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联考2024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比较DNA和RNA的分子结构,DNA特有的化学成分是()A.核糖与胸腺嘧啶 B.核糖与腺嘌呤C.脱氧核糖与腺嘌呤 D.脱氧核糖与胸腺嘧啶2.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是蚜虫等多种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研究发现,受蚜虫危害后的植株可以释放挥发性物质来引诱瓢虫,以此帮助瓢虫定位食物。向农田中混合释放此两种瓢虫时,各瓢虫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或同种瓢虫的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B.两种瓢虫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互利共生关系C.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属于化学信息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来防治蚜虫属于生物防治3.酸奶由牛奶经过发酵制成,口味酸甜细滑,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在家可利用酸奶机制作酸奶。在一个酸奶机中放入一大一小两个容器,分别盛等量的含有乳酸菌的鲜牛奶,然后封口贮存,结果()A.大容器中的牛奶先变酸 B.小容器中的牛奶先变酸C.同时变酸 D.都不变酸4.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的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5.下面对古诗词或成语中生物学意义的解释,错误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讲的主要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生态系统中,蛙与稻是捕食关系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碳循环中分解者起着重要作用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中,黄雀处在第四营养级6.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1所示,在图中a处给予适宜刺激时,发生图2、3所示的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膜电位画法有错误的是图3B.图2兴奋部位膜内外均有Na+、K+C.图1可说明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侧两点间电位相等D.图2中兴奋部位会形成局部电流,直接原因是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不同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列属于人体内胰岛素和促胰液素共同特点的是()A.激素受体相同 B.运输途径相同C.调节作用对象相同 D.合成部位相同8.(10分)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为__________细胞,乙为_________细胞。(2)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号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过程1产生的___________(填物质)作用。(3)当病毒入侵细胞后,抗体消灭细胞内的病毒,要靠乙________________(写出过程2),从而让病毒暴露,抗体与之结合。9.(10分)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共同完成的,平时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膀胱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着_____(填“a”或“b”)传入低级神经中枢,并进一步传至_____产生“尿意”。幼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最可能的原因是大脑皮层对_____中的排尿中枢控制能力差,体现了神经系统的_____调节。(2)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尿道内括约肌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使_____(填“Na+”或“Cl-”)通道开放,该离子内流,尿道内括约肌细胞膜两侧电位差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_____兴奋,兴奋传入低级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这是一种_____(选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3)某人下丘脑受到暂时性损伤,出现多尿症状。其原因是:_____。10.(10分)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请回答:(1)甲、乙、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激素A和B的名称是_____、_____。(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_____,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活动属于_____调节。(3)激素作用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取样深度(cm)农业模式生物组分(类)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0-10常规农业151.06有机农业191.23无公害农业171.1010-20常规农业131.00有机农业181.11无公害农业161.07(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内含一分子脱氧核糖、碱基(A、T、G、C)、磷酸。RNA是核糖核酸,由核糖核苷酸组成,内含一分子核糖、碱基(A、U、G、C)、磷酸。【详解】DNA和RNA统称为核酸,两者都是由核苷酸构成的,但DNA特有的化学成分是脱氧核糖与胸腺嘧啶,而RNA特有的化学成分是核糖和尿嘧啶,D正确,ABC错误。故选D。2、B【解析】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种间竟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化学信息是指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它们对其他生物有不同影响。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来发挥作用的防治方法。【详解】A、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B、由两种瓢虫的幼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和同种瓢虫的卵,这属于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和种内斗争,而非互利共生,B错误;C、由分析可知,受蚜虫危害后的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为化学物质,能引诱瓢虫,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D、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性物质引诱瓢虫,是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进行的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B。3、B【解析】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氧气会抑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氧气越多,抑制作用越强。【详解】乳酸菌是严格厌氧菌,在有氧时乳酸菌发酵受抑制,等量的含有乳酸菌的鲜牛奶加入两个大小不等的容器中密封,由于大容器内的空气多,乳酸菌发酵受抑制的程度高,因此小容器中的牛奶先变酸,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4、B【解析】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高;当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当过酸过碱时,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酶失活后活性不可恢复。【详解】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2.2,当处在pH为10的溶液中,由于碱性过大而失去活性。因此,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不再具有活性,所以活性不发生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5、B【解析】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羊吃草;竞争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杂草和种植的庄稼;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者体内以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蛔虫和人;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大豆和根瘤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由于营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因此蛙与稻田的害虫是捕食关系,B错误;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落叶,形成无机物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利用,体现的是分解者的作用,C正确;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是树叶→蝉→螳螂→黄雀,黄雀处在第四营养级,D正确。故选B。6、D【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图1表示刺激a点,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图2表示兴奋传至左侧接线柱,左侧接线柱位置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指针向左偏转,图3表示动作电位传至右侧接线柱位置,右侧接线柱位置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但图示只画了右侧接线柱部分膜电位发生了变化,上半部分的膜电位也应该变为外负内正,因此图中膜电位画法有错误的是图3,A正确;B、图2兴奋部位膜内外均有Na+、K+,Na+、K+在膜两侧的分布不均是膜电位产生的基础,B正确;C、图1指针不偏转,可说明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侧两点间电位相等,C正确;D、图2中兴奋部位会形成局部电流,直接原因是细胞膜内、外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B【解析】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几乎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均为其作用的靶细胞。促胰液素是小肠上皮细胞分泌激素,促进胰腺分泌更多的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详解】A、胰岛素的受体在大多数组织细胞的膜上,促胰液素的受体在胰腺外分泌部的细胞膜上,不相同,A错误;B、胰岛素和促胰液素都是激素,调节生命活动,需要体液运输,B正确;C、胰岛素的作用对象几乎包括了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促胰液素对的靶细胞就是胰腺的外分泌部的细胞,C错误;D、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是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激素,D错误。故选B。8、(1)①.辅助性T②.细胞毒性T(2)①.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接触③.细胞因子(3)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乙为细胞毒性T细胞,信号①是少数病原体可直接刺激B细胞,信号②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并分泌细胞因子。【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甲可以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信号,且可将信号传递给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为辅助性T细胞;乙细胞可由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化而来,故为细胞毒性T细胞。【小问2详解】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其中信号①为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信号②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接触,同时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小问3详解】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而抗体只能在细胞外起作用,故当病毒入侵细胞后,抗体消灭细胞内的病毒,要靠乙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将病原体释放出来,从而让病毒暴露,抗体与之结合。【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并加以识记,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9、(1)①.a②.大脑皮层③.脊髓④.分级(2)①.Cl-②.增大③.感受器④.正反馈(3)下丘脑受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解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2、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a为传入神经,当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a传到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并进一步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脊髓中排尿中枢控制能力差,所以出现不自主排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控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小问2详解】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尿道括约肌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使Cl-通道开放,该离子内流,尿道括约肌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增大,强化了静息电位,使得尿道括约肌舒张,与此同时在其他神经元的调节下膀胱逼尿肌收缩,尿液进入尿道。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初级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属于正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作用,当下丘脑受损时,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继而出现多尿症状。【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兴奋的产生与传导、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点,能够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0、(1).下丘脑(2).垂体(3).甲状腺(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5).促甲状腺激素(6).③④(7).反馈(8).微量高效(9).通过体液运输(10).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解析】据图分析: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①②是促进作用,③④是抑制作用。【详解】1)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可知:甲、乙、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激素A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的是①②,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和④,由此可以发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3)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激素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点睛】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11、①.流入下一个营养级②.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③.垂直④.有机农业⑤.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⑥.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⑦.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解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砂糖橘采购合同范例
- 版权演出合同范例
- 植入广告合同范例
- 装修超期写进合同范例
- 食品租用合同范例
- 高新区厂房合同范例
- 个人建造轮船合同范例
- 外贸收款合同范例
- 环评工业厂房租赁合同范例
- 学校打井施工合同范例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4统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试卷(8篇)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测试卷(教科版)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工业大学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2023年希望杯数学培训100题-二年级(含答案)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期末考试
- 巴蜀文化知识考试参考题库150题(含答案)
- QC小组活动、地泵泵送混凝土布料浇筑方法改进
- 技术规范书(工程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