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_第1页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_第2页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_第3页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有效落实义务教育原则,缓解应试教育的困境。给广大中小学生“减负”不仅是学生家长的呼声,也是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呼声。教育主管部门这几年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不断给学生增加负担是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这就给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众所周知,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美好的前景,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为何在推行过程中却有如此巨大的阻力呢?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归咎于现行的高考制度,其实考试作为一种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工具和手段,本身并无过错,况且欧、美等国的许多高等学府也都将考试作为遴选优秀人才的基本手段,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高考制度并非是难以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妨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贯彻和实施呢?本文试从推行素质教育的主体——学校这一视角出发,运用博弈论中的相关原理,对此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注文1】一、泽尔腾和德国大学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为对策论、游戏理论或策略运筹学。从1944年冯·诺依曼(Neuma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n)合作出版名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博弈论正式创立,到199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纳什(Nash)、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海萨尼(Harsanyi)和德国波恩大学的泽尔腾(Selten)这3位博弈论巨匠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间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今天,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研究上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是与其日益广泛的实际运用分不开的。尽管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有着最为广泛的运用并且其研究模式与经济学基本相同,但严格地讲,博弈论是属于数学范畴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它是研究参与人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下面就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对上述难题加以解释。本文假设:之一,存在着教育资源(包括学生素质,教育软、硬件设施等等)完全相同的两所中学A和B,两所中学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的选择,即推行素质教育或者推行应试教育,两所学校都是理性的,它们总是以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之二,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一流的高等学校)是稀缺的;之三,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依据是高考成绩,并且严格按照考试成绩的优劣进行录取。在下文的分析中,将会逐渐放松这些假设条件,从而分析更加复杂的情况。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博弈对于学校而言,在生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学校的影响力、树立品牌以保证和扩大生源是符合其基本利益(效用)的;而学校的影响力和学校的品牌则又取决于学生的高考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成绩好则效用高,反之则反是,这里可以简单地认为学校获得的效用水平取决于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此时若学校A和学校B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则每所学校可以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若一所学校进行素质教育而另一所不进行,则进行素质教育的那所学校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不进行素质教育的学校可以获得8个单位的效用,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如果一所学校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模式运作而另一所学校却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运作(比如偷偷地给学生开小灶补课,对非高考科目的教学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等等),那么前者的考试成绩将大大低于后者,从而前者的效用将严格低于后者。最后,若两所学校都不进行素质教育,或者表面上敷衍一下,扬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则每所学校都可以得到5个单位的效用。需要指出的是,若两所学校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则每所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从而学校获得的效用水平都将低于同时推行应试教育时的水平,但是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是一样的,因而素质教育并未改变这两所学校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相对效用水平仍然是1∶1。这一博弈过程可以用图1中的支付矩阵来表示,该矩阵反映出每所学校都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小方格里左上方和右下方的数据分别表示学校B和学校A的效用水平。对于学校A来说,针对学校B的两种策略,假如学校B选择素质教育,学校A选择素质教育时效用为3,选择应试教育时效用为8,则理性的学校A将选择应试教育;假如学校B选择应试教育,学校A选择素质教育时效用为2,选择应试教育时效用为5,则学校A仍将选择应试教育;也就是说无论学校B采取何种策略,学校A都将选择应试教育。同样的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学校B,最终学校B也将选择应试教育。所以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学校A和学校B同时选择应试教育,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实际上,这是一个最优策略均衡【注文2】,而且这一均衡的结局是稳定的,换句话说,一旦双方偏离了均衡,那么理性的它们都将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重新回到这一均衡。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两所学校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三、教育效果的差异性如果认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如果学校切实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做,则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有所提高(尽管此时高考成绩将会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主要领导人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因此,他们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上级的有关推行素质教育的指示和要求。此时可以用社会对该校学生的评分来表示学校所获得的效用水平,这一评分可以看作是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学校学生的打分。图2中的支付矩阵反映了当学校效用取决于社会评分时的博弈情形。当两所学校同时实施素质教育时,每所学校获得的效用均为10个单位;反之,若都实施应试教育,则各可以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种效用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别。如果一所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而另一所学校推行应试教育,那么,虽然前者学校中的学生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但是由于最终参加高考时,他们将不敌通过应试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例如出现了很多学生考不上大学的情况,此时社会对该校的评价将大大降低,从而其学生所获得的评分不仅低于两所学校同时进行素质教育时的水平,而且还将低于两所学校都进行应试教育时的水平,因而该校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那所进行应试教育的学校却可以得到额外的高度评价,获得12个单位的效用。在这种情况下,最优策略均衡仍然是两所学校都进行应试教育,因为对于学校A和学校B而言,无论对手采取何种策略,通过推行应试教育获得的效用水平总是高于推行素质教育时可以获得的效用水平。实际上,在这一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注文3】,因为如果两所学校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各可以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每所学校只获得了5个单位的效用。尽管双方都知道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而且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但它们最终却都无法实现最好的结果,换句话说,双方同时推行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由于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因此是无法达到的。这实际上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或许两所学校都想推行素质教育,但理性的它们又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自己实行了素质教育而对手却推行应试教育,那么其结果将会更加糟糕,与其如此,倒不如采取应试教育。即便此时存在着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如果这一要求并未伴随着强有力的惩戒措施,那么这种“不可置信的威胁”将无法改变现有均衡的结果,因为每所学校都清楚地知道,即使自己实际上不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做,但只要高考成绩能够超过其他学校,获得较高的社会评分,那么上级主管部门是不会追究其责任的。四、不推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在以上分析中假设两所学校在教育资源禀赋方面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在现实社会里,还有一种现象使得学校很难遵守素质教育的规则,那就是教育资源的禀赋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不过这种差异是能够通过某种努力加以弥补的。比如A、B两所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大部分学生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只能有一所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可以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现在假设学校A的教育资源禀赋较好,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而学校B的资源禀赋较差,但这种差距并不大,并且这一差距可以通过增加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督促来缩小,只要学校B督促得力,使其学生平均每天比学校A的学生多投入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就能够达到与学校A的学生相同的高考成绩,如果比学校A多投入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就能够超过学校A的高考成绩。假如在素质教育的条件下,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都为每天8小时,如果不遵守素质教育的规则而推行应试教育,则最多可以将学习时间在8小时的基础上再延长2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两所学校面临如下4种选择:第一,A、B两所学校都推行素质教育;第二,A、B两所学校都不遵守素质教育的规则;第三,A不推行素质教育而B推行素质教育;第四,B不推行素质教育而A推行素质教育。在前3种情况下,学校A都将成为赢家,其大部分学生将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只有在最后一种情况下,学校B才能有机会“获胜”。就学校B而言,它会发现如果遵守素质教育的规则,能使其大部分学生获得上大学的机会的概率为0,而如果自己不遵守素质教育的规则,却有可能在这场博弈中获胜,因此,对于学校B而言,它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推行素质教育的选择。对于学校A,情况更加简单一些,它不难发现,只要自己不推行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够保证大部分学生上大学,而如果放弃这一选择反而会给博弈的结果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它也将明确地选择不推行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校际间教育资源禀赋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源禀赋占优的学校还是资源禀赋较差的学校,不推行素质教育才是它们的最优选择。五、第一,学校的所受教育总结比较1.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行,主要是由于理性的学校出于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考虑,进行策略选择的结果总是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的。无论是用高考成绩来表示学校所获得的效用水平,还是用社会的评分来表示学校所获得的效用水平,最终的均衡结果都是推行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即便是考虑到现实生活中教育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