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资本化-财大讲座_第1页
劳动资本化-财大讲座_第2页
劳动资本化-财大讲座_第3页
劳动资本化-财大讲座_第4页
劳动资本化-财大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资本化与创新劳动激励体系建立理论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导朱敏博士

目录第一部分劳动资本化理论与思路起源一、企业家的社会作用理论二、激励理论三、劳动价值论四、劳动资本化理论五、劳动资本化及其应用模式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与数据利用一、中、外企业家成长环境研究二、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与企业家素质职工民主评议研究三、项目中小企业研究四、政府绩效研究第一部分劳动资本化理论与思路起源一、企业家的社会作用理论市场经济体系下成功企业家的突出特点是首创精神(Entrepreneurshiptheory),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国民的首创意识有关[i]。美国学者DavidPeter认为,美国经济的繁荣源自美国人的企业家首创意识(Entrepreneurship)和革新意识[ii]。目前,各国政府均致力于改善企业家的成长环境(David,PeterBlawatt等),建立企业家队伍,倡导全民性的企业家首创精神,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Eisenstodt,Gale,日本),(Faylor,Peter,加拿大),(Kiselav,Denis,俄罗斯)。企业家的作用和激励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所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很多理论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分为7类:

[i]JosephSchumpeter,“ChangeandEntrepreneur”,inEssaysofJ.A.Schumpeter,ed.RechardV.Clemence,1951。[ii]DavidPeter,“MorninginAmerica",《TheEconomist》V336PSurvey17-18Sep.161995.1、企业家利润1899年,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家利润”[i]的概念。他认为在产业的改良所产生的原始状态的利润中,有一部分属于企业家,这就是企业家利润。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ii]一书中,认为,企业家利润是一种超过成本的剩余,利润同工资一样,并非剥削,它附着于新事物的创造,也附着未来价值体系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家剩余索取权理论,张维迎教授在《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讨论了企业家在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证明了“在企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成员应该被指定为委托人并有权索取剩余收入”(张维迎,1995)[iii]。

[i]谢康、陈禹,《知识经济思想的由来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北京。[ii]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73-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英文原版1912。[iii]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经营与风险理论Cantillon认为:企业家是风险经营者。这一论断使他成为该术语的奠基人之一[i],也就是说具有经营职能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赋予企业家突出地位的人是萨伊,他认为,企业家才能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ii],也就是说,企业家是继土地、劳动、资本之后的第四生产要素。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iii],企业家是承担一定风险的人。经济学家奈特引入了不确定性理论,认为现实的经济过程是由不可预见的未来行动构成的,所以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市场、资源及时机的变化,生产者在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过程中包含着不确定性,依靠企业家的工作,使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降低。

[i]RobertF.HerbertandAlbertH.Link,TheEntrepreneur-MainstreamViewsandRadicalCritiques(NewYork:PraegerPublishers,1982),p17.[ii]丁栋虹、刘志彪“企业家模式及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学习与探索》1998第一期。[iii]陆继杰“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经济研究》1998第5期。3、创新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于1950年提出了创新理论(熊彼特,1950)[i],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创造性地打破经济循环惯性轨道,创造经济增量,带动经济发展。在新经济发展模式及动力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伦纳德·纳卡穆拉认为“创造性破坏”是新经济的动力(伦纳德·纳卡穆拉,2000)[ii]。新经济以效率更高的技术和劳动者取代和更新效率较低的技术和劳动者,因特网和高科技行业对经济的引导和由此带来的过去几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和我国近年来知识经济对国内经济GDP的贡献突现了这种“创造性破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i]熊彼特著,吴良健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社,1999,北京P144,P210。[ii]伦纳德·纳卡穆拉,“经济与新经济:无形的手遭遇创造性破坏”,《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期刊》,2000,5。4、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指劳动者所拥有的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而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本。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舒尔茨[i]和马歇尔[ii],舒尔茨认为,具有高收益率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舒尔茨,1990)。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特定要素禀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同时指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一种异质资本,与普通的资本投资报酬递减规律不一样,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基本特性是报酬递增。企业家应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洞察能力和领导能力,发现和消除市场不均衡,创造交易的机会和效用,指出生产方向,组织生产要素有序地生产。

[i]西奥多·舒尔茨,《人力投资》,华夏出版社,1990。[ii]陆继杰“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经济研究》1998第5期。5、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Cost)的代表人物是科斯(Coaze)和威廉姆(Williamson),该理论将企业家的作用作为组织体系来研究,提出了企业家的作用是通过组织企业,减少企业组织内的交易费用来发挥作用的[i],威廉姆森特别指出,企业及企业家进行制度创新的目的是节约交易费用[ii]。由此为利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i]Coaze.R.H.1937“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N.S.)4.[ii]Williamson,O.E.,1963:EconomicsofDiscretionaryBehavior:Managerialobjectivesinatheoryofthefirm,EnglewoodCliffs,N.J.6、经济制度理论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的理论认为[i](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1972),变革现存制度使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从而激发创新者的创造积极性。CatherineD.Wolfram[ii]认为英国国有企业改制后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上升与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企业所有权转换导致的企业家权力上升、社会政治和制度变化有关(Wolfram,1998)。本研究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家收入上升与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和失去“政治升迁激励”有关(朱敏,2002)[iii]。

[i]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2.[ii]

CatherineD.Wolfram,1998,“IncreaveinExecutivePayFollowingPrivatizatioin”JournalofEconomics&ManagementStrategyP327.[iii]朱敏,《中、外企业家成长环境、激励与制约机制比较研究》项目总结报告,2002。7、企业家行为理论(EntrepreneurBehavior)认为除上述原因和企业家的个人素质(EntrepreneurQualities)外,适当的激励(motivation)及制约(Condition)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家取得成功和免于失败[i](McClelland,1985)。早在1773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ii](台湾译本,1981)中指出,勤勉乃与人类其他一切资质一样,可因刺激而提高。先进的法律规范和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企业家的创新提供安全环境,同时也可制止企业家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iii](Barbara,1989)。

[i]McClelland,D.C.,《HumanMotivation》,Glenvies,IL:Scott,Tresman,1985.[ii]亚当·斯密,《国富论》,台湾银行出版,1981。[iii]BarbaraJ.Bird,((EntrepreneurialBehavior)),Scott,ForemanandCompany,1989,Glenview,US,London,England.P14,135+,432. 企业家劳动价值的承认与激励对企业家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欧洲在总体上远远落后与美国的原因是政府在经济上干预过多,缺乏股票期权等经营激励手段[i]。最近的一些研究注重用行为分析的方法分析上述因素对企业家行为影响,从而评判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是否鼓励人们的企业家首创精神(Hisrich,1992)[ii]。

随着冷战的结束,原计划经济国家先后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模式,各国的企业家精神研究者也开始对这类国家及人民的首创精神进行研究,如爱沙尼亚政府认为,企业家创业精神和相应的环境是国家经济成长的关键。

[i]威廉·德罗兹迪亚克,《华盛顿邮报》,2001年2月18日。[ii]RobertD.Hisrich《Entrepreneurship》,IRWINinc,Boston1992.二、激励理论三、劳动价值理论1、剩余价值理论简单商品生产的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G—W—G’)其中G’=G+△G马克思把这个增殖的货币额叫剩余价值,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就变成了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社会整体上,△G=Σ△Gi称为经济增量。△Gi为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新增价值或剩余价值.当社会总体增量△G=0时,也就是经济增量为零时,即为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指出的经济活动处于称为“循环流”的均衡状态。此时,所有企业的总收入等总支出,不存在任何企业创新活动,没有剩余价值,既不存在资本利息,也不产生利润.此时的企业负责人称为企业管理者,所获得的是“管理工资”,他们不能称为企业家。本研究认为,传统的计划经济状态极为类似这种均衡状态,可以称为准均衡状态,社会创新活动完全由国家计划,一小部分计划制订者(官员)从事的创新活动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规模很小,此时,国家整个国有经济活动处于“循环流”的均衡状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一个执行计划的生产车间,因此,改制前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称为“管理官员”,他们获得的工资应该是“管理工资”,即一般社会服务人员工资。经济环境因素不是保持不变的,或称循环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如各种自然条件等作为影响因素,会使经济增长经常发生变化,如灾害时,经济会产生负增长。从历史趋势来看,社会经济总体上是增长的,世界近二百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以往的历史年代所无法比拟的。2、经济增长的源泉假定在某一时间点上,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原材料、劳动力数量一定,此时,社会经济的增量,即所说的社会总体的△G,或称社会剩余价值之和来源探索是社会经济学的主要任务。(1)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利润。中国沿用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利润是由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通过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形成的,简言之,劳动者的劳动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中国沿用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者是指资本所雇佣的劳动者,主要以工业化生产中的非管理层劳动者为主。在此理论的引导下形成的理论认为,一国经济体系中,根据国家计划将劳动者合理组织起来,即可产生巨额的,归国家所有的剩余价值或经济增量,在通过计划实行平均分配,从而满足社会全体民众的需求,避免剥削等不公平现象,这就是计划经济模式。然而,中外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模式在整体上是不成功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缺乏活力,经济增长缓慢,所有劳动者在整体上缺乏创造性,劳动成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其中最根本的是企业管理者缺乏主动精神。3、国内近期研究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价值理论创新是目前国内经济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国内对劳动价值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如2001年11月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等,其中较突出的是北京大学晏智杰教授的《劳动价值学说新探》一书,详细介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Theoryofvalue)的前提及条件,系统提出了该理论的局限性,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知识和技术,经营管理的地位”[i],主张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和“财富论”,

[i]晏智杰,《劳动价值系统新探》,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西北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提出了应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ii],辛向阳副教授“薪资革命”研究(辛向阳,2001)[iii]阐述了期权期股的激励效应和操作方式。尽管已有大量书籍出现,举行了较多的学术会议,目前资料显示,仍无突破性进展,在国际相关学术界,近期缺乏从劳动价值理论方面的探索。本研究认为,从理论上说,从人力资本到企业家剩余价值索取之间存在距离,具有同等人力资本者其经营业绩不一定相同,在收入分配上应当有差距。[ii]何炼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两部论坛》西安2001.12。[iii]辛向阳,《薪资革命》,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四、劳动资本化理论1、劳动资本化定义人类社会实践中,劳动者根据自己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有要求将自己的劳动努力与本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相联系,获取企业产权,参与本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的倾向。这就是劳动资本化现象。2、劳动努力分类及相互关系本研究将社会劳动及劳动努力分为重复型劳动努力和创新型劳动努力。重复劳动包含以往一切劳动及努力所创造的劳动技能在原有地点及条件下的重复,即对既有生产力水平的重复,重复型劳动及努力是保障社会一定经济水平的基础劳动。创新劳动及努力则是在以往一切劳动及努力所创造的劳动技能和工具上进行的开拓性劳动及努力,是对既有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及推动。

劳动价值理论创新劳动重复劳动创新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劳动资本化:股票及红利等金融及股票市场报偿劳动力供求形成市场价值体系和价格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重复劳动及努力即一般普通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及努力。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地理环境和社会群体中,任何沿用成熟技术和传统制度的劳动都称为重复劳动,它主要包括重复性体力劳动和重复性知识劳动。目前社会上的大部分劳动属于重复型劳动。重复型劳动代表社会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是维持现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基本劳动模式,也是就业人数最多的劳动模式。一般在战争、自然灾害及不良政治引导等情况下,重复劳动的环境遭到破坏,劳动无法进行,或造成大量的无效劳动,使社会经济出现负增长。3、各类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现代社会,重复劳动者群体与非重复劳动者群体的划分是针对具体的劳动形态和是否具有创新性而言的,是动态的、变化的。一个人可能在一段时间是重复劳动者,如农民沿用祖辈的方法,从事重复性的田间劳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就是重复劳动;后来这部分人受到启发,进行农作物的间作、轮作和套作,引进了新品种,改造了引水设施,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虽然这种劳动有风险,但只要成功,就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产生剩余价值,形成价值增量,从社会总体来说,这一技术的扩散就产生了经济增量。重复性知识劳动包括旧知识、旧制度的沿用以及简单的文字抄写工作等,如某些领导人采用旧观念管理企业或政府机构所进行的劳动。从局部来说,高于社会平均劳动努力水平的重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剩余价值,比如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得报酬价值的超时、超量和超强度劳动,这就是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所指的劳动剥削部分。但由于社会的变化无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好恶,从社会整体来讲,有努力者,也有不努力甚至消极怠工者,另外雇主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异;人的重复劳动努力程度还受体力、精力及时间的限制,就社会总体而言,重复型劳动努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2)创新劳动及努力又称高级劳动努力。指人们在重复劳动的同时,通过思考,进行以提高劳动效率为目的的、创造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各种经济制度的创新。工业革命和企业制度(如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产生使创新劳动成果、科学技术和管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使财富的增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在过去一百年间创造的财富,超过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当然,马克思也未能看到,他身后一百多年的今天,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所创造的财富,是如此的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大多数民众的绝对生活水平,这正是创新劳动引发的工业革命及企业制度作用的结果。创新型劳动努力的源泉是人类智慧。对人类整体来说,任何现有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人的智慧和才能是无限的,任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新制度、新法律、新文化、新道德的延续和发展都是以启迪和发挥人的智慧和才能为最终目的的。于传统的观点认为创新劳动者大多只动口不动手相反,社会实践证明,任何创新劳动者都必须首先付出体力劳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脑力劳动,如设计、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书写、试验、分析、表演、演讲等无一不涉及较大的体力消耗和艰难的脑力思考,只是计量其劳动价值时不再考虑其体力消耗的多少,而是其智能所能达到的效能。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均注重各种层次的“智者”的作用,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中国的孔子,发明家兼管理者的“诸葛孔明”等等。人类社会只有在某些“朦昧”及残酷时期,才在一些人的个人目的支配下贬斥创新劳动,惩罚和打击创新劳动者。创新劳动的努力,在大多是无形的,只是表现在创新劳动工作的投入程度上,如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而是竭尽全力的分析比较。创新劳动者在吃饭、休闲、睡觉,甚至梦中仍在进行思考,大量的知识积累及思考的结果,使偶然事件也能触发“灵感”,如牛顿从苹果掉在头上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发现和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创新劳动努力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直到今天仍然是社会争论的焦点。创新劳动努力存在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劳动努力能否成功,即能否取得剩余价值,除了劳动者自身努力之外,还取决于许多外部因素,如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需求的转移、竞争者的创新努力、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创新劳动者必须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和智慧的应用,才能获得创新的成功。研究结论:创新劳动是剩余价值,即利润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后,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形成的经济的空前发展、财富的丰盛,更有近年来IT业的兴起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以及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证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性劳动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家创新其他劳动者创新剩余价值(利润或经济增量)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投资者启动创新过程社会需求产生推动启发和资助引导启发和引导1、投资者创新:投资者在市场机遇的寻找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同时,启动了生产创新过程。2、企业家创新---企业家奋斗及创新精神,是社会新增财富产生的重要源泉,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先进生产率的代表,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二是制度创新,或称管理创新。科学及技术在产生时,并无任何经济上的意义,仅仅是一项发明和发现而已;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过程。科学和技术转换为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企业家完成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的贡献,首先是科学技术的产生,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和社会化,而最终为消费者或民众所接受和采用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不一定懂科学技术,但了解某项科学技术的市场价值,进而带动资本的投资,形成资源节约型技术进步或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从而使用更少的资源和更少的劳动,生产出更多更新的产品,并寻找到更合适的渠道,送到需求者手中,供更多的人使用。因此可以说,在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方面,企业家起着主要的传导、应用和商业化作用,这方面的创新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产品的生产;第二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第三,寻求新的原材料。第二种创新称为制度或管理的创新,这类创新主要通过更有效的生产及交换组织模式更新,来增加社会生产的有效性和发挥资源及劳动努力的更大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开拓新的市场,和激发新的消费需求,第二为构建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第三为创造更适合于人才使用的组织环境,以更多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成为可能。管理制度创新与科学技术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某些创新不一定能推动经济发展,如强制科学家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劳动,接受农民的再教育等。创新由于模仿而形成扩散,当创新扩散到一定程度时,即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家所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企业家是承担风险,使得生产经营活动得以进行的人,企业家获得的收入是“承担风险的报酬”。3、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动构成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离开创新就没有经济增量,就没有发展。,创新活动不一定要大规模进行,其些小规模的创新活动也能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广泛的中小厂商的创新活动也很重要。如四川省地奥心血康公司,当专利技术形成时,公司仅有8万元的起步资金,后来由负责人多方筹集,才得到四十万元的投资,短短七年间,该企业即发展成为销售额21亿元,资产七亿,年上交税额上亿元实现原有劳动努力成果的愿望和未来利润的愿望会促使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地促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这一过程的失败会导致原有劳动努力的丧失。专利制度是科技成果的一种文字确认和保障体系,通过保障可能形成社会财富和经济成果的各种技术,造就创新劳动者的个人成就感,以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科技研究。劳动资本化是对科学家的人力资本和科技成果价值的有效量化方式。而企业中的高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体现,也可以通过期权和持股来实现。4、其他员工创新: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企业内部员工具有局部的管理及科技创新的可能性。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及普通劳动者劳动努力程度的加强能诱发一般劳动者的创新劳动愿望和积极性。五、劳动资本化及其应用模式1、劳动资本化概念劳动资本化要求将劳动者的劳动努力与本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相联系,获取企业产权,参与本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由于劳动努力与劳动不可分割,劳动者自己目前的劳动与相关的远期企业效益结合的紧密程度决定了劳动者劳动时的努力程度,所以又称为劳动努力资本化。

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体系中原有经济规模总量所表示的财富的分配已有确定模式,社会所争议的是新增财富的分配。社会新增财富主要取决于劳动创新状况,因此,应当以创新者作为主要分配对象。从而激发创新者的创造积极性。

劳动努力资本化的程度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对剩余价值的贡献程度,创新劳动对剩余价值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在企业资产中所占资本比例应相应增加,使创新劳动者的利益与风险同时加大,刺激和推动创新劳动者的自利及他利动机,以达到激励创新劳动者增加努力程度的目的。

劳动努力的方向和程度与劳动资本化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劳动努力的有效性必需通过企业市场经营的有效性,才能实现企业资产的增殖和利润的产生。劳动资本化将劳动者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直接结合起来,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劳动努力程度,极大地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是企业重要的激励模式之一。

2、劳动资本化实现形式

1)投资者持股通过机会的寻找产生创新劳动,资金的投入启动创新过程。2)企业家持股和职业经理人期权。“耕者有其田,创新者有其股”。3)科技成果入股。实现原有劳动努力成果的愿望和获取未来利润的愿望会促使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地促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专利制度是科技成果的一种文字确认和保障体系。4)职工持股。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企业内部一般通过“职工持股”来激励普通员工的创新劳动努力程度同时,激励职工的重复劳动努力程度。

结论:劳动资本化理论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励更多的民众成为创新劳动者。3、企业分配体系再造传统的利益分配道德化倾向使人们注重“义”和“德”忽略了激励模式的设计和思考,在企业内部最终采用了最简单而最无效率的平均法,即差别不大的级别薪酬制。传统的报酬结构是对已有利益或虚拟利益的分配,而不是对员工的激励。

现代企业制度对有效激励制度的建立的方向是提高社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率,激励员工和企业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多的财富。激励结构的核心就是要求报酬须按照可衡量的绩效的差异来确定数量.

薪酬结构与激励和努力程度的关系

基本工资劳动维持因素无小

员奖金短期激励因素小激工

努福利安全保障因素励力

度持股(干股与持股)一次性刺激因素程大期权激励因素大度

DegreeofMotivationNoSmallLargeBasicBonusWelfareShareHoldingOptionSalaryMaintainingshorttermHygieneIncentiveforlongerandFactormotivationfactoraperiodhigherincentiveSmallLarge

DegreeofWorkingEffortbyWorkForce

本项目探索方向: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增加实践应用分析(中、外)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与数据利用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外企业家成长环境、激励与制约机制比较研究》项目介绍该项目采用国际通行的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拟订假设,对中、外企业家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1、调查项目基本假设(1)中国国有企业家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组织企业生产,独立自决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激烈竞争,而我国民营及国外企业家长期受市场经济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独立决策指挥能力强。(2)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及社会观念影响,中国国有企业家注重人伦秩序、倾向求稳和预见性。而我国民营及国外企业家则遵循"不进则退"原则,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竞争中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创新,主动利用政治、经济、技术、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机遇。(3)中国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注重传统知识的系统和全面学习,西方企业家的教育则注重知识的领悟及创新意识培养。(4)中国长期处于高度集权的社会,加上传统思想的强化教育,中国企业家集体观念强,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个人被动服从整体的价值观[1],遵从“国家、企业>家庭、个人”的传统价值及优先顺序。国外企业家由于长期生活在个人奋斗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强调每一单个个体的奋斗对社会整体进步的贡献,主张每一个个体(Individual)处于合理的状态或取得理想的成果,整个社会才会达到合理或理想的状态。(5)中国国有企业家长期由行政上级任命,注重上级、领导、同事及下属的评价,绩效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倾向于集体决策或上级审批决策以分散责任。而我国民营及国外企业家主要由董事会任命,经营成效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个人成就与名誉、利益直接相联系,承担责任的能力及责任心较强。(6)由于长期的“官”本位观念及政府管理企业,中国企业家的激励因素主要体现于官位的升迁。西方社会注重效益,企业家的激励因素主要体现在成就感与利益机制上。

[1]参考陈维正、J.Paltiel、黄登仕、朱敏等,“中国北美企业家商务谈判行为及其价值观念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0,2。(7)受传统伦理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企业家主要通过道德品行的完善进行自我约束。西方社会则注重通过立法来规范企业家行为,以法律及社会监督体系来保障社会公平。(8)由于国有资产代理人长期不到位,我国国有企业获取经营自主权后,部分企业家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部分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国有资产流失.西方企业家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股东及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下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