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安全困境问题浅析_第1页
中东安全困境问题浅析_第2页
中东安全困境问题浅析_第3页
中东安全困境问题浅析_第4页
中东安全困境问题浅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东安全困境问题浅析

一、最主要的国家实力“安全困境”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中常见的崩溃。当今世界,主权国家仍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凌驾于各国之上的超国家权威并不存在,整个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国与国之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与遏制,各国间往往互不信任、彼此猜忌甚至相互敌视。为了求得安全、维持生存,每一个国家都必然会尽量增强军事实力、努力提升综合国力。但本国实力的增强改变了国际实力对比,意味着本国影响和制约邻国的能力大大增强。邻国会感到所受威胁增加,自身安全度下降,从而不得不同样加快军备建设,以防备和抗衡该国,反过来又会加重本国的不安全感,促使本国再度扩充军备,最终各方形成不断升级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大家都陷入“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境地。所有的国家都在拼命加强自身的实力,但所有的国家却都感到安全度越来越小。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二、均有相对确定的地缘战略意义环顾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各地区或多或少都被安全困境所困扰,而中东地区则是受安全困境的影响最深的地区。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的安全形势大为改观,世界军费开支的总体水平逐年下降。许多国家搭上全球化的列车,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福利的增长。而中东依旧争战不休、冲突不断,安全形势没有改观。中东各国的不安全感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强烈,越来越多的财富被消耗于扩充军备上。据统计,1996年至2000年常规武器进口额最高的五个国家中,中东地区的沙特和土耳其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占据近一半的比例。在世界各地区中,中东地区的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近十年来,该地区军费增长速度居于世界首位。“安全困境”源于各国之间的不信任感乃至敌意,而这是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的本质特征。世界各地区过去和现在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类似的形势,但惟独中东地区的“安全困境”最为突出,且持续时间最长,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这一地区多种民族与宗教汇集,但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任何教派、任何文明都无法取得支配一切的绝对优势。在中东地区,虽然大多数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基督教、犹太教、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信教群众,耶路撒冷被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同时奉为圣地。这一地区的伊斯兰教分裂为逊尼派、什叶派和哈巴尼派等各种派别,彼此对立甚至相互仇杀。其次,这一地区国家众多,且大小不同,强弱迥异,贫富悬殊。在中东,既有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地区大国,亦有地寡人稀甚至与世隔绝的小国;既有掌握了生化武器技术和战略导弹技术的强国,也有国防完全依赖美国的弱国,甚至还有像阿富汗那样尚处于游牧部落时代的有国无防的原始国家;既有依靠石油暴富的海湾产油国,也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800美元的最不发达国家。由于中东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这一地区很难像欧盟那样建立起覆盖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地区贸易与金融合作机制,彼此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疏密各异。虽有海湾合作委员会、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地区性合作组织,但这些组织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远没有欧盟那样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在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上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拉大。再次,中东地区控制着海陆交通的要道且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各大国极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大国的干预使这一“破碎地带”更加破碎,各种矛盾更加复杂。中东是著名的“五海三洲之地”。中亚、南亚通向欧洲和北非的陆路交通,必定经过中东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东亚、南亚通向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线,必定经过中东的苏伊士运河。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欧国家从黑海进出公海的航线也必定经过中东的土耳其海峡。波斯湾是世界主要石油产地,西欧、北美和日本输入石油的海上航线无一不以波斯湾为起点、以霍尔木兹海峡为必经之路。因此整个中东依山傍海,在世界政治与军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正是由于位置险要,资源丰富,自19世纪末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中东一直是世界主要大国极力争夺的重要地区。二战以前,英、法、俄、德四国为了维护殖民利益,在中东扶植傀儡政权、挑拨民族矛盾、争夺势力范围。二战以后,美国与苏联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又在这一带插手地区冲突、缔结军事同盟、操纵“代理人战争”。冷战以后,这里仍然是各大国外交家穿梭斡旋的焦点,美国甚至三度直接出兵,先后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倒萨战争。大国的干预加剧了这一地区本已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由于上述三个特点,中东在“安全困境”中越陷越深。民族繁多,意味着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宗教复杂,意味着异质文化间的碰撞必然产生纠纷乃至冲突;所以中东地区自古代以来便存在盘根错节的矛盾。而各国国情与实力的悬殊差异使每个国家对别国的不信任感根深蒂固,难以化解。各大国在这里百余年翻云覆雨的外交折冲更使中东各国感到世事无常、朝不保夕、生存危机严重。为了求生存、保安全,中东各国不得不增加军费、扩充军备、训练军队、加强军事实力,试图在实力对比中取得优势。由于各国互不信任,相互间戒心越来越重,敌意越来越强,军费开支越来越多,安全态势越来越恶劣。各国的互动关系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安全困境”成为中东难以解开的死结。三、集体安全机制那么,怎样才能使中东各国走出“安全困境”呢?这就要消除各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而不信任感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世界和地区的无政府状态。按照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解决这种无政府状态的办法无外乎三种:均势、集体安全与霸权体系。这三种办法中有哪一种可以化解中东的困境呢?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小约瑟夫,奈认为,均势有三层含义,首先指权力分布,其次指平衡政策,再次指多极体系。换而言之,所谓均势的方法就是指一国依靠多种外交手段,引导各国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互相抗衡,最终实现国际社会各个阵营实力对比的大体均衡,形成稳定的国际格局。均势的方法包括:与弱国结盟对抗强国,凭借外交手腕划定势力范围、设立缓冲国、掠取战争赔偿,通过外交斡旋迫使敌国削减军备等。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是均势最早的运用。那么,均势的方法能否消除中东的安全困境呢?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理论上看,均势的方法以强权政治为出发点,以评估和改变实力为基础,因而具有致命的弱点。首先,一国很难准确地估算出别国真正的实力。一国综合实力既包括疆域、气候、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该国外交影响力、政治凝聚力、国民性与决策层的智慧与毅力等精神要素,而后者很难估量。既然不能准确估量对方的力量,那么运用均势手段就难免会出现偏差。其次,依靠外交手段实现的总体均衡是暂时的,均势的制约力是非强制性的。不满现状的国家总能找到时机增强力量,打破均衡,挑战现存秩序。从实践上看,冷战时期,中东地区美苏都一再运用均势方法纵横捭阖,但复杂的民族与宗教矛盾使均势的稳定状态转瞬即逝。美国扶植以色列,将土耳其拉进北约军事体系,还大力援助伊朗、沙特、科威特等国,而苏联则先后与叙利亚、埃及、也门结盟。两派力量大体平衡,但五次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先后爆发。可见,均势并非解决中东“安全困境”的有效办法。所谓集体安全的方法,是指国际社会或一个地区的全体国家通过一套完备的制度密切联系、定期磋商、协调一致,共同制裁内部出现的任何侵略者。也就是“一国为大家、大家为一国”,所有的国家保证所有国家的安全,所有国家一起制裁一个侵略国。这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安全共享的联盟机制。集体安全机制包含有三个要素,首先是这一机制必须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应能囊括该地区或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因为这一机制必须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有效制约和惩罚侵略。其次是这一机制必须具备一套明确的、强有力的制裁侵略的措施与办法。只有措施具体并能得到有效实施,安全才有保证。再次是这样一套机制应该是内向性的,主要用于制约内部可能出现的任何侵略者。若这套机制被成员国用于防御外部侵略,就异化为地区性军事政治集团。集体安全机制是否可以有效地改善中东的“安全困境”呢?有些理论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举例说,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之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同意动武,美国领导39国组成的多国部队发起军事行动,打垮了伊拉克军队,解放了科威特。他们认为这是国际社会依靠联合国设定的集体安全机制打击侵略、恢复和平的绝好例子。但他们忽视了这样一点,即集体安全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所有国家能否取得共识、一致行动。一旦这套机制内某些国家因一己之私利而不愿参与行动,所有的国家就无法达成一致协议,而一些大国与强国往往依仗雄厚的实力我行我素,致使制止战争的措施流于空谈,各国一致的集体安全原则成为空中楼阁。二战前的国联和二战后的联合国都是按照集体安全的构想建立的。但30年代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均不能有效制裁,导致二战的爆发。自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联合国观察员和维和部队长驻中东,但随后三次中东战争又先后爆发,两伊战争无休无止,巴以冲突反复起伏,联合国均无能为力。以色列违反联合国决议,长期以武力强占巴勒斯坦,联合国并不能及时阻止,有效惩戒;最近美国不顾各国强烈反对,发动倒萨战争,以武力强占伊拉克,联合国同样不能发挥任何作用。集体安全机制要求各国一致行动,但各国综合实力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安全目标不同、对外战略不同,大多数具体的方案很难取得各国的一致同意。如果这套机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强迫各国一致行动,会侵犯各国的国家主权,遭到各国的一致抵制,最终导致自身的瓦解。所以,集体安全机制本身具有致命的缺陷。中东各国民族众多、宗教复杂,要建立起各国协商一致的集体安全机制,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的。安全困境的根源在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而消除无政府状态最好的办法似乎就是建立世界政府。现在,一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家提出,在主权国家互相独立、自行其事的国际社会里,也需要一个“利维坦”来维持秩序、调解纠纷、管理公共事务,这个“利维坦”式的巨人就是世界政府。那么,谁来组建世界政府呢?美国学者基欧汉等人提出了霸权稳定论,认为某些特定强国实力雄厚、影响广泛,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因而可以建立起自己的霸权。霸权国凭借实力与威望,出面制定统一的政治、经济游戏规则,调解和平息国际社会的一切纠纷,从而将整个世界或地区纳入自己领导的霸权体系。在霸权的治理下,和平与稳定就可以实现。按此思路推导,如果有一个强大的霸权国,不论是外来的全球霸权还是崛起于中东本地的地区霸权,只要能够主宰或主导中东的一切地区事务与国际关系,出面维护中东的地区和平与稳定,引导、协调和制约中东各国追求军事实力和国家安全的行动,中东也许就可以摆脱安全困境的困扰。纵观历史,冷战结束之前,中东始终是各派纷争之地,没有任何霸权能够主宰一切。近代以来,中东各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因而始终未能出现实力足以主宰本地区的地区霸权。英、法、俄等大国在这一地区角逐不休,但任何大国均不能像英国占有南亚、俄国控制中亚那样独霸中东。冷战时期,英法殖民势力撤出中东,美苏又在这一地区各自构筑联盟体系,双方势均力敌,没有一方能占压倒性优势。然而冷战结束、苏联崩溃之后,形势有所改观。海湾战争之后,美国的势力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对意欲争夺中东霸权的伊朗和伊拉克实施“双重遏制”与“区别遏制”政策,通过与以色列、沙特、土耳其、科威特等国的盟友体系维护自己在海湾的战略利益,最近又通过阿富汗战争和倒萨战争直接占领和控制中东的土地,威慑整个中东。从国际形势的发展来看,美国似乎可以成为维护中东的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霸权国,可以主导中东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然而,中东在美国霸权的监控之下能否稳定、能稳定多久,目前尚难定论。美国一直怀有一种“天定命运”感,认为自己是上帝特选的子民,希望能以美国的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社会制度改造整个世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明,肩负改造全球使命的美国人将伊斯兰文明视作西方文明的敌人。但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伊斯兰文明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东作为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很难被美国轻易改造。冷战以后,中东地区不少国家被疾驰而过的全球化列车远远甩在后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趁机潜滋暗长。这说明,面对危机,人们仍然倾向于从自己独有的文化遗产中寻找出路。自海湾战争以后,中东恐怖组织针对美国的袭击一浪高过一浪。美国在中东的外交与军事活动正受到中东各国政府和民众出于文化本能的反感与抵制。因此,如果按照“霸权稳定论”的思路化解中东的安全困境,治理中东的外来霸权至少应不敌视伊斯兰文明,而最好的办法则是由成长于中东本土的某个地区霸权建立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导的霸权体系。从近期看,这两种情况都难以出现。既然均势、集体安全与霸权体系均不能有效化解中东的“安全困境”,那么出路何在呢?是否这一死结永远无法解开呢?“安全困境”与民族国家的国际体系相伴而生。作为这一体系的发源地,欧洲的“安全困境”原本最为严重,两次世界大战均在欧洲爆发,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然而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欧洲却成为化解“安全困境”最为成功的地区。1993年生效的《欧洲联盟条约》明确规定西欧各国应采取“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并“最终制订一项共同防务政策”。法德两国率先展开防务合作,组建了法德军团,并计划将其扩展为西欧各国普遍参加的欧洲军团。随着欧洲联盟的成功建立和正常运作,西欧各国在经济、政治、司法乃至军事与安全领域已经联为一体,相互敌意与戒心不复存在,彼此间已不可能发生任何战争。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西欧各国在战后以煤钢联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