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地带到第三世界_第1页
中间地带到第三世界_第2页
中间地带到第三世界_第3页
中间地带到第三世界_第4页
中间地带到第三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间地带历史1.二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美国基于其与苏争霸的战略目的,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这种局面对于正处于解放战争关键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世界上普遍流行“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爆发”的悲观论调。2.苏联对中共的态度,也是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理论的重要原因。内战爆发后,美国完全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以人力、物力支持蒋介石。而苏联却并没有给中共以任何的物质帮助,甚至在舆论上也对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表现得十分冷淡。苏联的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使毛泽东很为失望。因此,在设法争取苏联对中国革命援助的同时,毛泽东强调更多的是中共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方针。1947年11月6日,毛泽东在修改新华社一篇纪念十月革命30周年的社论稿时加写的一段话中指出:“我们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与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我们自己组成的力量打倒我们的敌人”。美国只不过是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积极向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国家进行渗透,扩大其势力范围。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间地带论”:美苏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的中间地带。美国要进攻苏联前要将这些中间地带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否则谈不上进攻苏联。发展中间地带理论的休眠期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苏联转变了对中共及中国革命的态度,变消极的“中立”政策为积极支持的政策,而美国依然顽固奉行“扶蒋反共”的反动政策。为了避免了苏联对中共的猜疑,以利于争取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更大援助,毛泽东暂时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转而接受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两大阵营”理论,并且实施起了“一边倒”政策。中间地带理论的发展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背景:1.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为了突破美国的遏制和一边倒的不平衡,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对“一边倒”外交战略的突破。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两党逐渐出现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并最终演变为意识形态的大争论和两党两国关系的破裂,由此毛泽东开始重新强调中间地带的思想。2.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都恶化,中国采取反两霸政策,在国际上孤立。中间地带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世界理论背景:1.美国在全球收缩力量,中美关系改善。2.中国开始实施一边倒战略。内容:1.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并指出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指亚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2.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应该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争取实现与第二世界国家的联合;在第一世界两个国家中,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并集中力量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3。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对美国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侧重打击苏联霸权主义,有效地牵制了苏联的扩张主义势力。意义:三个世界理论是对中间地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说明了毛泽东最终抛弃了两个阵营对峙的基本观点和传统理论中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定亲疏的标准。毛泽东最终走出了“两个阵营”理论的影响,新中国在摆脱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后开始把自己的外交重心牢牢确定在以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其次,三个世界理论的主旨,在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最后,毛泽东认为反对霸权主义斗争的主要力量是第三世界国家,他看到了第三世界人民中潜藏着的巨大能量。毛泽东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要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内容1962年1月,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阵营算一个方面,美国算另一个方面,除此之外,都算中间地。”同时,他将中间地带国家划分为四种不同性质的类别,即殖民地国家、被剥夺了殖民地,但仍有强大垄断资本的国家、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国家、取得了名义上的独立,实际上仍然是附属国的国家。1963年,毛泽东又将这四类国家概括为“两个中间地带”。其中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196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理论为中国外交工作确定了战略目标。一是中国必须加强同亚、非、拉等被压迫的广大经济落后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二是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反对任何大国的控制,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三是必须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赢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这一时期,我国除加强同第一中间地带国家的合作外,还加强了同第二中间地带国家的联系与合作。意义中间地带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对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对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力地驳斥了世界上普遍流行的“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爆发”的悲观论。为我党的革命战争事业稳定了民心,增强了我军必胜的信念,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组织简介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Movement)。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自成立以来,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结盟运动尝试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义。在新形势下,不结盟运动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自1970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3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不结盟运动现有120个成员国[1]

、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2004年5月19日,塞浦路斯退出不结盟运动;2006年5月接纳其观察员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两国为新成员;2009年7月,阿根廷和世界和平理事会成为观察员)。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并于1992年9月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历史“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之后在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56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议,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在四年后的第1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这三位领袖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纽约会晤磋商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

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终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

会议签订了国际性的裁军条约,消除经济不平衡,废除国际贸易中心的不等价交换。同时宣言还明确表态支持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突尼斯、古巴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第二次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于1964年10月在埃及开罗举行,此时的成员国已经增加到47个,大部分是来自亚洲和非洲新取得独立的民族国家。这次会议除了重申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立场外,将焦点放在了以巴冲突以及印巴冲突之上。第三次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是于1970年9月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的,这次会议发表的宣言与前两次不同,着重批评美国和苏联(而不再是英国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尽管受到了来自苏联的强大压力,会议最终还是通过了《卢萨卡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并指责两个超级大国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采取武力颠覆别国政府等手段。第四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于1973年9月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由于正逢世界石油危机,经济问题成为会议焦点。但是这时的不结盟运动其实已经开始被边缘化,一些出产石油的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已经挤身前次会议所称的“富国”行列。到第六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举行时,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许多国家虽然依然表示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实际上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政治的考虑:例如古巴始终是苏联忠实的盟友、越南战争中一些中东、东南亚的国家倒向美国;甚至连运动的创始国之一的印度,也开始倒向苏联。在古巴举行的这次会议上,因柬埔寨(当时被越南占领)的地位问题发生了争执,导致缅甸最终决定退出不结盟运动。冷战结束之后,不结盟运动其实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各国的重心都纷纷从冷战时期的政治领域,转移到了经济领域,后冷战时期的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例如22国集团等,已经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方面,发挥着比不结盟运动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巴西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正式会员;但他们在22国集团中都担当着重要的领导角色。第13次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是于2003年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这次会议的焦点是伊拉克问题。即将下台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南非总统姆贝基等人都发言表示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会议最后还通过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决议。2012年8月29日至31日于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16次不结盟运动峰会受到欧美国家的阻扰,但是伊朗依然成功召开,120国代表团抵达参与,10天后,9月7日加拿大以伊朗人权纪录不佳与发展核武为由宣布断交。宗旨原则不结盟运动诞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结盟运动的内容不断丰富,但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员组织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它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甚至没有定期的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同中国的关系中国重视发展和加强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1992年9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应邀率团出席了在雅加达举行的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