕之人,而无其地。”反应了宋代有人而无地说明出现了严重的人地矛盾,A项正确;精耕细作的精细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人无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水稻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减少,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地方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土地作为主要的财富象征,故A正确;明清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并不得力,故B错误;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并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发展较快,故C错误;土地所有权分散化并不是均贫富观念的体现,故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分散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下表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财政总收入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反映了时间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2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商业税)、官办企业收入、杂税等。A.晚清税收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小农经济受到冲击逐渐解体C.提倡国货推动民族工业发展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答案〗D〖解析〗表格显示鸦片战争之后,工商杂税收入逐渐成为政府税收的主要依据,说明除农业税收之外,其他税收包含的信息说明民族工业等新经济现象出现,D正确;表格显示农业税收依然是主体,并没有根本改变,A错误;表格体现不出小农经济解体的信息,B错误;民族工业发展不符合表格主旨,C错误。4.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A.国内市场的扩大B.民族工业的发展C.商品流向的变化D.商业资本的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中国进口商品品种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对轻工业产品国外依赖减少,对重工业产品需求较大,这是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结果,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这一变化的原因;C选项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具体阐述;D选项与此无关。5.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A.表明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 B.鼓励基层千部群众继续大跃进C.有效清除了“左”倾错误影响 D.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问题〖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和时间来判断,毛泽东对1958年经济战线上的“左"倾错误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和反思的,主张对“大跃进”进行调整,故选D项,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对“大跃进”的反思,但不是批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C项中“有效清除”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D。6.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点石成金』〗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7.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海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先后受到中国上海和日本等地发式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兴汉头”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反清思想,说明近代风俗变化受社会影响,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女性社会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兴汉头”反映的是反对清政府统治,不是民主共和观念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流行文化未必是进步文化,不一定代表社会主流方向,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8.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拓,大西洋沿岸地区“手工工场不论在哪一生产部门出现后,几个月内就使成千上万个封建手工业行会或独立的小手工业破产”。材料表明A.欧洲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B.新航路开辟造成西欧国家实力衰退C.价格革命已经深入手工业部门 D.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故选D项;材料看不出“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旧式手工业的破产不等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故排除A项;小手工业破产有利于推动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会增强西欧国家的实力,故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故排除C项。9.19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靴匠不再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这说明A.交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 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D.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答案〗B〖解析〗材料列举了19世纪初乡村传统行业消失的表现,这些传统行业被城市中的相应行业所取代,这是工业革命在生产领域出现变革所带来的结果,因此选B;城乡的联系得益于交通的发展,但在19世纪初并未实现城乡一体,A项错误;材料中列举了一些传统手工业逐渐消失,但并不能代表传统手工业不复存在,C项错误;本题是对英国城乡经济转型情况的介绍,并没有涉及到全球化,D项错误。10.如表反映了美国《农业调整法案》实施前后的棉花生产情况。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正确的是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单位绝对数千英亩指数绝对数磅/英亩指数绝对数千包指数193235891100173.31001300310019332938382.2209.4120.813047100.3A.棉花生产过剩尚未解决 B.农民违抗国家减耕政策C.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合理 D.棉花生产效率大幅降低〖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农业调整法案》是为了减少市场供应,但是在法令实施前后,美国的棉花种植并未下降,总产量反而上升,这说明当时棉花过剩问题尚未解决,A正确;耕种面积有所下降,说明当时农民执行了政策,排除B;数据仅仅涉及到棉花种植,无法得出结构调整的结论,排除C;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但是产量上升,说明棉花生产能力较强,排除D。11.卢梭认为,科学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同时也担负起重建人类社会秩序的重任。卢梭对科学的态度极为复杂:一方面认为科学不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推动。卢梭A.反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B.批判性思考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C.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道德优先” D.主张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亦步亦趋〖答案〗B〖解析〗卢梭在肯定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强调从崇拜科学中解放出来,揭示了科学不利于良好道德风尚形成的一面,反映了他批判性思考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并非单纯否定科学,没有反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快速发展,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卢梭坚持道德“优先”,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卢梭主张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亦步亦趋”,D项错误。12.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科学家们直接参与科普活动。在巴黎由罗其耶、热伯兰等组织科学启蒙团体,面向市民开设科学讲座,盛况空前,几乎一票难求。科学家们演示电和气体试验,吸引了上流社会的许多绅士和淑女。这反映出A.理性主义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B.电的广泛使用推动观念变革C.科普活动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D.科学家为法国大革命作动员〖答案〗C〖解析〗根据“面向市民开设科学讲座,盛况空前”等信息可知,法国大革命前夕科普活动面向大众,并产生广泛影响,说明出现大众化的趋势,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科普活动的影响,而非理性主义的影响,排除A;法国大革命前夕尚未出现电的广泛应用,排除B;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动员的是启蒙思想家,不是科学家,排除D。13.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和经济等层面配套设施的支撑,故选B。工业革命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违背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错误,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才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C.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干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为处理工业化……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来看,工业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通过立法、加强管理来解决,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完善。故〖答案〗为B项。A项是题干所揭示的现象,不是针对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9世纪实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排除;D项材料不仅涉及立法,而且还有政府部门的设立,排除。15.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19世纪”、“英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该加拿大游客认为英国工业产生的烟雾是舒服的,“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表明她对工业革命的赞赏和肯定,反映了她对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她对英国环境污染态度,排除A;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该游客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该游客羡慕英国的环境,认为家乡的环境“单调”,并未对本国空气感到自豪,排除C。16.工业4.0是德国政府首先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应用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来提高制造业水平。于是,有人用下图形象地概括了二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历程。对r如图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C.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D.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采用了流水线模式,但是“工业王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出现,故C项正确;第三产业出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17.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1879年,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美国生产的电气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1902年,美国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材料反映出美国A.重视新技术的运用 B.率先进行工业革命C.工业生产后来居上 D.企业管理日趋完善〖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自1870年以后美国电气设备工业突飞猛进,故A符合题意;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美没有比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状况,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企业管理状况,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近代以来,英国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指尖”则是农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城市化进程B.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加剧农村的分散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D.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答案〗C〖解析〗根据“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可得出,随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村落不需要再聚集在一起,而是可以进行分散开来,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村,而不是城市,排除A项;材料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生态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19.刘锋在《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期间,消失于信息革命中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与工作、生活方式C.机器与人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的说法,揭示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影响,说明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与工作、生活方式,B项正确;工厂并未在信息革命中消失,A项错误;机器与人的“斗争”与材料中人的变化不符,C项错误;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说法绝对,D项错误。20.1912年,德国斯图加特市的一家玩具商店经营的主要商品,有玩具火车、微型蒸汽机、光学玩具以及其它新工业时代的非军事主题的玩具等。这类玩具的发售A.实现了社会需求与商业利益的紧密联系B.为玩具行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C.体现了德国政府对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视D.有助于儿童融入工业化和技术化的世界〖答案〗D〖解析〗材料“有玩具火车、微型蒸汽机、光学玩具以及其它新工业时代的非军事主题的玩具等”体现的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玩具商店的玩具主要展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有助于儿童融入工业化和技术化的世界,D正确;儿童玩具并不能实现社会需求与商业利益的紧密联系,A排除;材料未涉及玩具的标准化生产,B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C排除。故选D。21.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三则资料。若从这些资料内容所反映的史实中提炼出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这个研究主题应该是A.绘画艺术的演变 B.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C.中外文化的交流 D.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驿站系统,图二是电话,图三是电子通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资料内容所反映共同主题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故D正确;绘画艺术的演变不符合图二和图三,故A错误;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不符合图一,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外文化的交流,故C错误。22.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A.对自然风光的热爱B.对政治现状的不满C.对理想社会的追求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答案〗D〖解析〗由材料“18-19世纪”“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体现了文学艺术领域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追求,实质上反映的是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的一种反思和担忧,故D项正确。18、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不断提高,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是煤、石油的过度开采,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并非实质原因,故A项错误;对政治现状不满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理想社会应该是指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23.“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A.古典主义 B.现代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的信息,可知这与印象主义的特点相符,突出的是光和色的作用,故选C。24.19世纪俄国自然派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通过介绍被买卖的死农奴和即将步人死者名单的底层人民,展现了俄国农奴艰难的生活现状。由此可见,19世纪俄罗斯“自然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A.关注社会现实和普通人 B.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C.主张“回归自然”反思理性 D.注重表现主观情感和理想〖答案〗A〖解析〗材料“通过介绍被买卖的死农奴和即将步人死者名单的底层人民,展现了俄国农奴艰难的生活现状”体现的是对注社会现实和普通人的关注,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A正确;B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故选A。25.1922年,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一书,写的是一个普通人生中普通的一天。他抛弃了传统的语法,将外来词汇、双关语、少量知识和记忆碎片糅合于令人困惑的混乱的叙述中。这种叙述方式A.表达了精神困惑 B.批判了社会罪恶C.抒发了浪漫情怀 D.痛斥了种族歧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抛弃了传统的语法,将外来词汇、双关语、少量知识和记忆碎片糅合于令人困惑的混乱的叙述中”可知小说家表达自己的困惑,故A正确;材料只是表达困惑,看不出批判了社会的罪恶,故B错误;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与材料不符,C排除;根据材料无种族歧视相关内容,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26.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孔子)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商鞅)材料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答案〗(1)共同点:主张增加人口(或鼓励生育)。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发展生产的需要;扩充实力的需要。(2)老子:小国寡民。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韩非子:人多财寡,导致争斗。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矛盾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乱的根源。〖解析〗(1)“共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人都主张增加人口。“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战争的需要、发展生产的需要、扩充实力的需要等角度分析。(2)“人口思想”,根据材料二信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分别概括得出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韩非子主张人多财寡,导致争斗。“历史局限性”,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韩非子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乱的根源。27.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1)不同:由材料“在边地设十节度使”“失于外重”可知,唐朝采用的措施是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由材料“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可知,宋朝采用的措施是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由材料“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的后果是造成了藩镇割据;由材料“外患最多”“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易于虚弱瓦解”可知,宋朝的后果是造成了积贫积弱。(2)原因:由材料“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其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由材料“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其原因是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由材料“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其原因是民族征服。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局面、省制开端等方面展开分析。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袁氏世范》为南宋孝宗五年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初名《俗训》,立意“训俗”,即“使田夫野老、幽怨妇女皆晓然于胸”,“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后来,其同窗好友刘镇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以“远诸四海”“垂诸后世”,成为“世之范模”,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袁氏世范》内容摘选卷别内容睦亲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已。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已之听。处己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注:乡里)之术。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子弟)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治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异居分析(分家另过)之初,置产制卖之际,尤不可不仔细,分析止凭阄书(注:分家的契书),典买止凭契书(注:契约、契据)。——据袁采《袁氏世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看法:《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说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可见,《袁氏世范》在遵从儒家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示例2〗看法:《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示例3〗看法:《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说明: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他看法举例:《袁氏世范》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袁氏世范》对基层治理有重要意义;《袁氏世范》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等。)〖解析〗根据材料,可提出观点:《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