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热闹的麦场周大新每年的麦收时节,在我的故乡——小麦产区南阳盆地的乡间,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个堆着麦秸垛的麦场。麦场是种麦人一季忙碌的终点,是乡下人清点劳动果实的场所,是农家展示得意自豪和抛洒欢笑的舞台,它的热闹是应当的。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所谓摊场,就是在没有脱粒机的情况下,先用雪亮的铡刀把一捆一捆的麦子拦腰铡断,把下半部的麦秆扔开,把上半部的麦穗在场上平摊开以便碾压脱粒。摊场时小伙子们总是手按铡刀,中、老年汉子们则负贵把麦捆送到铡刀下。常常是小伙子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地一声送上麦捆,执铡的小伙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地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麦秆被抛扔场边,麦穗则被女人们用桑叉挑起在麦场上摊好。早先有生产队时,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有那爱唱的小伙,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豫剧:老包我把铡猛一推,要铡尽天下陈世美——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过去是牛拉石磙打麦,通常是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磙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隔上一阵,牵牛打场的男人吆喝一声:翻场了!场边树荫下的女人就扔下手中的针线,拿上桑叉进麦场将碾压过的麦穗翻弄一遍。打场人手中的鞭子在空中的炸响与吆牛的声音,和着石磙在麦场上滚动引发的呼隆声,构成一曲颇耐听的合奏。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这时场上的麦子多已经过五六遍的碾压,麦粒大多已脱落下来,麦秆也都已变成柔软发白的麦秸草,空气中开始漾着一种新麦的香味。场边附近人家的鸡们,也知道此时场上有美食可吃,开始悄悄地向场边运动,趁人们不注意时忙啄食几口新麦解馋。接着,伴随“起场了”的一声高喊,男男女女开始涌入麦场中,有的拿桑叉挑走麦草,有的拿木锨归拢夹有麦草屑和麦壳的麦粒,一时间场上草屑乱飞,木锨齐响,场尘飘荡。呼喊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人们会弯腰抓起一把带麦壳、麦草的麦粒在手上看麦子的成色,去感叹今年的收成终于到了手中。也有的小伙子会在此刻搞恶作剧,悄悄抓了一把带有麦草屑的麦粒突然放进哪位同伴的后领,麦粒顺着脖子向脊梁上滚去,麦草屑和断麦芒会扎得人呀呀乱叫,这自然会引发一场更加嘹亮的笑声。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男人们在测试了风向后,用木锨铲起带有麦草屑、麦壳、麦芒的麦粒向空中扔去,风把麦草屑、麦壳和麦芒吹向一边,只让黄澄澄的麦粒雨一样落到打扫干净的场上。一些光屁股娃娃见到那些澄黄的麦粒,常会嬉笑着扑上去,那麦粒在光滑的场上不住地滚动,偶尔会让一个娃娃摔倒在地,从而使其汗湿了的身子沾满了麦粒。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人们先用木箕把麦子灌进麻袋,然后开始过秤,过完秤便由赤膊的小伙子嗨一声扛走。最后一袋麦扛走之后,人们开始计算斤数,算出今年的总产和亩产,之后才让一个满足的笑容在脸上浮现。月亮也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升起来,让银色的光辉把刚刚变得空旷的麦场一下子铺满。离麦场近些的人家,女主人这时会把做好的晚饭——面条或稀粥、白馍端到场里,一家人席地而坐围在饭盆四周开始响亮地吃喝起来。夏夜,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正式开始了。这阵子,有人家会拎了竹席来到麦场上准备露天而睡,同来的孩子们先是聚在一起在光滑的麦场上玩着各种游戏:扯羊逮、踢鞋楼、跳皮筋;末后当困倦袭来时,便个个回到自家的大人身边,一边打着哈欠听大人们笑谈着今年麦子的售价,一边慢慢向渺远而美丽的梦乡沉去。最后,大人们的议论也终于被倦意打断,满场里就都是鼾声了,热闹了一天的麦场这才归于安静。今后,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逐渐普及,麦子不需要在场上碾打,打麦场自然会渐渐消失,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想,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历史不是有许多劳动情景,已经永远脱离了人类的记忆么?(选自199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文本二: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宋)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响到明。【注】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等,使颗粒掉下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直言故乡麦场“最热闹最吸引人”,然后以一组排比句点明其原因,同时强调了麦场对农人和农村生活的重要意义。B.小伙子摊场时“吐一口唾沫”“对掌一搓”,这些动作细节具有典型性,符合农人的劳动习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C.小伙子们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唱豫剧,这为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展现了农人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了农村丰富的文化生活。D.作者对打麦场“渐渐消失”这一现象具有复杂的情感,他既肯定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也因会“失去不少乐趣”而感伤。8.文本一颇具“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层次感”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9.文本一和文本二虽文体不同,但都赞颂了劳动之美。请简要分析两个文本蕴含了哪些相似的“劳动之美”。(6分)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求雨汪曾祺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诱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脾,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签,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谧楼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下雨了!”“下雨了!”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第二天,插秧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选自《汪曾棋短篇集》)文本二我们翻开汪曾祺的集子,有些故事很难说它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被人们划定为小说的文章,那些大段的看似闲笔的风景描写,对地方民俗人事的介绍,都实实在在有着散文的韵味。他的小说与散文分界不明显,主要偏向小说的散文化。(沈书枝《汪曾祺: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7.下列对《求雨》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了昆明地区气候特点,“栽秧时节”间歇式下雨,空气是潮湿的,为篇末半夜降雨埋下伏笔。B.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了盼雨的急切心情;雨后是黑亮的,表达了人们得雨后的喜悦与希望。C.孩子们衣着褴褛污脏,没有读过书,大人“利用孩子求雨”,表现了地方的落后与人物的愚昧。D.因为“不缺雨”而“不预备龙骨水车”,用戽斗浇水育苗,小孩祈雨等,都具有地方特色。8.《求雨》记叙了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小说“偏向小说的散文化”,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分析。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管的仓库谢志强团长叫老管当团部仓库的管理员,说:“你姓管,就当保管吧。你是老党员了,该怎么管,你知道的。”老管小时候是给地主放羊,一天,少了一只羊,他不敢回去,怕挨打,就投奔了抗日队伍。老管受过伤,一变天,他的身体就是气象预报——腰骨酸痛。他斗大的字不识一萝筐,但当时讲究个根正苗红,况且,他干事有板有眼,团长放心。老管说这是赶鸭子上架。团部的仓库,有各种生产生活用品。领出东西,那么多品种,咋记账?老管在每一种物件的架子前放了个碗,来人领几件,他就往碗里丢几粒苞谷。这个方法,老管在解放区选村主任时见到过。麻袋装着苞谷,沿墙码起一摞,到屋顶了,记账用的苞谷不缺。仓库里的账目一清二楚。老管大半辈子没管过人,更没管过那么多东西。他本来有升官的机会,可是他拒绝了,他说:“我管不了别人,只能管住自己。”老管对自己用苞谷粒儿记账很得意,很为自己高兴了一阵子,还说给老伴儿听。转眼间,月底结账,也就是核算发出了多少物件。老管叫儿子帮忙,他数苞谷,儿子记数字。老管把仓库里的物品拾掇得整整齐齐,像营房的被子。他还自娱自乐,边拾掇边哼歌,哼的都是战争年代的老歌。词记不全,他哼调子。有时,别人说起团部的仓库,会说那就是老管的仓库。核算那天一大早,他率领儿子走进仓库,哼着《打靶归来》。那架势,像带了一营的兵。儿子手里拿着个小本子,跟在后面计数。哼着哼着,戛然而止。老管的脸色骤变,话就难听:“他妈的,谁跟我捣蛋?记账的苞谷咋少了?”老管到外边骂,说:“门卫,你吃干饭的呀!小偷进过仓库你没听见动静?”值班的门卫也是老资格,说:“就你掌握着钥匙。有人进去偷,也偷值钱的东西,咋会偷喂马的饲料?”仓库里东西都没缺,唯独碗里的苞谷少了。门卫眼尖,发现了碗里的老鼠屎。儿子也发现。其他碗里也有老鼠屎。老管说:“账簿给毁掉了。”好在老管的脑子好使,似乎仓库就装在他的脑袋里,一个月发出多少物件都记得。盘点库存,进出平衡。他恨死了老鼠,堵上了所有的鼠洞,还下了夹子和鼠药。苞谷记账的弊端十分明显。老管虽然采取了灭鼠的措施,还是怕漏网的老鼠破坏他的账目。老管碰上犯难的事儿,脸上就会表现出来——整天苦着张脸,睡不定,吃不香。他原本是头一挨炕头呼噜就响起的人。老伴儿听不见他的呼噜,也跟着发愁,却愁不到点子上,无非是劝他多吃饭早睡觉。老管的火气也渐渐大了起来。一天晚上,他卷了一根莫合烟,抬头看见墙壁上画着人写着字,刷得白白的墙壁,让儿子画得乱七八糟。他的心情也跟着乱。他一把提溜起儿子,儿子的嘴里还嚼着馒头。他顺手就是一巴掌,儿子鼓鼓的嘴巴喷出碎碎的馒头。他说:“你把墙糟蹋得乱七八糟!”老伴儿起来劝,说:“你不是表扬过儿子这么画吗?现在突然又看不顺眼了?”老管的脸,顿时阴转晴,云开雾散。他笑了,说:“好,好,画得好!”儿子哭起来。老管连忙去哄,说:“别哭别哭,接着吃饭,男子汉哭了丢脸,我陪你吃饭。”老伴儿说:“一会儿下大雨,一会儿出太阳,就知道拿孩子出气。”第二天,老管就开始在墙上记账。货架都挨着墙,他把墙当账本。画了只有他认识的符号,如同象形字。例如,有人来借一把铁锹,他就画一道杠加一个椭圆;领走一把坎土曼,那个椭圆就跟那道杠垂直。领几把就是几个“象形字”。有一回,团长来仓库视察,说:“老管你有进步了,开始识字了。”老管说:“不是识字,是记账。”团长说:“这大老粗……逼得老管创造象形文字啦!”这么一说,老管感到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他开始拜儿子为师。可是,写出的字硬胳膊硬腿,写罢了字又读不出音,儿子嫌他笨。他一火,扇了儿子一巴掌,说:“老子生了你,你教了几个破字就不耐烦?老子小时候要有学习条件,还不比你强?你摆什么臭架子!”儿子哭了。老伴儿说:“你拜了老师,就要端正态度。学生咋能打老师?”老管说:“抬举他,他倒蹬鼻子上脸了!”有一回,团部开会,团长还是表扬了老管,说他是个“红保管”,心里装着公家的仓库。团广播站还播放了他管理仓库的先进事迹。晚上,老管站在没人的地方,听广播,他总觉得表扬的那个人是另一个人。那平平常常的事儿,本来就是他的职责;换个有文化的人,咋能像他这么费心费事?所以,那个人咋也算不得“先进”。踏着月光,他回家。影子在前边带路,他哼起了《我是一个兵》。过了一个礼拜,降了一场大雨。沙漠边缘的绿洲,这么大的雨还是头一回。一连下了两天一夜,到处发洪水,老管住在仓库里,到处接漏。雨停时,墙壁上的记号,已被沿墙渗漏的雨浸得模模糊糊了。仓库毕竟是土坯房,已老旧了,哪经得住空前的大雨?老管没日没夜地盘点库存。他在仓库里打了地铺。盘点的结果,他叫儿子记了下来。那以后,他谦虚起来,再没有碰儿子一指头。他指指脑袋向儿子声明:“你爹这个仓库旧了,得慢慢往里放字慢慢往架子上摆,你可别不耐烦!没放过字的脑袋对字陌生着呢!生字生字,多认认,它才能成熟字。”(选自《辽沈晚报》,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管用苞谷记账,却被老鼠破坏账目,他责骂儿子画坏了墙壁,又笑着说画得好,都说明老管面对难题,脾气容易暴躁,喜怒无常。B.小说先交代团长叫老管当管理员的原因,再讲述老管如何管理仓库以及遇到的困难,叙述条理清哳,脉络分明。C.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讲述了发生在仓库管理员老管身上的故事,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刻画抗日老战士的形象,反映了深广的内容。D.小说有很多语言和动作描写,起到了塑造人形象的作用,如结尾他指指脑袋向儿子声明,表现了老管不断追求进步的形象。8.小说只交代了主人公的姓,没有交代主人公的名。请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会这样写。9.不少文学作品都写到了先进人物的弱点,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疾病缠身的时候,产生了精神危机,在绝望动摇中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终战胜了自身的软弱,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请结合这篇小说,分析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四川省成都市列五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一)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儿子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你会爱的。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1984.8.5(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15分)《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自己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8.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6分)9.“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小说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6分)文言文阅读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热闹的麦场周大新每年的麦收时节,在我的故乡——小麦产区南阳盆地的乡间,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个堆着麦秸垛的麦场。麦场是种麦人一季忙碌的终点,是乡下人清点劳动果实的场所,是农家展示得意自豪和抛洒欢笑的舞台,它的热闹是应当的。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所谓摊场,就是在没有脱粒机的情况下,先用雪亮的铡刀把一捆一捆的麦子拦腰铡断,把下半部的麦秆扔开,把上半部的麦穗在场上平摊开以便碾压脱粒。摊场时小伙子们总是手按铡刀,中、老年汉子们则负贵把麦捆送到铡刀下。常常是小伙子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地一声送上麦捆,执铡的小伙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地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麦秆被抛扔场边,麦穗则被女人们用桑叉挑起在麦场上摊好。早先有生产队时,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有那爱唱的小伙,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豫剧:老包我把铡猛一推,要铡尽天下陈世美——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过去是牛拉石磙打麦,通常是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磙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隔上一阵,牵牛打场的男人吆喝一声:翻场了!场边树荫下的女人就扔下手中的针线,拿上桑叉进麦场将碾压过的麦穗翻弄一遍。打场人手中的鞭子在空中的炸响与吆牛的声音,和着石磙在麦场上滚动引发的呼隆声,构成一曲颇耐听的合奏。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这时场上的麦子多已经过五六遍的碾压,麦粒大多已脱落下来,麦秆也都已变成柔软发白的麦秸草,空气中开始漾着一种新麦的香味。场边附近人家的鸡们,也知道此时场上有美食可吃,开始悄悄地向场边运动,趁人们不注意时忙啄食几口新麦解馋。接着,伴随“起场了”的一声高喊,男男女女开始涌入麦场中,有的拿桑叉挑走麦草,有的拿木锨归拢夹有麦草屑和麦壳的麦粒,一时间场上草屑乱飞,木锨齐响,场尘飘荡。呼喊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人们会弯腰抓起一把带麦壳、麦草的麦粒在手上看麦子的成色,去感叹今年的收成终于到了手中。也有的小伙子会在此刻搞恶作剧,悄悄抓了一把带有麦草屑的麦粒突然放进哪位同伴的后领,麦粒顺着脖子向脊梁上滚去,麦草屑和断麦芒会扎得人呀呀乱叫,这自然会引发一场更加嘹亮的笑声。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男人们在测试了风向后,用木锨铲起带有麦草屑、麦壳、麦芒的麦粒向空中扔去,风把麦草屑、麦壳和麦芒吹向一边,只让黄澄澄的麦粒雨一样落到打扫干净的场上。一些光屁股娃娃见到那些澄黄的麦粒,常会嬉笑着扑上去,那麦粒在光滑的场上不住地滚动,偶尔会让一个娃娃摔倒在地,从而使其汗湿了的身子沾满了麦粒。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人们先用木箕把麦子灌进麻袋,然后开始过秤,过完秤便由赤膊的小伙子嗨一声扛走。最后一袋麦扛走之后,人们开始计算斤数,算出今年的总产和亩产,之后才让一个满足的笑容在脸上浮现。月亮也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升起来,让银色的光辉把刚刚变得空旷的麦场一下子铺满。离麦场近些的人家,女主人这时会把做好的晚饭——面条或稀粥、白馍端到场里,一家人席地而坐围在饭盆四周开始响亮地吃喝起来。夏夜,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正式开始了。这阵子,有人家会拎了竹席来到麦场上准备露天而睡,同来的孩子们先是聚在一起在光滑的麦场上玩着各种游戏:扯羊逮、踢鞋楼、跳皮筋;末后当困倦袭来时,便个个回到自家的大人身边,一边打着哈欠听大人们笑谈着今年麦子的售价,一边慢慢向渺远而美丽的梦乡沉去。最后,大人们的议论也终于被倦意打断,满场里就都是鼾声了,热闹了一天的麦场这才归于安静。今后,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逐渐普及,麦子不需要在场上碾打,打麦场自然会渐渐消失,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想,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历史不是有许多劳动情景,已经永远脱离了人类的记忆么?(选自199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文本二: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宋)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响到明。【注】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等,使颗粒掉下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直言故乡麦场“最热闹最吸引人”,然后以一组排比句点明其原因,同时强调了麦场对农人和农村生活的重要意义。B.小伙子摊场时“吐一口唾沫”“对掌一搓”,这些动作细节具有典型性,符合农人的劳动习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C.小伙子们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唱豫剧,这为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展现了农人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了农村丰富的文化生活。D.作者对打麦场“渐渐消失”这一现象具有复杂的情感,他既肯定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也因会“失去不少乐趣”而感伤。8.文本一颇具“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层次感”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9.文本一和文本二虽文体不同,但都赞颂了劳动之美。请简要分析两个文本蕴含了哪些相似的“劳动之美”。(6分)7:D8:①文章的内容具有层次感:从早上开始,细致描写打麦场的各道工序,过程使得打麦场的全部流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②文章的结构具有层次感:每一个段落都对应每一道工序,结构层次分明,完整协调③文章的语言具有层次感:朴素的话语展现农村生活质朴的劳动情景9:①劳动群众劳作时的爽朗,各种活动增添劳动乐趣,笑声弥漫在田野间的欢乐美②劳动并不是突如其来,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程序,从早到晚的辛勤美③劳动并不是具有单一性和偶然性,而是家家户户一起劳作的壮观美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求雨汪曾祺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诱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脾,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签,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谧楼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下雨了!”“下雨了!”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第二天,插秧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选自《汪曾棋短篇集》)文本二我们翻开汪曾祺的集子,有些故事很难说它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散文,被人们划定为小说的文章,那些大段的看似闲笔的风景描写,对地方民俗人事的介绍,都实实在在有着散文的韵味。他的小说与散文分界不明显,主要偏向小说的散文化。(沈书枝《汪曾祺: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7.下列对《求雨》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了昆明地区气候特点,“栽秧时节”间歇式下雨,空气是潮湿的,为篇末半夜降雨埋下伏笔。B.雨前人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突出了盼雨的急切心情;雨后是黑亮的,表达了人们得雨后的喜悦与希望。C.孩子们衣着褴褛污脏,没有读过书,大人“利用孩子求雨”,表现了地方的落后与人物的愚昧。D.因为“不缺雨”而“不预备龙骨水车”,用戽斗浇水育苗,小孩祈雨等,都具有地方特色。8.《求雨》记叙了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小说“偏向小说的散文化”,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分析。7.C8.参考答案:①以望儿为首的小孩子因大人的焦虑和田地的干涸而求雨,表现普通人身上纯真的人性美。②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具有安身立命的坚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③小孩子“求雨”看似游戏,却表现了风俗和温情,爱和美,生活的真实与平淡。④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人对自然力的敬畏与抗争,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愿望。(答出一点给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9.参考答案:①情节的淡化。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也不曲折,只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人物的弱化。主人公望儿,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放在群体中描写。③描述的散文化。天气和田野的描写,劳作和地方民风的介绍,都有着散文的韵味。④语言的诗化。反复的儿歌,眼睛的描写,田野的劳作,叠词的运用,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每要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言之成理即可。)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管的仓库谢志强团长叫老管当团部仓库的管理员,说:“你姓管,就当保管吧。你是老党员了,该怎么管,你知道的。”老管小时候是给地主放羊,一天,少了一只羊,他不敢回去,怕挨打,就投奔了抗日队伍。老管受过伤,一变天,他的身体就是气象预报——腰骨酸痛。他斗大的字不识一萝筐,但当时讲究个根正苗红,况且,他干事有板有眼,团长放心。老管说这是赶鸭子上架。团部的仓库,有各种生产生活用品。领出东西,那么多品种,咋记账?老管在每一种物件的架子前放了个碗,来人领几件,他就往碗里丢几粒苞谷。这个方法,老管在解放区选村主任时见到过。麻袋装着苞谷,沿墙码起一摞,到屋顶了,记账用的苞谷不缺。仓库里的账目一清二楚。老管大半辈子没管过人,更没管过那么多东西。他本来有升官的机会,可是他拒绝了,他说:“我管不了别人,只能管住自己。”老管对自己用苞谷粒儿记账很得意,很为自己高兴了一阵子,还说给老伴儿听。转眼间,月底结账,也就是核算发出了多少物件。老管叫儿子帮忙,他数苞谷,儿子记数字。老管把仓库里的物品拾掇得整整齐齐,像营房的被子。他还自娱自乐,边拾掇边哼歌,哼的都是战争年代的老歌。词记不全,他哼调子。有时,别人说起团部的仓库,会说那就是老管的仓库。核算那天一大早,他率领儿子走进仓库,哼着《打靶归来》。那架势,像带了一营的兵。儿子手里拿着个小本子,跟在后面计数。哼着哼着,戛然而止。老管的脸色骤变,话就难听:“他妈的,谁跟我捣蛋?记账的苞谷咋少了?”老管到外边骂,说:“门卫,你吃干饭的呀!小偷进过仓库你没听见动静?”值班的门卫也是老资格,说:“就你掌握着钥匙。有人进去偷,也偷值钱的东西,咋会偷喂马的饲料?”仓库里东西都没缺,唯独碗里的苞谷少了。门卫眼尖,发现了碗里的老鼠屎。儿子也发现。其他碗里也有老鼠屎。老管说:“账簿给毁掉了。”好在老管的脑子好使,似乎仓库就装在他的脑袋里,一个月发出多少物件都记得。盘点库存,进出平衡。他恨死了老鼠,堵上了所有的鼠洞,还下了夹子和鼠药。苞谷记账的弊端十分明显。老管虽然采取了灭鼠的措施,还是怕漏网的老鼠破坏他的账目。老管碰上犯难的事儿,脸上就会表现出来——整天苦着张脸,睡不定,吃不香。他原本是头一挨炕头呼噜就响起的人。老伴儿听不见他的呼噜,也跟着发愁,却愁不到点子上,无非是劝他多吃饭早睡觉。老管的火气也渐渐大了起来。一天晚上,他卷了一根莫合烟,抬头看见墙壁上画着人写着字,刷得白白的墙壁,让儿子画得乱七八糟。他的心情也跟着乱。他一把提溜起儿子,儿子的嘴里还嚼着馒头。他顺手就是一巴掌,儿子鼓鼓的嘴巴喷出碎碎的馒头。他说:“你把墙糟蹋得乱七八糟!”老伴儿起来劝,说:“你不是表扬过儿子这么画吗?现在突然又看不顺眼了?”老管的脸,顿时阴转晴,云开雾散。他笑了,说:“好,好,画得好!”儿子哭起来。老管连忙去哄,说:“别哭别哭,接着吃饭,男子汉哭了丢脸,我陪你吃饭。”老伴儿说:“一会儿下大雨,一会儿出太阳,就知道拿孩子出气。”第二天,老管就开始在墙上记账。货架都挨着墙,他把墙当账本。画了只有他认识的符号,如同象形字。例如,有人来借一把铁锹,他就画一道杠加一个椭圆;领走一把坎土曼,那个椭圆就跟那道杠垂直。领几把就是几个“象形字”。有一回,团长来仓库视察,说:“老管你有进步了,开始识字了。”老管说:“不是识字,是记账。”团长说:“这大老粗……逼得老管创造象形文字啦!”这么一说,老管感到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他开始拜儿子为师。可是,写出的字硬胳膊硬腿,写罢了字又读不出音,儿子嫌他笨。他一火,扇了儿子一巴掌,说:“老子生了你,你教了几个破字就不耐烦?老子小时候要有学习条件,还不比你强?你摆什么臭架子!”儿子哭了。老伴儿说:“你拜了老师,就要端正态度。学生咋能打老师?”老管说:“抬举他,他倒蹬鼻子上脸了!”有一回,团部开会,团长还是表扬了老管,说他是个“红保管”,心里装着公家的仓库。团广播站还播放了他管理仓库的先进事迹。晚上,老管站在没人的地方,听广播,他总觉得表扬的那个人是另一个人。那平平常常的事儿,本来就是他的职责;换个有文化的人,咋能像他这么费心费事?所以,那个人咋也算不得“先进”。踏着月光,他回家。影子在前边带路,他哼起了《我是一个兵》。过了一个礼拜,降了一场大雨。沙漠边缘的绿洲,这么大的雨还是头一回。一连下了两天一夜,到处发洪水,老管住在仓库里,到处接漏。雨停时,墙壁上的记号,已被沿墙渗漏的雨浸得模模糊糊了。仓库毕竟是土坯房,已老旧了,哪经得住空前的大雨?老管没日没夜地盘点库存。他在仓库里打了地铺。盘点的结果,他叫儿子记了下来。那以后,他谦虚起来,再没有碰儿子一指头。他指指脑袋向儿子声明:“你爹这个仓库旧了,得慢慢往里放字慢慢往架子上摆,你可别不耐烦!没放过字的脑袋对字陌生着呢!生字生字,多认认,它才能成熟字。”(选自《辽沈晚报》,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管用苞谷记账,却被老鼠破坏账目,他责骂儿子画坏了墙壁,又笑着说画得好,都说明老管面对难题,脾气容易暴躁,喜怒无常。B.小说先交代团长叫老管当管理员的原因,再讲述老管如何管理仓库以及遇到的困难,叙述条理清哳,脉络分明。C.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讲述了发生在仓库管理员老管身上的故事,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刻画抗日老战士的形象,反映了深广的内容。D.小说有很多语言和动作描写,起到了塑造人形象的作用,如结尾他指指脑袋向儿子声明,表现了老管不断追求进步的形象。8.小说只交代了主人公的姓,没有交代主人公的名。请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会这样写。9.不少文学作品都写到了先进人物的弱点,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疾病缠身的时候,产生了精神危机,在绝望动摇中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终战胜了自身的软弱,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请结合这篇小说,分析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答案】7.A8.①“管”不仅是主人公的姓,也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因此小说交代主人公姓“管”。

②小说以小见大,“老管”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是一切牺牲奉献、忠于职守的人的代表。

③小说没有交代主人公的名,可以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如果加上一个具体的名字,会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9.①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老管是先进人物,在他的身上有牺牲奉献、忠于职守等优秀品质,同时小说也刻画了老管文化水平低、性格暴躁等不足。

②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让老管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③如果过于拔高,完全理想化,显得有些“假大空”,就脱离了现实生活,削弱了艺术感染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又笑着说画得好,都说明老管面对难题,脾气容易暴躁,喜怒无常”说法有误,老管笑着说画得好,是因为他由此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意义的能力。原文“团长叫老管当团部仓库的管理员,说:‘你姓管,就当保管吧。你是老党员了,该怎么管,你知道的。’”,“他干事有板有眼,团长放心”,可见“管”不仅是主人公的姓,也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因此小说交代主人公姓“管”。小说塑造的人物具有典型性,“老管”代表着一类人,他做事认真“在每一种物件的架子前放了个碗,来人领几件,他就往碗里丢几粒苞谷”,尽管老鼠毁掉了他记账用的苞谷,但“盘点库存,进出平衡。老管的脑子好使,似乎仓库就装在他的脑袋里,一个月发出多少物件都记得”,说明他做事忠于职守;他甚至拒绝去当官,为了管好这个仓库,他学儿子在墙上画画,创造出“象形字”,最后还跟儿子学写字,表现了他的牺牲奉献精神。可见“老管”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是一切牺牲奉献、忠于职守的人的代表。小说没有交代主人公的名,可以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在读者自己的头脑里创造人物具体的形象,不加以限制。如果加上一个具体的名字,可能会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我们先来看老管的优点,文中写他在每一种物件的架子前放了个碗,来人领几件,他就往碗里丢几粒苞谷,尽管老鼠毁掉了他记账用的苞谷,但“盘点库存,进出平衡。老管的脑子好使,似乎仓库就装在他的脑袋里,一个月发出多少物件都记得”,说明他做事忠于职守;写他拒绝去当官,为了管好这个仓库,他学儿子在墙上画画,创造出“象形字”,最后还跟儿子学写字,表现了他的牺牲奉献精神。再看他的缺点,文中写他因为没有文化,只好用苞谷记账,“老管在每一种物件的架子前放了个碗,来人领几件,他就往碗里丢几粒苞谷。这个方法,老管在解放区选村主任时见到过”,结果发生了老鼠事件,差点出问题;这表明他文化水平不高。文中还写他脾气暴躁,如“抬头看见墙壁上画着人写着字,刷得白白的墙壁,让儿子画得乱七八糟。他的心情也跟着乱。他一把提溜起儿子,儿子的嘴里还嚼着馒头。他顺手就是一巴掌”“老管感到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他开始拜儿子为师。可是,写出的字硬胳膊硬腿,写罢了字又读不出音,儿子嫌他笨。他一火,扇了儿子一巴掌”。老管不是“完人”,他有缺点,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让老管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果过于拔高,完全理想化,显得有些“假大空”,就脱离了现实生活,削弱了艺术感染力。四川省成都市列五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一)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儿子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你会爱的。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1984.8.5(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7.B8.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9.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尽力而为,要能承受生活之重;结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到有些农活我们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做事要量力而行;结合“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结合“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甲组: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个词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未来:结合“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分析可知,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回忆: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等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成长:结合“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分析可知,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本文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用心感悟生活,在其中找到自我。乙组:围绕“河流”从相关的几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