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民南迁—江南土地开发

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封建化

三教并行、玄学兴盛—士大夫精神自觉

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

分裂、动荡、融合、发展907581陈安史之乱221-蜀-26325220-魏-265东汉589618265501479五胡乱华557南

朝220317420三国西晋东晋宋齐梁222—吴—280304-十六国-439386——北魏——534534-东魏-550-北齐-577535-西魏-557-北周-581隋唐北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3.了解区域经济开发、思想文化发展领域的新成就。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大一统国家走向重构一、三国与两晋——动荡中变迁的政治格局1.三国:分裂动荡(220—280年)1)分裂:三国鼎立:3)评价:三国鼎立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结果;

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

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公元208年赤壁之战2)动荡:三国混战220,魏—曹丕(洛阳)221,蜀—刘备(成都)222,吴—孙权(建业)200,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中原奠基208,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基夷陵之战、七出岐山、九进中原等户数人口兵力魏103万443万60万蜀28万94万10.2万吴52.3万230万23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一、三国与两晋——动荡中变迁的政治格局1.三国:分裂动荡(220—280年)思考1:试从地理、经济和政治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答案提示:1)地理:蜀有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2)经济:蜀汉占有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

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3)政治: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曹魏虽有广大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物力和人力。一、三国与两晋——动荡中变迁的政治格局2.西晋:短暂统一(280—316年)1)统一:2)八王之乱:291—306年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概况:惠帝时,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持续十六年内战。结果: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晋书.惠帝纪》惠帝弱智→贾后乱政→八王之乱流民起义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一、三国与两晋——动荡中变迁的政治格局3.西晋:短暂统一(280—316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原因: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北方气候转冷,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标志: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原因:统治集团内部腐朽;八王之乱加剧内耗,破坏生产;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影响: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分裂时期。3)五胡内迁—五胡乱华:304—439第一波次:北方胡汉交融第二波次:南方蛮汉交融“五胡乱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先进经济和文化曾经被基本中断。万幸的是,华夏经济和文化,藉东晋在江南得以延续。这就最终避免了欧洲5世纪日耳曼蛮族南下中断希腊罗马文明而整体步入黑暗中世纪的悲剧性道路。——李治安《中古以来南北差异的整合发展与江南的角色功用》4)西晋灭亡:二、东晋与南朝——交流中发展的区域经济1.东晋兴亡:衣冠南渡与偏安之局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东晋政权灭亡。2.士族政治(门阀政治):皇权旁落原因:与西晋相比,东晋宗室凋零,皇帝孑孑孤立于北南士族之间,主要只是作为汉族政权的象征受到推崇。由于具有这样“先天不足”的弱点,东晋政权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君弱臣强的格局。——张帆《中国古代简史》豪强地主势力崛起;国家动荡分裂,皇帝依赖士族支持;士族把持选官用人特权(九品中正制);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基础。特点: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经济:占有广土众民,建有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影响:威胁皇权,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剧分裂动荡;在门阀政治中,门阀士族对皇权加以限制,门阀之间也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皇权于不坠,从而形成具有门阀政治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央的中枢机关建立制衡机制,门下省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可驳回要求重拟;尚书省呈报的奏议,先经门下省审查,再经中书省裁定。——晁福林《中国古代史》士族政治萌芽:东汉壮大:曹魏、西晋顶峰:东晋(门阀)转衰:南朝士族专权皇权旁落二、东晋与南朝——交流中发展的区域经济4.南朝更迭:庶族武将崛起2)政治之变:1)建立:朝代建立者时间都城南朝宋刘裕420年—479年建康齐萧道成479年—502年梁萧衍502年—557年陈陈霸先557年—589年

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不能担任武职掌管军事,庶族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南朝四个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庶族出身,先掌握军队而后取得政权,提拔庶族官吏作为自己的辅佐,因为士族没有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樊树志《国史概要》420年,北府兵领袖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历经宋、齐、梁、陈,凡170年。

三省雏形初具,制约皇权。士族衰落,皇权重振,政治回归常态。士族自身的腐朽和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二、东晋与南朝——交流中发展的区域经济4.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1)原因:

南方民族大融合后,使得数百万劳动力纳入封建经济体系,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也必然逐步与汉人接近。因此,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开发南方的过程,是江南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打下基础。——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丰富劳力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鼓励垦荒;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宋书》(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二、东晋与南朝——交流中发展的区域经济4.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2)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民族: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耕耙耱技术北朝白釉绿彩罐北齐仰覆莲青瓷尊曹魏改进翻车3)影响:①促进了民族融合;②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③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趋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东晋疆域陈朝疆域南北对峙与势力消长三、十六国与北朝——冲突中交融的中华民族1.十六国:冲突与重建(304—439年)1)概况:2)特点: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四川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3)意义:①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十六国疆域匈奴羯鲜卑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賨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思:2:十六国在国号上有何特点?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政治心态?心态:慕汉心理,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色彩。三、十六国与北朝——冲突中交融的中华民族1.十六国:冲突与重建(304—439年)4)淝水之战:383年背景: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经过:383前秦伐晋—淝水之战结果:前秦一败涂地,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战思考2:前秦兵势正盛,何以骤兴骤亡?东晋前秦形势图

统一不能从血统着手而要看文化高地。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而要统一汉人和各种不同的胡人,就要推崇汉化。如果不攻取东晋,就不能居于汉人正统地位。苻坚之所以必欲南进正是因为他了解民族问题未解决,只有南伐取东晋文化正统所在而代之才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不料会在淝水战败。——陈寅恪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三、十六国与北朝——冲突中交融的中华民族2.北朝:统一改革和再度分裂(439—581年)1)统一:439年经过: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复立代国(盛乐)398年,改国号为“魏”,迁都平城。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484—494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便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接着就开始了全方位的汉化改制。改汉服习汉语,以实现鲜卑与汉人融为一体;定姓族门阀,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合流;同时,修定律令,尊儒崇经。——管芙蓉《胡服骑射与孝文改制》内容: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特点:封建化、农耕化、汉化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步六孤陆贺兰贺独孤刘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司马光:《资治通鉴》(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刘知几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三、十六国与北朝——冲突中交融的中华民族2.北朝:统一改革和再度分裂(439—581年)2)孝文帝改革:484—494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民族政权封建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全面汉化,使鲜卑族丧失民族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质朴精神,军力削弱,分裂隐患。局限: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汉化之所浸染,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胡床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北魏文官俑三、十六国与北朝——冲突中交融的中华民族2.北朝:统一改革和再度分裂(439—581年)3)从分裂到统一:534—589北魏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齐(550—577)北周(557—581)隋朝军政合一,抵御柔然南迁汉化,地位陡降六镇起义,北魏瓦解

西魏军官皆恢复或赐予鲜卑姓,军士一律以主将之姓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六镇军人的反汉化情绪,也加强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宇文泰(鲜卑族)融合了鲜卑旧制八部制和汉人周礼六军制,设立了六军、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胡汉融合的府兵制,这种制度同时收买了鲜卑人和汉人的心。——白寿彝《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思考3:西欧罗马之后再无罗马,而秦汉之后有隋唐辉煌?民族交融:地理空间扩大、民族种群扩大、文化内涵扩大

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性,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等等,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发展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国历史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