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初阶段检测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古生物DNA进行测序,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分析了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差异,在“关于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提取古生物DNA进行测序,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B.不同生物DNA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C.大量的化石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渐进化而来的D.对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而言,基因组序列比化石更直接【答案】D【分析】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详解】A、分子水平的证据是指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提取古生物DNA进行测序,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A正确;B、不同生物DNA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B正确;C、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大量的化石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渐进化而来的,C正确;D、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D错误。故选D。2.研究者从古代尼安德特人标本中提取DNA进行测序,发现之前未知的线粒体DNA(mtDNA)序列。比较多个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以及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结果如图1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图1表明现代人与黑猩猩的mtDNA差异更大B.图1结果能够支持图2所示的部分人类进化图谱C.现代人之间mtDNA的差异可能与人类的迁徙有关D.DNA测序是研究人类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答案】D【分析】共同由来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包括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详解】AB、据图1分析可知,现代人与黑猩猩的mtDNA碱基对差异个数多,且每个区段的百分率均较高,故表明现代人与黑猩猩的mtDNA差异更大,说明现代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远;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mtDNA碱基对差异个数少,说明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亲缘关系近,图2的进化树表明,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亲缘关系近,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远,因此图1结果能够支持图2所示的部分人类进化图谱,AB正确;C、据图1分析可知,现代人与现代人之间的mtDNA特定序列差异较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更大(差异碱基对个数与百分率),推测可能与迁徙有关,C正确;D、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存在年代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错误。故选D。3.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研究与发现。他对已经灭绝的古人类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在现代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古人类遗传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古人类化石中提取的DNA不一定都来自细胞核B.古人类特定的环境诱导其DNA产生适应性变异C.上述成果为人类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D.古人类的部分基因仍会影响现代人的生理活动【答案】B【分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古人类细胞中,线粒体内也存在DNA,因此古人类化石中提取的DNA不一定都来自细胞核,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古人类特定的环境对此进行自然选择,从而适应特定的环境,B错误;C、分析题干“他对已经灭绝的古人类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在现代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古人类遗传信息”可知上述成果为人类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发现在现代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这些古人类特有的遗传信息”,可知古人类的特有基因仍会影响现代人的生理活动,D正确。故选B。4.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之一、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后,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当种群数量达到c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从a下降到b的最可能原因是繁殖率下降B.种群数量从b恢复到c的最可能原因是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该种群很可能再度下降至与b接近的种群数量D.白纹伊蚊中的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存在【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数量从a下降到b的最可能原因是杀虫剂的使用导致敏感性个体大量死亡引起的,A错误;B、种群数量从b恢复到c的最可能原因是抗药性强的个体大量繁殖导致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C、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由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数量增多,因此该种群很可能不会下降至与b接近的种群数量,C错误;D、在使用杀虫剂之前,白纹伊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杀虫剂只是对其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D正确。故选D。5.某研究小组为比较甲、乙两种抗生素对某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抑制能力,分别将含有两种抗生素的纸片放在布满某细菌的培养基上,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含抗生素的纸片周围的细菌也可能具有耐药性B.抗生素甲比抗生素乙的抑菌效果好C.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的耐药性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D.也可用此方法来比较两种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能力【答案】A【分析】实验原理:若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在该抗生素纸片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细菌对抗生素越敏感,若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则不会出现透明圈。【详解】A、细菌的耐药性并不是抗生素诱导产生的,在不含抗生素的纸片周围的细菌也可能具有耐药性,A正确;B、由图可知,抗生素甲的透明圈比抗生素乙的透明圈小,说明抗生素甲比抗生素乙的抑菌效果差,B错误;C、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只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不能诱导细菌产生的耐药性,C错误;D、抗生素不能抗病毒,即抗生素对病毒没有抑制能力,干扰素可以抗病毒,D错误。故选A。6.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B.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C.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答案】D【分析】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普遍性(1)含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原因:自然选择。2、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前提,定向的环境变化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B、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即是生物的结构特性与环境的适应性,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B正确;C、适应具有相对性,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D、适应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有利变异,而不会过早死亡,也能留下后代,D错误。故选D。7.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吞食分解血红蛋白,吸收利用氨基酸,血红蛋白分解的其他产物会激活青蒿素,激活的青蒿素能杀死疟原虫。研究表明,疟原虫Kelch13蛋白因基因突变而活性降低时,疟原虫吞食血红蛋白减少,生长变缓。同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减少,青蒿素无法被充分激活,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添加氨基酸可以帮助体外培养的耐药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B.疟原虫体内的Kelch13基因发生突变是青蒿素选择作用的结果C.在青蒿素存在情况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对疟原虫是一个有利变异D.在耐药性疟原虫体内补充表达Kelch13蛋白可以恢复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答案】B【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详解】A、由题意可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吞食分解血红蛋白,吸收利用氨基酸”,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突变后,疟原虫吞食血红蛋白减少,同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减少而不能充分激活青蒿素,故添加氨基酸可以帮助体外培养的耐药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A正确;B、疟原虫体内的Kelch13基因发生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选择并保存适应性变异,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在青蒿素存在情况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后,疟原虫能通过一系列变化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适应青蒿素的环境,对疟原虫是一个有利变异,C正确;D、Kelch13蛋白因基因突变而活性降低时,,青蒿素无法被充分激活,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若在耐药性疟原虫体内补充表达Kelch13蛋白,疟原虫恢复正常吞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增加,能恢复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D正确。故选B。8.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答案】A【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详解】A、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属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A正确;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环境选择的结果,环境发挥选择作用,B错误;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害变异,并不是变异就能适应环境,C错误;D、拉马克认为动物的变异是由于用进废退,没有说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A。9.某二倍体动物种群中A基因对a基因为显性,A基因频率为0.6。由于栖息环境气温升高,含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无法存活而被淘汰,此淘汰比例称为淘汰系数,用d表示。此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若基因A和a都不发生突变,且没有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动物种群因气温变化而发生了进化B.该动物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会逐渐升高C.若d=1/2,则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6D.自交代数较多时,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消失【答案】D【分析】A对a为显性,A基因频率为0.6,即a基因频率为0.4,若配子均存活,则含A配子和含a配子的比例为3:2。【详解】A、环境温度效应引起使小鼠种群带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说明环境温度起到自然选择的作用,使A/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种群因气温变化而发生了进化,A正确;B、栖息环境温度效应会使带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则a基因频率有所下降,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AA基因型的频率会逐渐升高,B正确;C、若淘汰系数d=1/2,a基因频率为0.4,存活的a基因频率为0.2,A基因频率为0.6,故种群中A:a=3:1,则含a配子所占比例为1/4,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6,C正确;D、d为淘汰系数,表示的是比例,是指含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含有a基因的配子一定存在,自交代数较多时,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会消失,D错误。故选D。10.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红花(A)、白花(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个足够大的该植物种群,其中AA(红花)占50%,Aa(粉花)占20%,aa(白花)占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B.若该种群变为AA占40%,Aa占40%,aa占20%,则该种群未发生生物进化C.若该种群随机交配,不考虑变异和自然选择,则子代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D.若第二年红花和粉花都减少10%,白花增加10%,则a的基因频率为42%【答案】D【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3)满足遗传平衡定律时,(p+q)2=1=p2+2pq+q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公式是:AA=p2,aa=q2,Aa=2pq。【详解】A、A的基因频率为50%AA+1/2×20%Aa=60%,a的基因频率为1-60%=40%,该种群不满足AA=p2,aa=q2,Aa=2pq,即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A正确;B、若该种群变为AA占40%,Aa占40%,aa占20%,则A的基因频率为40%+1/2×40%=60%,a的基因频率为40%。由于基因频率未变,则该种群未发生生物进化,B正确;C、若该种群随机交配,不考虑变异和自然选择,该种群子代满足AA=p2,aa=q2,Aa=2pq,则子代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C正确;D、若第二年红花和粉花都减少10%,白花增加10%,该种群变为AA占45%,Aa占18%,aa占33%,则a的基因频率为(33%×2+18%)+2(45%+18%+33%)=42/96≈44%,D错误。故选D。11.中国自古就有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西汉《汜胜之书》记载了古代的穗选技术:“取禾种,择高大者。”北魏《齐民要术》记载: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择高大的植株留种会使该种群发生进化,从而产生新物种B.谷物质性强弱、收实多少不同一定来源于基因突变C.早熟与晚熟谷物长期不能相互受粉,最终可能产生生殖隔离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必然要经过地理隔离【答案】C【分析】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择高大的植株留种会使该种群发生进化,但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B、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谷物质性强弱、收实多少不同不一定来源于基因突变,B错误;C、早熟与晚熟谷物长期不能相互受粉,即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可能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诱导二倍体西瓜染色体加倍形成四倍体西瓜不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C。12.斑姬鹟与白领姬鹟的生活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二者之间能够杂交产生后代,但杂交后代的声带结构和发声方式与亲本不同,无法吸引其他异性进行交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斑姬鹟与白领姬鹟属于不同物种B.杂交后代声带结构和发声方式的改变是定向变异的结果C.斑姬鹟与白领姬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斑姬鹟个体之间、斑姬鹟与环境之间均存在协同进化【答案】A【分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斑姬鹟与白领姬鹟杂交后代不可育,因此二者属于不同物种,A正确;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C、斑姬鹟与白领姬鹟的生活区域存在部分重叠,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D、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D错误。故选A。13.在不同的生境斑块上,同一生物种群可以分成在空间上存在隔离但彼此间通过个体迁移或扩散而相互联系的许多局域种群。局域种群数量变动很大甚至灭绝,其他局域种群个体的迁入可以建立起新的局域种群,从而在整体上可以维持种群数量稳定。斑块面积越大,种群数量越稳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局域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而无法基因交流B.斑块的大小与当地生境及生物生活习性有关C.将濒危动物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其种群的延续D.害虫的防治应该防止局域种群的迁入且在充分大的范围内同步进行【答案】A【分析】隔离:指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详解】A、局域种群数量变动很大甚至灭绝,其他局域种群个体的迁入可以建立起新的局域种群,说明局域种群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可以进行基因交流,A错误;B、斑块的生态环境越好,斑块的面积越大,生物的生活习性也会影响斑块的大小,B正确;C、由“斑块面积越大,种群数量越稳定“可知,将濒危动物分布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其种群的延续,C正确;D、由“其他局域种群个体的迁入可以建立起新的局域种群,从整体上种群数量可以维持稳定“可知,害虫的防治应该防止局域种群的迁入且在充分大的范围内同步进行,D正确。故选A。14.甲、乙、丙三岛之间相互隔绝,甲岛上某种昆虫的一部分个体被人为地迁移到乙岛和丙岛上。这种昆虫体色受A(黑色)、a(白色)、a1(灰色)控制,分别统计3年和20年后相关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其中甲岛基因频率一直不变,乙岛、丙岛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20年间,乙、丙两岛昆虫都一定发生了进化B.丙岛这种昆虫全部个体的A、a、a1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C.三个岛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a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a1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2年前乙岛A的基因频率=40%+1/2×40%=60%,a的基因频率=1-60%=40%,丙岛的基因频率A=9%+1/2×10%=14%;20年后乙岛A的基因频率=36%+1/2×48%=60%,a的基因频率=1-60%=40%,丙岛的基因频率A=5%,a的基因频率=40%,说明乙岛都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丙岛这种昆虫全部个体的A、a、a1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错误;D、a和A等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1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D。15.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ysocin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抗生素使其生物进化B.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答案】C【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详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用抗生素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是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超级细菌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D、施用新型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并不一定灭绝,D错误。故选C。16.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野外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同一个种群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异类型,并最终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C【分析】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2、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3、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4、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5、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6、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7、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8、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9、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详解】A、将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基因突变的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多变的环境条件对个体进行选择作用,加快了进化的速度,A错误;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不生活在同一区域内,不是同一个种群,B错误;C、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某些变异个体可能更有利于生存,另外一些变异个体可能不利于生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因此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C正确;D、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隔离是地理隔离,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从而产生新的物种,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17.雄绿头鸭的羽毛有美羽和素羽之分,设定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雄鸭的羽毛性状,A决定美羽,a决定素羽.美羽雄鸭羽毛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雌鸭的识别,避免与近似鸭种错交,使生殖失败;而素羽雄鸭则有利于躲避天敌,不利于雌鸭的识别.生境一:近似鸭种多而天敌少的地区;生境二:近似鸭种少而天敌多的地区;生境三:食物比较丰富,近似鸭种少天敌也少的地区;生境四:食物比较贫乏,没有近似鸭种而天敌数量剧增.(1)试分析生境一与生境三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选择上图中对应的编号。生境一:;生境三。(2)以上四种生境经过一段时间后,生境中a的基因频率会最高,请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原因:。“近似鸭种”如琵琶鸭、绿翅鸭和斑嘴鸭,经常会和绿头鸭在同一栖息地生活.它们的DN2基因同源性比较表如下。物种ND2基因长度(bp)同源性(%)绿头鸭1041琵嘴鸭104190.97绿翅鸭104194.62斑嘴鸭1041100(3)如表数据属于进化证据中的证据,斑嘴鸭和绿头鸭同源性100%,能否说明他们是同一物种?为什么?(4)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区美羽绿头雄鸭有120只,素羽雄鸭有80只,雌鸭150只(只有素羽),如果控制美羽和素羽的A、a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美羽雄鸭纯合与杂合比1:1,则A的基因频率是;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则A的基因频率是。【答案】BA四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在生境四中,美羽雄鸭(AA、Aa或XAY)易被天敌发现,数量会急剧减少,素羽雄鸭(aa或XaY)易躲避天敌而没有近似鸭种不影响种内生殖,生存更多.种群中基因型aa的素羽雄鸭数量在四个生境中最多,因而该种群a的基因频率最高生物化学不能,因为这只是众多基因中的一种,且同一物种是能进行生殖的,而近似鸭种存在生殖隔离0.260.24【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有利变异是相对的,是对于特定的环境而言的。【详解】(1)由于生境一为近似鸭种多而天敌少的地区,故美羽为有利性状,素羽为不利性状,又由于A决定美羽,a决定素羽,则A基因频率升高,变化如B;生境三食物比较丰富,近似鸭种少天敌也少的地区,故美羽和素羽无明显的有利和不利之分,故二者基因频率处于动态平衡中,变化如A。(2)生境四中食物比较贫乏,没有近似鸭种而天敌数量剧增,故美羽为不利性状,素羽为有利性状,又由于A决定美羽,a决定素羽;美羽雄鸭(AA、Aa或XAY)易被天敌发现,数量会急剧减少,素羽雄鸭(aa或XaY)易躲避天敌而没有近似鸭种不影响种内生殖,生存更多.种群中基因型aa的素羽雄鸭数量在四个生境中最多,因而该种群a的基因频率最高。(3)如表数据为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比较,故属于进化证据中的生物化学证据,斑嘴鸭和绿头鸭同源性100%,说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最近,但不是同一个物种,因为这只是众多基因中的一种,且同一物种是能进行生殖的,而近似鸭种存在生殖隔离。(4)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区美羽绿头雄鸭有120只,素羽雄鸭有80只,雌鸭150只(只有素羽),如果控制美羽和素羽的A、a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美羽雄鸭纯合与杂合比1:1,则A的基因频率=(60×2+60)/(120+80+150)×2=0.26;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则A的基因频率=120/(120+80+150×2)=0.24。【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联系及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18.某昆虫的翅可接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昆虫具有各种翅长的原因是。(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飞行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而乙岛经常有大风,善于飞行的昆虫反而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已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最终形成了。(4)现有1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550只,Aa的个体300只,aa的个体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型频率为。【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或变异是不定向的)(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基因库生殖隔离(4)70%42%【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理想种群,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和第一代中基因频率相同。【详解】(1)导致生物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或变异是不定向的);(2)飞行能力强的昆虫在甲岛容易生存,而在乙岛不容易生存,由此可知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种群A、种群B不能相互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以及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以及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不考虑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则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因此A的基因频率=(550×2+300)/2000=70%,a的基因频率=30%,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19.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幼虫叫桦尺蠖)。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在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树干变黑会不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原因是。(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原因是。(3)在这个过程中,桦尺蛾是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4)假如在1870年,桦尺蛾种群的基因型频率SS、Ss、ss分别为10%、20%、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在第二年S的基因频率为,s的基因频率为。(四舍五入,答案取整数)【答案】(1)会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2)表型(体色)基因型并不能在自然选择中起直接作用,因为天敌在捕食桦尺蛾时,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3)是控制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4)23%77%【分析】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最终影响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详解】(1)树干变黑后,浅色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增大,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导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下降。(2)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由于基因型并不能在自然选择中起直接作用,天敌在捕食桦尺蛾时,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所以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最终影响了种群的基因频率。(3)在此过程中,桦尺蛾种群浅色个体减少,控制浅色的基因频率降低,即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发生了进化。(4)SS、Ss、ss分别为10%、20%、70%,可设为10个、20个、70个,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数量变为11、22、63,S的基因频率为(22+22)/96×2约等于23%,s的基因频率为77%。20.如图1为大河及两岸的农田。由于河的南岸农田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取得较好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以控制虫害。图2为南岸农田中该甲虫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1)图2中,使用杀虫剂R后,甲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B点仍有极少数抗药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与A点相比,B点种群中抗杀虫剂R的甲虫比例增加是的结果。据图2可知,从点开始,南岸农田开始放养青蛙。(2)河的南岸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都有此种甲虫种群,若调查发现其中甲虫的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表所示,马铃薯地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400015005001000100050050050050010000玉米地基因型AATTAaTTaaTT个体数据表推测,马铃薯地比玉米地甲虫的基因多样性(高/低)。(3)若在河的北岸也发现了相似的甲虫种群,两岸甲虫的飞行极限距离都为50米,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发现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的甲虫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多选)A.遗传多样性 B.地理隔离 C.生殖隔离 D.物种多样性【答案】(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自然选择C(2)高(3)B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自然选择能够选择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故与A点相比,B点种群中抗杀虫剂R的甲虫比例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据图可知,C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