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某田鼠种群数量在数年内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若该种群在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20,则该种群的该年出生率为20%C.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a、b两点时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2.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和新冠病毒均可引发人体患肺炎。三者共有的物质或结构是()A.细胞壁和细胞膜 B.核糖体和DNA C.DNA和蛋白质 D.RNA和蛋白质3.下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①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3个突触②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③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④递质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糖蛋白⑤若将电流计连接在a、b两点,并刺激a、b间的中点,理论上指针不偏转A.①③④ B.②④⑤C.①③⑤ D.③④⑤4.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B.新冠疫苗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D.接种新冠疫苗比注射抗新冠病毒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5.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一种留鸟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在14年间统计其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801.202.003.502.051.200.03A.由表格数据可知,14年间该种留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第8~14年间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C.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说明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D.该种留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6.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采伐或其他自然因素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森林。铁山寺森林公园有23.75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它和群山环抱着的9平方公里的天泉湖,构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下列关于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影响天泉湖不同水层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B.森林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次生林恢复过程中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次生林形成的初期阶段和稳定阶段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7.用生长素类似物除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未受粉的番茄花蕾上,培育出无子番茄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生根C.茎的背地性生长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8.(10分)关于植物顶端优势的最新观点认为:来自顶芽的生长素(IAA)通过抑制IPT基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和促进CKX基因(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降低侧芽细胞分裂素(CK)的水平,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如图)。依据该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该观点的核心是顶芽产生IAA运至侧芽直接抑制侧芽生长B.根据该观点推测细胞分裂素具有解除顶端优势的作用C.根据该观点推测侧枝上的顶芽也会抑制该枝条的侧芽生长D.该观点认为植物顶端优势的强弱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二、非选择题9.(10分)翘首企盼中迎来了冬季运动会,站在略带寒意的操场,耳畔响起充满激情的《运动员进行曲》,我带着兴奋、激动心情参加3000米长跑,以下为该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1)这场速度与耐力的较量即将开始,交感神经开始兴奋,兴奋以_____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的末端,借助_____贮存的神经递质,使肾上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增加,使我心跳加速。_____中的呼吸中枢不断兴奋,使我呼吸加快。(2)随着发令枪响,真正的较量开始了,机体大量消耗血糖用于氧化分解,产生_____不断直接为骨骼肌细胞供能,助我一次次的超越。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变得活跃,分泌的_____增加,以便快速补充血糖。位于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3)终于在呐喊声中征服了终点。第二天,因肌肉细胞中_____积累过多造成肌肉酸痛。不小心感冒,让我开始了身体的第二次较量,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_____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阻止着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在_____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下,身体逐渐趋于野“平静”,又投入到“痛”并快乐的高三学习生活,开始了第三次较量。10.(14分)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应遵循__________原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______个。复制用的原料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痒觉是一种区别于痛觉、触觉、温觉等的感觉。当机体大量出汗招来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被叮咬部位的反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同时痒觉信号通过一系列中间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痒觉,并产生抓挠行为。“抓挠止痒”的神经机制(部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蚊子叮咬引起局部皮肤红肿,其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______,血浆蛋白等渗出,导致组织液渗透压______,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2)皮肤痒觉感受器中神经元的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______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就会引起皮肤痒觉感受器中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______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此过程中a、b、c,3个细胞中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的有______。(3)疼痛可以抑制痒觉。据图分析,痛觉感受器中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Glu)是一种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_________。12.已知SHH基因与角化囊肿的发生有关。如图为科研人员利用SHH基因的非模板链转录合成的RNA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实验,以检测SHH基因在角化囊肿中的表达情况,图中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LacZ基因在SHH基因插入后不表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过程用的工具酶为______________;②过程中需用_______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之成为_______________细胞。(2)图中的重组载体需要含有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SHH基因正常转录。Ampr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制备的探针加入角化囊肿切片中,探针将与_______________形成杂交带,进而判断SHH基因的转录情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由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详解】A.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A错误;B.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20,只能算出增长率=20÷100×100%=20%,出生个体未知,无法计算出生率,B错误;C.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由于R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a、b两点时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C。2、D【解析】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2、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原核生物。详解】A、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无细胞壁和细胞膜,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A错误;B、新冠病毒的成分是RNA和蛋白质,无细胞结构,无核糖体,B错误;C、新冠病毒的成分是RNA和蛋白质,无DNA,C错误;D、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有DNA、RNA和蛋白质等物质,新冠病毒的成分是RNA和蛋白质,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有RNA和蛋白质,D正确;故选D。3、D【解析】突触是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部位。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综上分析,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详解】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①错误;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a点、后传到d点,因此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点,但能传到d点,所以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②错误;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说明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③正确;递质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糖蛋白,④正确;若将电流计连接在a、b两点,并刺激a、b间的中点,则产生的兴奋同时传到a、b两点,a、b两点同时兴奋,因此理论上电流计指针不偏转,⑤正确。综上分析,③④⑤正确。故选D。4、B【解析】1.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疫苗相当于抗原,经注射进入人体,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然后呈递给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并在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后者可产生针对该种抗原的抗体。【详解】A、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因而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A正确;B、新冠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具有侵染特性,具有抗原特性,与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差异,B错误;C、新冠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再具有侵染特性,因而不会在机体内增殖,C正确;D、接种新冠疫苗比注射抗新冠病毒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接种的新冠疫苗激发了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使机体内产生了抗体和记忆细胞,因而能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D正确。故选B。5、C【解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2、分析表格数据,期间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种群数量不是呈现“J”曲线增长的。在第8年左右增长速度最大,之后逐渐变小了,种群数量呈现“S”曲线增长,在数量=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详解】A、分析表格数据,期间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的,A正确;B、第8~14年间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在增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C、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说明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相同,但出生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D、在第8年左右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该种留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故选C。6、B【解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详解】A、同一水体生态系统中,不同水层分布有不同藻类,影响天泉湖不同水层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A错误;B、森林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等,故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次生林保留了土壤条件和植物材料,故次生林恢复过程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次生林形成的初期阶段和稳定阶段生长的优势种群不同,但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D错误。故选B。7、D【解析】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未受粉的番茄花蕾上,培育出无子蕃茄,是利用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不符合;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生根,利用生长素的促进作用,B不符合;C.茎的背地性生长,是指茎在水平状态时,由于重力影响使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于茎的远地侧,而使茎向上弯曲,表现出背地性,C不符合;D.植物顶端优势的产生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因高浓度生长素而抑制生长,顶芽优先生长的现象,D符合题意;故选D。8、A【解析】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2、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顶芽优先生长。【详解】A、该观点的核心是IAA运输到侧芽之后通过抑制和加强部分基因的的表达,而间接达到抑制侧芽生长的作用,A错误;B、该观点认为顶端优势的形成是因为侧芽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大幅降低,因此可用细胞分裂素解除顶端优势,B正确;C、顶端优势是顶芽与侧芽的关系,与是否为侧枝无关,C正确;D、该观点认为顶端优势形成是因为顶芽产生的IAA运输侧芽后,抑制了CK的合成并促进了CK的分解,即认为IAA可以抑制CK的合成并加强CK的分解,即认为顶端优势与激素间相互作用有关,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1)①.电信号(神经冲动)②.突触小泡③.脑干(2)①.ATP②.胰高血糖素③.下丘脑(3)①.乳酸②.细胞因子③.抗体④.神经-体液-免疫【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人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2、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具有拮抗作用.血糖平衡的中枢是下丘脑。3、人体稳态的调节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下实现的。【小问1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神经递质储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人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部位。【小问2详解】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当血糖降低时,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升高;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小问3详解】剧烈运动时,某些细胞会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过多会造成肌肉酸痛;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使B细胞发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阻止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稳态的维持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10、(1)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2)①.对照②.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3)培养时间过长,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内释放出来(4)①.2②.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解析】1、题图分析:图示表示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步骤为:用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为: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小问1详解】蛋白质和DNA均具有复杂的结构,均可能储存遗传信息,噬菌体中,可能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也可能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还可能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小问2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小问3详解】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时,细菌细胞会发生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有较强的放射性。【小问4详解】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在感染细菌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释放出的n个子代噬菌体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2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点睛】本题结合实验流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解释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11、(1).增强(2).升高(3).K+外流(4).神经递质(5).a、b(6).兴奋(7).当抓挠皮肤时,痛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时,会抑制痒觉中间神经元b兴奋,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解析】1、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详解】(1)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