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妇女解放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灵樊篱《伤逝》主题新论_第1页
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妇女解放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灵樊篱《伤逝》主题新论_第2页
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妇女解放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灵樊篱《伤逝》主题新论_第3页
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妇女解放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灵樊篱《伤逝》主题新论_第4页
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妇女解放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灵樊篱《伤逝》主题新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妇女解放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灵樊篱《伤逝》主题新论

《伤绝》是鲁迅作品中最含义最复杂的一篇。自出版以来,人们的主题一直不同。相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沈宇冰认为,“伤绝”的含义我不知道。周作人在《知堂回忆录》中认为《伤逝》借用《离骚》的表现手法,以夫妻之情隐射兄弟之谊,鲁迅可视为涓生,周作人即为子君,主题是鲁迅(涓生)对周作人(子君)兄弟失和后的追悔。也有人认为,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是强大的社会压力造成的,《伤逝》所反映的是个性主义与时代相脱节,个人奋斗者必将失败的悲剧命运。更多的人认为,鲁迅在五四时期比同代人思想上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了“娜拉出走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并用《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悲剧命运作了解释,即妇女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首先必须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其实,作品的主题不仅仅是看作者主观上“想写什么”,更要看他客观上“写出了什么”。通过小说《伤逝》以及杂文《娜拉出走后怎么办》,鲁迅对当时盛行的“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从作品的深层内涵上看,隐含着作者从主观的性别关怀滑入到客观的性别歧视,即“启蒙者”不自觉地转化为“被启蒙者”,使其叙事本身在反思“妇女解放”问题时呈现出了强烈的“男性中心化”倾向。涓生的悔恨与悲哀,不过是对自己造成子君悲剧结局的一种开脱而已,他再三强调的“生存哲学”及“真实观”也不过是为了掩饰其本质上的自私与冷酷。联系现实生活中与鲁迅确立了恋爱关系后许广平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鲁迅本人也从妇女的关爱者不自觉地滑入到男性行为的维护者。作品中的主人公和隐含的作者,隐含作者和现实中的鲁迅,他们作为“启蒙者”的角色,不自觉地转化为“被启蒙者”,《伤逝》再次重现了鲁迅笔下一再出现过的一种深刻的“悖反”式主题,即“看”与“被看”之间相互转换。因此,与其说《伤逝》的主题反映的是“妇女解放”问题,不如说它反映出了男性在“娜拉出走”以后亟待解决的思想解放问题。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往往有其内在的现实依据,而其主人公,尤其是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带着作家本身浓重的心理投影。因此,分析《伤逝》的主题,我们必须一方面针对文本本身来展开,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到鲁迅本人的爱情生活经历及当时的社会时代状况,否则,难免失之偏颇。1子君的悲剧命运《伤逝》中的两个主人公思想解放启蒙者涓生和觉醒者子君的个人奋斗历程,类似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了原地”。涓生是从空虚的会馆到充满希望的吉兆胡同又回到空虚的会馆,子君这个传统女性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受到涓生的启蒙,成为觉醒的新女性,最后又回归到传统女性。涓生的悲剧与子君的悲剧相重叠,又是构成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他们的这种奋斗的悲剧可以以同居前后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同居前的子君与涓生的关系:一方面涓生是以子君精神导师的面目自居的,在会馆的破屋里,“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但子君不是消极、被动的被启蒙者,而是积极、主动的觉醒者。在五四时代浪潮的感召下,在涓生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子君觉醒了,她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这个在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女子,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家庭亲人的反对,不在意旁人的鄙夷与讪笑,勇敢而坚决地与涓生从相爱到同居。为了筹备这个自己的小家,她又不顾涓生的拦阻,执意卖掉自己的金戒指和金耳环。相比之下,涓生这个精神上的导师却要懦弱得多,“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着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对会馆中那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涂着雪花膏的小东西的窥视和鄙夷,子君是“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在寻住所时,“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所以说,同居前,涓生虽然是子君精神上的导师“启蒙者”,但另一方面,子君却是涓生在空虚寂寞的人生中藉此前行的动力和勇气。同居以后,子君从一个觉醒者,从一个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女性,变为时代的牺牲品、涓生的拖累,在生存的紧要关头,被涓生借着“真实”的借口而抛弃,其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原因。子君的落伍与悲剧有其主观的原因。她与涓生争取“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仅仅局限在个人奋斗的范畴,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也缺乏更为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同居的目标一旦实现了,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涓生不知道,子君更无从理解,“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因此,刚刚走向社会的子君又只能重新回到家庭中,她整天忙着照顾涓生的生活,忙着喂油鸡,饲阿随,但这一次她是心甘情愿的!“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为了筹钱,筹来吃饭”。为了几只油鸡,她和小官太太明争暗斗。涓生的失业引发的生存危机、爱情危机,她竟不觉察,在两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她竟然首先去喂养阿随,甚至把自己轻易都不吃的羊肉也拿去喂,原因只是受不了官太太奚落和耻笑“阿随太瘦了”。在她已预感到了涓生与自己的爱情走向结束时,她所作的努力就是“开始往事的温习”,逼着涓生将许多虚伪的温存展示给她。昔日勇敢地追求爱的自由,而今极力想挽留住“无爱的感情”,子君的变化何其大啊!当涓生借着残酷而虚伪的“真实”抛弃她时,子君的“脸色陡然变成死黄,死了似的”,眼光向虚无的空中寻找,拼命寻找那一根救命的稻草。最后,只能随父回家,在严酷和冷眼中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从客观方面看,子君的悲剧是由黑暗的社会现实与涓生的男性中心主义霸权意识合谋而导致的。首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还很难为这些思想解放了的妇女提供就业的机会,想要让子君获得“经济独立”的说法其实很难站得住脚。其次,子君与涓生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过自由恋爱而同居的关系,在中国这个封建伦理道德主宰的社会里很难得到世俗的认可,正人君子们的冷眼、鄙视,使这对年轻人即使在恋爱的高峰期,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连仅有的几个朋友也为此绝交了。社会的排斥、世人的不解还带来了对婚姻生活最致命的打击:涓生的失业。失业引发的经济困窘、生存危机直接导致了子君被弃身亡的悲剧命运。真正摧毁子君最后信仰的是涓生身上自觉不自觉体现出的男性中心主义霸权意识,是这个由“启蒙者”在不自觉中所转换成的自身思想也需进一步改造的“被启蒙者”。两人同居后,为了让涓生更好地工作,子君独自承担了繁重琐碎的家务,她没有时间去谈天、看书、散步,也没有时间与涓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涓生爱子君,不过是仗着子君逃避寂寞和空虚,不过是这个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此从子君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与勇气,此时的子君,却再也无法满足涓生的这种要求,她的被弃就成为必然。涓生的失业对他们原本僵化的爱情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失业导致他们的经济陷入困境,引发了生存危机,涓生不是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消极地等待。为了涓生的生存,吃了油鸡,赶走了阿随,下一个为了涓生的生存而被舍弃的只能是子君了,这也是子君在阿随被赶走时脸色戚戚的原因。所以,在生存的危机到来时,涓生虽然已经预知到子君离开他以后必将死亡的悲剧结局,却以真实为借口,“你已经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牵挂地做事”,残忍地遗弃了子君。这种思想与言行极不一致的谎言,这种爱与不爱不过是涓生有用与无用的托词,却成为涓生追悔时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解脱时比“虚伪”更沉重的“真实”。它所反映出的虚伪与残忍与其说是涓生个人品格上的缺陷,不如说是父权意识形态下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逼死了祝福声中的祥林嫂,又成为涓生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因此,我不否认《伤逝》反映了鲁迅先生在五四“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启蒙浪潮中对妇女解放问题所做的深刻反思,但我更无法忽视《伤逝》所蕴涵的另一个具有广泛性的深刻的社会主题,即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妇女的解放,男性也需要面对的自身的思想解放问题,也就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充满悖反式的角色转换问题。2粤港澳两国经济运动的受迫切需要来助鲁迅先生在1925年写出了《伤逝》,其目光的犀利,思想的深刻,让所有鼓吹或沉醉于“婚姻自由”“个性解放”幻觉的人为之一震。但与此同时,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又开始无意识地手造了另一个真实的子君:许广平。所不同的是涓生为了生存抛弃了子君,而鲁迅无此危机,也未抛弃许广平而已。这么说并不是有意贬低或污蔑鲁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缺点的战士终归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罢了”。尽管鲁迅先生的伟大是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无法遮蔽的,但鲁迅也存在自身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性。鲁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虽然背着因袭的重担,存有封建思想的残渣,却能朝旧营垒反戈一击。惟其如此,他不断地克服战胜自己思想上的阴暗、缺陷,才显得更加可贵,对他身上还残留的一些历史的固弊所做的分析与批判才显得更有必要。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许广平是广东人,性格刚毅,颇具才气。受五四“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思潮的影响,在哥哥的帮助下解除了包办婚姻,赴京求学,是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时的学生。“驱羊运动”和“三一八惨案”发生时,她和刘和珍同为女师大学生自治委员会的成员。当这些事件发生时,鲁迅毫不畏惧地站在学生这一面,给学生运动以有力的支持、积极的帮助,甚至在风头正紧时,让许广平藏匿在他家。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精神界之战士,鲁迅一直关心、爱护着青年学生,是新文化运动中包括许广平在内的青年们精神上的导师,许广平曾回忆说:“因为他太伟大,他的崇高,时常引起我不期然的景仰。”在鲁迅与许广平同居之前,从两人的书信集《两地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也曾犹豫过,迟疑过,他问许广平“那个人不是太为我牺牲了么?”对此,许广平坦率地回答:“那个人并不认为是牺牲,你又何必以此自苦呢?”正是许广平的坚决与无畏,使鲁迅最终毅然决然地跨出了“无爱的婚姻”,与自己所爱的人幸福地结合了。冲破社会和家庭的束缚,认为“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子君,与现实生活中打破世俗观念,认为“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与,与你们无关系”的许广平又多么地相似;那告诉子君“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的涓生,又分明有生活中告诉许广平“写文章的人,生活是无法调整的”鲁迅的影子。鲁迅与许广平从恋爱到决定同居这段生活在涓生与子君关系上有浓重的投影。同居后的子君落伍了,被涓生所弃,走向了毁灭。而许广平这位女师大的高才生,昔日学生运动的干将,她曾勇敢地解除包办婚姻,赴京求学;也曾大胆冲破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与师长鲁迅同居,然而此后的人生却平平淡淡。前后巨变的原因何在呢?子君“可惜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终日操持家务直忙得汗流满面,头发粘在额头上,两手也粗糙起来了”。这种生活境遇也可以说是许广平所经历的。据许广平回忆说,有时鲁迅会在她睡觉前,躺在旁边,谈些国家大事,文坛情形,“但不争气的多是我,没有振作精神领会他的谈话,有时当作是催眠歌般不到一支烟完了立刻睡熟了。”许广平不是不争气,繁重、琐屑的家务活消磨掉的不仅仅是她的时间、精力,还有她的理想、抱负。许广平未参加社会工作更主要的是与鲁迅对此的态度有关,据萧红回忆说,有一次许广平通过许寿裳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就在她积极准备上班时,鲁迅却为难地对她说,海婴年幼,自己工作太忙也需要她的照顾。从此,许广平就成了一个家庭妇女,尽心尽意地为鲁迅服务,“忘了自己”,她的身份定位永远与鲁迅有关,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却很小很小。3性事业的贤妻良母新文化运动中启蒙者提出的“妇女解放”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却给女性带来了更深重的生存危机。现代社会中国男性参与家务的比例和程度还比较小,而对女性的要求却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一方面要求女性胜任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工作,成为与男子才能比肩的“战友”,另一方面又要求女性操持家务井井有条,成为全力支持男性事业的贤妻良母,而这两方面本来就不是一个人所能兼顾的。对现代女性而言,做“战友”的就做不了或做不好妻子,这也就成为女强人、女博士,被视为中性人,在个人问题上少有人问津的主要原因;做了贤妻的又跟不上事业有成的丈夫的步伐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而这不幸又成为成功男士抛弃糟糠之妻最为堂而皇之的理由。现代社会这种女性生存困惑的悖论怪圈,其实也是在传统的男性主权话语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