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爵制》与秦早期部落_第1页
刘钊《爵制》与秦早期部落_第2页
刘钊《爵制》与秦早期部落_第3页
刘钊《爵制》与秦早期部落_第4页
刘钊《爵制》与秦早期部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钊《爵制》与秦早期部落

《三国演义》(《史记》)是三国时期曹魏学者刘毅制定的关于军事贵族制度的著作。笔者过去认为刘劭是以西周的五等爵制附会军功爵制,故未引起重视,后来由于秦汉简牍的不断发现,刘劭在《爵制》中所提出的论点,都可以在秦汉简牍和《商君书》中得到印证,由此才认识到刘劭《爵制》对军功爵制研究的重要价值,于是就想对刘劭《爵制》作一评论,以就教于方家。刘劭《爵制》约640余字,现在看来是短篇,但在古代也算得上是长篇大论了,故笔者准备分段、分专题予以介绍并加以评议。一、功爵的党建与西汉功爵制的对比刘劭《爵制》第一段文字说:《春秋传》有庶长鲍。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合关内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义,古者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素信者与众相得也。故启伐有扈,乃召六卿、大夫之在军为将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军,在国也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为称。其在军也,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在国之名也。上段引文第一句说的“《春秋传》有庶长鲍”,是指《左传·襄公十一年》所记“秦庶长鲍、庶长武,率兵伐晋以救郑”的事。在这里刘劭是以此为据,说明秦在春秋时已有军功爵制。接下来说战国时“商鞅为政”,建立了军功爵制十八级,与后来设立的关内侯、列侯合为二十等。对于商鞅变法所建立的军功爵制有这样认识的,刘劭是第一个人,而且也是唯一的一个人。对刘劭的这一认识,在《商君书·境内篇》和《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得到印证。《商君书·境内篇》在讲到军功爵制时,首先说:“军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境内篇》)笔者在《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一文中,对这句话的解释说:“小夫是爵名,而校、徒、操则是职务称号……”按照这一解释顺理成章的结论应是“在一级公士爵位之下还有小夫一个爵位”。但笔者在当时把校、徒、操各当一级爵位,而说“在一级公士之下还有三级爵位”,这是错误的,应予更正。《商君书·境内篇》在讲到爵位晋升顺序时,有如下一段描述: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故爵簪,就为不更。(故爵不更),就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加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为公乘。(故爵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役三百家,故爵五大夫,有赐税三百家者,受客(卿)……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故爵正卿),就为大庶长。故爵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以上一段文字,各种版本的《商君书》均略有出入。笔者是根据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加上自己的理解而厘定的。括弧中的文字,是笔者根据上下文意而增补的。对于这段文字,笔者在《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一文中做过较为详细的考证,本文不再重复,只想将考证的结果做一简略概述。根据上述引文所表述的军功爵制晋升的顺序,其爵位共有十七级。即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1,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客卿(左庶长),十一级正卿(右庶长),十二级大庶长,十三级左更,十四级中更,十五级右更,十六级少上造,十七级大上造,加上一级公士以下的小夫爵,合为十八级。《商君书·境内篇》所反映的秦国早期十八级军功爵制,与秦汉时期的二十等军功爵制既有渊源关系,也有明显的差别。说它们有渊源关系,是因为两者绝大多数爵名相同,而且在十一级以前的爵位顺序也是相同的;说它们有明显的差别,是因为十二级爵位的顺序不一致,而且是缺头多尾。即头缺驷车庶长、关内侯、列侯三级;多尾即多出一级以下的小夫爵。下面准备重点谈谈两个爵制的差别问题。关于商鞅变法所建立的十八级军功爵制没有关内侯、列侯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当时秦国的国君尚且称公。按西周五等爵制,公、侯属于同一个等级,因此秦孝公没有资格封其大臣为侯,只有在秦国国君称王之后,才有资格封侯。据考证秦在惠王时期才开始封侯,即封他儿子通国为蜀侯。至于在十八级爵制中为什么没有驷车庶长和什么时侯补上了驷车庶长,已难以考证清楚了。由于商鞅所建立的十八级军功爵制没有关内侯、列侯,所以大良造就成为爵位的最高级,这从商鞅所得的爵位就可以得到证明。商鞅主持变法,是政府首脑,其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但商鞅的最高爵位也就是大良造,这由传世的大良造商鞅量、大良造商鞅戈可以得到证明,如果有侯爵当然非商鞅莫属。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澄清。《史记·秦本纪》有一条资料说: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卫鞅击魏,虏公子,封鞅为列侯,号商君”,据此可以认为商鞅是封过侯的。其实这条资料自相矛盾而不可信。商鞅既已封侯,为什么不称商侯而称商君呢?同是一件事,《史记·商君列传》与此不同。《商君列传》说:“卫鞅破魏还,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而绝不言封侯事,笔者认为《史记·商君列传》所记是准确的,《秦本纪》所记有误。商鞅所建立的十八级军功爵制与秦汉二十等军功爵制第二个差异,就是大庶长的前后品级不同。在十八品爵制中大庶长为十二级;在二十级爵制中大庶长为十八级,故有人提出异议。《商君书解诂定本》引杜注曰:“庶长秦爵。秦爵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大庶长乃十八级,在大上造之上,故知其误。”杜注是以二十级爵制为据,校正十八级爵制,当然会得出“故知其误”的结论。其实这正是两个爵制的不同之处。十八级爵制在左庶长、右庶长之后为大庶长,这是合乎逻辑的,只是后来增加一个十七级驷车庶长,大庶长应在所有庶长之上,故才提为十八级,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十八级军功爵制与二十等爵制第三个差异,就是十八级爵制在一级公士之下还有个小夫爵,这是赐给军队中勤杂人员的爵位。这一制度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得到证实。如《游士律》说:“有为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这里说的“上造以上”、“公士以下”,显然是指十八级爵制,因为二十级爵制没有小夫爵,根本不存在“公士以下”“上造以上”的划分法。刘劭《爵制》在本段文字中,从“其制因古义”至“所以在国之名也”的一大段议论,全是以夏、周古制附会军功爵制。这种附会不仅忽视了夏、周军制与军功爵制本质的不同,就是对夏、周军制来讲,也并不完全符合其原来本意,且与本文研究内容关系不大,故略而不论。二、功过级的具体指导思想刘劭《爵制》第二段文字有如下内容:秦依古制,其在军赐爵为等级,其帅人皆更卒也。有功赐爵则在军吏之列。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义也。自左庶长以上至大庶长,九卿之义也;关内侯者,依古圻内子男之义也。秦都山西,以关内为王畿,故曰关内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然则卿大夫士下之品,皆放古,比朝之制而异其名,亦所以殊军国也。上引刘劭《爵制》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就是“秦依古制”,意思是说秦的军功爵制是依照古制而制定的,接着就把秦的各级军功爵位与西周的卿、大夫、士及子男、列国诸侯之制相比附,以混淆军功爵制与西周世袭的五等爵制的本质区别,但他把二十等的军功爵制划分为四大等级:即一级公士至四级为士级爵;五级大夫至九级五大夫为大夫级爵;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为卿级爵;以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列侯为侯级爵。对于刘劭把二十级军功爵制划分为四大等级,笔者曾认为是无聊的比附,但在看到《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简文之后,才认识到二十级军功爵制中确实存在四大等级的划分,而且与刘劭《爵制》中所提出的四大等级划分,除了第四等级的名称不同外,则完全一致。据此对刘劭《爵制》就不能等闲视之了,不能简单地视之为比附之作了。关于对二十级军功爵制的四大等级划分,笔者在《西汉初年军功爵制的等级划分》一文中有较详细的论证,于此不再重复,仅举两例以明之。在《二年律令》中关于二十等军功爵制划分为四大等级的简文较多,如《户律》中所载受田、受宅律文,就明显地含有四大等级的精神。如受宅律文规定:“宅之大方卅步。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关于受田律文,除彻侯因有封国不受田外,其他爵位的受田数与受宅数字完全相同,故不赘引。在这里想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说《户律》中的受田受宅律文体现了四大等级的划分精神,现以受宅为例略作分析。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受九十五宅,相差十宅,这是第一个等次;大庶长至左庶长每级各降二宅。大庶长受九十宅,至左庶长还受七十四宅,这是第二个等次;五大夫则陡降至受廿五宅,除公乘降五宅受二十宅外,公大夫受九宅,以下每级各降二宅,至大夫则受五宅,这是第三个等次,不更受四宅,以下各降一宅,至上造则受二宅。公士不能再降一宅了,再降一宅就与庶民相同了,故只降半宅,受一宅半宅,以示与庶民的区别,这是第四个等次。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体现了汉初政府对军功爵制划分四大等级的精神。《二年律令·赐律》中有如下一条律文,也含有四大等级的内容:赐不为吏及宦皇帝者,关内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石,公大夫、官大夫比五百石,大夫比三百石,不更比有秩,簪比斗食,上造、公士比佐史。这段律文讲的爵位与官秩的对比关系,文中的关内侯以上,自然是包括了彻侯,这是侯爵的等级。下文的“卿比千石”,好像没有说明卿是什么爵,其实它包括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等九个爵名,即所谓“九卿之义也”,是卿爵的总称。在《二年律令》中凡用“卿”来表述的,都是泛指大庶长至左庶长九级爵位,这几乎成为定式。在“卿比千石”之下,从“五大夫比八百石”至“大夫比三百石”,讲的是大夫等级的爵位,其特点是每级爵位都有官秩可比。接下来的“不更比有秩”至“公士比佐史”,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小爵等级。从目前学术界对军功爵制的研究情况来看,大概对二十级军功爵制中划分有四大等级,基本上是同意的,但对笔者所提出的以小爵作为不更至公士四级低爵的总称,尚有不同意见。笔者把公士至不更四级爵位总称为小爵,主要是根据《二年律令·傅律》中如下律文: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廿四岁,皆傅之。(下略)上引律文其大意是有爵者之子傅籍的年龄问题,有爵位者爵级越高,其子的傅籍年龄越晚,有爵位者的爵级越低,其子的傅籍年龄越早,也就意味着服役的年龄越早,但由于简文错乱令人难以理解。于是笔者就斗胆对这条律文进行删节,对其文字顺序重新调整。删节、调整的文字如下: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年廿四岁,皆傅之。(下略)一般来说,勿论是“增字解经”,还是“改字解经”,或是“减字解经”,都容易引起争议,如果经文错乱,不增字、不改字、不减字,就不可理解的话,那只好“增、改、减”了。清代考据学家在注释诸子时,就经常用此方法,当然也就引发了争议,所以刘敏先生在其大作《张家山汉简臆释》中对笔者“减字解经”提出异议也就不足为奇,是可以理解的。刘敏先生为说明小爵本意,旁征博引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考证,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综上,小爵是有严格年龄或身高规定的傅籍法律条文中的特殊名词,它不是二十等爵中一至四等爵的总称,而是未傅籍成人者占有的爵位,其存在与汉代的傅籍制度、力役制度、封爵制度和继承制度有关。那么,本文开头引的《二年律令·傅籍》关于傅籍年龄的规定是:具有四等不更以下爵者之子,二十岁傅籍,具有五等大夫至九等五大夫爵者之子,以及本人具有小爵以下至二等上造的未成人,二十二岁傅籍,具有卿以上爵者之子,以及本人具有小爵大夫以上的未成年人,二十四岁傅籍。刘敏先生花费很大精力,对小爵认真考证的精神令人钦佩,但所得出来的结论却难以令人信服。其一,说“小爵是有严格年龄或身高规定的傅籍法律条文中的特殊名词”,是讲不通的。因为如果按刘先生的说法,那么,“小爵不更”、“小爵大夫”,只能解释为“小年龄不更”,“小年龄大夫”或“小个子不更”,“小个子大夫”。如果是这样解释,有个“小”字就够了,何必再加上一个“爵”字。如果把“小爵”作为爵名来解释,那就成为“小年龄爵不更”,“小个子爵不更”和“小年龄爵大夫”、“小个子爵大夫”,那就更不通顺。如果把小爵与小男、小女的年龄联系起来,那就更难说清问题。查居延汉简大男、大女的最低年龄为15岁,小男、小女的最高年龄为13岁,请想十三四岁以下的小孩怎么能得到不更、大夫爵位呢?就是赐民爵,也只赐成年男子而不赐小男孩。赐“为父后者”倒有可能赐男孩,但那是为立太子而设的专项赐爵,哪有在十年左右时间内立四五次太子之理?至于说把小爵身高联系起来,那就更是匪夷所思,爵名怎能以个头高低为前提?况且在赐爵的评议(论)中,都是以军功大小为前提,从来没涉及过年龄和身高的问题。其二,在刘先生的结论中提到:“以及本人具有小爵不更以下至二等上造的未成年人”和“以及本人具有小爵大夫以上的未成年人”,其实这是“增字解经”。在《傅律》原文中并没“以及本人”四个字,大概是因为“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和“及小爵大夫以上”之后没有“子”字,才加上去的,即使如此,这段文字还是不通。第一,说有大夫以上爵位的人还是未成年人,令人难以理解;第二,按军功赐爵制的原则,没有军功是不能赐爵的,而未傅籍的人,也就是没有服兵役、徭役的人,他们也就没有得爵的机会,除非他们是《二年律令·置后律》中所说的原有爵位人的“后子”,才有得爵的条件,但这与前引《傅律》中的“不更以下子”、“卿以上子”的提法相矛盾;第三,小爵并非独立存在的爵名,在小爵之后必须附有“不更”、“大夫”等爵名,故与四姓小侯、侍祠侯、猥诸侯不能相提并论。总之,笔者认为刘先生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倒觉得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爵国》中所说的“其功德大者受大爵土,功德小者受小爵土”,比较符合小爵的本意。这里所说的“大爵土”,是指高爵及高爵所应得的封地;所谓的“小爵土”,是指低爵和低爵所应得的土地。“大爵”、“小爵”都是名词,“土”是指大爵、小爵所应得的土地。但刘先生以其为“先秦史事”而不肯信从。并把“大爵土”、“小爵土”视为名词,解释为“大的封爵封土”、“小的封爵封土”。要知道董仲舒的言论往往是借古喻今,指秦说汉,即使先秦的名词,为汉所用也不足为奇,对刘先生的不同理解,笔者只能说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吧!由于刘敏先生对小爵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故笔者暂时仍坚持旧说,待以后有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一定改正。三、《爵制》对各妇人的地位刘劭《爵制》第三大段文字是对二十等爵制爵名的解释,现引原文如下:古者以车战,兵车一乘,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车,大夫在左,御者处中,勇士居右,凡七十五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二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于司徒曰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三爵曰簪,御驷马者。要古之名马也。驾驷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者,在车左者也。六爵为官大夫、七爵为公大夫、八爵为公乘、九爵为五大夫,皆军吏也。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则公乘者,军吏爵之最高者也,虽非临战,得(乘)公卒车,故曰公乘也。十爵为左庶长、十一爵为右庶长、十二爵为右更、十三爵为中更、十四爵为右更、十五爵为少上造、十六爵为大上造、十七爵为驷车庶长、十八爵为大庶长、十九爵为关内侯、二十爵为列侯。自左庶长已上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所将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为名。大庶长即大将军也,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上引刘劭《爵制》对二十级爵名的解释,都是从军事编制的角度出发,对各个爵位在军队中的地位予以说明,故开头就说“古者以战车,兵车一乘,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车大夫在右,御者处中,勇士居右,凡七十五人”。这个说明就给下面各个爵位的解释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是其他军功爵制的注释者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据笔者所知,最早对二十级爵位作出解释者是《汉官旧仪》的作者东汉学者卫宏,还有晚于刘劭《爵制》的唐代学者颜师古,师古在注《汉书·百官公卿表》时,对二十级爵的爵名也作出解释。笔者想把卫宏、刘劭、颜师古三大家对二十级爵名的解释作一对比研究,以考察其优劣。(一)异于卒者,称“公士也”卫宏曰:“公士一爵。赐爵一级为公士,谓为国君列士也。”师古曰:“言有爵命,异于士卒,故称公士也。”(《百官公卿表》)刘劭曰:“一爵为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三者对比来看,卫宏的解释似乎有些拔高。师古与刘劭的解释近似,但师古说“异于士卒”,不如刘劭说“步卒之有爵者”,更为准确。(二)上造,造也卫宏曰,“上造二爵。赐爵二级为上造,上造乘兵车也。”师古曰:“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刘劭曰:“二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于司徒曰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综观三位学者的解释,卫宏说“上造乘兵车”,恐不准确,而师古的解释与刘劭较为接近,但师古说“有成命于上”较为笼统,不如刘劭说“成士升于司徒”和“皆步卒也”,显得具体而准确。(三)这是个符号(四)“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卒同也”卫宏曰:“不更主一车四马。”师古曰:“言不豫更卒之事也。”刘劭曰:“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卒同也。”以上三位学者对不更的解释,卫宏稍嫌笼统,师古只言不豫更卒之事,刘劭则包括了卫宏、师古二人的解释,而且明言不更为车右,即兵车中居右的勇士,为卫、颜所不及。(五)“大湾主体系”卫宏曰:“大夫主一车,属三十六人。”师古曰:“列位从大夫。”刘劭曰:“大夫者,在车左者也。”卫宏说“大夫主一车”,可能属实,因为在兵车上数大夫的爵位最高,为一辆兵车之主,另外领导车左的36个步卒。按一辆兵车配备72个步卒,分左右两翼,车右的36个步卒,当由车右不更领导。师古对大夫等于没作解释。刘劭说“大夫者在车右者也”,只说明大夫在兵车中的位置,没有说明大夫的职务,这是他的缺欠。(六)“皆军吏也”说因从官大夫到五大夫四级爵位,有的分别解释,有的综合解释,为了作对比研究,故从综合解释。卫宏曰,官大夫“领车马”,公大夫“领行兵伍”,公乘“与国君同车”,五大夫“以上次年德者,为官长、将率”2。师古曰:“加官、公者,示稍尊也。”公乘“言得乘公家之车也”。五大夫“大夫之尊也”。刘劭曰: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皆军吏也。言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军吏之爵最高者也,虽非临战,得(乘)公卒车”。以上三大家对官大夫至五大夫四级爵位的解释,以卫宏为优。卫宏说官大夫领车兵,公大夫领步兵,可能与实际相符,但说公乘“与国君同车”,未免拔高了公乘的地位,说五大夫“以上次年德为官长、将率”,从秦昭王命“五大夫陵攻赵邯郸”(《秦本纪》)的情况看,卫宏所言不虚。师古对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的解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说公乘“言得乘公家之车也”,尚得其实。刘劭说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皆军吏也”,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五大夫可以为“官长、将率”,已超出军吏的官级。刘劭下面又讲“公乘者,军吏之爵最高者也”,就说明他认为五大夫是军吏的认识有误,但是,他说公乘“虽非临战,得乘公卒车”的观点,是最为准确的解释。(七)师古的县域地位卫宏对自左庶长至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