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儿尾的变调与粤语语音类型_第1页
粤西儿尾的变调与粤语语音类型_第2页
粤西儿尾的变调与粤语语音类型_第3页
粤西儿尾的变调与粤语语音类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西儿尾的变调与粤语语音类型

高州位于广东省西部,与广西接壤。辖茂茂市、高州、新沂、电白、国华等五个县市。境内主要有粤语、客家话和闽语三种汉语方言。茂名地区的粤语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小称“儿”尾现象,显示出与其它粤语不同的特色。[体格情况]茂名地区的小称,语义上有较强的一致性,主要用来指称幼小和形体小的人或事物,有的还附加喜爱、亲昵或嫌恶的感情色彩;还可用于量词、形容词、动词和其它非名词类实词,表示数量少、减轻程度、动作时量短暂、缓和语气等语义。其语音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独立音节的词尾“儿”独立音节的词尾“儿”在茂名地区普遍存在,读音主要是阴平,如茂名市区、高州、电白,如信宜、化州。另化州老派读音为。例如:1.2变音形式茂名地区的小称除“儿”尾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变音形式,其规律是:单音节或多音节词中某个音节(多是末音节)变读高扬调。同时韵母也发生音变,单元音韵母一律加鼻尾[n],入声韵尾[ptk]—律变为同部位的,复元音韵母和鼻音尾韵母维持不变。叫“高扬调”而不叫“高升调”,是为了与阴上的高升调区分开来。高扬调的调值比阴上35更高,起点值约在4~5度之间,而终点值超出字调中最高调值(5度)的范围,给人以“特高而上扬”(叶国泉、唐志东1982)的印象,与单字调较易区分,本文用表示。如信宜:1.3“儿”尾与变音并存“儿”尾与变音两种小称形式在茂名各地都同时并存,但各地并存的情况仍有参差。主要有四种情形:一化州型(“儿”尾为主):名物小称基本用“儿”尾,“儿”读或,老派多读前者,并且认为读是受周边强势方言(如茂名话)影响而产生的;其它词类小称用得较少,且多用变音形式。如:巷儿小巷|蚁儿蚂蚁|菜头儿腌制的萝妹儿女孩|一阵一会儿正下乍一下。二信宜型(变音为主):信宜与化州相反,小称多用变音,只有在实词意味很浓的情况下才用“儿”,表示“后代、崽”:牛儿刚出生的牛|猪儿刚出生的小猪|鸡儿刚出生的小鸡。有趣的是,“猪儿”一词本身还可再变音,读为,可见在信宜人心目中“儿”更是一个实词而非虚化的小称。至于小称变音的例子可参见1.2。三茂名、高州型(“儿”尾、变音兼有):茂名市区和高州的情形介于化州、信宜之间,“儿”尾与变音两种类型都很常用,有时一个词既可以后附“儿”尾,也可以变音,语义上并无太大差异;与化州相似的是,“儿”尾也基本出现于名物类词语,其它词类小称较不发达,若有也多采用变音形式。如茂名市区:勺儿饭勺|猪儿小猪脚儿脚趾印儿图章特挺偏偏一阵一会儿。四电白型(变调为主):电白县的方言以属于闽南话的雷话、海话为主,其次是客家话,讲粤语人数仅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语音以羊角镇为代表。电白粤语小称“儿”尾较茂名其它地区更为少见,个别词语还带粤西地区少用的“仔”尾,最常用的小称是变调,变调调值与其它各地变音的高扬调相近,但却较少伴随韵尾的音变现象。“儿”尾如:刀儿小刀鸡儿小鸡婆儿老太婆;“仔”尾如:刀仔小刀,鸡仔小鸡一阵仔一会儿;变调如:出麻出麻疹螺蚌|烧炮放鞭炮裤头短裤。“儿”到“儿”的演变结果茂名各地小称类型虽然从表面看很相似,都存在“儿”尾和变音两种形式,但就各种形式分布的参差性而言,仍可看出其中的差异。而共时平面上的差异正隐含着历时演变的不同阶段。2.1语音的演变“儿”尾到变音,语音上并非是割裂、毫不相干的。从普遍音感(除电白以外)来说,当地发音人认为变音是由于“儿”尾快读而合到前面词根音节上形成的,即把词尾“儿”的鼻音声母附着到前面词根音节末尾,并带上一个高扬的声调而成为变音。这一观点我在1994年做博士学位论文时并不认同,当时认为“儿”尾与小称变音没有渊源的联系(邵慧君1994)。但随着材料的发掘,原来的看法有了改变,应该说粤西地区的变音实际就是“儿”尾到儿化的演变结果。具体过程如下:第一阶段:独立音节的词尾“儿”,其读音为鼻音声母带舌面前高元音,声调为高调。这一形式在今粤西地区仍普遍存在。第二阶段:独立音节的词尾“儿”,读音是个自成音节的鼻音或,高调,如化州老派音。值得注意的是,化州话读单字时,“儿二而耳”等日母止开三等字均读,只有“儿”作词尾表小称时才读[n](少数读)。第三阶段:儿化变音。由于语流中需要快读的原因,干脆将独立音节的“儿”简省,而将其鼻音声母合到词根音节中去,就像普通话的儿化一样,把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卷舌音色附着到词根音节上。如果词根音节是单元音韵母,就直接在元音后加上鼻音[n],如果是人声,则把原来的塞音韵尾改换成同部位的鼻音韵尾;至于原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为何保持不变,音理上也好理解,因为复合元音本身有个动程,再加鼻尾较费力,而阳声韵本来就有鼻尾,不必赘加。其中第二阶段并非必经之路,不排除有的方言直接从第一阶段儿化演变成第三阶段,但是化州话的个案为我们证实从“儿”尾简省到儿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种情况与南部吴语的儿化是一种相似的类型。2.2小称标志的确立及其使用范围的扩大“儿”原本是实词,意为“后代、子女”。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虚化为一个小称词尾,最初主要限于名物类词,指称小、少的事物,并衍生出特指义(指别不同的事物)或感情色彩(昵称、谦称、蔑称等)。茂名、化州、高州、电白等地小称仍以名物类词为主。随着语义的虚化,小称范畴不断渗透到其它词类,诸如形容词、动词、副词等,用来表示程度减轻、动作轻微或短暂、语气缓和等语法意义,最典型的就是信宜的例子,还有与粤西接壤的广西勾漏片粤语如玉林、容县、藤县、桂平等。这些方言中小称变音几乎可用于各种词类,且使用频率很高。如果说变音是儿化的结果,那么“儿”作为名词类词尾很好理解,但为何非名词类词也能用源于实词“儿”的儿化变音呢?其先决条件就是“儿”词义虚化并伴随语音上的儿化变音,使之逐渐摆脱实词“儿”的影子,凝固为语法化了的小称标志,正是这个抽象的形式标志得以令小称范畴不断向其它词类扩散。第三,变调是纯粹变调,或重调3.1虽然我修正了以往的观点,承认变音由儿化而来,但我依然保留原来的部分观点,也就是这个变音与粤语中的广州话类型(即纯粹的变调)并无渊源联系。有不少学者撰文论证粤语从“儿”尾到儿化变音到变调是一个连续的演变过程,即“儿”尾()→儿化变音(词根音节附着鼻尾+高扬调)→纯粹变调(高平或高升)。茂名各地的情形似乎也能印证这个过程:化州(“儿”尾为主)→茂名、高州(“儿”尾、变音兼有)→信宜(变音为主)→电白(变调)。但若将这一过程视为一个直线发展的演化过程,导出变调由“儿”尾而来的结论,恐与事实相悖。倘若推而广之,将茂名地区的小称视为整个粤语区的通例,则更失之偏颇。一电白的变调在茂名地区的小称类型中不具典型性,不可视为其中的一个环节。粤语在电白属于弱势方言,因此容易受强势方言(邻近的茂名市区话和广州话)的影响而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像“刀儿/刀仔、鸡儿/鸡仔”(见1.3四)并用就是很好的例证。该方言变音的例子本身就不多,而词根音节是单元音韵母或人声韵的就更少,因此很难断定它是否就是纯粹的变调。此外,也不排除其音变规律与信宜有所不同的可能,像广西的玉林方言,变音就以变调为主,只有当它出现在人声音节时,才把塞音韵尾变换成同部位的鼻音韵尾。二“儿”尾与纯粹变调之间的地域分布缺乏过渡性。粤语中纯粹变调的小称以广州话的高平55和高升35变调最为典型,张日升(1969)、麦耘(1990,1991,1995)都曾有详尽描述与分析。其它还有顺德(林柏松1990)、中山小榄(郑伟聪1990)、四邑(甘于恩2002、2003)等地。这些地方均无类似粤西那样的“儿”尾或儿化变音,最常见的“儿”尾词就是“乞儿乞丐”,几乎是孤证。如果小称变调的源头是粤西茂名地区的“儿”尾的话,那么在这些方言中应该留下蛛丝马迹。事实上,粤语中“儿”尾或儿化的分布集中在两广交界一带,即茂名地区和勾漏片粤语中,与纯粹变调地区没有地域上的连绵性。而吴语的情况不同,“儿”尾与变音、变调集中分布在南部,它们或者比邻出现,或者在同一地方共现,关系非常密切。三词汇分布的差异。如果粤西一带的“儿”尾或儿化变音与广州等地的纯粹小称变调有关的话,那么它们在词汇分布上也应有较高的相关性,但除了形容词变调表程度减轻(“咁这么”+形)各地比较一致外,其他则参差不齐,往往是广州话变调的粤西不一定变音,而粤西变音的广州话又可能不变调。如广州话变调的“衫夹|木工刨|牙刷|枕肉|南华李|鸡蛋丨烧鸭|沙田柚”等粤西基本不变音,而粤西经常变音的“鸡|猪|牛|挂围嘴儿|脚脚趾|细侬|亚虾婴儿|印图章|笔筒笔套儿”在广州话则很少变调。可见“儿”尾与变调之间并无明显的渊源关系,否则在词汇分布上不会有如此出人。3.2既然粤西地区的“儿”尾、儿化与广州等地的纯粹变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那么粤西小称变音中的高扬调又如何解释?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变调在粤语中有可能是独立的屈折手段。首先,变调在粤语的广府片中应是独立的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或词汇意义的屈折手段,而并非是“儿”尾儿化变音后的产物。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排除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而且从整个粤语的情况来看,独立的变调手段从粤北的清远、韶关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再向西至四邑、肇庆地区均有广泛分布(邵慧君1994),变调调值也不完全相同,如增城的高降变调和四邑的低降变调等。其次,粤西茂名一带和广西勾漏片粤语中普遍存在的高扬变调虽然可能是儿化后引发的(“儿”字的高调在儿化挤人词根音节时将声调特征带到词根音节上),但也不能排除高扬变调本身是一种独立的屈折手段,因为“儿”在儿化前作为一个独立音节的词尾时(如“猪儿”、“鸡儿”)是读高调的阴平,可是照演变规律“儿”当为阳平,该字单字调也确实读低调的阳平(如单念或“儿童”)。可见,从单字“儿”到词尾“儿”已经历了一次声调屈折,而高扬变调则很可能是带有一定实义的“儿”尾进一步虚化为儿化变音的又一次声调屈折。既然粤西地区小称的高扬变调与儿化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为何有许多学者认为它与吴语的儿化属同一类型,即儿化产生变调?原因在于粤西一带的小称变调与“儿”尾、儿化叠置在一起了,容易让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然而就整个粤语的情况而言,小称变调不依赖于儿化是能说得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