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楚辞》注释的依经立义思想_第1页
王逸《楚辞》注释的依经立义思想_第2页
王逸《楚辞》注释的依经立义思想_第3页
王逸《楚辞》注释的依经立义思想_第4页
王逸《楚辞》注释的依经立义思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逸《楚辞》注释的依经立义思想

一、《联心》是《网络辞章句序》、《红字》等活动,在对人们了解下,人朱夫子认为,《毛序》中的“骑自行车”与“风化”和“风雨交加”有着相同的意思,“温和、善良、厚实”的诗歌就指了这一功能。”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提出了《离骚》“依诗取兴“的观点,由此可见“讽谏”的思想也是王逸及其《楚辞章句》整个文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向来重视“诗教”,《礼记·经解》篇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段话原意在说明儒家经典的教化作用:以《诗》为教,则能移风易俗,使人安于礼义,感情适度而不放纵,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温文尔雅的和谐秩序之中;以《书》为教,则能使人熟悉古代历史,目光远大,视野开阔;以(乐》为教,则使人胸襟宽广,性情中正,一致向善;以《易》为教,则使人思维深刻,能领悟楕微幽远的道理;以(春秋》为教,人们则得到文学辞章方面的训练,能够“属辞比事”,事父事君。王逸也有把《楚辞》当作教化工具的倾向。他首先认为《离骚》“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离骚经章句序》),“要妙”与“华藻”俱存,“博远”与“温雅”同在,完全可以用作教化的教材。《离骚经章句后叙》在指明屈原之作“上以讽谏,下以自慰”的性质后说道:“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认为通过《楚辞》的教传,可以使人们在哀悯同情屈原的同时又能受其“思君念国”之情、“忠信仁义之道”的熏染。类似的言论在《楚辞章句》中所在多有: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天问章句序》)叙曰:“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世相教传……”(《天问章句后叙》)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九章章句序》)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渔父章句序》)宋玉者,屈原弟子也,悯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至于汉兴,刘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辞”。亦采九以立义焉。(《九辩章句序》)《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悯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也。(《招隐士章句序》)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古者,人臣三谏不从,退而待放。屈原与楚同姓,无相去之义,故加为《七谏》,殷勤之意,忠厚之节。或曰:《七谏》者,法天子有争臣七人也。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七谏章句序》)《九怀》者,谏议大夫王褒之所作也。怀者,思也,言屈原虽见放逐,犹思念其君,忧国倾危而不能忘也。褒读屈原之文,嘉其温雅,藻采敷衍,执握金玉,委之污渎,遭世溷浊,莫之能识。追而悯之,故作《九怀》,以裨其词。史官録第,遂列于篇。((九怀章句序》)王逸认为,屈原的作品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感染着后世。人们不仅在形式上模拟屈赋,如宋玉之作《九辩》,刘向、王褒之徒“依而作词”,东方朔之“加为《七谏》”。同时也自觉继承屈原的精神,以屈原的“殷勤之意,忠厚之节”为榜样,以“陈法度以谏正君”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东方朔更是敷衍“三谏不从,退而待放”之义,作为(七谏》,并以此“昭忠信,矫曲朝”。因此,屈原之作可以“世相教传”,如同儒家经典一样能起到各种各样的教化功能。二、诗与“温柔未定”“诗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多次提到“讽谏”,《离骚章句序》说:“言己放逐离别,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章句后叙》云:“而屈原履忠被谗,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风谏,下以自慰”;《九歌章句序》亦云:“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王逸先点明了“讽谏”的因由,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与楚王同姓,掌管王族的“谱属”,负责勉励选拔人才。智深才高,“谋行职修”,君臣之间颇为相得,怀王也甚为信任屈原,国家大事内政外交都要向其咨询意见。但是,屈原的受宠激起了上官、靳尚的嫉妒,遭到了多次谗毁屈原,而怀王在谗言的蒙蔽下“怒而疏屈原”。王逸认为屈原一以国家社稷为念,绝无半点私心私利,其忠君念国之心天地可鉴,无辜被馋的遭遇使屈原忧思烦乱,无处可诉,于是作《离骚》以风谏。襄王即位后屈原遭到了更严厉的谗毁,不过他仍以清白正直自励,决不与佞伪小人同流合污。虽然流放江南,远离国都,但在家国危亡之际仍不忘“风谏”其君,使之觉悟。汉儒论诗特重“诗教”,而“诗教”说的内容不外乎“美刺”二端,屈原生于乱世,楚国当时内困于佞臣,外受制于强秦,国将倾危。所以,王逸认为屈原所采取的是如同诗人“怨主刺上”、“言提其耳”般的“讥刺”。《离骚后叙》中说道:(屈原)“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诗经》的“风”以及《小雅》中部分诗篇讽刺现实是不遗余力的,甚至有“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的愤激之语。二者实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即作者所面对的现实处境相似:“变风”、“变雅”作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黑暗时代,而屈原亦有国灭家破的现实危机;《诗经》作者多遭受佞幸的谗言,如“寺人孟子”的直指“谮人”《魏风·园有桃》之“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屈原也饱尝椒、兰的嫉妒谗毁,无辜放逐。愤激之情形于文字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刺”这一具有鞭挞警醒意义的方式。王逸还特意拈出屈原思想中“忠”的特点,认为屈原无论如何“刺”,其本质上是“忠”的表现。他屡次称赞屈原的“忠贞”、“忠厚之节”,讥刺现实不是为了报复奸佞,讥刺君王,不忍看到君辱国灭的后果,所谓“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王逸突出强调了温柔敦厚之义,这也是其“讽谏”思想的一个方面。唐孔颖达在《周礼正义·经解篇》中对“温柔敦厚”作了具体的疏解,其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是诗教也。于是,“温柔敦厚”就由最初关于《诗经)的教化意义,变成“诗人写作的原则,而不再是指作品对读者的感染与效用”。《毛诗大序》对此论说较为详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诗要代表经典完成教化作用,在内容上就得有所要求。这点《毛诗大序》说的十分清楚,所谓“风”就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所谓“雅”就是“言王政所由之废兴也”,所谓“颂”就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概言之,不外乎“美刺”二端,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祥和,就需要诗歌功颂德、润色鸿业;而如果政治衰颓,弊端丛生,风教不振,刑政苛酷,则诗就要对之有所反映和揭露,发表看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所谓“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是也。“诗教”说在风格上也对诗作了具体的要求,即“温柔敦厚”,《毛诗大序》表述为“主文而谲谏”。既然诗要揭露现实弊端而向统治者劝诫,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期望在上位者予以改良,因此就得注意言辞的委婉含蓄。如果诗人不堪现实的颓弊,失望之余而措辞严厉,超出君上的忍耐限度,势必触怒统治者的威严,会被目为讥刺长上、不满时政,这在崇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社会里是绝对不允许的。另一方面,诗人进献诗歌的目的在于期待现实政治的改良,而这必须依靠统治者的觉悟才有可能,只有委婉曲折的指出问题所在,在礼义的范围内对统治者作适度的提醒。这是对进谏方式的表述,也可以看作是对诗歌言辞风格的要求。“不显谏”即“讽谏”也是对人臣的一个传统要求,《礼记·曲礼篇》即有“为人臣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的说法,班固也把“谏”分为五种,并对“讽谏”推崇备至。其曰: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因此,《毛诗大序》强调“谲谏”也是其来有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温柔敦厚”也是儒家审美理想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表现。儒家一向把“中和”之美视为美之极至,春秋时期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说法,认为只有调和各种矛盾才能使物“丰长”;孔子也倡导凡事皆中庸处之,既不要过中,也不可不及,所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评《关雎》赞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是从哀乐之情有所节制的中和来说的。王逸对屈原形象的重新定位也体现出了温柔敦厚之义。汉代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无论是褒是贬,其立论的基础则相同,那就是以中庸作为准则。从司马迁引刘安《叙离骚传》开始:……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他们认为《离骚》符合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观点的,虽然有怨的成分,却不失温柔敦厚之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其后班固批评屈原也是如此: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甯武保如愚,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班固一方面认为屈原指责君王,“露才扬己”,特别是沉江而死的举动,不符合人臣所应有的温柔敦厚之义,与中庸之道正相违背,所以是狂狷之属。另一方面,《离骚》多杂神话,其“虚无之语”更不合经典的“法度”。因此,班固认为刘安的“兼《诗》风雅”以及“与日月争光”的评价言过其实。王逸反驳班固的武器也同样是“温柔敦厚”之义: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患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王逸也是从两个方面来驳斥班固,他一方面强调“忠正”“伏节”的“人臣之义”,屈原正道直行,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民族宗国的利益为目的。虽然沉江,仍是履行人臣之义的体现,不失为“绝世之行,俊彦之英”。至于屈原的作品,内容上“依托五经以立义”,形式方面的“优游婉顺”更是温柔敦厚的绝好体现。最后,再分析一下王逸之所以采取“依经立义”的立场,拿《楚辞》比附经典的原因。这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客观方面就是经学全面兴盛之后,其要把势力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的各领域。人们耳濡目染,形成经学思维定势,并通过著书言说等途径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王逸自然也无法越出社会风气之外,理所当然的从经学的立场阐释《楚辞》。这里要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