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批评理论_第1页
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批评理论_第2页
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批评理论_第3页
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批评理论_第4页
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批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与批评理论

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读者和阅读研究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从亚里士多德到十四、十五世纪,读者的存在一直被忽视,而在文艺复兴后的文学创作中,作者对读者采取的也是一种指导、教化等屈尊般的认可态度。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兴起了一套新型的文学理论,实现了西方文论研究从所谓“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联邦德国会成为读者反应论的发祥地之一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德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位影响过人类意识形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胡塞尔、加达默尔等,他们深邃的思想与理论成为了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20世纪德国的现象学和解释学又为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的出现做好了哲学上的铺垫。树起这一接受美学大旗的便是被后人称为接受理论双星的沃夫尔冈·伊瑟尔(德国,WolfangIser,1926-)和汉斯·罗伯特·姚斯(德国,HansRobertJauss,1920-)。两人率先从事文学的接受研究,并创建了独立的理论——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一、伊堂的接受美学伊瑟尔于1926年出生于德国,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自1967年起,他长期担任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教授,退休后被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并经常往返于欧美两大陆讲学。自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步入西方文论界以来,伊瑟尔在长达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著书立说,共出版了近十部专著。在1967年,当伊瑟尔受聘于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时,他与早他一年到该校的H.R.姚斯一起建立了德国的接受美学,创立了以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大学教授(伊瑟尔、姚斯、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为主要代表的“康士坦茨学派”(ConstanceSchool)。就两位接受美学鼻祖的理论影响力而言,伊瑟尔的影响范围更广,时间也更长。姚斯早期的研究领域是拉丁系语言和法国文学,影响面大体上仅限于德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而伊瑟尔作为英文和比较文学教授,他的著作不仅多以美国文学作品为例来阐述自己的理论,而且其中一部分还是直接用英文写的,很自然,他主要的学术著作得以很快地在美国出版,因此,在英语国家,伊瑟尔有着更深广的影响。另外,姚斯于1997年逝世,而伊瑟尔的著述和讲学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并不断地从新理论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批评理论。虽然伊瑟尔目前主要致力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但在金惠敏的访谈中他也强调,自己“根本就没有离开过接受理论,而是试图提出产生于它的那些问题。”(金惠敏,2002)同为“康士坦茨学派”的创始人,在理论原则上,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与姚斯也存在着不同。姚斯主要受到伽达默尔(Gadamer)解释学的影响,为更新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提出建立接受美学的主张,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而伊瑟尔的理论基础同样源于德国的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主要致力于用现象学分析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而在自己所著《阅读行为》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伊瑟尔也明确指出两人研究重点上的不同。他将姚斯的理论称为“接受研究”,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反应研究”。根据伊瑟尔的观点,“接受研究”强调“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而“反应研究”则关注“文本分析的方法”。正如他自己解释的:“读者反应批评或称接受理论,后者我自忖是一个更能表达我所追求的事业的命名,其所最关注的是一个文本使其读者做出什么反应,而对于这一文本自身可能意谓了什么则并不怎么在意。因此,接受理论的主要兴奋点是文本的处理,我认为这至今仍是一个重要问题。”(金惠敏,2002)姚斯对于“接受研究”是从对“期待视野”的分析入手的,而这一视野的重建则是接受者对传统主要关注的东西,同时也是形成文学体系的一个“参考构架”。姚斯认为,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作品的艺术特性取决于“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姚斯,1987)。但伊瑟尔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沿袭现象学的哲学传统,更加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伊瑟尔的批评理论既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对于姚斯和伊瑟尔这两位代表人物的理论区别,在《约翰·霍普金斯文学理论批评指南》一书中也有明确指出:“伊瑟尔的著述更多地是基于罗曼·茵加顿和汉斯·乔格·加达默尔的著述以及德国的现象学传统,而姚斯的目标则显然在于把文学史的问题重新引入文学研究。”(格罗登&克莱斯威斯,1994)综述而论,姚斯更重视历时的历史探究和共时的结构主义分析,而伊瑟尔则沿袭了西方哲学史上的阐释学传统,重视读者作为接受者的阅读和阐释。也就是说,姚斯所针对的是接受的宏观世界,而伊瑟尔则更为关注读者反应的微观领域。二、海德格尔的文本观和伊堂的文学观探讨伊瑟尔接受美学理论则必须考虑到它的理论渊源,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伊瑟尔沿袭的是现象学的哲学传统,这也是他与姚斯的一大区别之一。提到理论渊源,这种渊源关系至少可从现象学、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这三种理论思潮中见出,而在这其中现象学的影响应当是最为明显的,因为它与伊瑟尔本人的学术生涯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胡塞尔,后又经过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加达默尔等现象学哲学大师的不断阐释和发展,逐步渗透到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美学等领域。在诸多现象学大师中,作为现象学鼻祖的胡塞尔对伊瑟尔影响最深。在金惠敏的采访中,伊瑟尔解释道:“我们那一代在二战结束后开始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的确对于纳粹年代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划清界线。由于这一原因,我就跳过了海德格尔,直接学习他的老师胡塞尔,我于是也就成了一个现象学家。”(金惠敏,2002)在自己的著作《隐含的读者》中,除一篇理论文章外,伊瑟尔都是在利用现象学批评原理在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或者说都是对“隐含读者”的一次次实现。从伊瑟尔的阅读理论体系中来看,他对读者阅读行为的研究始终是在现象学的视野中进行的,他不关注具体的、历史的阅读行为,而关注超验的、可能的阅读条件,而这种阅读条件又是内在于阅读对象(文本)之中的。因此,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在本质上又是一种现象学的文本理论,他是“严格将文本作为一种潜在的意向性客体来分析的”(朱立元,1997),在此,伊瑟尔所说的文本是一个现象学文本,其中不仅有文本结构,还包含有读者的存在,是文本基于阅读交流基础之上的本体性存在,这也正是伊瑟尔和形式主义的重要区别。可以说,伊瑟尔文学接受理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对文学阅读中的主要因素都进行了现象学阐释,建构了一套最为完整的现象学阅读理论体系来阐述自己的文学接受理论。三、学界读者模型根据伊瑟尔的接受理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某种不确定的隐含意义,而读者(即隐含读者)则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主体意识来赋予其意义,于是,“文本和读者的相会使文学作品真正进入存在”。(蒋孔阳,1999)也就是说,文本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活力。在这里,伊瑟尔明确提出了文本(text)和作品(work)两个词的区别。伊瑟尔的文本观集中体现在下面这段引言中:……文学作品有两极,我们不妨称作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指的是作家创作的文本,审美极指的是读者对前者的实现。依据这种两极观,文学作品本身明显地既不可以等同于文本也不可以等同于它的实现,而是居于两者之间。它必定以虚在为特征,因为它即不能化约成文本现实,也不能等同于读者的主观活动,正是这种虚在性才使文本具备了能动性。(Iser,1987)由此可见,伊瑟尔的“文学作品”是文本与读者互动的产物,是文本意义产生的过程:“文本内包含各种视角,读者介入后把种种观点与形式相互连接,因此激活了作品,同时也激活了读者本人。”(Tompkins,1984)也就是说,作者以文字形式创造好的还未进入阅读过程的文本并不是最终的文学作品,任何文本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获得意义。因此也可以说,最终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两部分:一是作者创作好的文本,二是文本赖以实现的读者的阅读活动,即我们平常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这两部分。由此可见,伊瑟尔的文学接受理论重新认识了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与区别,强调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文学批评理论的中心从文本和作者身上引导到了“文本与读者的相会”上,使读者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核心思想也为阐述他的读者反应理论铺平了道路。与“文本与读者的相会”这一核心理念密切相关的便是“隐含读者”和“不定性”原则。要阐述明白“文本与读者的相会”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便是“读者是谁?”正如伊瑟尔所描述的亲身感受:“任何要了解文本与读者互动关系的努力都会陷入究竟指的是哪个读者的困境。”(Iser,1987)于是我们发现,80年代读者批评家的特征之一,便是纷纷建构读者模型,以说明各自的阅读理论,较为著名的有姚斯的“历史读者”、J·卡勒的“理想的读者”、M·瑞法代尔的“超级读者”、G·普林斯的“零度叙事”、C·布鲁克-罗斯的“代码读者”、N·霍兰德的“互动的读者”及W·布斯后于伊瑟尔使用但含义完全不同的“隐含读者”。(注:布斯在《小说的修辞》中提出的“隐含读者”也确实给后来的评论家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为了使文本的召唤结构能对读者真正起作用,伊瑟尔对读者进行了现象学透视,其结果便是他精心建造的现象学读者结构,即伊瑟尔著名的“隐含读者”。伊瑟尔本人对这个现象学读者并没有做过多少解释。下面这段引言也许是他最完整的定义:如果我们要文学作品产生效果并引起反应,就必须允许读者的存在,同时又不以任何方式事先决定他的性格和历史境况。由于缺少恰当的词汇,我们不妨把他称作隐含的读者。他预含使文学作品产生效果所必须的一切情感,这些情感不是由外部客观现实所造成,而是由文本所设置。因此隐含的读者观深深植根于文本结构之中,它表明一种构造,不可等同于实际读者。(Iser,1987)这表明:第一,隐含读者不是指具体的实际读者,而是指一种“超验读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是一种理论构造;第二,这个现象学读者模型的建构依赖于实际读者,阐释的也是真实读者的现象学意义,所以它和真实读者关系密切;第三,隐含读者说明的又不仅仅只是读者,还隐含着文本的存在。换句话说,隐含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它回答的是文本的各种阅读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实际读者则始终是文本中隐含读者的充分的实现,或者说,实际阅读只是实现了阅读的一种可能性而已。由此我们发现,伊瑟尔“隐含读者”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出了普通读者的界限,不仅依靠现象学在读者模型中设置了读者反应“投射机制”(即读者的结构化行为),而且还在其中设置了读者反应的“召唤结构”(response-invitingstructures,德语:Appellstruktur),揭示了读者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下被动见于主动的完形过程,这正是伊瑟尔对伽达默尔的“游戏的原本意义乃是一种被动式而含有主动性的意义”(金元浦,1997)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诸多学者认为,伊瑟尔的“文学作品”和“隐含读者”皆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不定性”原则。在伊瑟尔己经建构的系统不定性理论中,“空白”又是其中的重要基础,所以笔者接下来要着重讨论“空白”在“文本与读者相会”中的作用机制。上文中曾经提到,伊瑟尔认为“文本与读者的相会”使文学作品真正产生意义,“但这种相会决不可能被准确地定位,当它既不等于文本的实现,又不等于读者的个别意向时,它总会留下有待填补的空白部分”(蒋孔阳,1990)。这种“空白部分”是由于文本的各构件是以语符形式呈线性排列的(即各构件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有时间上的先后和空间上的间隔),从而在文本中出现的。正如书页上语符与语符之间的空白一样,文本中一个构件成分与另一个构件成分之间的“空白部分”是文本连贯的“暂时中断”(Iser,1987),是文本构件缺失的环节。而文本和读者都不把空白看作是纯粹的“无”,而把它看作是可以不断进行无中生有的机制。对于文本,空白“作为一个空无的位置,它们自身一无所有。也由于这个‘空无’,它们在开始交流时才成为活跃的动力”(伊瑟尔,1991)。对于读者,这种空白又是一种动力因素,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伊瑟尔,1989)。因为恰是这种“空白”诱发读者去“填充”,去“联接”,使文本各个间隔的成分相互组成连贯的有意义的单元,进而重构出完整的、有生命的艺术形象。这些“空白”可以说是作品向读者提出问题,给读者于想象活动方面规定某些任务。读者通过按照自己的意识对视野与主题所做的有机联系来回答这些问题。读者依据作品在上述连续不断的有机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关系,赋予作品以意义。换句话来说,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任务不是回答问题,而只是提出问题,把回答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根据伊瑟尔的观点,文学作品应是文本和读者想像相遇的结晶,因此,一个没有空白或者空白不足以引起填补冲动的作品是自我窒息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征象的作品。同时,伊瑟尔论述表明“空白”在文本视角段之间的存在引起了“视角场”的产生,从而带来“游动视点”。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犹如移动的视点,在文本内部游移,而其游移的方式有“保留”和“延伸”。其中,“延伸”指的是由文本与读者互动造成的读者对下文的期待,而“保留”则是上文的一系列期待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与造成的变化。伊瑟尔还把这种活动称作想象生成与想象破灭,格式塔(Gestalt)形成与格式塔消失,这种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人们倾向于把不完全的体验完全化”。同时,伊瑟尔本人也间或使用格式塔的某些原理作为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