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扫描整理)_第1页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扫描整理)_第2页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扫描整理)_第3页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扫描整理)_第4页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扫描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学习目标"与"答题要点")目录TOC\h\z\t"样式1,1,样式2,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 4一、学习目标(P1) 4四、答题要点(P25) 41.唯物虫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5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你对这些理论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有哪些启示? 53.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8一、学习目标(P35) 8四、答题要点(P46) 9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92.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93.为什么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94.加强文学队伍建设,要求文艺工作者具有哪些方面的思想艺术修养? 10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10一、学习目标(P56) 10四、答题要点(P71) 10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0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11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115.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12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2一、学习目标(P89) 12四、答题要点(P104) 122.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相教育功能? 133.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134.试说明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3第五章文学创作 14一、学习目标(P117) 14四、答题要点(P135) 141.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142.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 15第一,二者的对象不同。 153.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154.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155.艺术理解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156.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157.怎样理解创作个性? 158.如何处理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16第六章文学作品 16一、学习目标(P141) 16四、答题要点(P160) 16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16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173.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174.试述文学象征的特征,举例说明你对象征的理解。 185.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186.请联系具体文学作品说明意境与象征的区别。 197.何谓典型?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98.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意蕴的系统性租丰富性。 199.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2010.比较小说与剧本的叙事差异。 20第七章文学接受 21一、学习目标(P172) 21四、答题要点(P183) 21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212.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213.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224.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迪性。 235.试论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 24第八章文学批评 25一、学习目标(P191) 25四、答题要点(P206) 25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252.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263.文学批评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如何? 264.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批评的步骤。 27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27一、学习目标(P217) 28四、答题要点(P237) 281.简析劳动、语言、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之间的关系。 28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293.如何理解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94.哪些因素决定着文学流派的形成? 30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30一、学习目标(P250) 30四、答题要点(P271) 311.如何理解文学生产的两重性应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 312.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两重性及当代文学消费的新特点? 313.媒介对于文学活动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14.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32PAGE9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一、学习目标(P1)1.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2.完整地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的划时代贡献。(1)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对文学理论发展的重大意义。(2)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与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和主要特点的有关理论。(3)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的理论及其现实的理论价值。(4)学习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学与文学关系的理论。(5)深入理解和自觉地遵循马克思关于"按照美的规律构造"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6)自觉地领会和掌握关于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3.学习和研究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了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文学为谁服务这一文学价值观的核心问题。(2)全面理解和认识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文学事业与党的组织的关系。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同时文学事业又不同于党所领导的其他事业,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应充分尊重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自觉地按照文学的特点、规律去指导文学事业的发展。(3)学习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艺的理论。①关于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②学习列宁初步提出的关于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思想。③学习领会列宁关于作家应走一条什么样的创作道路的思想。(4)学习列宁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四、答题要点(P25)1.唯物史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理论建设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宣告了一切唯心史观的破产。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文学理论,究其哲学根源,都未逃出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过去出现的种种文学理论有了根本区别。(3)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观察分析中外文艺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研究方法。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你对这些理论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有哪些启示?(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同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阐释,对社会结构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与科学阐释一样,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2)关于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科学阐释。文学艺术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同时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还有一定的"中介"或"中间环节"。人们的社会心理就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因素。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还有一个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只有正确理解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复杂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揭示文艺发展的规律,全面地认识文艺的社会功能。(3)关于艺术精神掌握世界方式、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艺术生产的理论。对于文艺的特征应重点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关于艺术精神掌握世界方式的丰富内涵。要充分注意想象力对艺术发生、艺术创作的意义,认识想象力是人类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主要能力。在叙事文学中,马克思恩格斯突出地强调熟练掌握语言媒介,通过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创造出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又具有永久性魅力的文学作品。以唯物史观科学地提出和阐明艺术生产范畴及其丰富内涵,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学理论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家身份具有二重性:当他从属于资本、融入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之中,他是一个生产劳动者;当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同春蚕吐丝一样"去进行自由创作时,他是一位非生产劳动者,是一位真正的作家。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以及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艺的发展和繁荣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学与文学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学说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打开文学殿堂,正确认识文学的服务对象和表现对象,探讨文艺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第一,从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分界。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承认历史形成的人的共同人性,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发展着的系统,其中包含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理论,才能深入探讨文学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第三,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不仅有重大方法论意义,而且对全面理解人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丰富内涵,有重大理论价值。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科学界定。第四,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这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重要标志。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文艺发展和文艺批评的主体、动力和源泉。第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理想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文艺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5)关于美的规律与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第一,马克思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命题,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对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文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联系文学实际,全面理解和掌握现实主义在叙事文学中的基本原则"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第三,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全面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和历史起相统一的批评标准,既要领会其内容实质又要领会其方法论意义。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理解这一批评标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3.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1)进一步明确文学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趋向。列宁把是否为“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看做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的根本区别,强调"艺术属于人民和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2)列宁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学原则,并希望在实践中发展这个原则,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党的文学原则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文学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赚钱的工具,而是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文学事业又不同于党所领导的其他事业,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列宁提出了三个"无可争论":"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作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一切都是无可争论的,可是这一切只证明,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中写作事业这一部分,不能同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文学,才能彻底打破剥削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摆脱名位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束缚,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第三,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应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监督。党不是靠发号施号的行政方式领导文艺,而是自觉地遵循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去领导文艺,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3)列宁从理论上辩证地阐明了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的关系,提出"两种民族文化"的观点,强调应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和斗争条件,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典范、传统和成果。(4)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道路问题。列宁不仅指明了方向,而且强调作家艺术家应自觉地、主动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去观察、体验新的生活、新的感情,努力描绘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心理。(5)列宁创造性地运用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具体分析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并对政治倾向错误而又有一定艺术性的比较复杂的作家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批评(如对阿维尔钦柯的《插到革命背上的十二把刀子》),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树立了典范。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一、学习目标(P35)1.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自化的结晶,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新文艺经验的科学总结。2.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它如何科学地解决了文艺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提高与普及、文艺的源与流、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创作方法问题,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文艺工作方针、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等。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的文艺思想,认识到它是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构成了新时期文艺思想的基本形态。4.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特别要了解“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统一等五点内容。5.掌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在革命文艺队伍建设问题上的情辟论述,了解建设一支革命文艺队伍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所具有的意义。四、答题要点(P46)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为:社会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绚。所以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社会生活为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另一方面,文艺又不能照抄、照搬生活,必须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与改造,使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文艺与生活关系的简明的概括。2.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人民在有了吃、喝、住、穿的基本物质条件保障的情况下,必然会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其中审美的需求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审美的高级形态,最能满足人民的审美的需要,因此人民永远需要艺术。为什么说艺术更需要人民呢?(1)民间的创作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滋养。(2)人民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3)人民是艺术的表现对象。(4)人民是艺术的服务对象。总之,"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与人民的基本关系是,人民及其生活促进文艺创作,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3.为什么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科学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又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倡导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二为"方向,并且强调应当把"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有机统一起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成为新时期我国最重要的文艺发展指针。为什么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首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元比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其次,如果说"二为'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性质,那么"双百"方针则强调尊重文艺创作律和艺术自由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得到繁荣发展。4.加强文学队伍建设,要求文艺工作者具有哪些方面的思想艺术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艺队伍,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二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三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和深入群众。第三章文学的性质一、学习目标(P56)1.认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性质,理解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具体表现。2.辩证认识文学的认识性与实践性的关系。3.准确了解文学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4.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及其具体表现。5.理解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四、答题要点(P71)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第一,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第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第三,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层面对文学的基本性质所作的判断。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第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第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第三,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第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第二,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第三,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第三,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5.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创作经验,结合教材或课外阅读的其他文学、美学教材、专著,谈出自己对文学性质的看法。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学习目标(P89)1.何谓文学价值?2.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3.怎样认识文学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4.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5.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6.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四、答题要点(P104)1.何谓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家的创造为文学价值提供了基础,读者的阅读接受使文学价值成为现实,因此文学价值的生成包含两个重要环节,即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在作品创造过程中,作家通过对特定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和评价,创造出一定的文学价值;而在作品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读者又会根据自身情况对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价值立场作出自己的评价,完成文学价值的实现和再创造。文学价值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从客观方面讲,文学的价值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集中表现与升华。从主观方面讲,文学价值还体现了艺术创造自身的价值,其中既包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道德评价,也包含着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和接受完成的。2.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相教育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渠道。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不仅要再现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这就决定了文学的认识功能主要不在于探求客观真理,而在于用艺术的形式实现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把握。就作家方面来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是通过作家在饱含情感的审美状态中进行文学创作来实现的。就读者方面来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是通过读者的审美活动和获得的体验来实现的。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广义地讲,文学的教育功能还包括文学具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启蒙和教化功能在内。文学的教育功能,实质上就是一种提升和净化人的心灵的功能。文学作品的任何教育功能都必须通过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去实现。文学的教育功能植根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方面方面在于文学反映和表现的对象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在于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和表现中渗透着作家爱憎赞否等思想感情倾向,自然形成对读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3.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文学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4.试说明各种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功能的区分,只是从相对的意义上讲的,实际上它们并不截然分离和单独发生作用。文学的各种功能是相互关联着的,有时候相互促进,有时候相互冲突,有时则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一个繁复的文学功能系统。其中,文学的审美功能往往发挥更直接的作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因为无论是认识、教育功能,还是娱乐及其他的功能,在文学中都是通过读者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才能得以实现的。文学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抽象的概念系统,而是动人的情感世界和具体的文学形象,这就内在地决定了读者从一开始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美感接受方式。这样,审美就成了读者把握文学形象及思想内涵的主要通道,成了将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读者精神财富的必经之途。另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整体性概念,它是文学各种功能协调统一的重要条件。文学的审美功能不仅表现在其他各种功能在内容上都渗透和蕴涵着情感体验的审美因素,具有审美的意义与特征,而且表现在其他各项功能都统一于审美,都要以审美为指归。第五章文学创作一、学习目标(P117)1.一般的创作过程,包括:是什么力量促使作家去进行文学创作的?创作动因是如何形成的?具体包括哪些因素?在创作过程中,由杂乱无章的生活素材升华为完整生动的艺术世界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艺术构思的基本过程与主要方式是怎样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文学的艺术世界是如何借助语言呈现出来的?语言在呈现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2.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创造活动,其中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的交织与互动。文学创作的主要心理机制,包括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等的特点和功能是怎样的?在创作过程中它们各自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心理因素与日常生活中相近的心理因素有哪些本质差异?等等。3.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体性精神创造活动,主体性很强,故而作家个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对于文学作品的品位、社会影响有着直接的影响。作家的生活经历、社会境遇对他的思想和世界观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包括作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修养对作家的重要意义以及作家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等问题,对于文学创作来说都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四、答题要点(P135)1.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一般说来,创作动机虽然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影响,但它的最终目标却在创作过程之外:或者是作品风格(追求创新等),或者是个人目的(情感宣泄、表现不满、传达个人意见等),或者是社会责任(批判社会、宣传某种政治见解,赞扬某种社会现象等);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2.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第一,二者的对象不同。第二,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第三,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茸感色彩。3.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第一,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密切相关。第三,文学创作根本上是情感的再度体验。第四,艺术情感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4.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科学想象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5.艺术理解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哪些作用?第一,作家为什么要进行文学创作,在一部作品中他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主要是艺术理解的问题。第二,怎样的生活材料最适合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呢?这就需要艺术理解来分析判断了。第三,在构思过程中,从性格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第四,只有在艺术理解的指导下,文学创作才能形成深刻的主题。6.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第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第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第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第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7.怎样理解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指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创作个性就是作家的个性气质、独特学养、生活积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他在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呈现于文学作品,则构成该作家的艺术风格。8.如何处理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第一,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第二,创作自由是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前提条件。第三,社会责任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权力集团对作家的要求与限制,而是社会历史向文学提出的要求。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学习目标(P141)1.掌握和理解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的关系,领会文学语言的特点。2.理解文学形象在作品中的表现,并了解不同的表现方式。3.掌握和理解文学象征和文学意境的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效果。4.掌握和理解文学典型的发展及其美学特征。5.掌握和理解文学意蕴的内涵及其三个层次。6.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发展过程。四、答题要点(P160)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又称文学语言,它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日常语言是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未经加工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朴素形态;文学语言则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其语言行为如议论、陈述、抒情等一般指向现实世界。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务于艺术世界的虚拟性,因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构。(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义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读者需要从文学作品艺术形象中,逐渐领悟其全部意义。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从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文学语言的如下特征:(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例如:屈原的《九歌》表现了一个生动的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华丽的想象与实际上的生活紧密相连。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朝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条远举兮云中;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忠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例如苏轼的《定风波>,把人生的感悟融合在对现实风景和风雨的描绘之中,富有情趣。莫听竹林穿叶声,何妨徐行且沉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菜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滔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来时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3.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第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因此具有主观性。同时,作家塑造文学形象又必须有一定现实根据,因此文学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第二,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假定与虚拟是文学形象生成的主要途径。第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4.试述文学象征的特征,举例说明你对象征的理解。文学象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暗示性这是指文学象征所具有的非直接的表意特征。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语词句造而猜想出其中隐藏的深意,就是暗示性。(2)哲理性通过象征,文学作品可以表现出普遍的人生和世界状态,通过描绘人生的现象,探索最本质的人生哲理。(3)荒诞性文学象征的形象可以是普通的,如月亮、太阳等,也可以是荒诞的、不可思议的。象征的目的不在于通过形象再现现实,而是揭示人生和世界最本质的内在意义。因此,无论是古代的神话还是现代的艺术,常常使用表面上怪诞不经的象征。(4)多义性文学象征往往是作家个人创造的象征,与作为惯例存在的公众象征有所不同。公众象征的意义是文化赋予的,比较明确。如十字架在基督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龙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作为作家"个人的象征",文学象征往往是在一种文学形象中蕴涵着多重意义空间。这种多义性给了读者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和进入作品的可能性。5.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意境的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的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6.请联系具体文学作品说明意境与象征的区别。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文学意境也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象征主要强调文学作品所暗示和蕴涵的哲理,并且具有相当含混的特征。例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讲述了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的他想尽办法进入城堡,但始终没有成功。城堡象征着现代社会的机器化是所有权力的发出地,各种命令从它那里颁布,然而人们却无法靠近它都与城堡打交道,却从来没有进入城堡。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进入"无法克服的困难,也成为卡夫卡小说中重要的象征。而意境主要指主体与形象之间所发生的情感关系。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这句诗中,送别之情与桃花潭水相互映衬,情景交融,创造出感人的意境。7.何谓典型?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文学典型具有显现出性格的特征。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生命斑斓色彩的特征。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灵魂深度的特征。文学典型具有蕴涵深刻历史真实的特征。8.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意蕴的系统性租丰富性。文学作品的意蕴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第一,审美情韵层。第二,历史内容层。第三,哲学意味层。由于整个文学作品及其艺术世界是作为有机的生命形式存在的,所以作品的意蕴也构成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长诗表现了审美的情志,一方面抒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宫廷中爱情生活的华丽多彩,另一方面也深情描绘了悲剧发生之后两人的相思之情,男女主人公的痛苦在诗句中一唱三叹,悠悠不绝。在历史的内容上,"汉皇重色思倾国"又是对重色轻国的皇帝和恃宠而骄的妃子的嘲讽和批判,他们自己的个人悲剧既是历史的结果,又是历史的原因。诗人一方面'除惜他们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对他们高居上位、破坏国家的行为发出强烈的斥责。这是一首以抒情为主要特点的诗,但是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本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的悲剧命运可以总结为:理所不容,情何以堪。9.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一,强烈的情感。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诗歌的内在要求。第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这一特征与诗歌的抒情性所体现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强烈情感和丰富想象有关。诗歌又是一种语言高度概括、凝练的文体。诗人对每个词都要推敲,以赋予语言充分的表现力。诗人在创作中还采用比喻、隐喻、反讽、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段以形成诗歌语言的多义,或运用典故在新的语境下使诗歌语言获得新的意蕴,或创造一些背离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语言,激起人们对诗歌语言和情感的新鲜感。诗歌可以说是一种集中体现了文学语言美的文体。10.比较小说与剧本的叙事差异。叙事性是小说最基本的特征O所谓叙事,即叙述者按照-定的叙述方式来结构一系列事件。不同的叙事决定了小说不同的性质和面貌。小说和剧本都是对故事的讲述,但是由于表现媒介的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剧本受舞台演出的制约,在创作时需要考虑是否适合舞台表演的要求。剧本的叙事主要体现为台词和舞台提示。台词是剧本叙事的主要方式,它以对话(对白)为主,还有独自和旁白。一般来说,小说的长度是没有限制的,因此可以有大部头的小说。而剧本则受制于表演的时间,并且在故事的设计上需要考虑表演的可能性。第七章文学接受一、学习目标(P172)1.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2.潜在的作品和现实作品。3.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4.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5.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6.文学经典与文学接受。四、答题要点(P183)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作家应当重视"接受"和"接受者",也就是要注重解决"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上看,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另一方面,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对于同二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与此同时,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作品是第一位的,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是第二位的。作品一般都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音飞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促使潜在的作品向现实的作品转化。2.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拥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并在其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这便是文学接受的第二个阶段审美感受阶段。读者在对作品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不仅是在解读语言文字的意义,更是在重构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即通过审美理解和创造性想象,重新建构出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完全相同的新形象。读者在重构饱含审美情感的艺术形象时,实质上已进入文学接受活动的审美感受过程。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往往会进一步思索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这样,文学接受活动就进入审美评价阶段。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读者主要在感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领悟和体验,其结果是感性的文学形象的形成。审美评价则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读者是在前一阶段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的尺度或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但往往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3.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文学接受活动并不仅仅是对作品原义的还原,而且是在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新一轮创造性活动。二度创造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二度创造则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由此对作家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发现,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按照二度创造的观点,文学的创造性事实上既包括作家的创造性,也包括读者的创造性。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文学形象的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的再创造两方面。一是重构文学形象。文学作品往往充满着空白和不确定点,这种不确定和空白构成了文学形象巨大的阐释空间,为审美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使得文学接受活动更具创造性和自由性。在这种董构过程中,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经历或阅历,对作品加以联想、幻想甚至是比附,从而在头脑里再造出打上个人印记的文学形象世界。二是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在重构文学形象的基础之上,开掘、升华出深层的审美意蕴世界,是二度创造的又一内容。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体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以及学习借鉴等。经历了从作家首度创造到读者二度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次具体的文学活动便基本完成。但还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完成"只具有相对意义,只是就一次具体的接受活动而言的。更宏观地看,一次接受的完成其实又是另一次接受的起点。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就是被不断阅读、不断发掘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经历"二度创造"的历史。4.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迪性。由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二度创造,所以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由于面对的是同一作品,接受也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这就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由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有时这种差异还相当大。这一现象正是文学接受过程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这种审美现象即所谓的接受活动的共通性。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第二,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第三,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由于作品的媒介符号具有确定性,每一读者面对的作品是一致的,而作品对一切文学经典的形成依靠创造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而文学经典一经形成也会对新的文学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文学接受和文学经典互相推动,共同促进着文学活动的发展。有着最终的规定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共同范围内(如同一时代、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文化传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时尚和趣味等),读者的接受必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乃至共同性。然而,在这种共通性的基础上,差异性更为普遍地存在。总之,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则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是读者阅读准备同作品自身所展现的形式、内涵与价值的凝聚和融合。二者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逐渐走向衰落。5.试论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文学经典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对象,从总体上讲,经典其实也是在读者千百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生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不仅取决于其内容和表达形式对读者的适应和满足程度,而且取决于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其理解、诠释、选择以及再认识、再选择的程度。一般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涵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文学经典的出现,是读者意志的反映,是历史选择的结果。部作品的优劣高下,彰显于世还是潭没无闻,根本上还是靠历代普通读者、专业批评家的阅读和文学史家的进选。其中,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推出文学经典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作为集体存在的普通读者是文学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选择是文学经典最终确立的决定性的因素。从较长的时间段来审视,普通读者在两个方面最终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命运:一是专业读者所推荐的经典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普通读者的响应和认同的话,其经典地位就会逐步丧失;二是普通读者集体-认同井赋予其较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往往会反馈、影响和最终决定专业读者对经典的选择。同时,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形成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文学是具有倾向性的艺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条件下,某些作品会因为表达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暗合而被推升为某一时代的文学经典,但如果这类作品仅具意识形态合法性而审美价值不高的话,它最终也会丧失其"经典性"。文学经典一经形成,就会受到社会的更多推崇,从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获历史继承的优先性,成为被阅读和阐释的焦点,对以后的文学接受活动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文学经典的形成依靠创造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而文学经典一经形成也会对新的文学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文学接受和文学经典互相推动,共同促进着文学活动的发展。第八章文学批评一、学习目标(P191)1.了解文学批评的性质。2.理解文学批评的原则。3.掌握文学批评的标准。4.了解文学批评的类型。5.理解并尝试文学批评的方法。6.了解文学批评的主体。7.理解文学批评文体类型的选择。四、答题要点(P206)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1)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是文学发展的推动力。文学理论作为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遍性的分析和判断,要经历从特殊上升到普遍的过程,而文学批评正是运用特定的文学理论,重点致力于特殊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观念。文学批评既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又是它由的具体运用。(2)文学批评不仅仅从属于文学理论,而且常常跨越文学理论学科界限延伸到相关文学学科领域中。在当代,它还常常成为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关的焦点和领域。(3)在当前发展趋势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呈现出更加紧密的互动美表现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和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促进作用方面,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氛围、意向、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进展:一是对新学现象的批评中的新发现被总结和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二是文学批评陆文学理论观念发出挑战;三是文学批评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文学现象批评,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四是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2.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文学批评的原则是指文学批评所遵循的价值评判尺度。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原则,这就是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1)美学的原则强调,文学代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诗意的裁判",因而要求文学批评运用同样的"诗意"的或审美的尺度。它的核心在于文学批评是"美学的"。这要求批评家对作品采取审美态度,以获取艺术感受或审美体验为动机,着力阅读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审美意蕴等,产生感动和发现,由此为起点进入批评并贯穿于全过程。(2)历史的原则强调,文学与在历史中演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着人类历史的生活,必须把文学当作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去对待。因此,需要把文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看它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意义,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给人类增加了文化财富。(3)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与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美学的原则是历史的原则得以推演的基础,历史的原则是美学的原则的指导、深化和提升,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文学批评既是艺术形式的批评,也是思想内容的批评;既是审美的批评又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4)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对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第二,文学现象在其审美特性中必然蕴涵着具体的历史内容。第三,文学的审美感染力总是服务于传达或隐或显的时代思潮和个人的思想、情感倾向。3.文学批评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如何?文学批评标准是指人们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具体的文学批评标准主要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1)思想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意义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文学作品蕴涵的真实、倾向和情感等作思想性的评判。当然,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优劣高低,判断它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流露倾向和表达情感,终究要看它是否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读者中产生共鸣,从而成为时代精神与呼声的集中表达。(2)艺术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艺术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形象、阅读余味等所展现的美学成就及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语言形式包含语词选择与组合、文体构造、结构设计乃至抒情与叙事方式等方面。第二,艺术形象的概括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是指艺术形象以其丰富、鲜活和独特的风貌,可以达到对社会生活进行概括的目的。第三,阅读余昧的醇厚性。阅读余昧的醇厚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中产生余意深厚与绵长的效果。(3)对成功的文学作品来说,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文学批评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及其具体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同时又注意针对具体作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4.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批评的步骤。文学批评写作包含哪些步骤呢?虽然批评文体多姿多彩,但是以下写作步骤都是共同的和不可缺少的:(1)反复阅读文本,获得艺术发现。反复阅读有助于发现文本的含义及特色、独创性因素或特定疏漏。批评者只有从作品中获得艺术发现,才能真正体会出作品的美妙,而这是从事文学批评写作的第一个关键步骤。(2)选取批评切人点,提炼核心观点。批评写作无需面面俱到,而是要求选取特定突破点切入,逐层展开,由点及面,力争由此把握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要从特定切入点实施突破,批评者应当尽力提炼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没有核心观点的批评,算不上成型的批评。(3)条理化布局及文字表述。这一步骤主要包括确立文章构架、讲究行文章法、注重学术规范等方面。文字表述则是指在反复阅读与复述的基础上,把拥有突破点、条理化布局和核心观点的批评构想再用合适的文字表述出来并最终成文的过程,属于批评写作的最后步骤。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一、学习目标(P217)1.理解文学起源的诸种解释,理解劳动、语言、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之间的关系。2.理解文学发展的动力,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理解并把握文学风格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功能,学会分析和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4.理解文学流派的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5.理解文学思潮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并把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四、答题要点(P237)1.简析劳动、语言、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之间的关系。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这可以从人类为何创造艺术以及怎样创造艺术的历史中去理解。第一,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主体,为人类创造出从事艺术的生理条件。第二,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工具。第三,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提供了主体需要。第四,劳动为原始艺术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型。语言诞生以后,伴随着劳动实践的日益进步,人的思维更加成熟,语言得到进一步发展,便开始出现文学的语言萌芽。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同音乐、舞蹈交融在一起,并且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早期文学的语言往往表现为咒语、巫唱、说事、神话、传说等口头形式。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文学的语言萌芽出现了,但要形成专门的语言艺术作品,还依赖于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成熟。而审美意识的成熟则经历了由非自觉阶段到自觉阶段的演变。非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审美意识还具有原始思维所具有的那些特征,这可以从原始神话中较为集中地看到。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原始初民逐渐形成了对文学形式的自觉。正是由于在创作手段、审美情感与美感特征三个方面,审美意识逐步从非自觉走向了自觉,并获得一种属于文学审美形式的质的规定性,文学的早期形态诞生了。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在于物质生产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发展,但要看到其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突出地表现在,文学发展与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